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及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81 MB
- 文档页数:25
结核性脑膜炎【导读】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的一种类型,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近年来,因为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高。
不过,如果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那么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痊愈的。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在原发结核感染后3个月-1年内发病,多见于1-3岁的小儿。
结核性脑膜炎从起病到死亡的病程约3-6周,是小儿结核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
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以前,其死亡率几乎高达100%。
我国自普遍推广接种卡介苗和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下降,预后有很大改善,若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大多数病例可获痊愈。
近年来,因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高。
不过,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病人也是可以痊愈的,但是如果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恰当,那么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
因此,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效果的关键。
此外,很多妈妈都想知道结核性脑膜炎会传染吗?事实上,结核性脑膜炎是不会传染的,妈妈们可以放心。
结核性脑膜炎病因是什么结核性脑膜炎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结核杆菌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
结核杆菌侵入淋巴系统进入局部淋巴结,因菌血症经血行播散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包括室管膜下等部位,并在此复制。
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或因年老,病灶内的结核菌激活而破入蛛网膜下腔,随脑脊液播散,历时数天至数周即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多为全身性粟粒结核病的一部分,通过血行播散而来。
北京儿童医院1964~1977年所见1180例结脑中,诊断出粟粒型肺结核者占44.2%。
在这14年,从152例结脑的病理解剖发现,有全身其他脏器结核病者143例(94%);合并肺结核者142例(93.4%)(其中以粟粒型肺结核占首位);合并肝脾粟粒结核约占62%,肾粟粒结核41%,肠及肠系膜淋巴结核约占24%。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毛薇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这种非化脓性的炎症,它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
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结核的发病率它是呈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在这之后就逐渐有一个缓慢的上升。
美国结核性脑膜炎在20世纪60年代后也是一个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1985年之后就开始有显着的上升。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了结核主要是由于HIV的流行。
结核病在HIV病人中很多发现首发的就是结核病,所以结核病常常是HIV感染的一些首发症状。
艾滋病的患者结核的发病一般是正常人的500倍,其他的一些易患因素,也就是我们说的这个高危人群。
比如与结核病病人接触,有密切的接触的人容易患有结核病。
还有就是一般状况较差,慢性酒精中毒或营养不良的人,流浪者和老年人或长期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的这样的人,还有患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的病人。
结核的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经过血循环播散,播散到脑膜、软脑膜下种植,种植之后就形成了结核结节,结核结节可以发生破溃,破溃后大量的结核就进入蛛网膜下腔,形成这样粟粒性的结核或者结核瘤病灶,最后导致结核性脑膜炎。
还有结核菌从颅骨或者是脊椎骨结核病灶,可以直接破入颅内或者椎管内,这样就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形成了结核病灶。
这是粟粒性肺结核病人的CT的表现,可以看到双肺有这个均匀的弥漫的这种小结节。
结核性脑膜炎病理特点,通常它是以渗出、变性、增殖这三种组织炎症反应同时存在。
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其中一种或两种病理变化就更突出。
比如说在急性期的病变就以炎性渗出最为明显,而且由于重力的关系大量的灰粉色的胶状粘稠的渗出物容易沉积在脑的底部和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腔。
纤维素和结核性肉芽肿组织增多,形成典型的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
与化脓性脑膜炎不同的就是结核性脑膜炎的渗出、变性和增殖它不只局限在蛛网膜下腔,而是会沿着原脑膜扩散。
结核性脑膜炎用药方案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它可以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和死亡。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有效的结核性脑膜炎用药方案,以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1. 诊断与病原体检测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包括涂片染色、培养和核酸扩增等方法,用于检测结核杆菌的存在和类型。
通过明确病原体,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的用药方案。
2. 基本用药方案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案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
初始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来杀灭结核杆菌,通常使用联合治疗。
维持治疗则是为了防止结核杆菌耐药和复发。
3. 抗结核药物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链霉素等。
异烟肼是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它具有广谱杀菌作用,但也容易导致肝损害等不良反应。
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则常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初始治疗,以提高药物疗效。
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耐多药结核,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4. 初始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结核性脑膜炎的初始治疗方案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链霉素的联合使用。
具体用药剂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治疗时间一般为2个月,直至脑脊液检测结果为阴性。
在初始治疗期间,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视力和听力等副作用。
5. 维持治疗方案维持治疗主要是为了防止结核杆菌耐药和复发。
一般情况下,维持治疗期间使用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联合方案。
对于病情复杂或存在耐药菌株的患者,可以添加其他药物如吡嗪酰胺和链霉素,以增强疗效。
维持治疗一般持续9-12个月,具体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
总结: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初始治疗方案一般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链霉素的联合使用,维持治疗则主要使用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联合方案。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以及定期进行脑脊液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方案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时,既要控制感染,又要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案。
一、抗结核药物治疗。
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关键。
通常采用的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等。
这些药物能够杀灭结核分枝杆菌,阻止其在体内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控制感染。
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以免影响疗效并增加药物耐药性。
二、激素治疗。
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中,激素通常用于减轻脑膜炎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地塞米松是常用的激素药物,能够减轻脑膜炎的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症状。
但激素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三、对症支持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常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镇痛药物缓解头痛,抗恶心药物控制恶心和呕吐,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患者的营养状态等。
这些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四、手术治疗。
在部分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主要是减轻颅内压,清除脑积液或脓肿,解除脑干受压等。
手术治疗通常作为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对于一些合并脑积水或脑脓肿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抗结核药物、激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手段,旨在控制感染、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并遵循医嘱,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减少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结核性脑膜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科王纪佐只要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化验检查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就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而不要等待培养结果,治疗一般是不会影响其后脑脊液标本检出结核杆菌,从而使确诊困难的。
概述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绝大多数病例是由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rium Tuberculosis Var Hominis)感染所致。
少数病例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rium Bovis)感染所致;艾滋病患者易合并鸟胞内分枝杆菌(Mycobactrium Avium Intracellulare)感染。
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高低和结核病的总发病率成正比。
这必然取决于一定地区和社会的、经济和卫生情况。
营养不良、酒精中毒、糖尿病和细胞介导免疫机制缺陷等宿主因素是结核病的危险因素。
结核性脑膜炎一般是原发结核感染的并发症,经血流播散到中枢神经系统,它也可在其他形式的慢性结核病过程中发生,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是成年人的主要感染形式。
结核性脑膜炎也可作为结核感染的惟一临床表现。
结核性脑膜炎表现为脑和脊髓表面的脑膜混浊,增厚,以脑基底处受累最重,脚间池、桥脑池、外侧裂池、环池、枕大池和视交叉池皆充满浓稠的渗出物,并有纤维化形成。
渗出物包绕脑基底部的颅神经和大血管,并覆盖脑室内的脉胳丛,侵及室管膜造成颗粒性室管膜炎。
无数白色小结核结节满布脑膜,脉络丛和其下脑实质。
脑凸面受累相对较轻。
结核炎性病变和微小结节不只侵犯脑膜,并向下侵犯脑实质的浅层,所以结核性脑膜炎实际是以脑膜受累为主的“结核性脑膜脑炎” ,而不是单纯的脑膜炎;脑血管主干和分支受累造成的血管炎可导致缺血、梗塞,偶可为出血;结核结节可发展成很大称作结核瘤而出现占位效应;炎性渗出物阻塞基底池可造成脑积水。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呈亚急性起病。
若不经治疗,多数病例病情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
典型TBM的临床表现:不经治疗时,TBM自然病程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前驱期,表现有非特异性的症状,持续1~2周或更长些,可长达3个月。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通常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
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脑膜刺激征阳性、脑神经损害、脑脊液异常等。
需要注意的是,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二、实验室检查。
1.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手段之一。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发现蛋白质增多、细胞数增多、葡萄糖减少等非特异性改变。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常可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DNA或抗原。
2.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结核病筛查方法,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阳性的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可以提示结核感染的可能性,但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三、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和MRI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脑部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脑实质病变、蛛网膜下腔积液、脑室扩张等特征性改变,有助于确定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四、病原学检查。
1. 细菌培养,脑脊液培养是确诊结核性脑膜炎的金标准,但培养结果需要较长时间,通常需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获得结果。
2. PCR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可快速、准确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DNA,对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
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应当全面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以确保及时准确地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和治疗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病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与治疗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以侵犯人体的
各个器官,其中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严重
表现。
本文将详细讨论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病因:
结核性脑膜炎通常是由结核菌病灶在体内蔓延至脑膜所引起的。
结
核菌可从患者的呼吸道、淋巴管、胃肠道等其他器官进入血液循环,
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组织。
结核菌在脑膜组织中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脑膜出现渗出性病变,压迫蛛网膜下腔和脑室,最终形成结核性
脑膜炎。
治疗:
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一旦怀疑患者可
能患有结核性脑膜炎,应立即进行脑脊液检查,如找到结核菌或相关
抗原抗体阳性,即可确诊。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是首选
方法,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他胺、乙胺丁醇、吡嗪酰
胺等,疗程一般为6-12个月。
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
变化和药物耐受情况。
对于病情进展较快或存在脑积液、脑室内压过高等情况的患者,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脑膜下穿刺引流、椎管内自体脑
脊液引流等方法,旨在减轻脑膜的压迫和脑组织的损伤。
总之,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结核病表现,治疗应在早期进行,并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变程度综合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综合手段,以达到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
解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保障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