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98 MB
- 文档页数:49
《约客》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2.教给七年级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图画法、文字描述法,为以后的赏析诗歌奠定一点基础。
3.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词的学习,以此为引子,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古诗词,培养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处于起始阶段,几乎没有古诗词赏析能力。
通过课外古诗词的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积累古诗词,学习一点赏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2.体会诗歌意境。
(二)难点:教给七年级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图画法、文字描述法。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五、教学准备:课件图画作品等六、教学过程:一、课前美图我来看,画意诗情入眼来: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课前我们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是李清照写的《一剪梅》,它是用歌唱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现在请同学们换一种角度,欣赏一幅我们班同学的画。
(出示课件)(王维的《竹里馆》)认真观察,看看都画了什么?然后想一想:看到这幅画,你可以想到哪首诗歌呢?(学生观察说出看到和想到的;画的主人谈一下自己画的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可以借助于图画来进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讲解两个概念:物象: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引进两个关于诗歌的概念,让学生理性认识诗歌的一些常识。
为下文学习做以铺垫。
中国古典诗歌是很讲究是诗情画意的有机结合。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赵师秀的《约客》,以此为支点,一起领略古诗歌的魅力。
《贾生》赏析整体赏析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
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
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