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反刍动物微生态
- 格式:ppt
- 大小:9.42 MB
- 文档页数:48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导语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抗生素耐药性问题逐渐凸显,人们对动物性产品安全更加重视。
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正好迎合了人们崇尚绿色、安全的消费理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以下将对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01微生态制剂类别及反刍动物消化特点微生态制剂是一类含活菌体或活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活菌制剂,从组成上可将微生态制剂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三类。
从功能上看,三类微生态制剂是有密切联系的,益生菌能够改善动物微生态平衡;益生元不能对机体直接发挥作用,需要通过促进益生菌繁殖,间接发挥作用;合生素既能直接对机体发挥作用,又可以间接通过益生菌发挥作用。
反刍动物的胃是复胃,由4个胃组成,分别是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其中,瘤胃容积最大,其内存在大量的厌氧微生物,是一个天然发酵罐,大约70%~80%的营养物质、50%的粗纤维是在瘤胃内消化的,所以瘤胃也是反刍动物日粮消化的主要场所。
在消化过程中,瘤胃、网胃和瓣胃内主要对食物进行物理消化、微生物消化;皱胃能分泌胃液,消化方式与单胃动物相同。
正常情况下动物胃肠道里的微生物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微生态环境,如果微生态环境发生紊乱,有益菌群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病原微生物侵袭机体导致发病。
02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2.1提高生产性能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可促进动物胃肠道内产生多种消化酶,利于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促进反刍动物生长,提高奶牛产奶性能。
王世荣等指出芽孢杆菌可使动物机体产生各种消化酶,促进动物消化吸收利用各种营养物质,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肉品质等生产性能。
邓露芳等探讨了纳豆芽孢杆菌对反刍动物瘤胃的影响,结果表明纳豆芽孢杆菌可促进瘤胃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姜艳美等指出添加一定量的酿酒酵母菌培养物可以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
冯伟业等研究表明,酵母培养物对绵羊瘤胃内木聚糖酶活性和果胶酶活性有提高的趋势,试验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都有提高。
无抗时代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中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作者:朱镕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7期【摘要】反刍动物具有特殊的复胃结构,消化食物需要微生物的辅助,胃肠道微生态环境紊乱会严重影响其营养吸收,甚至诱发消化系统疾病,故微生态制剂可替代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避免抗生素滥用,保证反刍动物营养与健康。
【关键词】动物营养与饲料;反刍动物;无抗时代;微生态制剂反刍动物多为食草动物,食物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为了提高进食效率,保证营养吸收,反刍动物进化出独特的消化系统,即胃并非单一器官,而是由皱胃和瓣胃、网胃、瘤胃组成的复胃,其中皱胃功能与单胃动物的胃功能相同,通过分泌胃酸消化食物;后三者通过微生物分解和物理机械作用对食物进行初步处理,形成食糜,便于皱胃消化吸收。
因此,胃肠道微生态环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其营养和健康密切相关。
1.无抗时代抗生素替代物问题抗生素作为禽畜生产中最常用的饲料添加剂,具有改善生长性能和防治疾病等重要作用,在养殖业中应用非常广泛。
但近年来消费理念日益趋向于绿色和安全,禽畜养殖业抗生素滥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严格控制食用禽畜生产中抗生素使用的同时,致力于开发、利用高效、新型、绿色、安全的抗生素替代物。
目前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热点以植物提取物、抗菌肽和微生态制剂为主,其中植物提取物和抗菌肽的提取工艺复杂、分离纯化困难、生产成本较高且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不适用于生产实践;微生态制剂虽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工艺质量有待完善,但以曲霉、酵母、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为有效成分的微生态制剂已经实现小规模生产,并在养殖实践中尝试应用[1]。
因此,微生态制剂是无抗时代抗生素替代物的首选。
2.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中的应用价值从营养角度来看,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在生长、活动和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促生长因子、短链脂肪酸、氨基酸和維生素K2、B12及叶酸、泛酸、核黄素等营养物质,参与反刍动物的新陈代谢和重要代谢反应;释放吡啶二羧酸、细菌素和有机酸等特殊物质,抑制病原菌生长,或通过与胃肠道中的有害菌竞争黏膜上皮的营养和受体,间接排斥或抑制其生存和繁殖,维持胃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实现消化功能最优化;作为胃肠道优势菌改变消化道菌系,在弥补正常菌群数量的同时增加革兰氏阳性菌和非致病性厌氧菌比例,产生过氧化氢和乳酸,促进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提高食物转化率和生长率[2]。
反刍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反刍动物及其消化道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反刍动物是一类特殊的动物,它们拥有一种特殊的消化系统,能够有效地利用植物纤维、改善粗饲料的品质。
这种消化系统的关键在于微生物共生作用,其中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物质,从而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给反刍动物。
本文将从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微生物共生及其作用机制、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是其适应植物纤维消化的关键。
典型反刍动物的消化道包括瘤胃,其中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生态位被形成。
典型的反刍动物如牛、羊、马等拥有多个瘤胃,其中根据微生物的生态位和功能,分为瘤胃前室、瘤胃网、瘤胃书室和瘤胃皿室。
每个瘤胃都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为不同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不同的生长条件。
在瘤胃内,纤维素会被纤维素酶降解成低聚糖,便于微生物利用。
同时,微生物分解植物蛋白质,产生氨基酸和其他营养物质供反刍动物吸收利用。
其次,微生物共生对于反刍动物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反刍动物消化系统内的微生物种类多样,包括细菌、真菌和原虫等。
它们通过生物组合的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粗饲料的降解、发酵和吸收过程。
例如,纤维素降解细菌通过产生成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为低聚糖,然后这些低聚糖又被另一类细菌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这些挥发性脂肪酸不仅提供了反刍动物所需的能量,而且还能够维持瘤胃微生物的酸碱平衡,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共生还能够合成其他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等,为反刍动物提供更全面的营养。
此外,反刍动物及其微生物共生体系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反刍动物的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
这些营养物质被释放到环境中,可作为植物生长的有效来源,促进植物的生产力。
其次,反刍动物通过啃食和踩踏等行为对植被进行控制,影响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反刍动物还通过改变植被的资源利用方式,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
另外,瘤胃微生物还能够降解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如农药、化肥残留物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