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 情态
- 格式:pptx
- 大小:839.66 KB
- 文档页数:25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情景语境探究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境观对于语境的阐述,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英国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所创立的理论,他于1923年最早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一概念。
他在南太平洋进行人类学研究时发现,原始语言中几乎所有词语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如果不把语言放在情景语境中,就很难正确地理解语言。
后来,马林诺夫斯基又于1935年提出了“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的概念,他指出情景语境之上还存在着文化语境,认为具体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一个词语的意义部分地存在于它的文化语境之中。
20世纪50年代,伦敦学派创始人弗斯(Firth)继承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他吸收了“语境”概念,并对之进行了进一步地阐述。
弗斯认为,语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言语事件参加者的相关特征,如人物、性格等,既指参加者的言语活动也指参加者的非言语活动;2)有关事物;3)言语活动的影响。
弗斯的学生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进一步完善了弗斯提出的语境理论,他在研究初期提出语境是主题(thesis)、直接语境(immediate situation)及更广阔的语境(wider situation)的汇集,其中主题是说话的中心内容或事物本身,直接语境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更广阔的语境则是说话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地域和时代等。
后来,他进一步概括了自己的语境观,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即: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
概括起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语境的界定和描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下文语境(1inguistic context,co—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cultural context)。
论英语的情态系统及其功能英语的情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富有表达力的语法范畴,它涉及到动词的变化和用法,以及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态度。
情态动词是英语情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包括“can”、“could”、“may”、“might”、“must”、“shall”、“should”、“will”和“would”等词语。
这些动词在句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表达了句子的时态和语气,还传达了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
情态动词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义务情态动词、许可情态动词和意愿情态动词。
义务情态动词表达了说话者对某种行为的看法和要求,例如“must”和“should”;许可情态动词表达了说话者对某种行为的允许或不允许,例如“may”和“can”;意愿情态动词则表达了说话者对某种行为的愿望或意志,例如“will”和“would”。
在用法上,情态动词有许多特殊之处。
情态动词可以放在句首或句尾,表达不同的语义。
例如,“You must come today”和“Must you come today”表达的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别。
情态动词还可以和不定式、分词等其他语法结构搭配使用,构成复杂句型。
例如,“They may have finished their work”这个句子中,“may”与完成时态“have finished”结合使用,表达了一种可能性的语气。
情态动词的意义非常丰富。
它们可以表达方式、可能性、必要性等多种含义。
例如,“You must leave now”这句话中,“must”表达了说话者认为“现在离开”是必要的,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情态动词还可以传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I would love to help you”这句话中,“would”表达了说话者愿意帮助对方,传达了一种友善和热情的态度。
英语的情态系统是一个具有高度表达力的语法范畴,它通过情态动词的使用,能够传达出说话者的意图、情感和态度。
1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简述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一般的语言学,也是一种适用于语言学。
与以往的传统语法不同,系统语言学注重关注语言的内在问题,是语言学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语言系统作为要紧研究对象的功能语言学的分支。
系统语言学的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般的语言学,是对语言“个别的、比较的、类型学的”描述,是描述和说明人类语言的理论。
它的重点是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本质,把语言识解为意义系统,研究和说明人类语言的一起特点和一样规律;它把语言和语言系统看做表达意义的资源,把系统看做意义的潜势,并最终以某种方式展现意义潜势,使其从结构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系统功能语言学形成的萌芽时期是 20 世纪 60 年代,源于以弗斯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进展并完善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因此“新伦敦学派”或“新弗斯学派”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名词。
该学派研究的鼎盛时期确实是韩礼德出版其伟大高作《功能语法导论》的时期,这本书为该学派的所有语言学家提供了参照和基础。
该学派最杰出的代表韩礼德曾指出“系统那个概念来自弗斯”。
弗斯是现代最先利用“系统”这一术语的语言学家。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形成要紧受以下五方面的阻碍:一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二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观点;三是伦敦学派弗斯的“系统”语言理论;四是哥本哈根学派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思想;五是布拉格学派的功能思想。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个概念。
弗斯深受其语言研究的阻碍,打算基于“情景语境”成立一套加倍完善的语言学理论,以便让人们了解语境在表达意义潜势时所起的作用,但其生前未能完成这一目标,韩礼德进展了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的关于“系统”思想,对系统进行划分,区分阶和范围,并创建阶和范围语法理论,而后将那个理论模式进一步发扬光大,完善为系统语法;几年后,又进行进一步补充,在系统语法中增加了功能部份,也确实是咱们所说的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threemetafunction)概念功能中的经验功能通过及物性结构得以体现,反映的是经验关系;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结构得以体现,反映的是语法关系;而谋篇功能则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与衔接得以体现,反映的是顺序关系而不是逻辑或语法关系。
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主要彰显在语言的四种功能结构上,即为:主位结构、语气结构、情态结构和及物性结构。
主位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主位和述位。
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的句子结构构成了无标记主位结构;不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的就构成了有标记主位结构。
语气结构体现人际功能中的话语角色关系,共有四种言语功能(陈述、提供、提问和命令)和三种语气(陈述、疑问和祈使)。
在句子上主要通过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体现。
及物性结构主要体现语言的概念功能,及物性结构主要通过及物性小句,即带宾语的小句来体现。
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function),话语范围(fieldofdiscourse)语场(话题(topic)以及场地(setting))经验功能(experiential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function)经验功能主要就是通过“及物性”和“语态”获得彰显物质过程(material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process)物质过程就是则表示搞某事件的过程(aprocessofdoing)。
这个过程本身通常由动态动词(例如)去则表示,“动作者”(actor,即为逻辑上的主语)和动作的目标(goal逻辑上的轻易宾语)通常由名词或代词去则表示,例如图1:图1:物质过程我吃了一个苹果。
(动作者)(物质过程)(目标)心理过程就是则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和“心智”(re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aprocessofsensing)。
商务英语中的情态表达及其人际功能情态表达在商务英语中应用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商业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交易过程的各个环节。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建构的系统功能语法可以引导我们对具体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进行客观描述,从而选择得体的语言表达模式;同时,该功能语法也有利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以及各种文体的语言运用,进而更好地明白和掌握其中的规律。
本文通过对商务英语,如商务谈判英语、公函英语和契约英语中的情态表达进行功能语法分析,着重探讨商务英语中情态表达的多重人际功能。
一、情态的定义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发挥多种功能。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人际功能是指语言体现各种人际关系的功能,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体现。
情态系统是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判断或评价的语义系统。
作为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情态系统所表达的意义是从说话者本人角度对其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
情态具有“归一性”,也就是说它所涵盖的意义领域是介于“是”与“不是”两极之间。
[1]广义的情态指表达命题的情态和表达提议的情态。
当语言用以交流信息时,小句以命题的形式出现。
情态意义的归一性表现为断言和否定,也就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的角度看这个信息的可靠性,韩礼德称之为情态化。
而当语言用以交流物品和服务时,小句则以提议的形式出现,其情态意义的归一性表现为规定或禁止,也就是表达说话人对于交换最终成功的自信程度,这种情态被韩礼德称为意态化。
[1](P89) 二、商务英语中的情态表达韩礼德把情态系统划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
情态化可以由语气中的限定性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来表达,或由两者一起来体现。
意态化一般由语气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被动谓体动词或谓体形容词来体现,也可以由语气副词与限定性情态动词一起来表达。
对比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是语言研究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都对语言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研究方法。
语言学主要语言的性质、结构、功能和发展过程,而语言类型学则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将对比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内涵和价值。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写、解释和实验等,旨在揭示语言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教学:通过研究语言习得和教学法,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语言使用和传承,为制定合理的语言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语言处理:结合计算机科学,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语言类型学是研究不同语言之间共性和差异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为多种语言的语法、词汇、音系等系统。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对比分析、历史比较和结构主义分析等。
它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接触和传播: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传播,揭示语言的演变和扩散规律。
语言政策和规划:通过研究不同语言的共性和差异,为制定合理的语言政策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跨文化交际: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效果。
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在定义和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语言学更注重对单一语言的深入研究和描写,而语言类型学则更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在研究方法上,语言学注重实验和解释,而语言类型学则注重对比分析和历史比较等。
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应用领域也有所不同。
语言学主要应用于外语教学、语言政策和规划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
而语言类型学则主要应用于语言的接触和传播、语言政策和规划以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
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都是语言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各自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它们的应用价值广泛,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也体现在教育教学、跨文化交际等多个实际领域。
情态语言学名词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视为一个意义潜势系统,语言体现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人际功能关注人与人的互动与协商关系,与交际双方的言语角色和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有关,主要由语气、情态、评价、人称等系统实现。
Halliday ( 1994:362)把情态定义为说话人对命题的有效性和提议的对与错的态度,涵盖“是”与“否”之间的意义领域。
他认为,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化(modalization)和意态( modulation)两个子系统。
情态化指在以交换信息为语义功能的命题句( proposition)中,说话人对命题可能性和经常性的判断,包括可能性( probability)和经常性(usuality);意态指在以交换物品或服务为语义功能的提议句(proposal)中说话人对提议的态度,包括义务(obligation)和意愿(willirngness)(Halliday,1994:89)。
情态意义的实现方式由情态的取向系统(system of orientation)达足心i的向。
主客观取向与显性人涉入命题的程度,”一上山法人形成四种情态取向:显(explicit)和隐性( implicit)表达结合形成四种情态取向:显性主观、显性客观、隐性主观、隐性客观。
显性主观强调主观性,强调情态源自于说话人的主观观点,通常由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体现(如I think) ;显性客观创造客观性,把说话人的主观观点包装成为事件本身的特征,为本来只是一个主观看法的东西增添客观性,通常由一个关系过程体现(如 It is possible) 。
显性主观和客观均是情态的隐喻式表达。
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是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隐性主观由情态动词体现,隐性客观由情态附加语实现,两者是情态的一致式表达方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语研究的影响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系统功能语言学被视为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不断发展和演变不仅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也在中国语言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语研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其强调语言系统的功能,并借助功能分析方法来分析语言结构及其功能。
它与其他语言学理论相比,更加关注语言的使用环境和社会及文化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强调语言是社会语境的产物,语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而存在的。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霍尔登·哈斯基。
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功能为导向,探究语言如何反映和构建意义,非常适用于语言变化和演变研究,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言系统的元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语言是一种双向的交互系统,发言者和听众之间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汉语研究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了话语分析的重要性,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不同的话语类型,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用功能。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话语分析方法研究汉语的情态动词,分析情态动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和功能,探讨情态动词的语义演变规律。
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言论分析方法研究汉语政治演讲的句式和语言风格,分析政治言论如何利用语言来达到其宣传、说服和感染的目的。
此外,系统功能语言学还强调语言和文化联系的紧密关系。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反映和传递文化的载体。
在汉语研究中,体现文化因素的词汇如习俗、民俗、宗教信仰等词汇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研究这些词汇的语义演变可以更好地反映汉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文化视角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表现方式,如何表达情感、态度和文化价值观。
总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出现为汉语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其强调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特别突出了话语分析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2300字摘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得到普遍接受,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
本文试图探索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毕业关键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1 引言功能语法是一种主要的语言理论,其已经受到自然语言研究者的特别关注。
著名的语言学家,如:马西修斯和费尔巴斯,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与布拉格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
然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最主要且最系统的语言理论,致力于探究词汇语法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它不仅将结构文本作为结构文本化的结构实体本身,而且侧重于文本与他们实现的社会目的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
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是以功能为主体。
很明显,语言可以执行各种功能,比如:问候、询问、说服等。
韩礼德通过提出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使得他的理论更接近于语言细节。
在20世纪后半叶,由韩礼德所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语言学理论之一。
如今,它已渗透到文本、会话分析、批判话语分析和语言教学等领域。
本文旨在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个元功能1.概念功能语言是用来组织、理解和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我们自己的意识。
这一功能被称为概念功能,而概念功能最主要的语法系统是及物性。
及物性有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其中前三者过程是及物性的主要过程。
及物性指语言中识别的不同类别过程以及表达他们的结构。
1.1物质过程韩礼德(1994:109)定义物质过程为“做”的过程。
他们表达了一些实体对其他实体可能做的某些事情或可能带来过程的概念。
通常,过程本身包含一个执行者、动词和可选的目标。
每个过程都有个执行者,他本身是逻辑主体。
当然有些过程也有第二个参与者,这被称之为目标。
比如:1.2心理过程心理过程被定义为感觉的过程。
他们包含:感觉、思维和感知的过程。
系统功能视角下情态系统研究摘要:情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语言学家从不同的纬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形成了各自的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突破传统语法对情态研究的局限,结合语境和人的因素,为情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纬度,使得人们从一个全新角度科学、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情态。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究情态系统的实现形式及其表达的人际意义。
关键词:情态系统系统功能语法人际意义情态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诸多语言流派从不同纬度对情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梁晓波(2002)曾系统地介绍了传统语法、语义学、转换生成语法、符号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识语言学等多个语言流派对情态的研究。
传统语法对情态的研究主要是对情态意义在形式、逻辑和概念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戈秀兰,2011),仅局限于情态助动词,忽略了语境和人的因素。
系统功能语言学突破了传统语法的局限,考虑语境和人的因素,从另一个纬度给情态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情态概念的界定对于情态概念的界定,人们一般会将其与主观性联系在一起。
语言学家对情态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lyons(1977)认为,情态涉及说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情态表达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声称和论证。
palmer(1986)将情态定义为说话人主观态度和看法的语法化。
quirk et al (1985)认为情态意义是发话人对命题是否真实的判断。
asher(1995)认为,情态可以被看做是说话人对一个状态认识上、情感上和意愿上的态度。
综上考虑,语言学家对情态的诠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情态是一种以态度的方式呈现信息,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
(2)情态是一种语义范畴,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主要通过词汇和语法等手段实现。
二、传统语法对情态的研究传统语法认为情态是一系列情态助动词表达的意义。
语法对情态的研究主要基于助动词范畴。
他们将助动词分为基本助动词、情态助动词和半助动词;将情态助动词又分为情态助动(如:can,may,should,will,must等)、半情态助动(如:need,ought to,dare 等)和情态助动词习语(如:would rather,had better,may as well等)。
1系统功能语言学1.1 系统功能语言学简述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普通的语言学,也是一种适用于语言学。
与以往的传统语法不同,系统语言学注重关注语言的内在问题,是语言学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语言系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功能语言学的分支。
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1.1.1 系统语言学的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普通的语言学,是对语言“个别的、比较的、类型学的”描述,是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理论。
它的重点是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本质,把语言识解为意义系统,研究和解释人类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它把语言和语言系统看做表达意义的资源,把系统看作意义的潜势,并最终以某种方式展现意义潜势,使其从结构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系统功能语言学形成的萌芽时期是 20 世纪 60 年代,源于以弗斯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并完善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因此“新伦敦学派”或者“新弗斯学派”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名词。
该学派研究的鼎盛时期就是韩礼德出版其伟大著作《功能语法导论》的时期,这本书为该学派的所有语言学家提供了参照和基础。
该学派最杰出的代表韩礼德曾指出“系统这个概念来自弗斯”。
弗斯是现代最先使用“系统”这一术语的语言学家。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五方面的影响:一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二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观点;三是伦敦学派弗斯的“系统”语言理论;四是哥本哈根学派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思想;五是布拉格学派的功能思想。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个概念。
弗斯深受其语言研究的影响,打算基于“情景语境”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语言学理论,以便让人们了解语境在表达意义潜势时所起的作用,但其生前未能完成这一目标,韩礼德发展了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的关于“系统”思想,对系统进行划分,区分阶和范畴,并创建阶和范畴语法理论,而后将这个理论模式进一步发扬光大,完善为系统语法;几年后,又进行进一步补充,在系统语法中增加了功能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功能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