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750.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后.拓展作业一、语言基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于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又再度繁荣,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
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
但随着元帝国的,这条路又陷入没落。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怪异荒诞弥天大祸土崩瓦解气势磅礴B.荒诞无稽灭顶之灾灰飞烟灭气势磅礴C.怪异荒诞灭顶之灾土崩瓦解恢宏壮美D.荒诞无稽弥天大祸灰飞烟灭恢宏壮美解析:选C怪异荒诞:奇异荒诞,不合常理。
荒诞无稽:十分荒唐离奇,毫无根据。
结合前文的“杜撰虚构”及后文的“贡物”可知,应选“怪异荒诞”。
弥天大祸:天大的灾祸。
灭顶之灾:比喻毁灭性的灾难。
句中指国家覆灭,应选“灭顶之灾”。
土崩瓦解:比喻彻底崩溃,不可收拾。
灰飞烟灭:像灰、烟一样很快消失,形容在极短时间内消失干净。
句中不强调时间短,只是强调“崩溃”,应选“土崩瓦解”。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
恢宏壮美:宽阔广大,雄壮美丽。
形容“洞窟”,应选“恢宏壮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依托于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又再度繁华B.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C.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又再度繁荣D.依托于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荣解析:选B“依托”是“依靠,凭借”,其后可直接带宾语,无需加介词“于”;“又再度”语意重复;“繁荣”多形容经济或事业,此处形容“丝绸之路”,应用“繁华”。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B.因此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人们遗忘了它,一直到了近代C.因此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D.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人们遗忘了它,一直到了近代解析:选A括号中的内容应是对“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的原因的解释,故不能用表示结果的“因此”;依据前后主语一致的原则,“这条路”为陈述对象,其后一句应为被动句,即“被人遗忘”。
第5课杜甫诗三首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
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
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
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课内挖掘】课内素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广阔无际的凄凉秋景中,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外,常常会有孤独、漂泊、悲凉的感受,但人不可能永远只留在熟悉的家乡。
漂泊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常态,羁旅他乡,或为前途而打拼,或为生计而奔波,或为国事而忧心,只有经历了漂泊的人生才会更丰盈,更充实。
[运用角度] “故土情怀”“漂泊”“悲欢离合”“人生际遇”等。
【课外运用】1.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愿意漂泊异乡,所以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漂泊”是一个“酸”性词语。
但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偏偏又少不了漂泊——有人异地求学,有人海外经商,有人流浪他乡……试想,如果没有哥伦布的漂泊,哪有新大陆的发现;没有麦哲伦的环球漂泊,哪有地球是一个圆体的新说……漂泊虽沧桑,但不凄凉。
不知天高地厚、把远方想象得无比美好的青年人,应当把漂泊当作一种磨炼,唯有经过磨炼,我们才能成熟和壮大。
2.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
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
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
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会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辗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鉴赏:本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当更难得知。
含蓄蕴藉,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1.注音王嫱.(qián ɡ) 夔.州(kuí) 荆.门(jīnɡ) 青冢.(zhǒnɡ) 万壑.(hè) 渚.清(zhǔ) 朔.漠(shuò) 潦.倒(liáo ) 琵.琶(pí pá) 兼天涌.(y ǒn ɡ) 急暮砧.(zhēn ) 繁霜鬓.(bìn ) 浊.酒杯(zhuó) ⎩⎪⎨⎪⎧节省.(shěnɡ)省.悟(xǐnɡ) ⎩⎪⎨⎪⎧呼韩邪.(yé)邪.恶(xié)⎩⎪⎨⎪⎧玉露.(lù)露.一手(lòu ) ⎩⎪⎨⎪⎧塞.上(sài )塞.责(sè)瓶塞.(sāi ) 2.写对字形⎩⎪⎨⎪⎧cu ī(催) 促 cu ī(摧) 残cu ī(崔) 巍cu ǐ(璀) 璨 ⎩⎪⎨⎪⎧急暮zhēn (砧)zh ān (占)卜 zh ān (毡)房 zh ān (沾)光⎩⎪⎨⎪⎧shu ò(朔)漠s ù(塑)料追sù(溯)shu ò(搠)杀◎写法归纳秋兴八首(其一)(1)寓情于景。
《杜甫诗三首》达标测试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万壑.(hè)渚.(zhǔ)清萧.(xiāo)条环珮.(pèi)B.潦.(liáo)倒千载.(zài)凋.(diāo)零露.(lù)水C.霜鬓.(bìng)青冢.(zhǒng)单.(chán)于荆.(jīng)门D.朔.(sù)漠省.(xǐng)识嗟.(jiē)尔暮砧.(zhē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3.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纷纷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D.江间波浪兼天..涌兼天:连天4. 名句默写:(1)江间波浪兼天涌,。
(2),孤舟一系故园心(3)寒衣处处催刀尺,。
(4)一去紫台连朔漠,。
(5),环珮空归夜月魂(6),不尽长江滚滚来二、课堂回顾5.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B.无边/落木/萧萧/下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6.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应用体验之旅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时间:40分钟分值:70分)一、基础巩固(2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萧.森(xiāo)暮砧.(zhēn)塞.上(sài) 秋兴.八首(xìnɡ)B.妃.嫔(fēi) 朔.漠(sù)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hè)C.单.于(chán) 潦.倒(liáo)凋.伤(diāo) 省.识(xǐnɡ)D.霜鬓.(bìn) 渚.清(zhū)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解析:A项,“兴”应读xīnɡ;B项,“朔”应读shuò;D项,“渚”应读zhǔ。
答案:C2.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答案:C3.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画图省.识春风面(知道)B.一去.紫台连朔漠(离开)C.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旋)D.艰难苦.恨繁霜鬓(极)解析:省:曾经。
答案:A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塞上..省识春风面..风云接地阴B.画图C .艰难..苦恨繁霜鬓D .巫山巫峡气萧森..解析:“萧森”古今义相同,都指“萧瑟阴森”。
A 项,古义:指夔州的山;今义: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B 项,古义:图画;今义:画图画。
C 项,古义: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今义:艰苦困难。
答案:D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 B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 C.⎩⎪⎨⎪⎧ 独留青冢向.黄昏向.吾不为斯役 D.⎩⎪⎨⎪⎧ 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解析:A 项,副词,独自/副词,只,仅仅;B 项,副词,尚且/副词,还;C 项,介词,对着/副词,从前;D 项,介词,跟。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萧.()森暮砧.()万壑.()环珮.()青冢.()朔.()漠省.()识渚.()清潦.()倒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⑴江间波浪jiān()天涌⑵白帝城高急暮zhēn()⑶一去紫台连shuò()漠⑷万里悲秋常zuò()客⑸艰难苦恨fán()霜鬓3. 文学常识填空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他亦被称为“”作品集有。
二、探究解疑《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4.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6.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咏怀古迹》(其三)(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第5课杜甫诗三首【业达标评价】一、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1~4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化作此花幽独。
”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答:答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答:答案:“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3“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答:答案: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位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答:答案:不是。
《杜甫诗三首》同步训练【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预习感知】1.注音。
凋.伤()塞.上()暮砧.()朔.漠()青冢.()省.识()渚.清()霜鬓.()潦.倒()万壑.() 千载.()浊.酒()2.探究。
(1)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积累】一、基础锤炼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暮砧.(zhēn)玷.污(zhàn)苫.子(shān)妥帖.(tiē)B.凋.伤(diāo)绸.缪(chóu)倜.傥(tì)啁.啾(chóu)C.朔.漠(shuò)塑.料(suò) 唆.使(suō) 朔.风(shuò)D.潦.倒(liáo)官僚.(liáo)撩.拨(liáo)绸缪.(móu)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草木凋落衰败。
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增多。
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块陆地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万里..悲秋常作客B.巫山巫峡气萧森..C.百年..多病独登台D.艰难..苦恨繁霜鬓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
5 杜甫诗三首本课话题——和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情,同时也赞颂了她为民族和睦所完成的“和亲”的伟大使命,她的伟大举动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
正是因为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因为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柔美;正是因为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雄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地循环。
“和”,使自然界美丽而多姿,神秘而多彩。
“和”,如阳光,可以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
“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
“和”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与否,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
“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容,化育着人类,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持久,神圣且宝贵。
1.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文有相如,武有廉颇,两人“和”在一起,使秦不敢加兵于赵。
设想,如果没有相如的宽容,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那么赵国早已成为秦国疆土。
是“和”使赵国在那个充满硝烟的时代生存得更久。
2.求同存异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观点,提倡以和为贵,终于使会议圆满结束。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中,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此起彼伏,“以和为贵”的观点显得何其重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萧.森( ) 暮砧.( ) 青冢.( ) 环珮.( ) 琵琶..( )( ) 猿啸.( ) 渚.清( ) 潦.倒( ) 【答案】 xiāo zhēn zhǒnɡ pèi pí pa xiào zhǔ liáo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去⎩⎨⎧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离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5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材分析《登高》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学情分析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蜀道难》,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重难点: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朗诵的相关配乐教学过程一、导入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的《沁园春某某》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39282009】A.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白露B.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认识D.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解析】C项,省:曾经。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39282010】A.丛菊两开他日..泪B.万里悲秋常作客..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C项,百年:句中意思是晚年。
【答案】 C3.名句默写。
【导学号:39282011】(1)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4)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1)丛菊两开他日泪(2)塞上风云接地阴(3)群山万壑赴荆门(4)万里悲秋常作客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完成4~6题。
4.《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导学号:39282012】【答案】诗人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5.《咏怀古迹(其三)》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有去与留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通过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6.《登高》中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答案】“悲”指自然之悲象(秋)、人生之艰难(霜鬓)。
自然之悲象体现在诗的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
“独”指诗人独知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
全诗用苍凉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叶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的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越。
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历来被赞为七言律诗第一。
5 杜甫诗三首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韶.光(sháo) 不稂.不莠(liáng)B.崔嵬.(wéi) 运筹帷幄.(wù)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C.巢穴.(xué) 独当.一面(dāng)诤.友(zhèng) 流水浅.浅(jiān)D.起讫.(qì) 嗟.来之食(jiē)镌.刻(juàn) 泥.古不化(nì)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凋伤沟壑排遣漂泊B.催促箫瑟渲染落魄C.文藻逶迤悲怆沉郁D.慨叹朔漠霜鬓苍凉3.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写作此诗时在夔州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4.下列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和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这一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
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繁霜鬓D.分明怨恨曲中论2.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课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其三)》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B.画图省识春风面省:省却C.艰难苦恨繁霜鬓恨:悲愤D.孤舟一系故园心系:联系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B.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C.因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D.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律诗,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05课时杜甫诗三首一、语言文字运用1。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
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D。
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2.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环珮空归月夜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①昭君不惯胡沙远②但暗忆江南江北③想珮环月夜归来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3.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
“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4。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但许多人绝非如此,他们根本不制定任何人生计划,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是朝三暮四....,变化不止。
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第5课《杜甫诗三首》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股肱(gōng)百福并臻(z hēn)韶光(sháo)不稂不莠(liáng)B.崔嵬(wéi)运筹帷幄(wù)秉承(bǐng)草木菁菁(jīng)C.巢穴(xué)独当一面(dāng)诤友(zhèng)流水浅浅(jiān)D.起讫(qì)嗟来之食(jiē)镌刻(juàn)泥古不化(nì)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凋伤沟壑排遣飘泊B.催促箫瑟渲染落魄C.文藻逶迤悲怆沉郁D.慨叹朔漠霜鬓苍凉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4.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
“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极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身后的凄凉。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利用不适当的一项是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日本《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都以很小的篇幅予以“关注”,不约而同地将报导聚集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
B.若是日本已深刻熟悉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窜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
,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
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第5课杜甫诗三首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
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
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
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课内挖掘】课内素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广阔无际的凄凉秋景中,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外,常常会有孤独、漂泊、悲凉的感受,但人不可能永远只留在熟悉的家乡。
漂泊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常态,羁旅他乡,或为前途而打拼,或为生计而奔波,或为国事而忧心,只有经历了漂泊的人生才会更丰盈,更充实。
[运用角度] “故土情怀”“漂泊”“悲欢离合”“人生际遇”等。
【课外运用】1.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愿意漂泊异乡,所以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漂泊”是一个“酸”性词语。
但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偏偏又少不了漂泊——有人异地求学,有人海外经商,有人流浪他乡……试想,如果没有哥伦布的漂泊,哪有新大陆的发现;没有麦哲伦的环球漂泊,哪有地球是一个圆体的新说……漂泊虽沧桑,但不凄凉。
不知天高地厚、把远方想象得无比美好的青年人,应当把漂泊当作一种磨炼,唯有经过磨炼,我们才能成熟和壮大。
2.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
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
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
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会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辗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
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而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怯.弱(qiè)青冢.(zhǒnɡ)戏谑.(xuè) 敛气屏.声(bǐnɡ)B.拓.片(tuò) 千载.(zǎi)悚.然(sǒnɡ) 沸.反盈天(fú)C.吞噬.(shì) 脊髓.(suí)撬.开(hào) 韬光养晦.(huì)D.石栈.(jiàn) 朔.漠(sù)迁谪.(zhé) 群山万壑.(hè)解析:B项,“拓”应读tà,“沸”应读fèi;C项,“髓”应读suǐ,“撬”应读qiào;D项,“栈”应读zhàn,“朔”应读shuò。
答案:A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解析:D项,佩→珮。
答案:D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舟一系.故园心系:牵挂B.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D.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解析:A项,系,系舟上岸。
答案:A4.关于《杜甫诗三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课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这组诗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解析:C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错。
答案:C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中学毕业后去了海外,后来一直________澳大利亚,将近三十年了,我和他没见过一面。
②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乔治·奥巴马多年来住在肯尼亚的贫民窟里,生活穷困________。
③今晨,北京突然刮起4级北风,气温也出现小幅下降,秋风________,凉意袭人。
A.作客落寞萧瑟B.作客潦倒萧瑟C.做客潦倒萧森D.做客落寞萧森解析:“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是指寄居在别处。
①句根据句意,应选“作客”。
“潦倒”指颓丧,失意;“落寞”指寂寞,冷落。
②句,用“潦倒”搭配“生活”更恰当,且在语意上可与“穷困”并列。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萧森”①形容草木凋零衰败,②凄凉阴森。
③句,与“秋风”搭配的是“萧瑟”。
答案:B6.依次填入下面一首七律《秋宿湘江遇雨》中空缺处的句子,恰当的一组是(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________。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________。
A.暮雨千家薜荔村长笛一声归岛门B.明月一轮杨柳村一声长笛归岛门C.千家暮雨薜荔村杨花喜杀渡江人D.明月一轮杨柳村杨花愁杀渡江人解析:B项,“明月”与诗题“遇雨”及上文“阴云”不符,且“一声长笛归岛门”与上句平仄不合;C项,“千家暮雨薜荔村”与上句不对仗,且杨花开在春季,时令与秋季不合,“杨花喜杀渡江人”也与全诗意境不符,与上句平仄不合;D项,“明月”与诗题“遇雨”及上文“阴云”不合,且杨花开在春季,时令与秋季不合,“杨花愁杀渡江人”也与全诗意境不符,与上句平仄不合。
答案:A7.名句名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②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③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④________________,环珮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⑤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⑥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⑦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答案:①丛菊两开他日泪②白帝城高急暮砧③独留青冢向黄昏④画图省识春风面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潦倒新停浊酒杯⑦万里悲秋常作客二、迁移发散(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九日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①竹叶:竹叶青酒。
8.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因病不能多饮酒而无心赏菊)9.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
运用渲染,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
运用对比,把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对比,把黑猿与白雁对比。
10.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恨别①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②。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1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相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
“思家”“忆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三、创新语用13.根据语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
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诗如横笛,清丽悠扬;杜甫诗似直箭,深沉悲怆。
读李白可以化解俗气、卑怯气、穷酸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读杜甫可以增强爱心同情心责任心14.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禀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应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③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