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流行病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56.77 KB
- 文档页数: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措施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
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12月本地区500名40岁以上人群作为对象,对患者行肺功能测定,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和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456例。
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包括:吸烟、被动吸烟、粉尘基础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疫苗接种史、家族呼吸系统病史、年龄、性别,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 stic回归分析,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率。
结果:500例筛查患者中,经肺功能测定44例最终得到确诊,确诊率为8.8%。
患者中。
患者中,疾病严重程度排在前两位分别为I级、II级,分别占:47.73%,22.73%;单因素结果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与性别、疫苗接触史、BMI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与吸烟、被动吸烟、粉尘接触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家族呼吸系统病史关系密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与吸烟、被动吸烟、粉尘接触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家族呼吸系统病史关系密切(P<0.05)。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受到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因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降低疾病发生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防控措施;危险因素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Cure Measures of 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From March 2015 to December 2017, 500 patients over the age of 40 in our region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the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roup and non-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roup 456 cases. The hospital self-mad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wo groups of general information, including: smoking, passive smoking, dust history, histor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vaccination history, family history of respiratory disease, age, gender, theabove risk factors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establish effective measures for risk factors to interven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sults: Of the 500 screening patients, 44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and the diagnosis rate was 8.8%. In patients. Among the patients, the first two were grade I and II 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47.73% and 22.73% respectively. The single facto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gender, the history of vaccine exposure and the level of BMI (P <0.05).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moking, passive smoking, dust contact history, histor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familial respiratory system (P <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smoking, passive smoking, dust exposure history, histor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family history of respiratory system are closely related (P <0.05).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s relatively high, and it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herefor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ccording to risk factor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Key words】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isk factor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干预,将会增加肺心病、呼吸衰竭发生率[1]。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唐春香【摘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是导致严重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的主要原因之一.CTEPH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断和治疗,致使患者死亡.CTEPH是由于肺动脉被未完全及机化的血栓阻塞,继而引起肺动脉阻力增加.该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在无干预状态下,CTEPH无有效的内科治疗方法,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ctomy,PTE)是较好的可选择的外科治疗手段.肺移植术仅是PTE 不可行时的替代性治疗.%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TEPH ) is one of main reasons causing severe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 CTEPH is not rare, but the poor recognition results in diagnostic delay and death. It results from complete or incomplete occlusion by organized thrombus in pulmonary arteries, which increases the 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and the incidence is increasing. 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ctomy is a therapeutic option, while none of the medical therapies could be effective alone. Besides, lung grafting is only a substitutional option when 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ctomy cannot work.【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2(025)010【总页数】5页(P1092-1096)【关键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栓塞CT;肺动脉成像【作者】唐春香【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南方医科大学南京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20 引言慢性肺动脉栓塞(chronic pulmonary embolism,CPE)是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TE)或肺动脉原位血栓形成的长期后果,由于血栓不能完全溶解,血栓机化,肺动脉内膜慢性炎症并增厚,发展为慢性肺栓塞,最终导致CTEPH和肺通气或血流灌注失衡,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和右心衰竭。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慢性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结合文献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病因病机、辅助检查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Arbustini等[1]发现,CTEPH患者的血管斑块内富含机化的和新鲜的血栓物质,还有来自红细胞膜的糖蛋白,而其他肺动脉高压的斑块内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肺动脉血管重构、肺动脉内皮功能不全在肺动脉高圧(PAH)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为管壁扩张和血管的完整性丧失,内皮细胞、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 其中有多种影响血管活性的物质参与,如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内皮素-1等。
它们除了影响血管的紧张性外,更重要的是促进血管重构[2]。
辅助检查胸部X线平片:可见肺动脉扩张、增宽;高、低灌注区肺动脉影不成比例(马赛克征),低灌注区血管纹理减少,透光度增加;未受累的部位呈相对性肺纹理增加。
肺梗死所致的肺实质浸润性楔形影或胸膜斑块影;少至中量的胸腔积液。
右心室增大使胸骨后间隙变小、心胸比例增加等。
胸部CT:平扫发现右心室增大、肺动脉扩张、主肺动脉内栓子、肺实质斑块影、肺野血管纹理减少等非特异性表现。
CT肺动脉造影(CTPA):可发现胸段以上肺动脉内栓子,其特征改变为肺动脉内部分充盈缺损、附壁充盈缺损及完全堵塞,10%血栓钙化。
预测CTEPH患者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后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3]。
肺动脉造影(PAA):PAA可明确是否有CTEPH,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手术危险度及术后肺动脉圧恢复情况。
山于PAA为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性,1%〜2%患者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PAA仅用于拟行PEA而CT 或MR 不能确定手术方案的患者。
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MRPA诊断CTEPH在段及亚段肺动脉的敬感度分别达100%和93%,横断面影像描述血栓栓塞的效果优于PAA,MRPA还可提供心脏射血分数、肺动脉血流峰速度等血流动力学数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癌高危筛查研究进展(全文)COPD是目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阻塞。
预计在2020年,COPD将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1]。
肺癌是全世界恶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死亡人数已超过结肠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2,3]。
据估计,到2030年,它仍将是主要死因之一[4]。
COPD和肺癌都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表明,肺癌和COPD是全球六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的死亡原因,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中[5]。
COPD与肺癌之间的关系最早由Skillrud等[6]和Tockman等[7]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们发现气流阻塞的患者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增加了4倍。
以后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COPD患者与无气流阻塞的患者相比,肺癌风险增加2~4倍,并且多项研究也提出了解释两者关系的各种机制[8,9,10,11]。
因吸烟引起的慢性炎症和肺损伤修复是目前讨论最多的机制之一[12]。
近年来,利用胸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肺癌筛查已经成为早期发现肺癌的主要手段。
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证明,按照标准化方案应用低剂量CT筛查肺癌可以在临床Ⅰ期检测高达85%的肺癌[13]。
美国的国家肺筛查试验(the national screening trial,NLST)进一步表明,用低剂量CT 筛查肺癌可显著降低肺癌病死率,并且肺癌筛查试验中队列研究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COPD患者人群中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14]。
这些研究数据均提醒我们需要更加关注COPD患者肺癌的筛查和早期发现。
有一些学者针对COPD患者容易并发肺癌的临床特征进行了研究报道,我们对此进行了回顾总结。
1 COPD并发肺癌的机制概述人们提出了各种机制来解释COPD与肺癌之间的关系。
吸烟是COPD和肺癌发病共同的危险因素。
烟雾刺激导致气道上皮慢性炎症,黏液分泌异常,诱发闭塞性细支气管和肺气肿的形成,是COPD发病的关键机制。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全文)2024年06月25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组、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及全国肺动脉高压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专家组联合多学科专家制订发布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
本指南系统评价了国内外CTEPH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资料,提出符合我国临床实践的推荐意见,主要内容包括: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与评估、治疗与管理,以期进一步规范我国CTEPH的临床诊疗工作。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以肺动脉管腔内慢性血栓阻塞与继发肺血管重塑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慢性血栓与血管重塑引起肺动脉管腔狭窄和(或)闭塞,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属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第四大类。
诊断CTEPH的诊断包括疑诊、确诊、求因及病情评估四个方面,需要通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等综合判断。
CTEPH最常见的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其他症状如胸闷、咯血、晕厥和胸痛等[68],CTEPH患者由于支气管动脉代偿性扩张,咯血(4.8%)比PAH患者更常见。
对于急性PTE后持续存在或逐渐出现的劳力性呼吸困难患者,应考虑CTEPH的可能。
CTEPH常见体征包括紫绀、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听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少数患者由于肺动脉血栓不完全堵塞致血管狭窄,肺部可闻及血管杂音。
随着右心功能不全的加重,患者可表现为踝部、下肢甚至躯干部位水肿,下肢皮肤色素沉着,少数患者甚至出现下肢皮肤反复溃疡。
肺动脉造影根据肺动脉造影剂充盈和肺静脉血流回流情况,可将肺动脉血流分为4级[86],0级:肺动脉血流显影极差,病变部位无显影或显影极不规则,末梢毛细血管床无显影;1级:肺动脉血流显影受限,病变部位可显影,稍远血管显影延迟,末梢毛细血管床显影不均;2级:肺动脉血流显影良好但肺静脉显影受限,末梢毛细血管床显影不均,肺静脉显影不良或延迟显影;3级:肺动脉和肺静脉血流显影良好,肺动脉无明显的血流受限,肺静脉显影没有明显延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本文主要探讨了COPD的发病机制,包括定义、流行病学特征、致病因素、发展过程、病理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COPD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还介绍了COPD发病机制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COPD的发病机制,有望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帮助患者管理和控制COPD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定义、流行病学特征、致病因素、发展过程、病理生理机制、分子机制、现状、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烟草消费增加,COP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国民健康和医疗资源造成了严重负担。
深入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研究表明,COPD的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调节等多个层面。
遗传因素主要指基因多态性导致的个体对烟草烟雾、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的不同敏感性。
环境因素则包括烟草烟雾、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对呼吸道的刺激和损伤。
免疫系统在COPD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炎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机制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
目前对于COPD发病机制仍存在诸多争议和不明朗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展开系统的探讨,为深入理解COPD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意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郭晓曦【摘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肺动脉高压的一大类,是一种自然预后极差的疾病,目前认为机化血栓与肺血管重塑是其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发展,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认知有所提高.随着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新型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其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6页(P323-328)【关键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治疗;预后【作者】郭晓曦【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邦均医院心内科,天津3019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6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是指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引起一次或反复发生的肺血栓栓塞导致血栓机化、肺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肺血管重塑,从而引起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并最终导致右心室衰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2013年法国Nice召开的第五届世界肺动脉高压大会提出的肺动脉高压最新的临床分类中,CTEPH被单独分属为第四大类[1]。
目前机化血栓与肺血管重塑被认为是CTEPH的主要组成部分,两者的相互作用既是CTEPH发病的关键环节,也与CTEPH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选择以及预后密切相关[2]。
近10年来,我国CTEPH的研究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三级医院的临床医生对CTEPH的认知和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但在广大的基层医院仍存在着对CTEPH认知不足的问题,导致CTEPH漏诊和误诊率较高,同时还存在着诊断和治疗的不规范。
现结合近年关于CTEPH的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对CTEPH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治疗进展以及预后进行阐述,以期提高对CTEPH的临床认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流行病学医学论文写作医学论文发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以不完全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为特征的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1〕。
肺功能测定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吸量(FEV1)<80%预计值,且FEV1/用力肺活量(FVC)<70% 者,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近年来,COPD发病率及死亡率上升迅速,因此,加强研究COPD流行病学,对COPD易感人群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COPD 的流行病学现状由于全球各地区人群特征和暴露因素不同,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存在差异, 目前世界各地的COPD流行病学报道的发病率不尽一致。
同一项COPD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若分别按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COPD全球创议(GOLD)对COPD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成人COPD的发病率分别为 2.9%、14.3% 和13.9%〔2〕。
通过分析近几年资料发现,COPD流行病学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1COPD发病率的特征①不同国家和地区COPD发病率存在差异。
据统计当前COPD在全球人群中发病率大约是10%〔3〕,在欧洲,40~69 岁人群COPD的发病率为9.1%,英国、法国、波兰约10%的成年人有慢性咳嗽、咯痰并伴气流阻塞征象,导致了COPD高发病率。
在美国国家健康调查发现25 岁以上人口COPD发病率6%〔4〕。
在亚洲地区,日本2001 年40 岁以上人群中COPD发病率为6.7%。
菲律宾为 6.3%,新加坡为 3.5%〔5〕。
在中国预计有 2 500 万例COPD患者,北京、辽宁、湖北农村地区的15 岁及以上的人群调查中COPD发病率平均为3%,湖北和辽宁分别为l.8% 和 1.6%,而北京市延庆县COPD高达9.11%〔6〕,上海城区60 岁以上人群COPD 发病率为11.9%; 农村地区为15.2%,广州市区为7.49%〔7〕,韶关农村为12%〔8〕。
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以血栓形成为特征的疾病,包括静脉血栓栓塞症、动脉血栓形成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寿命的延长,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公共卫生和医疗领域提出了重大挑战。
本文将对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VTE是一种严重的、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导致疾病或死亡。
近年来,对其流行病学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1.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研究发现,VTE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
除此之外,肥胖、长时间久坐、吸烟、妊娠等因素也被确认为VTE的危险因素。
2. 预防措施:为了降低VTE的发病率,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如行动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等。
药物预防措施主要是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
二、动脉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是指在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动脉栓塞或闭塞性动脉疾病。
其主要发病部位包括冠状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等。
1.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动脉血栓形成与一系列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家族遗传等。
研究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2. 预防措施: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
例如,通过调节饮食结构、降低胆固醇、控制血压和血糖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此外,改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等也是预防的重要手段。
三、新进展与研究挑战近年来,并非仅仅关注血栓性疾病的既有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研究人员也开始关注一些新的因素和研究领域。
1. 遗传因素研究:遗传因素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对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基因以及外显子和基因组变异进行了深入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气流受限、气促和咳嗽等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COPD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致命疾病,并且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第三大致命疾病。
虽然COPD本身就已经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但是更为危险的是它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肺动脉高压(PAH)。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由肺动脉系统内血管狭窄、肺动脉收缩和肺动脉内血管壁增厚所导致的疾病,其特点是肺动脉内血压升高,最终导致右心室功能受损。
COPD患者并发PAH会导致患者的预后恶化,因此对于COPD并发PAH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COPD并发PAH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病机制COPD和PAH都是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到细胞信号通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
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究COPD患者为何容易并发PAH的机制。
研究表明,COPD患者长期暴露于烟草烟雾和其他有害气体中,会导致肺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加剧,从而引发肺血管内皮损伤和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COPD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释放也和PAH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COPD并发PAH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诊断与评估COPD并发PAH的诊断一直是临床难点之一。
一方面,COPD本身就具有气流受限和气促等症状,而PAH引起的症状也类似,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传统的肺动脉压力测定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
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更为准确和安全的检测手段和评估方法。
目前,一些新型的影像学技术如心脏超声、磁共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被广泛应用于COPD 并发PAH的诊断和评估中,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医学信息。
3. 治疗针对COPD并发PAH的治疗同样需要深入研究。
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如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