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3
2024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一、林业生态工程概述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原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为目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林业生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综合性工程。
林业生态工程旨在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推动林业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以推进。
目前,林业生态工程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建设原则与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确保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改善。
科学规划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科学规划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内容和布局,确保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综合治理原则: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林业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加强森林抚育、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等。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包括: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通过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和保护,防止乱砍滥伐和非法占用林地等行为。
推进造林绿化工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工程,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
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可以实现以下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资源的合理利用:林业生态工程能够合理规划林业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生态林业建设是指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森林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从而实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凸显,生态林业建设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1.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森林面积减少、植被退化、土壤退化、水源减少等问题成为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国内外大面积的森林砍伐、采石采矿等活动,使得原本密集的树木稀疏化,地表的土地被剥离,导致水土流失,山洪暴发等问题频发。
2. 资源日趋枯竭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还表现在资源日趋枯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导致农村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农田利用不合理,生产力下降。
由于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足,我们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森林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3. 生态修复工作有待提升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损害,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工作。
但是目前相关部门的生态修复工作还存在不足,技术手段单一,生态修复效果不理想,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1. 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为了遏制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滥用,需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滥砍滥伐现象的打击力度,同时要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植被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林木管理,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动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了解决资源日趋枯竭的问题,需要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森林资源的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生态修复工作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对生态修复工作的投入,加强科技技术应用,推动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提高生态修复工作的效果。
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概况一、基本情况赤峰市处于东北与华北地区的结合部,距北京、沈阳均不到500公里,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总人口460万人。
全市三面环山,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横贯东西,境内山、坡、平、谷俱全。
全市气候特征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750-2000毫米,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6倍,十年九旱,多风沙。
受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我市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易于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特点使赤峰成为松辽平原的水源供给地和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生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建国60年来,我市各族群众同荒山、沙地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并取得了生态建设的显著成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不断加快治沙步伐,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全市林业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防沙治沙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多年来,我们在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历届市委、政府和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大力开展了防沙治沙工作,使沙化面积逐年减少。
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使林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资47.5亿元,年均5.94亿元,完成治理面积1500.78万亩,年均18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97.38万亩,飞播造林95.9万亩,退耕还林307万亩,农田林网46.5万亩,封山(沙)育林554万亩,无论是在投资规模上,还是在建设任务上都达到了历史新高。
在防沙治沙工程布局上,全市基本形成了按山系、流域规模治理,做到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通过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播、封山封沙育林育草和合理调配生态用水等措施,恢复和增加了植被。
2019.03赤峰市造林树种的选择以及森林覆被率的计算,可以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改善土地荒漠化,调节生态平衡,而借助水分平衡的原理,可以让树种选择人员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树种需要的水量,并根据赤峰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符的树种。
1 赤峰地区的概况赤峰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位置在其东部,北部与大兴安岭相连,南部为燕山,西部紧邻蒙古高原,东部是科尔沁平原,中间的地形以丘陵为主。
赤峰市的土地面积达到8.47万km 2,其中山地与丘陵所占的比例超过了65%,平原的占地面积是总比例的四分之一,高原只有9%。
并且,位于东部的平原以及西部的高原,已经出现土地沙漠化的情况,东部最为严重,采用的是农业、牧业交错更替的方式,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到了冬季,室外温度会持续降低且时间较长,夏季时间较短,温度较高,春季会出现大量的降水,如果春季温度较低,则会少量下雪。
该地区每年的降水量会在325~452mm之间,有丰富的植被,连接东北、华北、内蒙古三个地区。
赤峰地区出现沙漠化的原因是水源供应不足,而水是造林的基础,和森林覆被率紧密相关。
2 造林树种的选择2.1 选择树种的条件水分平衡可以用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解释,即为林地的吸水量与耗水量。
一棵树木的水分平衡是指树木从地下吸取的水分,以及日常蒸发的水分,如果树木的吸水量与蒸发量相等,其内部就会形成良好的水循环,但如果吸水量少于蒸发量,内部水循环就会失衡,从而缩小了树木气孔张开的大小,削弱蒸腾作用,随着吸水量的增加,会逐渐恢复平衡。
所以,树木内部的水分平衡是不断波动的,有正负之间细微的变化。
赤峰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在半干旱地区生长的树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白天的吸水量明显少于蒸发量,导致树木经常会出现缺水的情况,如果遇到干旱,土壤就会变得干燥,有的甚至会出现开裂,树木从土壤中得到不到充足的水分,就会让水平衡失衡。
若是树木干旱的时间较长,树木长期得不到水分,就会出现落叶,严重时甚至会自然枯死。
2024年林业开展生态区建设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林业生态区的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产业,林业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2024年林业开展生态区建设是必要的,旨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目标设定1. 林业生态区覆盖率提升:到2024年,使全国林业生态区覆盖率达到30%,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提供优良的基础。
2. 林业生态区建设成果显著:通过林业生态区建设,使生态环境改善显著,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发展。
3. 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提升:通过林业生态区建设,加大生态产业投资,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生态产品质量,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三、主要任务1. 林地保护与修复:加大对林地保护力度,严禁非法占用、破坏林地资源,加强森林防火、防灭火工作,开展林地修复工程,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
2. 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完善的保护机制,加强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3. 林业生态旅游发展: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利用林业资源开展特色旅游项目,提升林业生态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4. 林业经济发展: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林木良种繁育,推动林产品加工深度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5. 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加强林业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培养林业技术人才。
四、政策保障1. 加大财政支持。
政府加大财政对林业生态区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财政奖励、补贴等手段,激励林业生态区建设。
2. 完善政策法规。
加快制定有关林业生态区建设的政策和法规,为林业生态区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3. 强化监管和执法。
加强林地保护和修复的监管与执法工作,依法打击破坏林地资源行为,确保林业生态区的规范建设。
4. 加大宣传力度。
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赤峰市“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2.05.20
•【字号】赤政办发〔2022〕20号
•【施行日期】2022.05.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发展规划
正文
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赤峰市“十四五”林业和草
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赤峰市“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已经赤峰市人民政府2022年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赤峰市“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
2022年5月20日。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摘要】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乡土树种资源。
本文通过对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和利用措施进行研究,发现该地区存在着多样化的乡土树种资源,但受到环境污染和人为破坏的影响,保护亟待加强。
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强保护措施和推动利用措施的建议,以确保乡土树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了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探讨和挖掘乡土树种资源的潜力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分布、保护、利用、保护措施、利用措施、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乡土树种资源。
这些树种不仅可以用于美化环境,还可以提供人们所需的木材和药材等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扩大,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开展关于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主要关注乡土树种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但对其分布情况和保护现状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调查和研究,探讨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和利用措施,为进一步制定保护措施和利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还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乡土树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1.2 研究意义乡土树种资源是赤峰市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当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乡土树种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和合理利用乡土树种资源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促进生态平衡,降低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
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乡土树种资源不仅可以为农业提供木材、药材等重要的原材料,还能够改善农田土壤、保持水土流失,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的重要林业区和乡土树种资源富集地。
本文通过对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调研和分析,探讨其分布、保护现状以及利用措施。
赤峰市地处森林草原交错带,气候寒冷干燥,地形复杂,土壤瘠薄。
但由于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多种多样,所以乡土树种资源也十分丰富。
1. 林木资源赤峰市的森林面积广阔,主要分布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山区和元宝山区等地。
其森林主要由松树和阔叶树组成,其中以云杉、落叶松、黑松、柞树和白桦树为主。
乡村地区分布较多的是松树,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沙漠松和马尾松。
赤峰市的灌木资源主要分布于赞皇县、松山区和宁城县等地。
主要包括红柳、桃花柳、五加、梭梭、荆条、灰刺草和柴胡等。
3. 其他资源除了森林和灌木资源外,赤峰市的乡土树种资源还包括果树和草本植物等。
主要果树有苹果、梨、桃、杏、葡萄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绿萝、老鼠草、土黄连、毛地黄等。
赤峰市的乡土树种资源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破坏威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滥砍滥伐长期以来,赤峰市的乡土树种资源受到滥砍滥伐的威胁。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当地居民的生计需要和无序的自然资源开发导致的。
2. 森林火灾赤峰市干旱气候,森林火灾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
森林火灾不仅破坏自然环境,还会带来生命财产上的损失,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3. 青藏高速公路建设近年来,为了发展经济,赤峰市一些区域的乡土树种资源面临着青藏高速公路建设的威胁。
公路的修建不仅会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将造成生态破坏和物种的迁移和灭绝。
1. 加强立法和执法赤峰市应该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禁止滥砍滥伐。
同时,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对于破坏乡土树种资源的行为进行打击,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 做好防火工作赤峰市应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做到防范,防患于未然。
同时,制定有效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做好火场治理和储备救援物资。
论文题目:赤峰市的生态环境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文章通过对赤峰市生态现状的分析,找出了生态破坏的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提出了大力建设生态环境,加强草地建设,防止草地退化、沙化推广保护性耕地以及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侵占耕地,加强基本农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赤峰;生态问题;解决对策赤峰市现有土地面积90 021 km2 ,境内山、坡、平、谷俱全,其中草原总面积为5 827 457 hm2 ,占赤峰市土地面积的65 %左右,已利用草原面积4 825 443 hm2 ,占草原总面积的8218 %。
该地区的沙丘、平原位于西拉木沦河流域中下游和老哈河流域下游,系科尔沁沙地西段。
赤峰市处于中纬度,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由于地形复杂,该地区气候多样,气温年较差小,日差较大,四季分明。
春季风大干旱降水稀少,全年降水量72 %集中在夏季,蒸发量约是降水量的7 倍。
这些自然条件都可成为加速赤峰市沙漠化的诱因。
1 严重的生态环境现状赤峰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高一低”。
一高指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一低是指植被少、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体表现在:1.1 旱灾严重,水资源贫乏赤峰属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区,干燥少雨冬春多风,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旱灾频繁,影响地域广。
十年九旱是真实写照。
同时,干旱、低温、霜冻、大风、寒潮、暴雨、冰雹、牧区白灾、冷雨等年均有发生。
导致农牧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定。
灌溉农业是其农业特色,广种薄收现象普遍。
赤峰市水资源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衡。
最紧迫而且影响范围最广的”。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与经济安全相关”。
赤峰市也不例外,由于降水少,水资源严重亏缺,目前用水量已大大超过地表水储藏量,只能依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造成地下水严重下降。
人口压力不断升级,旱情的连绵延续,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渴求倍增。
因此,干旱和水资源不足已成为本市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概况一、基本情况赤峰市处于东北与华北地区的结合部,距北京、沈阳均不到500公里,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总人口460万人。
全市三面环山,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横贯东西,境内山、坡、平、谷俱全。
全市气候特征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750-2000毫米,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6倍,十年九旱,多风沙。
受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我市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易于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特点使赤峰成为松辽平原的水源供给地和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生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建国60年来,我市各族群众同荒山、沙地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并取得了生态建设的显著成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不断加快治沙步伐,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全市林业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防沙治沙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多年来,我们在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历届市委、政府和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大力开展了防沙治沙工作,使沙化面积逐年减少。
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使林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资47.5亿元,年均5.94亿元,完成治理面积1500.78万亩,年均18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97.38万亩,飞播造林95.9万亩,退耕还林307万亩,农田林网46.5万亩,封山(沙)育林554万亩,无论是在投资规模上,还是在建设任务上都达到了历史新高。
在防沙治沙工程布局上,全市基本形成了按山系、流域规模治理,做到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通过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播、封山封沙育林育草和合理调配生态用水等措施,恢复和增加了植被。
目前,全市已治理万亩以上流域22条,形成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示范区20处,治理区草原植被达到80%以上。
据2008年底统计,我市森林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682万亩增加到420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33.07%,活立木蓄积达到5723万立方米,保持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
全市有5个旗县区实现了平原绿化,平川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
全市防沙治沙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先后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等光荣称号,曾被国家林业局领导誉为“在祖国万里风沙线上,为我国林业建设树起的一面红旗”。
赤峰市敖汉旗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
通过实施造林种草、封育禁牧、流域治理、水源工程配套等综合治理措施,提高了林草植被盖度,增加了土壤肥力,涵养了水源,改善了区域性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的频数。
全市特别是北部旗县沙尘暴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农田、草牧场沙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据国家1994年第一次和2004年第三次沙漠化普查结果显示,我市沙化土地面积10年减少了112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12.3万亩,从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全市沙地治理呈现出“总体控制,局部好转”的局面。
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自治区级保护区7个,市级自然保护区4个。
当前,我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从今年开始,我市准备用4年时间基本完成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二)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近年来,全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走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之路。
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木材加工与综合利用、特色养殖、森林沙漠旅游、森林食品采集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底,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为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全市坚持“兴产业、富职工”的原则,充分利用国有林场的土地资源优势,在坚持生态优先,资源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不断谋划林业产业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改革驱动、科技推动,使林业逐渐走上产业兴、职工富的和谐发展之路。
目前,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投入产出比,全市已涌现出一批林场职工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如克旗联峰林场,2007年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30座,总面积13000平方米,引进先进设备,当年生产叶类蔬菜1.8万公斤,实现产值14.4万元,获利10.8万元。
2008年,联峰林场以承包的方式将大棚转让给职工,平均每人多增收6700元,走出了一条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之路(三)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成果得到巩固。
近年来,全市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防消结合”的方针,以不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为总体目标,全面落实防火责任制,不断强化防火宣传教育,狠抓野外火源管理,切实加强防火通讯和扑火队伍建设,避免了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
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执法、防治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程度有所下降,检疫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趋势得到遏止,外来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范。
全市各级森林公安机关通过开展“雪原一号、二号”、“飞鹰行动”、“严打滥伐非占”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震慑了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分子,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确保了国土生态安全。
2004年,全市有2324.9万亩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占全市森林面积的56%,年均补偿资金1.1亿元。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多年来,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推动林业工作顺利开展。
市委、市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加大对生态建设的领导力度,明确把“生态立市”列为我市三大发展战略之首,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基本市策不动摇,把生态建设作为关系群众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建设联系点。
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与保护步伐的决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关于实行全市封育禁牧的决定》、《赤峰市林业建设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任期目标责任制检查考核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打造生态精品工程。
为加快赤峰市防沙治沙步伐,在长期的生态建设过程中,我市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每年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春、夏、秋三次治沙造林大会战,年出动人数达100多万人次,投工3000多万个,保证了林业建设扎实有效、深入持久的开展。
在群众大会战中,全市逐步建立了“统分结合,轮流治理,以工换工,大体平衡”的大会战机制,涌现出了敖汉旗黄羊洼沙化退化草牧场防护林工程、宝国吐乡大青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翁牛特旗响水防治荒漠化先导示范工程、松山区龙潭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等一大批防治荒漠化示范样板工程。
随着“两工”的取消和京津风沙源、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启动实施,我市及时调整林业建设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使林业建设组织形式和模式从依赖国家向动员全社会力量转变,促进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健康发展。
从2008年开始,全市积极探索了新的造林机制,并重点推广了“工程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先造后补”等三种新的造林建设管理模式。
这些建设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牧民治沙造林的积极性。
据统计,仅2009年全市实现个体造林达85.35万亩,并涌现出5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122户以上。
按照“巩固完善以往工程,精心打造在建工程,谋划培育未来工程”的总体要求,全市共新建重点工程15处(其中封育项目2处),总建设面积33.86万亩,涌现出了翁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305线和响道线)、翁旗东部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宁城县南部果树经济林建设、宁城县沿河防护用材林基地建设、敖汉旗四家子镇沟道治理、右旗杨树用材林基地建设、喀旗大扁杏基地建设等全市重点示范工程,为全市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样板。
(三)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建设质量。
赤峰市属于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造林成活难度大,因此全市始终坚持科技兴林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在林业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中,全市成功探索出了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先后取得了“沙化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流动沙地生物沙障治沙技术”等100多项林业科研成果和“引洪淤沙造林模式”、“沙区小生物圈建设模式”等成功治理模式以及套袋覆膜、苗木蘸根保湿、坐水覆膜造林等适用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当地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技术难题,极大地提高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四)不断深化林业改革,释放林业发展活力。
2003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出台,赤峰市认真贯彻《决定》精神,全市在林业发展机制和政策措施进行了重大调整,先后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林业分类经营、基层林工站建设、国有苗圃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林业建设等改革工作,并且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前列。
通过开展一系列林业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局面。
在历经了林业“三定”、“五荒”拍卖等林业改革工作后,从2004年开始,赤峰市率先在全区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印发了《赤峰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开。
全市抽调516人组建了84支林改工作队,举办林改培训班34期,培训人员1982人次。
落实林改配套资金1168.31万元,其中市级财政配套林改经费230万元,旗县区配套林改经费938.31万元。
目前,赤峰市已有2167万亩集体林地落实了经营主体,其中商品林改革已接近尾声。
同时,积极探索林业配套改革工作, 我市于2006年底组建了自治区首家林业要素市场,为农牧民搭建了信息平台和活立木流转交易平台。
据统计,要素市场已成功举办63场林木交易会,成交金额5640万元;完成森林资产评估17起,抵押贷款463万元。
敖汉旗、克旗、元宝山区、翁牛特旗也组建了林业要素分市场,完善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
今年,市林业局还积极同市金融办、市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赤峰支行等部门就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事宜进行了协调沟通,出台了《赤峰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暂行)》,为下一步盘活林木资源和农牧民抵押变现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