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人与世界

老人与世界

老人与世界
老人与世界

老年人与卫生

联合国大会第二届老龄化会议(马德里,2002年4月8-12日)

一致通过了2002年国际老龄行动计划政治宣言。世界卫生组织对大

会的贡献包括提交了一份政策框架,以及制定了实施国际计划区域行

动计划,特别是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

社会委员会以及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制定的计划。向第五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提交了有关政策框架和第二届世界大会结果的报告。本报告总结了自2002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对实施国际行动计划的贡献和散发老龄行动政策框架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将积极的老龄化界定为“尽可能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以提高人们老年时的生活质量”。政策框架考虑生命全过程的健康决定因素,帮助国家和区域级制定老龄化政策并指导有关老龄化的学术研究;它也影响着社区级政策的实际应用。各级决策者已经采纳框架概念的途径。目前正在制定监测实施积极老龄政策的基本指标并应于2005年完成。

一系列关于老龄问题的国际会议,例如国际老龄问题联合会第六届和第七届全球会议(分别于2002年10月27-30日在澳大利珀思和2004年9月4-7日在新加坡举行)以及即将召开的第十八届老年医学世界大学(2005年6月26-30日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在它们各自的议程中通过了积极的老龄概念途径及其三个支柱,即健康、参与和保障。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和国家有关积极老龄化的研究项目中,例如欧洲委员会赞助的项目中发挥了咨询作用。

以初级卫生保健为重点

良好的健康是老年人保持独立性和继续为其家庭和社区作出贡献的必要条件。马德里国际行动计划将获得初级卫生保健作为重点,从而它也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重点,其目的是提供老年人需要预防或延迟慢性、通常是造成残废的疾病所需的定期、持续的接触和保健,使他们成为家庭、社会和经济的重要资源。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发起了一系列辅助项目,其重点是提供可利用、可获得、全面、有效和可对性别和年龄均作出反应的综合保健。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卫生保健系统对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制定一项综合反应的项目目标是建立一个知识基础,支持各国以服务于老年人口的综合卫生和社会保健系统为方向调整政策。在12个发展中国家(博茨瓦纳、智利、中国、加纳、牙买加、韩国、黎巴嫩、秘鲁、斯里兰卡、苏里南、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和泰国)开展的项目的前两期(已结束)包含有关初级卫生保健级别上老年人寻求保健的行为,其服务提供者的作用、需求和态度以及所提供服务类型的量化和质化研究。政府、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对这项跨学科的研究项目作出了贡献,从而导致在参与国之间共享信息和良好实践样板并产生一系列具体政策建议。与世界卫生组织卫生发展中心(日本神户)正在合作开展的项目的下一阶段吸收了另外6个国家(玻利维亚、印度、肯尼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以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并将重点置于为使用初级卫生保健的老年人。项目将就在初级卫生保健部门内发展旨在实现综合老龄保健的持续照顾提出综合政策建议。因此,工

作将侧重于建议的逐步实施。该项目被看作是鼓励在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间交流知识、经验和良好实践模式样板,目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建设相关的研究能力。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相关的有益于老年人的初级卫生保健项目,目的是启发和教育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者并培养初级卫生保健中心的能力,以便向它们的老龄使用者提供特殊需求。尽管这类中心在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提供保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障碍,这些障碍可能阻碍老年人改变对其健康起决定作用的行为或防碍他们寻求或坚持治疗。项目为初级卫生保健中心提供了一套有益于老年人的准则1以及有关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人员如何克服这类障碍的培训和信息材料。至少将在4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利用一套培训和信息教材进行的实施准则的试验,这些材料包括评价项目影响的一份方案。一旦完成,这套材料将以电子和其它形式向卫生和社会保健提供者广泛散发。

意识到对未来卫生工作者进行相关培训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与互联网纾医学生联邦合作,继续努力将老龄问题纳入医学课程的主流,并在42个国家中加强老年医学的教学。

世界卫生组织神户卫生发展中心正在对一份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卫生保健术语的词汇和定义进行标准化。前几项有关向巨形城市的老龄人口提供初级卫生保健示范作法的个案研究将侧重于中国的上海。该中心组织的一次研究咨询会议为探究城市化、环境变化和技术发明对老龄人口的影响概述了一项建议。

2003年,“世界卫生调查”收集了71个国家中有关包括老龄人口数据在内的人口卫生状况和卫生服务覆盖面的信息。这一信息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老年的健康决定因素和死亡原因。在6

个国家中正在开展以该项调查为基础的有关健康和老龄化的纵向研究。

出现的问题

2002年国际老龄行动计划确定了需要采取紧急行动的两个新出现的领域,即老年人与艾滋病毒/艾滋病和虐待老年人问题。在世界范围,特别是撒哈拉南部非洲,老年人(大多数为妇女)承担着因艾滋病毒/艾滋病流行给家庭造成的巨大额外负担。作为一项应对措施,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在津巴布韦的一项试点研究发展了一项评估老年人护理者需求的方法。该项目将在其它国家复制,目的是为干预措施提供以证据为基础的资料。

在预防虐待老年人的工作中,世界卫生组织与日内瓦大学合作,正在开展一项有关便于在初级卫生保健层面发现这类虐待的可靠手段的研究。在加拿大进行的一项验证这一手段的大型研究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将在其它4个国家对这一应用进行试验。项目的基础是世界卫生组织、预防老人受虐国际网络组织和国际助老会共同开展的一项质化研究。已经广泛散发了出自该项研究的“老年人对老年人受虐的观点”的出版物1。世界卫生组织是安大略老人受虐会议(加拿大,安大略,2002年11月18-20日)发起的“多伦多全球预防老年人受虐宣言”的参与方之一。

区域工作

区域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如何向日益增多的老年人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初级卫生保健。2002年9月,第二十六届泛美卫生大会通过了CSP26.R20号决议,敦促会员国实施2002年国际老龄行动计划并对实施诸如向老年人提供卫生保健、基本药物和疫苗的重点领域提供充分的支持。美洲区域办事处还就老龄保健问题为初级卫生保健提供者编制了一份培训手册。它与6个会员国(智利、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墨西哥、巴拿马和乌拉圭)合作实施为初级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规划并监测保健质量的改进情况。它与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萨尔瓦多的卫生系统改革项目合作以确保向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它建立了一个老年医学保健培训网络。在研究领域,泛美卫生组织与10个国家的卫生部和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有关健康、安康和老龄化的研究。

2003年,东地中海区域委员会在其第五十届会议上通过了有关老年人卫生保健的

EM/RC50/R.10号决议,强调必须发展和促进卫生、福利和其它部门的整和与协调,以便开展综合服务和规划。8个国家已将健康老龄化问题纳入与东地中海区域办事处在本双年度合作开展的规划中。已经在巴林、埃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黎巴嫩开展了有关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保健目前状况的深入研究。

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与该区域的5个会员国(中国、蒙古、菲律宾、韩国和越南)共同支持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规划。区域最近题为“发展中国家老龄问题与健康促进途径”的文件就如何改进老年人的健康宣传、疾病预防和提供卫生服务问题向各国提供了指南。其它刊物和老龄保健的实用信息正在制备中。

在东南亚区域,重点主要置于初级卫生保健的老龄保健。区域办事处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人员编制了一本手册和一个社区与家庭综合卫生保健区域样板,该样板在不丹、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和泰国进行了测试。最近广泛散发了一份关于东南亚老年人健康的文件。

非洲联盟通过了一项2002年马德里国际老龄行动计划区域实施计划。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在仍然评估实施计划的同时,除了继续与国际助老会合作,就支持向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及其子女提供保健人员问题挑选国家之外,目的还有促进老年人卫生保健。

欧洲区域办事处在健康城市规划内继续开展老龄工作,健康的老龄化是该规划的三项核心主题之一。区域办事处最近印制了有关如何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姑息保健的两份文件。

联合国系统内的协作

2002年马德里国际老龄行动计划和继后的联合国决议要求加强整个联合国系统老龄问题联络点的职能,以便将老龄工作置于联合国系统各项活动的中心并促进有关实施国际计划的交流和机构间信息。世界卫生组织为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及其后续实施行动指定了一个老龄问题联络点。

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与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同意开展一项有关老年妇女健康状况决定因素和她们获得保健情况的研究,将其作为对1995年通过的“北京宣言行动纲领”十周年的共同贡献。该项目将强调全球的最佳做法和政策建议。

联合国系统内的其它合作活动包括为每年一度的国际老年人日编制信息材料。

尽管千年发展目标并未具体提及老年人对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但是,迅速的人口老龄化具有很多深远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一贯重视老龄化整体生活轨道措施的重要性,包括考虑健康的决定因素并强调能够使老年人在其家庭和社区中保持健康和具有生产价值的持续卫生和社会保健服务。通过联合国老龄问题联络点和其它联合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力图确保将老龄问题纳入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政策和规划中,并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持续的全面承诺。

(资料来源:国际老龄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报告)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2008 年第5 期社会主义研究No.5 , 2008 (总第181 期) SOC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81 改革开放30 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赵长峰 【摘要】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 强, 但距离名符其实的大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国际形象逊于国家形象, 但并非只有消极的一 面;中国的国际责任应该随着实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不能超出实力范围之外。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责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5-0095-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全球视角的解读”(批准号: 07JC71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长峰,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讲师。 30 年前的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 伟大历史航程。30 年来,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 价值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 而且也影 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胡锦涛主席在2008 年新年贺词中说, “2008 年, 对中国人民来说, 是十 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 周 年。”本文探讨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国际 形象以及国际责任的变化, 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 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郑重指 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 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①“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 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 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 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 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基于这些深 刻的认识, 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 化:不仅接纳中国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 而且对 外关系的内容有了较大扩展, 从对外开放前的政治、 安全领域向经济、文化和科教领域扩展。这说明一 方面中国已放弃国际社会挑战者的角色, 主动参与 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世界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与中 国展开接触和对话。但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况的 制约, 对外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全面融入”的国际

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样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联系客观普遍性 ?就季节而言: 四时一体。 ?就物质而言: 万物一体。 ?就自然界而言: 天地一体。 ?心身关系:精神活动可以以情绪活动为中介,引起神经系统、激素、免疫功能的改变,造成体质性和功能性病变。 ?天人合一观点:外界刺激→大脑(心理活动)→情绪变化→神经系统(主要是内脏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变化→躯体病变? ?医学研究中的综合性思维方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全面把握研究疾病。 传统疾病谱和死亡谱居前三位的为: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病。 现代疾病谱与死亡谱居前三位的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 这种变化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关系极为密切。 ?预防保健事业的社会化:医学-经济-社会高度协调的“大卫生观” 从“小庄园”到“地球村”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今天,现代科学技术、现代通讯、交通工具和世界市场的共同作用,创造出了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想象的生产力,造成了在全球循环的巨大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把远隔千山万水的国家和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变小了,速度变快了,距离变短了。 科学发展观 ? ? ? ? “输血”与“造血”(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地区差异观念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有所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事实上,历史上西部也曾有过辉煌,但长期以来因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政策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不利影响,西部变得落后了。贫穷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等等矛盾严重制约了西部内在优势的发挥,导致西部地区“造血”与“供血”不足的矛盾。 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 ?西部大开发的真正立足点是什么?(内因) ?西部大开发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外因) ?西部大开发:“输血”与“造血”的结合(内外因的联系)

(完整版)与世界深度互动

第三课第二框与世界深度互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影响;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求和意义。能力目标:明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思想,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发展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的影响 难点: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求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用具 一体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情景探究:中国两会,对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纵观近年来两会新闻采访的变化,我们可以用几个“多”概括:关注两会的外国媒体、外国记者数量越来越多,2017“两会”时增至1500多名;用汉语提问的外国记者越来越多。两会平台让“中国声音”通过全球媒体的镜头和话筒传遍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开放和自信的中国。 提出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来中国报道两会?(学生讨论并交流发言) 师总结:两会不再是单纯地关乎中国的国内事务,它具有全球影响力,对全球事务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对世界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因此,我们本节课进入到第一目的学习。

第一目中国的影响 情景探究:2015年2月9日,加州参议员夏乐柏提交的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一项决议案,获得参议院全票通过。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在州一级参议院通过有关庆祝农历新年的决议案。可见春节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人的节日、语言和饮食已经在世界传播。 提出问题: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并交流发言) 师总结:①春节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人的节日、语言和饮食已经在世界传播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魅力。说明在世界舞台上,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知识点)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度互动中,外国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强烈的意愿,接触、体验和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情景探究:一个个“刻度”,印证着中国高铁的不断前行。截止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000千米,其中高铁里程25000千米,占世界高铁里程总量的66.3%,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李克强总理出访都非常自信地承担起“高铁推销员”的责任,向其他国家推介中国高铁装备和技术,并将高铁打造成新中国成立后“乒乓外交、熊猫外交”之后的又一张外交名片——“高铁外交”。 提出问题:总理每次出访积极推销中国高铁的底气何在?(学生讨论并交流发言) 师总结:中国有先进高铁技术和良好安全运营里程的强大支持。中国高铁技术已经成熟,有实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合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阅读感悟)2016年3月8日,我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但机遇是世界的,这一倡议顺应了欧亚大陆的发展,要合作的普遍呼声.....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再也不能封闭自己孤立自己。”“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的、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师强调: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各国经济的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师总结:根据情景探究和阅读感悟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知识点)中国

老人与世界

老年人与卫生 联合国大会第二届老龄化会议(马德里,2002年4月8-12日) 一致通过了2002年国际老龄行动计划政治宣言。世界卫生组织对大 会的贡献包括提交了一份政策框架,以及制定了实施国际计划区域行 动计划,特别是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 社会委员会以及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制定的计划。向第五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提交了有关政策框架和第二届世界大会结果的报告。本报告总结了自2002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对实施国际行动计划的贡献和散发老龄行动政策框架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将积极的老龄化界定为“尽可能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以提高人们老年时的生活质量”。政策框架考虑生命全过程的健康决定因素,帮助国家和区域级制定老龄化政策并指导有关老龄化的学术研究;它也影响着社区级政策的实际应用。各级决策者已经采纳框架概念的途径。目前正在制定监测实施积极老龄政策的基本指标并应于2005年完成。 一系列关于老龄问题的国际会议,例如国际老龄问题联合会第六届和第七届全球会议(分别于2002年10月27-30日在澳大利珀思和2004年9月4-7日在新加坡举行)以及即将召开的第十八届老年医学世界大学(2005年6月26-30日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在它们各自的议程中通过了积极的老龄概念途径及其三个支柱,即健康、参与和保障。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和国家有关积极老龄化的研究项目中,例如欧洲委员会赞助的项目中发挥了咨询作用。 以初级卫生保健为重点 良好的健康是老年人保持独立性和继续为其家庭和社区作出贡献的必要条件。马德里国际行动计划将获得初级卫生保健作为重点,从而它也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重点,其目的是提供老年人需要预防或延迟慢性、通常是造成残废的疾病所需的定期、持续的接触和保健,使他们成为家庭、社会和经济的重要资源。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发起了一系列辅助项目,其重点是提供可利用、可获得、全面、有效和可对性别和年龄均作出反应的综合保健。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卫生保健系统对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制定一项综合反应的项目目标是建立一个知识基础,支持各国以服务于老年人口的综合卫生和社会保健系统为方向调整政策。在12个发展中国家(博茨瓦纳、智利、中国、加纳、牙买加、韩国、黎巴嫩、秘鲁、斯里兰卡、苏里南、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和泰国)开展的项目的前两期(已结束)包含有关初级卫生保健级别上老年人寻求保健的行为,其服务提供者的作用、需求和态度以及所提供服务类型的量化和质化研究。政府、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对这项跨学科的研究项目作出了贡献,从而导致在参与国之间共享信息和良好实践样板并产生一系列具体政策建议。与世界卫生组织卫生发展中心(日本神户)正在合作开展的项目的下一阶段吸收了另外6个国家(玻利维亚、印度、肯尼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以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并将重点置于为使用初级卫生保健的老年人。项目将就在初级卫生保健部门内发展旨在实现综合老龄保健的持续照顾提出综合政策建议。因此,工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 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就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还有很多落后的地区。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因此和平稳定的外在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是至关紧要的。另一方面,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同世

2020预言人类与世界

2020预言人类与世界 1965年,当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开始拍摄《2001太空漫游》,幻想着36年后人类飞天的时候,他也许不会想到仅仅四年后,人类就登上了月球表面。 而在我们正在经历的21世纪前20年,按照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看法,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技术革命,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在此期间,如果世界政经局势能够避过类似大规模战争的剧烈动荡,那么在经过这样一个长达20年的技术融合期后,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改变,世界政经格局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当然,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往往在技术进步的速度上偏于乐观,而在社会组织形式和人文环境变化上偏于保守。不要说像库布里克这样展望36年后的未来,就算是站在1993年预测2004年的世界,又有多少人能想到互联网能如此剧烈地改变人类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呢? 由此看来,在2009年新春关于11年后世界面貌的预测,也可能只是站在目前的山头上向着地平线、大海和星辰的方向所做的一次眺望。但是,我们相信,《环球》杂志推出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报道“2020预言:人类与世界”,仍然会因为其记录了当前人类的部分思考能力、思维活跃水平和想像力而具有特殊的价值。(《环球》杂志记者/王豫刚)科技的发展已经成功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按照澳大利亚科学家的预测,到2020年,人均寿命超过100岁的国家很可能会出现。而在2008年,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是日本,其女性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86岁。 事实上,近年来各种重大医学突破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基因和干细胞研究领域。在2008年,“组织工程”器官移植、癌症基因扫描、个性化人类基因图谱等等新闻已经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趋势。 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基因技术的完善,到2020年,利用生物纳米技术进行的迅速的生物鉴定将成为现实。医疗人员完全可以先给每位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基因检测和生物学特征扫描,然后生成一套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人生理特征档案。 归功于半导体工业的突飞猛进,到那时,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病历本可能会完全消失,患者只需要携带一张小小的闪存卡,甚至直接在体内植入一个生物芯片,便可以将自己所有的病史和生理特征档案储存在其中。 繁琐的挂号和问诊流程也将大大简化,先进的远程自动检测系统的装备,将使大多数的门诊过程得以通过网络实现,人们甚至可以通过便捷的家用监控设备直接同医院进行连接,并通过自己独一无二的生理信息档案完成大部分的常规检测,而无需亲临医院。多数致病细菌和病毒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检测出来,在拥有海量数据的诊断辅助系统的帮助下,医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给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病人独特的生理特征档案进行治疗。 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也将会出现长足的进步。到2020年,大部分药物的研发和试验,可能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或是直接在“芯片里”进行。在分子识别和纳米技术的帮助下,“智能药物”也许会真正地出现,这些药物可以根据病人体内的环境,来判断哪些是癌变细胞和病原体,哪些是正常的健康的人体组织,从而实现副作用的最小范围化,乃至完全消除

论国家及其未来地位--《人与世界》(广西大学人文)

论国家及其未来地位 哈维尔 (1936- )捷克作家,现任捷克总统。本文为作 者在加拿大国会的演说,张钰译。有删节。 译者的话:捷克共和国总统哈维尔先生1999年4月29日在渥太华对加拿大国会两院议员的演说已发表一周年了。这篇演说对北约军事干涉行动的高度评价,至今仍有很大争议,但是它所陈述的新世纪价值观,被概括为「人权高于主权」,已成为当代世界人权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笔者将全文译出以资参考,也表纪念之意。捷克不过是欧洲一小国,其前身──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的「天鹅绒革命」,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共和国的「文明离婚」,创造了当代文明的两项世界纪录;作为知识分子出身的人权民主运动领袖和前联邦总统,哈维尔先生在其中的影响和贡献之大举世周知。更难能可贵的却是他能始终坚持「人的价值高于国家」的理念,这即使在「人权斗士」出身的国家领导人中也是凤毛麟角,比起那些一有权就变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伪君子,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捷克人民和哈维尔先生的榜样,应该使目前陷入「统独之争」尤其是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各方人士深刻反省。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没有直接提及「人权高于(国家)主权」的命题,并非笔者的漏译或误译,因为最接近的提法本就只是「人(的)权(利)高于国(家)权(利)」(Human rights rank above the rights of states)和「(人的)自由(所构成的价值)高于(国家)主权」(Human liberties constitue a value higher than State sovereignty);至于这些命题之间的是否有差异,读者可自作判断。此外,「国家」一词在原文中基本都是state(s),只有极个别的特殊部位原为nation或country(译文中将注明),有心者自可体会原作者的用意。笔者中、英文功力有限,译文只能以「信」为主,力求通「达」,却很难兼顾其「雅」,因此恐怕无法再现原作的文采及风格,实在抱歉。译文中的段落划分完全根据原文,但添加了小标题以示重点。 〔开场白从略〕 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就国家及其未来地位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个人重于国家 种种迹象表明:民族国家的荣誉,作为每个民族的历史顶峰,作为世俗的最高价值──事实上唯一允许为之杀戮或值得为之捐躯的价值──已经过时了。 几代民主人士的启蒙努力,两次世界大战的可怕经历,《世界人权宣言》的由此采纳,以及我们文明的全面发展,看来正逐渐使人类认识到:个人比国家重要得多(A human be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 State)。 对国家主权的顶礼膜拜,必将不可避免地溶于一个人人相连的世界──超越国界,通过亿万种环节融合,从贸易、金融、财产直到信息,传递多种多样的普遍观念和文化模式。而且,正是在这个世界上,危及个人即殃及全体在这个世界上,由于许多原因,尤其因为科学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在把握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实质内涵和根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这一变化给中国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实施正确的对外战略方针。 关键字:中国;世界;相互关系;命运相连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变化意义的时代,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建设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筹划将具有愈来愈迫切的意义[1]。 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社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从新中国外交60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一大参照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3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确立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正式关系、定位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位置的中国外交“初级阶段”。 1949 年的中国是一个既强大又贫弱的国家,在建国初期立即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方针。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共与苏共渐行渐远,最终成为对峙的双方。随之,中国的外交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调整,朝着更加“左倾”的方向演化,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中国的怀疑和排斥的基本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政治的某些“极左”做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时期的稳健平和方针。必须看到,总体上逐渐偏向“左倾”的毛泽东时代,在最后阶段显现了某些积极的调整动向,尤其是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及中美对话的开启,中国外交的钟摆再次强劲回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和作用仍然相当边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总体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斗争大于合作、猜忌压倒协调、对峙多于对话的关系,是“造反者”对抗“权势者”的态势[2]。

从实践的角度看人与世界的关系

从实践的角度看人与世界的关系 摘要:人类总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 关键词:实践人的认识改造世界 第一,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的活动。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体现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程度上,认识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尤其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的感性认识发生突变(即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抓着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事物的内部联系了。循序渐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理性认识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如果没有感性认识,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性认识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的实践。这是

3.1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第3讲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对实践的正确理解和实践观的合理建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关键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实践的观点由此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1 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实践的观点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因为实践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在实践中蕴藏着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秘密在实践中蕴藏着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秘密,,人与世界关系的丰富内容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展开 马克思指出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3.1.1 实践的本质 1.1.旧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旧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 (1)某些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实践的重视 培根培根::“正如在社会中正如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最容易在动荡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挥出来况下发挥出来,,所以同样隐蔽在自然中的事情事情,,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荡下其自行游荡下,,才会暴露出来”

狄德罗狄德罗::“观察搜集事实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要获得新的认识的认识,,应该用精确的实验“查问自然”,“有意用一些最奇怪的试验来挑逗自然”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2)旧唯物主义实践概念的局限性 旧唯物主义者中旧唯物主义者中,,像培根和狄德罗这样把科学实验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能动作用的人毕竟是很少的竟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不懂得实践的能动作用 旧唯物主义者没有对实践概念作出全面的旧唯物主义者没有对实践概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和论证

纯科学与应用科学--《人与世界》(广西大学人文)

纯科学与应用科学 戈兰 美国自然科学家。本文选自莫里斯〃戈兰《科 学与反科学》,王德禄、王鲁平等译,北京.中 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有删节。 物理学家赖德诺尔(Louis Ridenour)在1947年8月号的《原子科学家通报》中写道: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大的州立大学的很有才能的带光谱学家。他对氮元素的带光谱特别感兴趣。他曾经对我说:“每当州立法代表来访问我,我总是告诉他们,我要造出更好的肥料。”的确如此,肥料中的氮和人的知识都是一种力量。可以想像我的朋友对于氮的带光谱的探索或许有一天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氮工业。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的兴趣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光谱学。 所谓纯科学家,并不总是试图把他们的实际活动合理化或确定化。只是人们日益接受把纯科学和应用科学分开的神话,他们才试图加以说明。从近代科学起源到最近,科学和它的应用之间的区别,即便被承认,也很有限。一个课题的先驱者总是积极地从事这一课题的所有方面的工作。 在第三章中提到了一个不实际的米利都人泰勒斯,当他垄断榨油橄榄市场时却成了一个讲实际的人。达·芬奇既因他设计的机械仪器而闻名,又因他在纯理论方面所做的努力而闻名。假设哥白尼是为他的教会对于有效的日历的关心所激励,是有道理的。当他给那些为保卫城堡而与条顿族爵士战斗的人们提供食物时,第一次发明了涂奶油面包。历史学家小林恩·怀特(Lynn White Jr.)在加州大学出版社1966年出版的《伽利略再评价》一书中说:“在伽利略的早期生涯中——至少到他利用望远镜获得重大发现的1609年——他的周围及他的兴趣主要是技术方面的。”即使像伽利略这样著名的人物对实际问题也很有兴趣。就在他去世之前,他还提出了一个在海上测量经度的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方法,参加荷兰国会的科研征文竞赛。由于液压原理而为大学学生所了解的帕斯卡,造出了第一台计算仪器。和牛顿同时代的伟大的德国人莱布尼兹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科学的价值,甚至其标志,是在于从中得出有用的发明。” 20世纪许多伟大的纯科学家仍然对应用科学保持有一种兴趣,有时在这一方面还会做出一些贡献。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在其早期生涯中设计过一个测量振动的仪器。他对他未来的妻子说:“我希望得到至少50镑酬金。”F.哈伯,这位固氮方法的发明者,在技术方面取得许多成就。甚至抽象和不实际的典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曾经考虑过为一个冷冻机申请专利。 随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出现,人们开始尝试对纯科学与应用科学进行区分。自然科学家不再可能插手各种各样的探索,而不得不安心于专业的某一分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能够写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书,而19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恩斯特·马赫却只能写物理学尤其是力学方面的书。20世纪的劳动分工带来更多的限制,以致在物理这一范围内的科学家不得不被

一个中国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

一个中国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陈 琦 转载自《中国医学人文评论》 摘要:施思明博士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者之一。在起草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包括“健康”定义中,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施思明博士应该被我们所纪念。 关键词:施思明;世界卫生组织;健康 ---------------------------------------------------------------- 1998 年10 月27 日,一位中国老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郊的长老会医院 (Presbyterian Medical Center)与世长辞,享年90 岁。美国多家主要媒体刊登了讣告,如《洛杉矶时报》“施思明,世界卫生组织创建者之一”[1],《纽约时报》“施思明博士,90 岁,联合国卫生官员”[2]。当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成立50 周年,在“WHO西太平洋地区成立50 周年”大会上,WHO 西太平洋地区主任的报告中称“施思明博士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3]。 在SARS 和甲型H1N1 流感后,普通老百姓对公共卫生也开始关注,从而对在全球防疫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这个国际组织也耳熟能详了。2006 年,来自我国香港地区的陈冯富珍女士当选为WHO 总干事,国内各界对WHO 就更为关注了。我国与WHO 颇有渊源,是其发起国之一。但是在国内,讲到WHO 的创立时,对于其中的关键人物——施思明却很少提及。 施思明是谁?哪些机缘促使他成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者之一? 一、家庭与教育背景 (一)家世 施思明,谱名施耿元,是施肇基博士的长子。1908 年4 月5 日出生于中国天津,因为当日正好是清明节,故名“思明”。[4] 施思明的母亲是上海买办唐杰臣的长女、唐绍仪(1860‐1938)的侄女唐钰华女士。唐绍仪为清政府第三批留美儿童,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文科。回国后历任天津海关道、外务部侍郎、奉天巡抚、邮传部尚书。1912 年3 月,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唐为第一任内阁总理。[5]这层关系对施思明父亲施肇基的仕途不无影响[6],从而也间接影响到了施思明的人生轨迹。 施肇基(1877‐1958)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书院,1893年赴美,任驻美使馆翻译生。

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

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 【作者】姚卫群,北京大学哲学系 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是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哲学史上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对它的考察应是我们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印度哲学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较完整的叙述自然需要较大的篇幅。本文只能简要地叙述和分析古代印度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念。这里所谓“基本观念”指该国哲学在这方面的主要或影响较大的理论。 一、早期宗教哲学文献中的基本观念 现存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是吠陀(V eda),而较早大量叙述印度哲学思想的典籍是奥义书(注:奥义书也包括在广义的“吠陀文献”之内。)。在吠陀和奥义书中,都记述了古代印度哲人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 在吠陀中,叙述这方面内容较典型的赞歌是所谓《原人歌》(《梨俱吠陀》10,90)。《原人歌》中说: “原人(有)千头、千眼和千足。……原人就是这一切,(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和(将要)存在的(事物),还是主宰不朽者。……他(原人)的四分之一是所有存在物,他的四分之三是天上的不朽。……当(原人)出生时,他在后面和前面都超越地。……(原人可)分成多少块?……婆罗门是他的嘴,(他的)双臂成为刹帝利,他那两腿即是吠舍,由(他的)两足中生出首陀罗。月亮由(原人的)心(意)产生,太阳由(其)两眼产生,由(其)嘴生出因陀罗(雷)和阿耆尼(火),由(其)气息生出伐由(风),由(其)肚脐生出空气,由(其)头演化出天,由(其)两足(出现)地,由(其)耳(生出)方位。世界就这样生成了。”(译文据A.A.麦克唐奈的《吠陀文选》所载梵本,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原人歌》和许多吠陀赞歌一样,在表述思想观念时,有些诗句较为晦涩,意思不很明确,整诗前后文亦有不连贯之处。但从以上所引部分来看,该赞歌的有关含义还是大致可以把握的。即《原人歌》把“原人”视为世间事物的根基,认为世间事物是其部分或由他所产生,婆罗门等四种姓是原人的身体部分。日、月、风、太空、天地、方位等也由原人的身体器官等产生。《原人歌》把世间万物与人密切联系起来思考,表现出了一种认为人与世界(或小宇宙与大宇宙)同一或密不可分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印度哲学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说吠陀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观念的表达还只是在个别的赞歌中,不自觉也不连贯,那么,到了奥义书时期,情况则完全不同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奥义书哲人探讨的主要问题。 印度古代被称作“奥义书”的典藉为数众多,大致有二百多种。较早的奥义书约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较晚的产生在公元后。无论是较早的奥义书还是较晚的奥义书,凡是其中较多论及印度哲学思想的,一般都涉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诸奥义书中对此问题有多种论述,其中影响最大的理论被后人称为“梵我同一”或“梵我一如”。 所谓“梵”在奥义书中被大多数哲人描述为是一切事物的本体、世界或宇宙的最高实在。如《广林奥义书》1,4,10中说: “最初,此(处)唯有梵。” 《歌者奥义书》3,14,1中说: “这整个世界(都是)梵。” 《秃顶奥义书》2,1,3中说: “(最高梵是)一切事物的支撑者。” 所谓“我”一词亦译为“阿特曼”。它在梵语中有多种含义,如个别我、呼吸、自我、本性、整个身体、人生命的最高主宰体等。在奥义书中,该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来使用: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相对于国内同胞万众一心抗瘟神的众志成城,世界更关注的,是中国力量突然缺位带来的巨大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输出国,中国每年有1.5亿人次以上的超大旅游群体,而这场疫情让全球景点商户为中国人准备的支付二维码,成了孤独的摆设。如果说,之前中国游客略微嘈杂的声音,让他们的微笑里还夹杂着一丝无奈,那么这个时候,那种嘈杂的声音,肯定比教主的开示、比老母亲的叨唠更让他们怀念。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几乎赢得了全球所有跨国企业的青睐。这场疫情迫使几乎所有中国人集体在家宅着,让提前预备春节黄金周的外资商家们,胆战心惊应付几天后匆匆关门。如果说,之前还为黄金周疲惫不堪的接待烦心,那么这个时候,那种烦心,肯定比接下来向董事会解释财报要愉快千万倍。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王国,疫情导致的中国企业加长停摆,让诸多等待中国产品的伙伴们望眼欲穿却又束手无策。如果说之前还有人对中国商品的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进行过无端的抱怨和诋毁,那么这个时候,那种抱怨和诋毁,肯定比无故伤害自己的亲人更能让他们反省自己的贪婪和挑剔。 从方方面面来看,中国力量在这次缺位中显得更加强大、深远和不可或缺。有史以来,我们的外国朋友,头一次如此热心关注中国的一个传染病毒,就连一直嚷嚷中国威胁的大佬们,在这个时候,也抛来了温情脉脉的眼波。 凡此种种,绝非良心发现,只因需要中国。 整个世界显示了对中国的依赖,我们正以亘古未有的姿势,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但是,形势仍然复杂,风雨之中的战略应对,是比当前

困难影响更为深远的大事。 毕竟,我们所期,不止于被世界依赖。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中国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中国踉跄,世界颤抖,特殊时期检验了世界对中国的依赖程度。 据麦肯锡的中国研究报告,在全球七大经济体中,从技术、贸易和资本的角度来看,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从2000年的0.4反转为2017年的1.2,对比的是同期中国对世界的依存度从0.8降到0.6。 世界到底依赖中国什么? 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从备胎到双腿 对一辆车而言,干活最脏最累,从来受苦受气,却得不到半点怜惜的,

现代哲学对人与世界本质的探索

现代哲学对人与世界本质的探索 一、世界与人的非理性本质的发现——现代主义哲学剥下理性主义的外衣,还人和世界以非理性本质。 克尔凯郭尔将人的存在的本质定义为“孤独的个体”。人的存在是个别的,偶然的,也是孤独的、不可代替的、绝对的存在,离开个人谈人的价值、尊严、谈人的解放毫无价值。个体的人决定了人的生存状态必然是“恐惧和颤栗”。世界在自我之外,本身毫无意义,因此人的存在是荒诞和痛苦的。 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将人与世界的存在定义为盲目的意志,一种来自生命的本性。尼采将叔本华的盲目的意志定义为有目的的权力意志。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用意志代替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 柏格森是生命哲学家,倡导直觉主义。他认为世界和人的本质是生命,生命的特征是“绵延”。生命并不是通常说的自然生命过程,而是一种超时间空间、无休无止、不可分割、没有终结的过程。生命的向上冲动称“意识的绵延”,“真正的绵延”,是人所具有的特点;反之下降运动则是非真正的绵延,是物的特点。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无意识中的性本能(力比多)决定一切。无意识和本我以快乐原则为本、是非理性的东西,无意识是决定性的,超我来源于俄狄浦斯情绪,这些无疑是在说非理性的本能决定了理性,非理性才是人的本质。 存在主义者萨特则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海德格尔也提出了人的存在是“向死而在”。存在本身是虚无的,人没有规定性,世界是没有本质,是荒诞的。因此人的存在状态就是焦虑、孤独、烦、恶心。 总之,这些哲学流派都是非理性主义的。他们否定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以来的哲学把理性当成人与世界的共同本质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能,或者如存在主义宣称的那样,人根本没有先验的本质。 二、将人与世界定义为非理性不是目的,现代哲学的目的是寻找自我,确立个别的、不可替代的人的主体性,并为人们提供精神坐标。 由于人的本质上的非理性状态,而由理性主义虚构出来的大厦,实际上起到的是压制人的本质的作用。理性的结果是带来了非人化,人投身于传统的理想信念之中,无异走上邪路。 必须首先确定世界是无意义的、荒诞的、压制人的本性的,确定理性主义所建立的一切传统都是压制人的自由的工具,才能以正确的方式去生活。所以现代主义首先是反叛的精神,是一个包容一切的否定词。正如尼采所说:“上帝死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价值重估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新的价值体系来填补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传统价值观崩溃后的信仰空间。 叔本华认为人生既然是由于本能欲望造成了痛苦,那么忘我、涅盘就是解脱痛苦的良方;尼采非常激进,他说,上帝死了,我教你们做超人。用超人哲学来反抗传统的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伦理价值体系对人生命本性的束缚,成为西方思想史上一个深刻的弑父者。 柏格森提出了创造进化论的学说,认为生命冲动的强弱,决定了特种的进化程度。认为人应该保持一种有意识的、旺盛的、向上冲动的生命激情。 弗洛伊德从研究无意识出发,最终强调性本能(力比多)的转移和升华。他将他的理论引入到对社会和文明的研究中。他认为文明起源于“超我”对人的压抑,压抑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份。理性不应过于压抑本能,应该给人必要的释放的机会,才能保证个人的心理健康

关于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探讨

关于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探讨 个人与社会,社会与政府,法律与个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1、个人组成社会,社会可以缺失一个人,但是不可以缺失全部的 人。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奇特的关系存在:“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个人需要依靠社会生活,社会并不依靠单独的一个人。所以在这个“利益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并没有绑定的责任,这是小珍母女走投无路的原因之一。 在小雨事件中,由于她是第一个为贞操跳楼并且为社会所熟知的人,她的行为激起了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的社会群众的极大的同情心,有了较多的社会募捐。更重要的是,她在手术后逐渐康复,使得她所需要的帮助是短期的,面临的难度并不是非常大,尽管后来伤势加重索赔失败,但总归有了还算好的结局。但是同样的悲剧源头发生在小珍身上,情况却完全不一样。 小珍的悲剧发生后并没有得到太多社会(此处指的是社会集体)上的募捐,很多诺言都成了空头支票,很有可能是因为群众自小雨事件同情心大爆发后有了疲劳感,对小珍并不太热心。而且,小珍需要的是长期的帮助,承担的话有较大的利益损伤。所以,在这里就体现

出了社会对个人并没有必须的责任。当然在道德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是必须的,但是道德能不能被社会人履行,跟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自然社会中,经济水平虽然发展低下,但是较均衡,人们心态平和,道德准则能够被人们较好履行,人与人互相帮助是必然的,可称之为“充满人情味儿”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经济水平的差距逐渐凸显,心态在这时候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所有人都想要追求利益,都力求比别人好,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帮助人与否与利益密切相关,可称之为“利益社会”。小雨事件使人们同情心大大爆发,感情支配了理智,他们愿意帮助小雨。但是小珍在小雨之后,社会的同情心大爆发之后就疲了,此时帮不帮助小珍,是理智支配感情。利益占上风,小珍得到的社会募捐自然就少了。 但是在发达国家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原因还是在经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普遍较高,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均衡状态。人们心态重新变得平和,道德准则重新在社会中凸显,而且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道德准则逐渐变成契约,契约又变成了法律,法律铁腕般的存在使得社会对个人有了绑定的责任,社会要对个人负责,个人在社会帮助下能够解决问题。称之为“法治社会”。而我们目前并没有达到这种状态。 2、政府是社会的一部分,但是政府管理社会,是社会的重要部分。政府职能的完善需要长期的过程,而且需要社会积极的配合。

朱立元《美学聚焦人与世界审美关系》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学界一般认为美学是以美、美的本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其实,我们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可以更加宽泛一些,不仅要研究作为审美客体的美,同时要研究审美主体的美感,尤其应该辩证综合地研究主客体之间即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并以此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关系”的动物°马克思从来不离开人单独地谈论世界的客体性,他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損示了人与世界双向、历史的生成关系,生成“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同样,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也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审美主客体,从宏观上说都是人类卖践活动的历史产物;就个体而言,则是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即审美关系的展开过程中双向互动、相互生成的° 我们研完美学,不应孤立地研究美的固定本质或者美感的固定本质,而是要研究人和世界之间动态的审美关系。这个审美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审美活动,这二者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比如自然界的美,并不是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于那里的。如果离开了人,就没有所谓自然,当然也就无所谓自然的美或不美。研完审美关系,必然包括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生成。人类的审美是从无到有的,而不是原来就有的、固定不变的。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时,生存都成冋题,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美和美感也是从无到有的。总之,审美的客体和主体都是在审美关系的历史生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人作为“关系”的动物,一生下来就存在于和世界之间千丝万绻、各式各样的关系网中e当然,大量的、基础的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关系,较高层次的则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关系,而在众多精神方面的关系中,审美关系又是处在最高层次里的一种。具体来看,审美关系有以下特点:一是主要通过主体的五官感觉来和世界建立关系,它所把握的对象也具有形象性与直觉性,所以是一种感性直观关系°二是集中体现为情感体验关系,不同于纯粹理智、理性、认识性的关系,情感体验是贯穿此关系始终的核心因素。三是鬆越外在功利欲求的精神自由的关系。四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世界发生关系,是一种整体,性的关系。一方面,主体的各种心理要素,包括情感、直觉、感知、想冬、理智等都是融合在一起并全身心地投入对象的;另一方面,对玺同样是整体地呈现在主体面前,主客体之间呈现整体性交融。在人与世界发生关系时如果同时出现以上四个特点,审美关系就会从其他种种复杂关系中脱颖而出,日常生活中的主客体也同时生成为审矣的主客体。据此,我们可以说,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学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