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56.43 KB
- 文档页数:15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5《古人谈读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古人读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并落实到实际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古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2.落实古人读书的经验到实际学习中。
三、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古人读书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运用古人读书的经验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为学生理解古人读书的态度做铺垫。
2. 学习《古人谈读书》
1.听老师朗读《古人谈读书》,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古人读书的意义和方法,每组展示讨论结果。
4. 拓展活动
1.学生就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进行思考总结。
2.设计一个与古人读书故事相关的绘本故事,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5. 总结
老师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对学习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
•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古人的读书经验
•落实到实际学习中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对古人读书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于古人读书经验的应用还存在困难。
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第1篇】古人谈读书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由《论语》中的三句话和两则文言文组成,围绕读书方法进行阐述,给学生以启示。
本方案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文言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懂内容。
然后抓住“古人如何读书”这一主题,借助自主阅读、讨论互动、总结拓展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古人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初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导入:书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走进书就走进了一个丰富的世界。
那么,如何读书,才能与这位朋友心灵相通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感受古人带来的启示。
2.教师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明确主题,直接入课,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明而高效。
二、初读识字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或者读不准的生字,再读一读生字上面的音节。
2.大声读一读圈出的生字,再大声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遇到不会断句的情况,向同伴求教。
3.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
(1)组长利用生字卡片,逐一检测组员会认字的认读情况,要注意“耻”是翘舌音,“矣”和“岂”都是三声。
(2)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仔细观察9个要求会写的字的字形,针对识记困难的字商讨识记方法。
4.集体汇报交流自己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困难的字,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总结:比一比识记:缺——缸诲——悔形声字识记:谓——胃窥——规字谜识记:岂——大山压倒自己。
恒——太阳留在天地间,竖心留在左半边。
皆——比一比谁更白。
5.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一个生字的音都读正确,读准带有生字的词语。
(2)与组内同伴合作,轮读部分内容,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语句,大声朗读,正确断句。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点,让识字教学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同学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究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
点拨示例:(1)选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2)选段:"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总结论证方法。
四、小结归纳,拓展延伸1、小结《谈读书》一文中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培根其它随笔中的名言警句,并选取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六、布置作业围绕课堂上谈到的你所感兴趣的话题提取观点,试着给它配上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介绍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教育学生要勤奋学习,热爱读书。
课文内容丰富,包括古人读书的方法、态度、习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具体的例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认读“迂”、“诱”等10个生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书、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认读:迂、诱、暇、谓、租赁、庐等生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课文理解: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以及课文中的比喻和典故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人读书的氛围和态度。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2.生词卡片:用于学生认读和复习。
3.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讲故事、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人读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人读书的氛围。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生词。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5《古人谈读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理解《古人谈读书》的大意和主题;2.能够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3.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4.能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和复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2.了解古代人对读书的看法;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1.对古代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2.理解文中象征性的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引言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代,读书对于人们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读书?二、学习1.阅读课文《古人谈读书》,教师逐段进行讲解和解读,重点讲解生词和名言。
2.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每段的理解与感悟。
三、总结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每组选举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四、拓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古代与现代的阅读方式、态度和效果,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人应该如何看待读书。
四、板书设计•《古人谈读书》•名言警句•读书内容•读书方式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古代人的读书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
以上文档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5《古人谈读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人谈读书》是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对于读书的看法和态度,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古代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古人对于读书的见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读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学难点:领悟古人对于读书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生字词卡片4.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古人读书的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谈论古人读书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你认为古人为什么这么重视读书?”、“古人读书的方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人谈读书》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古人对读书的看法;2.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和用法;3.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中的主旨意思。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字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2.让学生感悟古人的智慧,懂得尊重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意义照明:掌握关键词语的意义;2.理解生僻词:掌握生僻词的意思;3.领会作者意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生僻词语的理解;2.文中句子的难点:古代语言理解。
三、教学过程1. 清音启蒙通过清音启蒙,复习前几课所学内容,并激发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
2. 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古人为什么这么重视读书。
3. 教学重点呈现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分组探讨生字生词的意思,并讨论作者意图。
4.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拓展对古代读书文化的了解,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探讨。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四、板书设计•生字生词•关键词语•作者意图五、课后作业1.编写读书心得体会;2.查找资料了解古代读书文化;3.认真阅读下一篇课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古人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读书的态度和行为,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本知识,更能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下节课应重点带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汉字识字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以上为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人谈读书》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获得启发和收获。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5.古人谈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三则古文。
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1.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译成白话文。
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
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
多媒体出示: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
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25.古人谈读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有不懂的生字词圈出来。
2.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说说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相互交流。
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
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
《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
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
2.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结合注释,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适当的引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第【1】篇〗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来进一步了解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2.助读资料:(1)《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文言文是古代用来写文章的一种文体,将日常说话的意思用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意思比较丰富。
现代文是将日常我们说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直白干净,意思明确简单。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耻”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重点)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四、品读释疑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营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质教案第八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主题,编排了《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3篇课文。
其中,《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忆读书》一文记叙了作者自己亲身的读书经历,表达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以及对读书的认识,希望我们少年儿童认识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我的“长生果”》一文是著名作家XXX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
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
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惯,不仅扩展想象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
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本单元的编排企图是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掌控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凸起重点。
2.单元重点:(1)阅读时注意根据请求梳理信息,掌控内容要点。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古人谈念书》一文的课后选做题请求学生接洽本人的念书体会,说说梳理课文中古人积累的念书方法等信息,并遭到启发;《忆念书》一文课后第一题请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梳理作者回忆了本人念书的哪些经历,及他认为甚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等信息;《我的“长生果”》选编这篇课文的企图,一是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掌控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梳理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她从童年念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等信息;二是结合实际明白读写间的关系,研究一些读写方法,并继续开展综合性研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本人的课外阅读和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研究作者的读写方法。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
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作者介绍】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479.4.11):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语录体” 。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我们在sòng dú()诗书的时候,要有héng xīn(),要有毅力,二者quē yī bù kě()。
二、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整体梳理。
《论语》这三则,让我们明白了读书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有________;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
四、重点段落品析。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把你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诵读恒心缺一不可二、1.勤勉以……为耻勤勉而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问问题为耻。
2.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呀。
3.曾经我曾经说过:读书要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三、谦虚勤奋求实三到三有四、1. song 决2.B3.示例:学习既要讲究方法,还要有恒心。
而恒心是成功的基础,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
从今以后,我一点要勤奋读书,又恒心,有毅力,不半途而废。
五、示例: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张维屏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读书时要深思多问。
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王梓坤《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而且安排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效果依据文章题材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
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
可以放手引领读书。
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
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
第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句话的内涵。
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料解决心中的疑惑。
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
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评选出背诵小能手。
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的语言夯实基础。
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成功之处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三、不足之处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作读书的名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古人谈读书》一课,选择了《论语》中三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
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执教本课后,我感觉自己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
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课上是这样来安排的: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这样又凸显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因为老师就是一节课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者。
但是老师决不能够越俎代庖,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文言文的教学,那是事倍功半的,是受累不讨好的。
因为那样做的话,老师一堂课下来累得要死要活,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方法也没有记住。
即使有一两位学生记住了一点儿那也是鹦鹉学舌根本无从谈起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完之后,我又组织了全班交流的环节,这样做是有利于全班同学共享学习经验的。
大家把自己小组里的学习所得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的基础上牢牢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经验和学习情况想一想这两篇节选的内容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在感悟到课文的主旨之后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教学资源。
这些突发性的教学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自己的忽视大大降低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再就是对课堂上动态的生成的处理预设不够。
不过就算是这样,学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谬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发火,而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师生和谐,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