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 格式:docx
- 大小:12.05 KB
- 文档页数:3
基金项目: 江南大学药理学卓越课程基金资助项目(ZYKC201711);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LX18-129)作者简介: 周婷婷,女,1988-11生,博士,讲师,E mail:tingtingchou@126.com收稿日期: 2020-03-18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周婷婷,蔡维维,王晓岚,温 馨,吴国胜△ (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基础医学系, 无锡 214122; △通讯作者)摘要: 通过整合药理学传统验证性实验,开展设计性实验,探索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
对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时机、选题、方案设计、实验实施、成绩评价等教学过程进行阐述,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设计性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药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有助于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强技能”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药理学; 实验教学; 设计性实验; 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1450(2020)05-0336-03 DOI:10.13754/j.issn2095-1450.2020.05.08 药理学实验教学是药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理解药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临床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采用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整个实施过程由实验课带教老师主导示范,学生按步就班地操作,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
这种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在基本操作方面得到锻炼,但容易形成一种被动、依赖性的教学状况,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2,3]。
设计性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讨论总结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延续和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4]。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药理学实验设计1( 实验项目名称:奥美拉唑对抗利血平引起的胃溃疡作用2.国外研究现状: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病,为研究其发病和治疗机制,国内外业已建立起多种胃溃疡小鼠动物模型,有的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亦被广泛引用。
但研究中存在的突出。
奥美拉唑对小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溃疡数和溃疡发生率下降,且呈量效关系。
国外临床研究表明,奥美拉唑钠对胃溃疡的疗效明显优于H+受体拮抗剂,表现为起效快,症状消失迅速,用H+受体拮抗剂无效的患者改用本药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3.实验原理 :利血平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性抗高血压药。
用药后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受到遏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相对占优势,结果出现利血平的副作用,引发溃疡,因此在本实验中引用利血平制作小白鼠的胃溃疡模型。
奥美拉唑选择性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抑制处于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起效迅速,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和胃泌素瘤。
由于H+、K+-ATP酶是壁细胞泌酸的最后一个过程,故本品抑酸能力强大,有强而持久的抑制基础胃酸及食物、五肽胃酸泌素所致的胃酸分泌的作用。
它不仅能非竞争性抑制促胃液素、组胺、胆碱及食物、刺激迷走神经等引起的胃酸分泌,而且能抑制不受胆碱或H2受体阻断剂影响的部分基础胃酸分泌,对H2受体拮抗剂不能抑制的由二丁基环腺苷酸(DcAMP)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
显效快,可逆,且无H2受体拮抗剂诱发精神方面的副作用。
本品对胃蛋白酶分泌也有抑制作用,对胃黏膜血流量改变不明显,也不影响体温、胃腔温度、动脉血压、静脉血红蛋白、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动脉血pH。
有强而持久的抑制基础胃酸及食物、五肽胃酸泌素所致的胃酸分泌的作用。
显效快,可逆,且无H2受体拮抗剂诱发精神方面的副作用。
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或糜烂性食管炎、佐-埃二氏综合征等,对用H2受体拮抗剂无效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也有效。
药理学实验设计方案药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命体的作用机理及其药理效应、毒性、药物代谢等药物性质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药理学实验可以观察药物的作用效果,以了解药物的药理效应、副作用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不同药物对小鼠血压和心率的影响,以及探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应用药物提供依据。
三、实验设计1. 动物模型:选用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雄性小鼠,体重20-30g,数量30只。
2. 分组设计: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低剂量组(给予药物X低剂量)、中剂量组(给予药物X中剂量)、高剂量组(给予药物X 高剂量)、对照组(给予药物Y)。
3. 实验操作:(1)采用尾动脉插管法测量小鼠血压和心率,记录基础值(即给药前)。
(2)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X和药物Y,以相同的体积溶液为对照组。
(3)测量给药后不同时间间隔的血压和心率,记录数据。
(4)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分析不同剂量组血压和心率变化差异的显著性。
4. 统计分析:(1)数据以平均数±标准误(mean±SEM)表示。
(2)使用一元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t检验分析数据,P<0.05即为显著差异。
四、实验步骤1. 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注射不同剂量的药物X和药物Y。
2. 将小鼠麻醉,采用尾动脉插管法测量血压和心率,记录基础值。
3. 给予药物X和药物Y,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4. 给药后分别在30min、60min、90min和120min测量小鼠的血压和心率,并记录数据。
5. 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分析不同剂量组血压和心率变化差异的显著性。
6. 统计分析数据,以平均数±标准误(mean±SEM)表示。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应注意保持小鼠的清洁和舒适,避免受到惊吓和过度刺激。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一氯丙嗪的降温作用(设计性实验,4学时)实验简介: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动物选择、实验分组、对照原则、处理因素的标准化等多方面知识),并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辅导:至少双人辅导【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器材】小鼠、注射器、体温计、冰箱、氯丙嗪等。
【实验过程】一、首先介绍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一)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计划中关于研究方法与步骤的一项内容,是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各项基本问题的合理安排。
严密合理的实验设计是顺利进行研究工作的保证,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以获得精确可靠的实验结论,甚至可以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
药理学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即处理因素、实验对象与实验效应。
1.处理因素(1)处理因素实验中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由实验者人为施加给受试对象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如药物、某种手术等。
一次实验涉及的因素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控制。
但处理因素过少,又难以提高实验的广度和深度。
(2)明确非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虽然不是我们的研究因素,但其中有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产生混杂效应,所以这些非处理因素又称混杂因素。
设计时明确了这些非处理因素,才能设法消除它们的干扰作用。
(3)处理因素的标准化:处理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做到标准化,即保持不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评价。
如实验设计中处理因素是药物时,则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质量(成分、出厂批号等)必须保持不变。
2.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药理学实验主要实验对象包括整体动物(正常动物、麻醉动物和病理模型)、离体器官、组织及细胞等。
3.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指受试对象在处理因素作用后呈现的反应或受到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计数指标(或定性指标)和计量指标(或定量指标)等。
药理学实验设计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反应机制的学科,其实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帮助科学家了解药物的药效和药理学特性。
1、药物毒理实验设计: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引起有害作用和造成毒性反应的学科。
药物毒性实验通常需要分析药物在体内的累积和排泄情况,以及对机体各器官的影响。
药物毒理实验应该设计严密,包括实验动物的选择、药物剂量的选择、实验期间观察的指标等。
例如,在研究肺癌药物的毒性时,实验者可以选择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根据药物的毒性评估表测算出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小鼠在不同剂量药物作用下的生理和行为变化,以及病理和组织变化。
3、药物代谢实验设计:药物代谢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和转化情况的学科。
药物代谢实验需要了解药物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和代谢酶等相关机制,以及对实验对象的影响。
药物代谢实验应该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或人体试验对象,并设计合适的实验条件和方法。
例如,研究一种新药物代谢产物的影响时,实验者可以选择小鼠或大鼠作为实验动物,给实验动物注射该药物并在一定时间内收集动物的血样,通过药代动力学学习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变化情况。
总之,药理学实验设计需要结合具体的药物和实验要求,综合运用动物学、细胞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设计出能够科学合理、方法可靠的实验方案,为药物的研究提供客观准确的实验数据,推动药物研发和应用的发展。
广东医学院《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 药学开课单位: 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实验项目总数15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 5主讲教师: 吴铁、崔燎、鲁澄宇一、实验目的及要求(一)实验目的1. 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的常规研究方法与技术, 以及实验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的应用, 使之具有从事新药开发、理论研究和临床药学服务等工作所必备的实验技能。
2. 与药理学基础理论课紧密结合, 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 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 在实验中更深地理解基础理论,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生自选自设自做实验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要求1.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计算机辅助实验的应用; 掌握一般性药理学动物实验的给药方法,药物剂量的计算和实验样本的处理。
第一篇 2.学习和了解药物研究的基本思路,药物作用机制的探讨方法.通过自设性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熟悉药理学实验设计、数据统计、论文撰写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篇药理学实验基本知识第一章药理学实验须知了解药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实验报告的撰写。
第二章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药理实验设计中的预试问题; 掌握药理实验设计中的剂量问题。
第三章药理学实验的统计处理原则掌握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
熟悉药效和剂量依赖关系(相关性)的统计分析和两药药效的等效性分析。
第四章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捉拿固定和给药方法。
熟悉实验动物的编号、麻醉和取血。
第五章药理学实验常用仪器操作技术了解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
第六章药典、药物剂型与处方学了解药典;熟悉药物的制剂及剂型, 掌握处方的结构与书写。
第二篇药理学总论实验第七章药动学实验磺胺嘧啶在体内的分布掌握测定药物分布的步骤、方法和临床意义。
一、实验名称药理学设计性实验:中药大黄的泻下作用研究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大黄的泻下作用;2. 掌握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实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实验原理大黄是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其主要成分为大黄酸。
大黄酸能刺激大肠黏膜,促进大肠蠕动,从而产生泻下作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大黄对小鼠泻下作用的影响,探讨大黄的泻下作用机制。
四、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鼠30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2. 实验药品:大黄粉末(100mg/g)、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3. 实验器材:电子秤、灌胃器、试管、量筒、秒表、显微镜等。
五、实验方法1. 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大黄组、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2. 大黄组:灌胃大黄粉末(100mg/kg),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灌胃0.9%氯化钠溶液;3. 灌胃后,观察各组小鼠的泻下次数和泻下量;4.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六、实验结果1. 大黄组小鼠的泻下次数和泻下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2. 大黄组小鼠的泻下次数为(10±2)次,泻下量为(2.5±0.5)g;3. 对照组小鼠的泻下次数为(3±1)次,泻下量为(0.5±0.2)g;4. 生理盐水组小鼠的泻下次数为(2±1)次,泻下量为(0.3±0.1)g。
七、实验分析1. 大黄组小鼠的泻下次数和泻下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表明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2. 大黄泻下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大黄酸刺激大肠黏膜,促进大肠蠕动有关。
八、实验结论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大黄酸刺激大肠黏膜,促进大肠蠕动有关。
九、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与文献报道相符;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合理使用实验动物;3. 在实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药学专业是以药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中包括药物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为主题,介绍一份详细的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基于药理学与制药学知识的综合实验二、实验背景与意义: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药理学和制药学的知识,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的制备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方案,从而加深对药理学和制药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实验内容:(1)选取一种药物,并深入研究其药理学作用机制,如选择一种解热镇痛药,了解其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2)设计一种制药方法,制备该药物的制剂,如普通片剂或胶囊剂。
(3)对制备的药物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外观、含量测定和溶解度测试等。
2.实验方法:(1)文献检索:学生需进行文献检索,了解所选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机制、制药工艺等相关信息。
(2)药物制备:学生需要在实验室中,按照制药技术要求,制备所选药物的制剂。
(3)质量控制:学生需要利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测试,如外观检查、含量测定、溶解度测试等。
(4)数据分析:学生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器材与药品:1.实验器材:搅拌器、干燥箱、研磨仪、分散机、离心机、容量瓶、分液漏斗等。
2.药品:所选药物原料药及相关辅料。
五、实验评价与展望:实验结束后,学生需按照规定的结题报告模板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实验数据及结果进行详细总结和分析。
老师将根据实验报告的撰写内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进行评定。
V01.2720a19No.6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吕小华,吴铁(广东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广东湛江524023)摘要:通过对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理念更新、模式探索、开展意义等方面进行综合讨论和分析,认为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对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药理学;it计性实验;综合能力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09)06-0089-02药理学作为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
设计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科研性实验课题。
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项目,最后撰写实验论文。
它同综合性实验一样,均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对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才有重要意义lu。
本文对开展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理念更新、模式探索、开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综合讨论和分析。
1确立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性实验与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改变过去单纯验证理论知识的陈旧实验内容,引进药理学科前沿的新内容,把药理学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药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药理学科的一些新进展,系统地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获取知识的科学途径。
要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就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牢固树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观念121。
2教学模式探索2.1设计性实验选题选题是科研中的首要问题,选题合适与否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选题应遵循4个原则: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创造性和可行性的辩证统一。
选题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实践资料,了解本课题近年来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找出要设计课题的关键所在。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一、设计性实验目的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所学得基础医学知识应用于实验的选题与设计。
通过创造性设计一种机能性动物实验(包括动物的病理模型),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实验设计到亲自动手操作全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动物的各种机能与代谢变化,分析和掌握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机制,使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相结合。
最终达到提高同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与创新精神。
二、设计性实验完成的基本步骤1.立题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根据已学的基础或近期将要学的知识,并利用图书馆及其Internet 网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过小组集体酝酿、讨论确立一个既有科学性又有一定创新的药理学实验题目。
但是,要注意动物实验方案不可过大和脱离现实条件,应强调其可操作性。
初步选题后,由带习老师根据设计方案的目的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初审,然后与同学一起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
2.方案设计的内容与格式每实验小组在立题基础上,认真地按照规定的格式写出动物实验的设计方案。
设计性实验方案的内容应详细和具可操作性,具体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如下:①题目,班级、设计者;②立题依据(实验的目的、意义,以及拟解决的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③实验动物品种、性别、规格和数量;④实验器材与药品(器材名称、型号、规格和数量;药品或试剂的名称、规格、剂型和使用量),包括特殊仪器与药品需要;⑤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包括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的进程安排、每个研究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设立的观察指标和指标的检测手段;⑥观察结果的记录表格制作;⑦预期结果;⑧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⑨注明参阅文献。
3.实验准备同学应根据实验的设计方案列出实验所需的动物、器械、药品的预算清单,在实验课前两周提交指导老师。
对一些特殊药品或试剂应列出供应商的公司名称。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实验一、石菖蒲的镇静作用
【目的】
1应用小动物自主活动学习镇静药物的实验方法。
2、应用小动物自主活动仪,研究地西泮、石菖蒲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原理】小动物自主活动仪的原理:在活动箱内,将一束或几束光线照射到对侧光电感应器上,动物在箱内每活动一次,感应电流发生改变,经过放大装置,使电脉冲驱使继电器启动, 通过记录器记录动物活动次数。
地西泮是镇静催眠的代表药。
石菖蒲具有宁心安神作用,其挥发油对中枢有广泛的抑制作用。
本实验以小鼠自发活动次数为指标,观察药物的镇静作用。
【动物】小鼠6只,实验前禁食12h o
【药品】0.05%地西泮溶液,石菖蒲水煎液,生理盐水
【主要器材】动物自主活动仪1台,电子称1台,1ml注射器2支,烧杯2杯。
【方法】将6只动物随机分为甲乙丙组,甲组灌胃生理盐水,乙组灌胃石菖蒲水煎液(连续
两天),丙组灌胃地西泮1次,0.2ml/10。
给药后1小时各组动物放入小动物自主仪,先适应2分钟,再记录5分钟内小鼠自主活动次数。
【结果】地西泮、石菖蒲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结果见表1)
表1地西泮、石菖蒲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胡锦官,顾健,王志旺•石菖蒲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理研究[J].中药药药理
与临床.1999.15 (30: 19
[2] 刘新民.石菖蒲的研究现状J].中医药研究.1992. (4): 57
[3] 吴启端,吴清和,石菖蒲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2006,17 (6) :477-480
实验二、石菖蒲对记忆障碍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
【目的】
1、学习小鼠跳台原理和操作,正确运用跳台实验仪器对小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
2、观察石菖蒲对小鼠记忆获得障碍的疗效作用。
【原理】鼠跳台实验装置由DT-200小鼠跳台测试箱和DT-200小鼠跳台测试仪组成。
测试箱由6个小房间构成,一次可同时试验6只动物,每个小房间有一橡皮台,箱底是可通电的
铜栅,在训练期通电小鼠跳下平台在箱底不断被电击,这个过程中小鼠获得记忆,24 h后测
试时观察小鼠第一次跳下平台的时间和 5 min内跳下平台的次数,比较各组老鼠记忆保持的
能力。
戊巴比妥钠能造成小鼠学习记忆障碍。
石菖蒲具有开窍醒神,宁心安神的作用,能够促进学习记忆。
本实验以小鼠跳下潜伏期及5min内错误次数作为指标,观察药物对小鼠学习
记忆能力影响作用。
【动物】小鼠6只
【药品】生理盐水、0.08g/ml盐酸多奈齐、石菖蒲挥发油乳浊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
【主要器材】小鼠跳台仪1台,电子称1台,1ml注射器2支。
烧杯2只。
【方法】按小鼠跳台法筛选6只合格小鼠(2~60s)。
将6只小鼠随机分为甲乙丙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盐酸多奈齐、石菖蒲挥发油乳浊液,每天一次,0.1mg/ml,连续14天。
第15
天给药1h后,分别腹腔注射0.1mg/g,15min后将6只小鼠分别放入反射箱内,先适应3min,
然后通电。
训练5min并记录5min内跳下的错误次数。
24h后重新测试,重测时把小鼠放到跳台上,记录小鼠第1次跳下时在跳台上的停留时间,即为潜伏期,并记录5min内的出错
次数。
测试时若小鼠停留在平台上超过3min,其潜伏期按180s计。
【结果】盐酸多奈齐、石菖蒲对记忆障碍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
(结果见表2)
表2盐酸多奈齐、石菖蒲对记忆障碍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叔云,卡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3-550.
[2] 胡锦官,顾健,王志旺.石菖蒲及其有效成分对学习记忆的实验研究.中药材[J] ,1999,22
(11):584-585
[3] 程秀娟,等.脑血管扩张剂-尼莫地平、硝苯吡啶和长春胺对大鼠和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
作用[J].药学学报,1986,21(10):731
实验三、石菖蒲的抗癫痫作用
【目的】
1. 学习癫痫药物的实验方法
2. 研究石菖蒲水煎液对戊四唑(PTZ)所致癫痫小鼠的作用
【原理】一般认为石菖蒲的挥发油抗癫痫的作用最强,其中化学成分较多a -细辛醚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用于急性传染病、麻醉药及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引起的呼吸抑制、急性循
环衰竭。
大量可致惊厥。
【动物】小鼠,18~ 20g,雄性实验前禁食12h
【药品】0.07%戊四唑,石菖蒲醇溶液,生理盐水
【主要器材】注射器,灌胃针头,烧杯,天平。
【方法】用PTZ腹腔注射小鼠,连续5天,建立癫痫小鼠模型。
将小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2只。
受试药物组以石菖蒲醇溶液(10g/kg)灌胃3d,每天2次(上、下午各一次),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g/kg),第4d上午给药一次(给药前精确称重),末次给药30min后开始实验,腹腔戊四唑(PTZ)(40mg/kg ),记录小鼠癫痫潜伏期、癫痫持续时间、死亡率和死亡时间等指标。
【结果】石菖蒲对戊四唑所致惊厥小鼠的影响。
(结果见表3)
表3石菖蒲对戊四唑所致惊厥小鼠的影响
药物动物数(n)剂量(g/kg)癫痫潜伏期死亡时间
石菖蒲醇溶液
生理盐水
参考文献:
[1] 吴启端,吴清和,石菖蒲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6): 477-480
[2] 陈莉,廖卫平,等,石菖蒲水煎液抗癫痫动物模型的药效学[[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2,30
(3): 13
[3] 周大兴,包祖晓,吴雄生,等•石菖蒲醇提取物的抗癫痫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1999,16(2):19
[4] 唐洪梅,席苹.石菖蒲不同部位镇静抗致惊厥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4, 10: 45-47.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