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自然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10
赤峰市自然资源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赤峰市境内山川
起伏,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赤峰市自然资源独特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赤峰市是一个典型的草原生态区,草原资源丰富。
大片的优质草场散布在赤峰市
各地,支撑着畜牧业的发展。
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
至关重要,赤峰市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草原资源,促进可持续利用。
森林资源是赤峰市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赤峰市境内分布着大片森林,涵盖
了多种植被类型,为当地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功能。
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带动木材加工业发展,还能保护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
水资源是赤峰市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
赤峰市拥有众多湖泊和河流,水资源丰富。
这些水域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用水,还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赤峰市政府高度
重视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水质清洁和水量充足。
赤峰市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
农业资源是赤峰市自然
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农业生产不仅为当地提供丰
富的粮食和农副产品,还是赤峰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赤峰市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总的来说,赤峰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赤
峰市政府将继续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
循环。
⾯积:90275平⽅公⾥⼈⼝:460万⽓候条件:温带半⼲旱⼤陆性季风⽓候区著名景点:⽩⾳敖包、赛罕乌拉⾃然保护区等机场:⾚峰机场⽕车站:⾚峰站车牌代码:蒙D⾚峰概况⾚峰概况⾚峰概况⾚峰市位于内蒙古⾃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全市总⾯积9万平⽅公⾥,辖3区7旗2县,总⼈⼝460万,是内蒙古第⼀⼈⼝⼤市。
⾚峰已有⼀万年的⼈类⽂明史,是中华⽂明的发祥地之⼀。
⾚峰地处东北、华北地区结合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区的腹地,也是内蒙古距出海⼝岸最近的地区。
⾃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富集。
⾚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质构造独特,地貌特点神奇,旅游景型丰富。
⾚峰境内植物种类较多,天然草场、天然次⽣林等原⽣态植被群落分布较⼴,是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的⽣态屏障,是全国⾸家⽣态建设先进市、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单位之⼀。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五”以来,⾚峰深⼊实施⽣态⽴市、⼯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推进⼯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取得了长⾜发展。
全市形成了以设施农业、设施畜牧业为引领的农牧业产业体系,以冶⾦、能源、⾷品、化⼯、建材、纺织、制药、机械制造⼋⼤产业为⽀撑的⼯业体系,以及以商贸、物流、旅游、⾦融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峰市社会事业长⾜发展。
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幼⼉教育、义务教育、⾼中阶段教育始终居于内蒙古⾃治区领先⽔平。
⼈⼒资源和劳动⼒资源充⾜,素质较⾼。
科技、卫⽣、⽂化、体育等事业也⼀直⾛在全区前列,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卫⽣城市。
⾚峰治安情况良好,连续六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
中⽂名称:⾚峰⾏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华北下辖地区:红⼭区、松⼭区等政府驻地:⾚峰市新城区电话区号:0476邮政区码:024000地理位置:内蒙古⾃治区东南部地理位置 ⾚峰市地处⾃治区东部,地理坐标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
初中地生易错常考知识点赤峰初中地理知识点之赤峰赤峰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东的边疆地带。
赤峰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以下是初中地理中与赤峰相关的易错、常考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1.赤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东经118°53′03″-122°03′36″,北纬41°27′-43°51′之间。
2.赤峰市东临呼伦贝尔市,南与锡林郭勒盟相连,西北部与包头市毗邻,西南与鄂尔多斯市接壤,北界俄罗斯。
3.赤峰是内蒙古东部的交通枢纽城市,中心城区离锡林浩特市约300公里,距呼和浩特市约440公里,距北京市约650公里。
4.赤峰市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少,蒸发量大,风力较大。
二、自然地理:1.赤峰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约1000米。
2.赤峰市属于石炭纪石英岩地区,地下资源丰富,矿藏主要有煤炭、铁矿、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
3.赤峰市境内有多条河流,主要有黑龙江、呼伦河、克尔伦河等,并有较多的湖泊,如乳山湖、太阳湖等。
4.赤峰市属于典型的草原景观,其中有丰富的草原植被,典型的动物有熊、狼、鹿等。
三、人文地理:1.赤峰市是中国的煤炭重要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2.赤峰市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护城河遗址、文庙、万佛山石窟等。
3.赤峰市地处交通要冲,是中国最早开通的四座铁路通过的城市之一,也是面向俄罗斯和蒙古的重要口岸城市。
4.赤峰市民族构成复杂,主要包括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形成多元文化的特色。
四、地理问题:1.赤峰市地处边疆地区,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因过度开采导致的环境污染。
2.赤峰市地处地震带,地震频发。
需要制定相应的地震灾害防治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抗震能力。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省辖市,位于内蒙古中东部,扼守五峰前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一个有着繁荣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
赤峰地理位置特殊,它北部与克什克腾旗接壤,东北部与喀喇沁旗毗邻,东部与阿盟联合旗和陈巴尔虎旗相接壤,南部与杭锦旗相连,西南部和锡林郭勒盟接壤,西北部和通辽市交界。
临近呼和浩特市,距中俄边境不到两百公里。
赤峰市的主要地形是山地和草原、河流和湖泊。
全境山峰幽深秀丽,草原宽广壮美,江河湖泊宽广浩翰,因此成为了闻名于世的赤峰大草原和锡林郭勒火山群的所在地。
赤峰市内有草原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超过全球三分之一的草原牧场分布于此,被誉为“中国北方的久旱之地,中华民族的图腾地带”。
大草原最为有名的是盟尺大草原,它是半个世纪以来广受世人好评的赤峰区域中最美的景点之一,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
驰骋草原,嬉戏草地;看日出日落,赏风景如画,让人沉浸其中,忘记了疲劳和不快。
锡林郭勒火山群,位于锡林郭勒盟喀喇沁旗和太仆寺旗之间,估计了有600多座火山组成,总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300个是活火山,还有在内蒙古广阔的湖泊中如至道海和大兴安沟湖上的火山,它们都是天然的大花园,展示了内蒙古的独特魅力。
更有甲天下的北华山,这里石峰万千,云海蒸腾,时有云海天降,五彩缤纷的悬崖峭壁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从山脚下到山顶,漫步在步道上,无尽的美景让人目不暇接,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
赤峰市也位于“草原金三角”交叉点上,连接着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森林和西伯利亚大森林。
这一地理位置与独特的地质构造为赤峰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赤峰国土面积广阔,拥有19万平方公里的独特草原,占全市的2/3以上,同时,它的林区极其丰富,赤峰市呼伦贝尔森林公园面积达1420平方公里,是全国四大森林公园之一。
除了自然风景外,赤峰市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痕迹。
赤峰市自然概况赤峰市地处燕山北麓、大兴安岭西南段与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东与通辽市毗邻,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交界,西北与锡林郭勒盟相连。
地理坐标为北纬41°17′~45°24′,东经116°21′~120°58′之间。
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南北最长457.5公里。
2005年总人口439.30万人。
有蒙、汉、回、满等30个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16.4%。
市人民政府驻红山区,邮编:024000。
代码:150400。
区号:0476。
拼音:Chifeng Shi。
【行政区划】赤峰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7个旗。
即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宁城县、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氏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
【历史沿革】赤峰市古称松州,谓之“平地松林”、“千里松林”。
清朝起称昭乌达盟(蒙语百柳的意思)。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得名于市东北的褐色孤峰,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赤峰”。
1953年4月,昭乌达盟人民政府改称昭乌达盟行政公署,受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领导。
1954年5月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昭乌达盟公署改称昭乌达盟人民政府,政府设在巴林左翼旗林东镇。
1954年12月,热河省建制撤销、将赤峰县、乌丹县、宁城县、喀喇沁旗、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敖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1958年设赤峰市。
1958年9月末,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共建立人民公社257个,年底并为168个。
1962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赤峰县建制,从原赤峰市划给赤峰县19个公社,并将翁牛特旗的官地、岗子、大碾子3个公社划归赤峰县,全县共22个人民公社;赤峰市所属乌敦套海划归翁牛特旗。
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建制,设立赤峰市(地级),实行市管县体制。
赤峰市巴林右旗自然概况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北部。
地处北纬43°12’~44°27’,东经118°15’~120°05’。
旗境东西长154千米,南北宽139千米,全旗总面积9837平方公里。
巴林右旗北界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接壤,南以西拉沐沦河为界与翁牛特旗相望,东与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毗邻,西与林西县相连。
2005年全旗总人口178105万人,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47.45%;汉族占总人口的50.91%;回族占总人口的0.27%。
非农业人口55136人。
暂住人口约1620人。
全旗有男性91054人,占总人口的51.1%;女性87051人,占总人口的48.9%。
全旗有农牧民122916人,人口密度17人/平方公里。
旗人民政府驻大板镇,邮编:025150。
代码:150423。
区号:0476。
拼音:Balinyou Qi。
【行政区划】巴林右旗辖5个镇、3个苏木:大板镇、宝日勿苏镇、索博日嘎镇、查干沐沦镇、查干诺尔镇、幸福之路苏木、巴彦塔拉苏木、西拉沐沦苏木。
159个嘎查村(其中85个嘎查、74个村);562个独贵龙村民小组(其中280个独贵龙、282个村民小组、10个居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巴林,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为阵地、“要塞”、“哨所”、“军寨”。
蒙古语称西为右。
明末清初,蒙古巴林部于此驻牧。
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分封诸藩牧地时定旗地域为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旗。
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治所,定名为巴林右翼旗,设札萨克衙门,会盟昭乌达。
新中国建立后更名为巴林右旗,此名沿用至今。
【地形地貌】巴林右旗地处大兴安岭与燕山山地的交界过渡带,境内地貌、土壤、水热及植被等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过渡性变化。
巴林右旗地质构造系大兴安岭新华夏构造带。
地貌类型从北向南,由中山山地逐渐过渡到低山丘陵和倾斜冲积平原,海拔高度从1900米下降到400米。
全旗山地28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1%;丘陵26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5%,平地475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4%。
赤峰市基本概况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与辽宁省、河北省毗邻。
总面积90275平方千米。
总人口448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红山区,邮编:024000。
代码:150400。
区号:0476。
拼音:Chifeng Shi。
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最高气温11?q6℃,年平均最低气温-1?q8℃,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0~7℃。
地理位置赤峰市地处自治区东部,地理坐标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
东、东南与通辽市和辽宁省朝阳市相连,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地区接壤,西、北与锡林郭勒盟毗邻。
四至极点:东点阿鲁科尔沁旗绍根苏木的朝伦巴特尔房身;西点克什克腾旗达尔罕乌拉苏木的少布查干;南点宁城县山头乡的哈巴气村南山;北点阿鲁科尔沁旗呼热吐古鲁班诺尔的辉特扎哈诺尔北岸。
东西最宽375公里,南北最长457.5公里,总面积90275平方公里。
市政府驻赤峰市新城区。
东邻辽沈,南近京津塘,西北靠锡林郭勒大草原,交通四通八达。
历史沿革赤峰市古称松州,谓之“平地松林”、“千里松林”。
清朝起称昭乌达盟(蒙语百柳的意思)。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得名于市东北的褐色孤峰,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赤峰”。
1945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热河省,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赤峰市南部分别属于热辽行政公署设置的热中专区、二十二专区和热辽专区;北部先属东蒙自治政府设置的昭乌达省和热北专区,后属昭乌达盟。
1953年4月,昭乌达盟人民政府改称昭乌达盟行政公署,受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领导。
1954年5月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昭乌达盟公署改称昭乌达盟人民政府,政府设在巴林左翼旗林东镇。
1954年12月,热河省建制撤销、将赤峰县、乌丹县、宁城县、喀喇沁旗、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敖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赤峰市自然概况赤峰市地处燕山北麓、大兴安岭西南段与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东与通辽市毗邻,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交界,西北与锡林郭勒盟相连。
地理坐标为北纬41°17′~45°24′,东经116°21′~120°58′之间。
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南北最长457.5公里。
2005年总人口439.30万人。
有蒙、汉、回、满等30个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16.4%。
市人民政府驻红山区,邮编:024000。
代码:150400。
区号:0476。
拼音:Chifeng Shi。
【行政区划】赤峰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7个旗。
即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宁城县、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氏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
【历史沿革】赤峰市古称松州,谓之“平地松林”、“千里松林”。
清朝起称昭乌达盟(蒙语百柳的意思)。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得名于市东北的褐色孤峰,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赤峰”。
1953年4月,昭乌达盟人民政府改称昭乌达盟行政公署,受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领导。
1954年5月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昭乌达盟公署改称昭乌达盟人民政府,政府设在巴林左翼旗林东镇。
1954年12月,热河省建制撤销、将赤峰县、乌丹县、宁城县、喀喇沁旗、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敖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1958年设赤峰市。
1958年9月末,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共建立人民公社257个,年底并为168个。
1962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赤峰县建制,从原赤峰市划给赤峰县19个公社,并将翁牛特旗的官地、岗子、大碾子3个公社划归赤峰县,全县共22个人民公社;赤峰市所属乌敦套海划归翁牛特旗。
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建制,设立赤峰市(地级),实行市管县体制。
将喀喇沁旗山前公社和马蹄营子公社的公格营子、西六家、四家、喇嘛地、岭上五个大队,楼子店公社的三道营子、四道营子、乔家窝铺三个大队,甸子公社的望甘池、昌盛远两个大队与原赤峰县的行政区域合并,重新划分,撤销原赤峰市(县级)改设红山区、撤销赤峰县改设郊区,新设置元宝山区,共三个市辖区。
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赤峰市郊区更名为松山区。
【地形地貌】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平原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
燕山山地的七老图山屏蔽西南,努鲁儿虎山绵亘东南侧,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的大光顶子山,海拔2067米,最低点为东部沙丘平原的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海拔仅290米。
地貌形态以大兴安岭山地、燕山山地。
内蒙古高平原、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骨架,分为中山山地、高平原、熔岩台地、低山丘陵、沙丘坨甸等类型。
全市总面积90021.22公里²,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27%;熔岩台地占3.21%;低山丘陵占19.44%,黄土丘陵占22.9%,河谷平原占8.17%;沙地占23.27%。
山地地貌:北部的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因沿新华夏方向多次断块倾斜降起而形成。
外貌形态特征为山顶平齐、浑圆。
主体为火成岩,以花岗岩、玄武岩分布面积最广,海拔1200~1600米。
南部的七老图山和努鲁儿虎山由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形成,山项呈浑圆状,冲蚀沟壑自上而下呈鸡爪状遍布山体,海拔600~1000米。
高平原地貌:西部高平原地质构造属于锡林郭勒凹陷带,主要由中生代和第三纪沉积岩、玄武岩组成。
其地表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海拔1200~1400米。
熔岩台地:克什克腾旗与郊区交会处,分布有中生代新老熔岩台地,由第三纪后火山喷发形成。
台地以火成岩、玄武岩为主,海拔1000-1800米。
特征是以火山锥丛为中心的放射状沟谷,地表为第四纪黄土。
低山丘陵:翁牛特旗南部、郊区喀喇沁旗东部、元宝山区、宁城县敖汉旗大部,为中生带陆相地层,特征是山势低缓、起伏绵延,立体冲沟密布。
沙地平原:翁牛特旗东部是科尔沁沙地边缘。
特点是沙丘密布,高3~30米,丘间洼地多为甸子草场和积水湖。
克什克腾旗西南部,是浑善达克沙地的东缘,沙地多为灌丛覆盖,植被较好,流动沙丘仅占沙地面积的0.85%。
黄土丘陵:主要分布在七老图山以东、努鲁儿虎山以北、科尔沁沙地以南的广大地区,地势以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黄土覆盖厚度在3~15米之间。
土丘呈峁梁状,起伏和缓,相对高度只有几十米。
黄土多为垂直解理。
抗蚀能力差,加之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沟壑密布、地形破碎。
【气候资源】赤峰市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短促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降临早。
〖农业气候〗光能资源:太阳年总辐射量为6062兆焦耳/米²,生理辐射为2721兆焦耳/米²。
东南部略高于西北部。
敖汉旗新惠镇最高,年总辐射量为6199兆焦耳/米²,生理辐射为2770兆焦耳/米²;克什克腾旗经棚镇最少,年总辐射量为5958兆焦耳/米²,生理辐射量为2684兆焦耳/米²。
作物生长季(4~9月),总辐射量3963兆焦耳/米²,生理辐射量为1880兆焦耳/米²。
全市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效为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5~70%,最少的西部山区日照达2750~28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左右。
热量:≥0℃积温为2000~3500℃,东南部的元宝山、宁城县的天义、八里罕,敖汉旗的宝国吐等地,均在3500℃以上。
西北部大兴安岭和燕北七老图山地积温在2800℃以下。
≥5℃积温,平均在2000~3400℃,≥1℃积温,平均在1800~3100℃。
南部3000~3200℃,北部的白音敖包、大局子、灯笼河子等地1280~1600℃,积温年际变幅在500~800℃之间。
赤峰(气象)站最高年份为3468℃,而最低年份仅2703℃,年较差765℃;位于西北部的白音敖包,最高年份为1865℃,而最低年份为1105℃,年较差760℃。
无霜期从西北向东南递增。
无霜期最短的克旗西部、翁牛特旗灯笼河子、喀喇沁旗旺业甸、宁城县黑里河等林区一般为60~90天;岭南中低山丘陵的翁牛特旗、郊区、喀喇沁旗、宁城县西部一般为110~120天;东南部为130~140天。
水分:平均年降水量为381毫米,大部分地区为350~450毫米。
西北部为450~500毫米。
东部沙地一般为330毫米。
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大,全市平均为16~20%。
西拉沐沦河中下游最高,达22~23%,克什克腾旗最低,在14%以下。
湿润度,大兴安岭山地、七老图山地林区为O.6~1.0,属半湿润区;大局子、白音敖包林区>1.0属于湿润区;西拉沐沦河下游科尔沁沙地部分湿润度不足0.3,为干旱区。
其余大部分地区在0.3~0.6之间,属于半干旱区。
风能:年平均风速为3.0~4.7米/秒,其中西拉沐沦河下游平均4米/秒以上。
〖气象灾害〗干旱: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溉条件。
严重干旱出现机率为37.5%,较重干旱出现机率为22.5%,轻度干旱出现机率为22.5%,共计82.5%的干旱机率。
风沙:西拉沐沦河中下游两岸、老哈河下游以北地带风沙危害严重,年大风日数60~75天,沙暴为10~15天。
其次为岭南与燕北的丘陵山区,年大风日数为20~40天,沙暴3~7天。
低温冷害:有记载的28年来,严重低温年有6年,出现机率为21.4%,一般低温年有5年,出现机率为17.9%,共计39.3%的低温机率。
冰雹: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丘陵。
年平均冰雹日为1~5天,6月份为集中降雹月份。
【水资源】河流水系赤峰市以大兴安岭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的延伸部分形成两种类型的流域界限,其西和西北为流向内蒙古内地的内陆河水系;东和东南部为流向东北地区的西辽河流域。
西部和东南部还有面积不大的滦河水系及大凌河水系的支流。
水资源及其特征赤峰市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是大气降水。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深为380毫米,折合水体342亿米³。
多年地上河川水源为32.67亿米³,其中境外流入量5.1亿米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1.23亿米³,其中,可开采量为10.05亿米³,扣除重复和境外流入量,全市地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9.92亿米³。
(1)地上水:市内福山地、西拉西庙、小河沿、下洼等28个水文测站同前期系列分析,各水系计算成果如表:赤峰市各水系年径流量(2)地下水: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地下水计算成果,全市地下水资源如表:赤峰市地下水资源计算成果表【土壤资源】全市土壤分为8个土纲,17个土类,40个亚类,147土属,397个土种。
山地森林土:主要有灰色森林土、暗棕壤和棕壤。
分布在努鲁儿虎山~七老图山地和大光安岭南段山地。
三种土地总面积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4.25%。
发育在森林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全氮含量丰富,速效磷和速效钾等有效养分的含量也保持较高的水平。
腐植质层的厚度和有机质含量以灰色森林土为最高,其腐植质层厚度为30~50厘米,有机质含量2.0~6.0%。
棕壤腐植质层厚度20~30厘米,有机质含量1.2~5.0%。
三类土壤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差别不大。
速效磷为3~10ppm,速效钾为100~300ppm。
pH值为5.5~7.0微酸至中性。
褐土和栗褐土:这两类土壤是暖温带灌丛草原下发育的土壤,是森林土壤向草原土壤的过渡类型;主要分布在西拉沐沦河以南的黄土丘陵及丘间与河谷阶地上。
褐土有机质含量0.6~1.8%,全氮0.05~0.09%,速效磷2~6ppm,速效钾为60~160ppm,pH值为7.0~8.5,其中栗褐土比褐土pH值略高。
栗钙土和黑钙土:栗钙土为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北部低山丘陵、西北部的高平原。
黑钙土呈垂直带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900米以上的山体上出现,一部分分布在西北部的高平原及台地的台面上。
这两类土壤腐植质积累较多,特别是黑钙土腐植质层厚度可达30~50厘米,有机质含量在1.5~6.0%,全氮0.05~0.2%,速效磷1~2ppm。
栗钙土表层有机质为1.3~3.4%,全氮0.06~O.18%。
风沙土:分为固定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土三个亚类。
主要分布在东部的科尔沁沙地和西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
属非常脆弱的土壤资源。
草甸类型土壤:该类型土壤包括潮土、灰色草甸土。
草甸土三个土类。
草甸土多分布在北部,西部山问谷地和西北部达里诺尔高平原的低洼地。
灰色草甸土多分布在西拉沦河以北的低山丘陵及沿河两岸的低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