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传染病马传贫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3
2021年第11期马传贫是马传染性贫血的简称,是一种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特点。
当前我国已将马传贫列为二级动物疫病,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将马传贫列为B 类动物疫病,由此充分显示了马传贫的危害性。
但目前,国内外尚未研发出针对马传贫的治疗药物,所以做好马传贫的诊断与防控十分重要。
1病原马传贫病毒属于RNA 病毒,隶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
外形呈圆形,直径在80~140nm ,外面包裹有一层9nm 厚的囊膜。
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可以在粪便中存活75d 左右,但是将粪便堆积发酵,只需30min 即可将其杀灭;可以在-20℃的环境中存活6个月~2年,但在日光照射下1~4h 即可将其消灭;20%草木灰水、3%~5%克辽林、2%~4%氢氧化钠20min 即可将其消灭。
此外,该病毒对温度也较为敏感,在56℃1h 即可灭活;在100℃瞬间即可灭活。
2流行病学马传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任何品种、年龄、用途的马属动物均可感染,其中易感性最强的是马,骡、驴的易感性稍弱。
患病马属动物和隐性带毒马属动物是该病的传染源,其淋巴结、脾、肝、血液等均含有病毒。
该病主要通过蚊类、虻类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胎盘、交配、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该病以7~9月份发生较多,通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3临床症状马传贫的潜伏期通常在20~40d ,根据其发病症状的快慢,可将其分为隐性、慢性、亚急性、急性四种类型,但是不论哪种类型,都会表现出发热、浮肿、出血、贫血、心机能紊乱等症状。
发热又可以分为不规则热、间歇热、稽留热三种类型。
不规则热多见于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出现较大的体温差;间歇热多见于部分慢性病例及亚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稽留热多见于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明显,升高至40℃以上,稽留3d 以上,有时甚至直到死亡。
患病马属动物的胸前、四肢下侧、阴囊、毛皮、腹下、乳房等处会出现无痛、无热的浮肿。
浅谈马传染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付鹏升【期刊名称】《畜牧兽医科技信息》【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1页(P56)【作者】付鹏升【作者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葫芦岛125000【正文语种】中文1 概述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由反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中的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引起的马、骡、驴传染病。
其特征主要为间歇性发烧、消瘦、进行性衰弱、贫血、出血和浮肿;在无烧期间则症状逐渐减弱或暂时消失。
2 病原学马传贫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
在粪便中能生存2.5月,将粪便堆积发酵时,经30min即可死亡。
2%~4%氢氧化钠液和福尔马林液,可在5~10min内将其杀死。
日光照射1~4h死亡。
在-20℃左右病毒可保存毒力达6个月~2年。
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煮沸立即死亡。
3 流行病学病马和带毒马是传染源,其血液、肝、脾、淋巴结等均有病毒存在,发热期病马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含有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类、蚊类、刺蝇及蠓类等)叮咬而传染,也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交配、胎盘传染。
仅马属动物易感,其中以马最易感,驴、骡次之,且无品种、年龄和性别差异。
本病发生无严格的季节性。
主要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4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0~40d,以发热、贫血、出血、黄疸、浮肿、心机能紊乱、血相变化和进行性消瘦为特征。
4.1 发热发热类型有稽留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
稽留热表现为体温升高40℃以上,稽留3~5d,有时达10d以上,直到死亡。
间歇热表现有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亚急性及部分慢性病例。
慢性病例以不规则热为主,常有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的逆温差现象。
4.2 贫血、出血和黄疸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随着病情加重,表现为苍白或黄染。
在眼结膜、舌底面、口腔、鼻腔、阴道等黏膜等处,常见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点(斑)。
4.3 心机能紊乱心搏亢进,节律不齐,心音混浊或分裂,缩期杂音,脉搏增数。
马病复习资料一、解释名词:1.马传染性贫血:马传染性贫血是由反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驴、骡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2.马流行性感冒: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3.马鼻疽:由鼻疽杆菌引起的,在鼻腔和皮肤以及肺与淋巴结等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溃疡和瘢痕为特征的马属动物传染病。
4.破伤风:又名强直症,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
5.马线虫病:由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所属各种寄生性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所引起的疾病。
6.肠痉挛:肠痉挛又名冷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宿,并以明显的间歇性腹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真性疝痛病。
7.肠阻塞: 肠阻塞又名结症,是因肠管运动和分泌机能紊乱,粪便积滞不能后移,致使某段或几段肠管阻塞的疾病。
8.急性胃扩张:急性胃扩张是由于采食过量或采食易发酵的食物引起的。
也可继发于小肠阻塞。
9.胃肠卡他:胃肠卡他是胃肠道粘膜表层发生的炎症。
症状上有以胃卡他为主的,也有以肠卡他为主的,也可分为慢性与急性两种。
10.腹膜炎:腹膜炎是脏层和壁层腹膜的弥漫性或局限性炎症,它可导致麻痹性肠梗阻,严重腹痛,内毒素性休克的发生。
11.支气管炎:肺的支气管粘膜表层或深层组织遭受引起以咳嗽和肺部听诊有啰音为特征的一种炎性疾病。
12.支气管肺炎: 一个或几个肺小叶的炎症,又称为小叶性肺炎13.跛行: 跛行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动物四肢运动机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
14.支跛:患肢在支柱阶段出现机能障碍者称为支柱肢跛行,简称支跛(负重跛)15.悬跛:患肢在空间悬垂阶段(提伸阶段)出现机能障碍者称为运动肢跛行,简称悬跛(提伸跛、运跛)。
16.混合跛行: 患肢的提伸及负重同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机能障碍者称为混合跛行,简称混跛。
17.蹄底挫伤:由于蹄铁、砖,石,瓦块等钝性物体压迫或挤压蹄底,引起蹄底真皮的损伤,有时也可伤及更深部组织,如挫伤的组织继发感染时,也可引起化脓性炎症。
18.纤维性骨营养不良: 是成年马骡由于钙磷代谢障碍,内组织进行性脱钙,骨基质逐渐被破坏、吸收,而由增生的结缔组织代替未钙化的骨样组织的营养不良疾病。
三、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EIA,简称马传贫),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传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传贫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饲养、经营,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流行特点本病只感染马属动物,其中,马最易感,骡、驴次之,且无品种、性别、年龄的差异。
病马和带毒马是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通过虻、蚊、刺蝇及蠓等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染,也可通过病毒污染的器械等传播。
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以7~9月份发生较多。
在流行初期多呈急性型经过,致死率较高,以后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2.2 临床特征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20~40天,最长可达90天。
根据临床特征,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种类型。
急性型高热稽留。
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轻度黄染;随病程发展逐渐变为黄白至苍白;在舌底、口腔、鼻腔、阴道黏膜及眼结膜等处,常见鲜红色至暗红色出血点(斑)等。
亚急性型呈间歇热。
一般发热39℃以上,持续3~5天退热至常温,经3~15天间歇期又复发。
有的患病马属动物出现温差倒转现象。
慢性型不规则发热,但发热时间短。
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
隐性型无可见临床症状,体内长期带毒。
2.3 病理变化2.3.1 剖检变化急性型主要表现败血性变化,可视黏膜、浆膜出现出血点(斑),尤其以舌下、齿龈、鼻腔、阴道黏膜、眼结膜、回肠、盲肠和大结肠的浆膜、黏膜以及心内外膜尤为明显。
肝、脾肿大,肝切面呈现特征性槟榔状花纹。
肾显著增大,实质浊肿,呈灰黄色,皮质有出血点。
心肌脆弱,呈灰白色煮肉样,并有出血点。
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并常有出血。
三、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EIA,简称马传贫),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传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传贫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饲养、经营,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流行特点本病只感染马属动物,其中,马最易感,骡、驴次之,且无品种、性别、年龄的差异。
病马和带毒马是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通过虻、蚊、刺蝇及蠓等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染,也可通过病毒污染的器械等传播。
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以7~9月份发生较多。
在流行初期多呈急性型经过,致死率较高,以后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2.2 临床特征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20~40天,最长可达90天。
根据临床特征,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种类型。
急性型高热稽留。
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轻度黄染;随病程发展逐渐变为黄白至苍白;在舌底、口腔、鼻腔、阴道黏膜及眼结膜等处,常见鲜红色至暗红色出血点(斑)等。
亚急性型呈间歇热。
一般发热39℃以上,持续3~5天退热至常温,经3~15天间歇期又复发。
有的患病马属动物出现温差倒转现象。
慢性型不规则发热,但发热时间短。
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
隐性型无可见临床症状,体内长期带毒。
2.3 病理变化2.3.1 剖检变化急性型主要表现败血性变化,可视黏膜、浆膜出现出血点(斑),尤其以舌下、齿龈、鼻腔、阴道黏膜、眼结膜、回肠、盲肠和大结肠的浆膜、黏膜以及心内外膜尤为明显。
肝、脾肿大,肝切面呈现特征性槟榔状花纹。
肾显著增大,实质浊肿,呈灰黄色,皮质有出血点。
心肌脆弱,呈灰白色煮肉样,并有出血点。
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并常有出血。
☆2019年第11期Expert's Advice行家指点世界马传染性贫血的流行与我国的防控文i魏巍(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简称马传贫(EIA),是由 反录病毒科慢病毒属马传染性贫血病 毒引起的马、骡、驴传染病。
其特征 主要为间歇性发烧、消瘦、进行性衰 弱、贫血、出血和浮肿,在无烧期间 则症状逐渐减轻或暂时消失现几乎 遍及全世界,对养马业造成巨大经济 损失。
―、马传贫由来已久,由蚊虫叮咬马匹传播病毒本病于1843年首先在法国发现,直至1904年才由法国兽医师瓦勒和卡雷证实是由病毒引起,该病毒于1961年最先由日本科学家小林和夫在马白细胞和骨髓细胞培养物中培养成功。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病毒粒子呈圆形,直径大小为90 ~ 120纳米,外面由囊膜包裹,囊膜外有纤突,分子量为26000道尔顿。
病毒粒子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煮沸即可死亡;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20°C左右的条件下可保持毒力6个月~ 2年。
马传贫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刺蝇、蚊、蠓等)的叮咬,也可由被病毒污染的注射针头和诊疗器械等散播,微量病毒就能在易感动物中引起感染。
吸血昆虫活动时流行,夏季高于其他季节,雨季高于旱季。
马的易感性最高,骡、驴次之。
二、马传贫呈全世界流行,传播扩散风险始终存在病马和带毒马是本病的传染源,发热期的病马排毒量最大。
隐性携带马传播病毒具有隐秘性,在检疫中可能无马传贫抗体检出而造成假阴性,危害巨大。
本病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历史上欧洲、美洲、大洋洲均有报到,根据0IE官方信息,2018年发生马传贫的国家有北马其顿共和国、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斯洛文尼亚、西班牙。
自然条件下,马传贫多流行于低洼、潮湿地、沼泽地,因此以地方性流行为主。
三、 马传贫可表现出多种症状马传贫潜伏期一般为1 ~ 3周,31行家指点Expert's Advice☆中国畜牧业有时能达到3个月。
综合版2019年(第40卷)第1期例病L I N CH U A N G B I N G LI 马传染性贫血的防治历史及消灭状态维持李志勇,赵培任,丁立(焦作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焦作454003)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该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该病1843年在法国发现,随后流行至世界各地。
1931年日本侵华时把此病带进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后来由前苏联进口马匹时又将该病传入我国,造成该病疫情严重。
1965年,解放军兽医大学首次分离到马传贫病毒,随后成功研制了马传贫补体结合反应和琼脂扩散反应两种特异诊断方法。
197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有成功研制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该疫苗的推广应用,结合采取“养、检、隔、封、消、处”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我国的疫情得到控制。
按照《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要求,我国将于2020年达到消灭标准。
1焦作市马传贫历史1968年4月武陟县大封公社某村从甘肃购入一匹病骡而传入焦作市。
当时对此病缺乏认识,没有引起高度重视,1969年在大封、大虹桥、阳城3乡呈零星散发,并有18匹家畜发病死亡。
1974年4月,流行区域扩大至西陶、北郭、木城、小董、宁郭、三阳、城关、谢旗营、二铺营等12个乡。
同年5月经省农业局、农科院、新乡地区畜牧兽医工作站组成的5人调查组,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补体结合反应试验,确诊为马传贫。
1974年6月该县马属动物共发病124匹,死亡117匹。
1972年-1973年,修武县五里源乡某村从周口购回病马1匹,县生产公司和一些乡供销社先后从新疆、青海、四川和内蒙古引进役用马415匹,病原带入,致使该病从1975年起在该县流行。
李万、高村、王屯、郇封、葛庄、五里源、岸上、西村等10个乡发病67匹,死亡52匹。
以后由于各县购入马匹中混有病畜,加之检疫工作未很好开展,和病畜隔离不严格而相互传染,1974年-1977年间,武陟、沁阳、孟州(原孟县)、修武、博爱、温县、郊区均有发生和流行。
法制建设:Legal Construction☆中国畜牧业消灭马传染性贫血病的曲靖经验文I吴柳锋(云南省曲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是一种以持续感染,反复发作以及贫血为特征的严重危害马属动物的慢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云南省曲靖市马传贫防控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以来.通过几代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经过三十多年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査、临床检査、产地检疫和实验室检验,实行统一部署、明确任务、目标管理、责任到人,采取诊断、检疫、检测、隔离、消毒、扑杀病畜净化畜群等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于2016年在全市范围内达到消灭马传贫的标准,率先通过云南省农业厅消灭马传染性贫血病考核验收.成为云南省第一个成功消灭马传染性贫血病的地(州),并打造成为曲靖经验,示范带动全省马传染性贫血消灭工作,为云南省2020年成功消灭马传染性贫血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这也是曲靖市继牛瘟、牛肺疫、马鼻疽后消灭的第四个畜间传染病。
一、曲靖市马传贫防控历程1.流行期(1959—1992年)。
曲靖市首例马传贫病例是通过外地引种引入的。
据资料记载,原曲靖地区师宗畜牧场自1959年起多次从马传染性贫血病老疫区引入马匹,1965年首次在师宗畜牧场发现一匹叫“金天”的种公马出现马传染性贫血症状,经云南省兽医防疫队确诊为马传贫。
同年在陆良县配种站又发现一匹叫“卡巴金”的种马,经云南省兽医防疫队确诊为马传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曲靖最早发现的两例马传贫病例。
按照1974年农林部颁布的《马传染性贫血病的防制试行规定》标准,1976—1985年曲靖地区共进行了22次血清学监测,10年间检测马属动物血清样品51147份,监测数占存栏数的40%,检出血清学阳性马匹55匹,对检出的阳性畜全部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1991年,又在师宗、陆良、富源、罗平县4个县的49个乡(镇)33个村抽样马属动物血清样品4543份,进行实验室检测,陆良、师宗、富源三个县监测样品全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