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92.85 KB
- 文档页数:2
护理论文密闭式吸痰在肺感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在医院中,肺感染是常见的疾病之一。
患者在呼吸道感染期间,常常伴随着大量痰液的产生,如果不及时清除,会严重影响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与肺功能。
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痰液的排除。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密闭式吸痰在肺感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一、密闭式吸痰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密闭式吸痰是一种适用于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通过管道内壁的密闭结构,达到减少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其原理是通过密闭系统在吸痰过程中不需要中断呼吸机的辅助通气,有效减少呼吸系统的感染。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 调整患者体位,确保患者头部稍微抬高,有利于痰液的排出。
2. 为患者准备好吸痰设备,包括密闭式吸痰管、生理盐水、抽吸器以及护理垫等。
3. 护士佩戴好隔离衣、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操作安全。
4. 清洁抽吸器,连接上密闭式吸痰管,并将其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连接,确保密封。
5. 打开负压抽吸器,确保抽吸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6. 用生理盐水进行吸痰液的稀释,以减少黏稠痰液对管道的阻塞。
7. 将预备好的生理盐水注入吸痰管中,确保痰液完全覆盖吸痰管内壁。
8. 轻轻地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中,直到遇阻。
9. 缓慢地将吸痰管抽吸出来,同时用旋转方式清除管道内的痰液。
10.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有异常及时终止吸痰,并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
二、密闭式吸痰的优势和应用效果密闭式吸痰相对于传统的开放式吸痰,具有许多优势,下面我们分别来进行介绍:1. 减少感染风险:密闭式吸痰在抽吸过程中无需中断辅助通气,减少了插管或切开导管的脱位风险,同时减少了空气中的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的进入,降低了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2. 减少气道创伤:相比传统的吸痰方式,密闭式吸痰能够更加轻柔地清除痰液,减少了气道黏膜的创伤和出血。
3.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插管或切开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进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是患者接受机械通气48h后并发的肺实质感染。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关键。
本文将从体位、口腔护理、清除气道分泌物及残留物质、营养支持、呼吸机管道的管理等方面总结护理研究进展。
标签: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 AP)是机械通气患者在通气治疗48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所并发的肺实质感染,是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一种常见感染性疾病。
[1]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并发率,不仅加大了疾病治疗难度,还增加了患者发生感染的发生率,危害极大,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预防。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关键。
本文将从体位、口腔护理、吸痰、肠内营养、管道护理等方面总结护理研究进展。
1.提高患者生理方面的舒适度1.1体位管理有研究指出,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合适体位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对病人采取半卧体位,最大程度上降低胃液反流的发生,防止误吸;对胃管的位置要经常检查,对病人的饮食量要有所控制,防止食物反流。
一般将床头抬高30°~45°,床头抬高3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则会下降30%,但超过60°则会明显增加患者机械通气难度。
Metheny[2]等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 AP的气道分泌物胃蛋白酶阳性率高于未发生V AP患者(P<0.05),床头低于30°是误吸和V AP高发因素。
一项大样本系统随机对照研究表明[3],床头抬高45°与仰卧位比较,能避免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减少V AP的发生,而床头抬高15°到30°,不足以预防机械通气患者V AP的发生,俯卧位与仰卧位没有明显差异。
张兵等[4]发现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尽可能采用半坐位,以增加患者舒适度,降低V AP的发生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护与研究【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313-0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和急救技术的发展,机械通气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与危重病人的抢救,术后病人的呼吸支持中。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在应用机械通气超过48 小时的患者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在10%-20%之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后患者的死亡率将增加一倍,同时需要花费更多的医疗资源进行救治[1]。
先心术后的患儿由于术前基础疾病的影响,术中受到手术创伤的影响,术后需应用机械通气支持,同时由于手术后缺血再灌注引起肺淤血,肺动脉高压等因素,使先心术后患儿成为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人群。
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为了进一步探讨护理措施在降低先心术后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中的作用,故综合国内外文献,综述如下:1. 诊断标准国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一般为:(1)因非肺部感染性病变和原有肺部感染性病变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后,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或出现新的病原菌;(2)x片出现新的浸润阴影,伴有肺部增多的啰音;(3)临床出现发热,血白细胞总数较前增高(wbc> 10.0×l09/l);体温37.5℃以上。
满足上述3个条件时一般可以考虑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 发病危险因素2.1 病人内源性因素2.1.1 基础疾病的影响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常常原先就有基础疾病的影响,这些因素使患者的免疫力下降,使其更易感染。
如不少老年患者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等,这些患者受基础疾病的长期影响,心肺功能不良,应用机械通气后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增加。
2.1.2 口咽部细菌定植的影响正常人口咽部有一定数量的细菌定植,有一部分是条件致病菌,当人体免疫力正常时并不对人体构成威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预防护理新进展本文旨在综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对提高ICU护士对V AP的认知及护理能力,降低V AP的发生尤为重要。
标签:肺炎;呼吸机相关性;护理;【Abstract】This paper aims reviewed relevant factor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nd preventive care measures,to improve the ICU nurses and nursing V AP cognitive abil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 AP.【Key words】Pneumonia;Ventilator-Associated;Nursing;近年来,随着重症医学科(ICU)的发展,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作为一种呼吸支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ICU建立人工气道需呼吸支持的患者。
但呼吸机使用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V AP的发生。
因此,如何预防V AP的发生,对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极其重要。
现将其防护进展综述如下。
1.概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V AP):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机械通气48h后和(或)撤机、拔管48h内出现的肺炎[1-2]。
据国外文献[3]报道,V AP的发生率为12.2%,病死率29.3%。
国内文献报道,V AP 发生率为43.1%。
病死率高达51.6%[4]。
鄧跃林等[5]发现MV时间增加ld,发生V AP的危险性就增加1%一3%。
目前国内外V AP高发病率及死亡率,导致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
1.V AP诊断标准[6]:①使用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以上或撤机拔管48小时内。
重症监护室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研究进展作者:钟瑞霞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6期摘要:从人工气道的护理、呼吸机管路的护理、控制内源性感染、鼻饲护理、预防交叉感染等方面综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研究进展。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病人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或撤机拔管48 h内所并发的肺实质感染[1]。
VAP是重症监护室(ICU)病人住院过程中常见的感染并发症,是机械通气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以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医疗费用为主要特征。
病人一旦发生VAP,将造成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有文献报道,在ICU,VAP的发生率为9%~27%,病死率达20%~50%。
因此,通过护理预防和减少VAP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人工气道的护理1.1 气囊上分泌物的吸引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正常解剖和功能,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后,声门与气囊之间的间隙形成死腔,使口咽部分泌物、出血、食物残渣或呕吐物滞留于此。
病人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及下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大量分泌物聚集于气囊上方,引起细菌定植,形成细菌的储存库,细菌可延管道下行引起感染导致VAP的发生。
要预防VAP的发生,就要及时有效地清除囊上分泌物。
在临床上,吸痰很难清除囊上分泌物。
研究报道,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或套管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2]。
1.2气囊的护理气囊充气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充气过多易压迫气道组织,出现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严重时出现食管气道瘘;充气过少则气道漏气,达不到机械通气的目的。
专家建议,气囊的压力应在25 cmH2O~30 cmH2O(1 cmH2O=0.098 kPa),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声门下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
1.3吸痰及时而有效的吸痰是保持气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出现的肺部感染。
这种感染往往是由于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并在肺部繁殖,导致肺炎的发生。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VAP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手部卫生: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应彻底清洁双手,特别是在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接触呼吸道插管等操作后。
使用有效的洗手液和消毒剂,确保手部清洁和消毒。
2、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避免呼吸道插管长时间留置,如需要留置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注意定期更换。
3、口腔卫生:口腔卫生是预防VAP的重要一环。
定期为患者清洁口腔,使用合适的口腔护理液,以减少口腔内细菌的繁殖和下行感染。
4、防止误吸:患者应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以减少误吸的发生。
同时,避免在患者面前直接咳嗽或打喷嚏,以减少飞沫传播细菌的可能性。
5、减少定植菌的传播:定植菌是引起VAP的重要来源之一。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6、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不当会增加细菌耐药性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选择,避免滥用抗生素。
7、监测与记录: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进行监测和记录,包括生命体征、呼吸道分泌物等。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预防VAP需要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和口腔卫生护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定植菌的传播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VAP的发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感染,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更为常见。
VAP 的发生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
集束化预防策略在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新生儿科重症监护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降低新生儿VAP的发生率,集束化预防策略被提出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集束化预防策略的概念、内容及其在预防新生儿VAP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新生儿科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集束化预防策略的概念集束化预防策略是指将多种预防措施综合应用,并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和实施,以达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规程和行为准则,使得各种预防措施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
集束化预防策略注重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通过评估、监测和反馈等手段,不断修订和改进预防措施,使其能够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提高预防效果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新生儿VAP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预防措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通过集束化预防策略,将多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降低VAP的发生率。
具体的集束化预防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为准则和操作规程的制定:明确新生儿VAP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可能的来源,规范化操作行为,明确各种预防措施的实施要求,为临床工作提供统一的指导。
2. 空气道管理:建立有效的气道管理措施,包括口腔护理、吸痰、气管导管的定期更换、气道湿化等,减少细菌的侵袭和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3. 患儿体位管理:监测患儿体位的变化,合理调整体位,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4. 呼吸机使用管理:规范呼吸机的选择和使用,通过监测呼吸机的操作情况和患儿的生理指标,提前发现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5. 抗生素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尽可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和疗程,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
6. 家属教育:加强家属对新生儿VAP的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家属的防范意识和配合程度。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已经成为ICU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过程中,患者常常需要进行吸痰操作,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传统的吸痰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局限性,近年来逐渐引入了密闭式吸痰技术。
本文将介绍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其优势、注意事项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密闭式吸痰技术的原理密闭式吸痰技术是一种通过密闭式系统进行吸痰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吸痰操作时,在人工气道与呼吸机连接的部分加装一个密闭式吸痰器。
当需要吸痰时,医护人员通过呼吸机上的按钮触发吸痰操作,呼吸机将自动关闭气道通路,然后进行吸痰操作,完成后再次打开气道通路。
这种操作过程可以有效减少吸痰时对患者气道的负压影响,降低气道压力的波动,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
1. 降低气道感染风险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技术容易导致气道压力波动,增加细菌进入气道的机会,从而增加VAP的风险。
而密闭式吸痰技术可以在吸痰操作时有效降低气道压力波动,减少细菌进入气道的机会,从而降低VAP的发生率。
2. 保护呼吸机传统的吸痰方式会使呼吸机的内部部件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容易受到细菌和污染物的侵袭,影响呼吸机的使用寿命和清洁度。
而密闭式吸痰技术可以将呼吸机与外界环境有效隔离,保护呼吸机的内部部件免受污染。
3. 提高患者舒适度传统的吸痰方式会在吸痰时产生气道负压,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和咳嗽,甚至引发气道黏膜损伤。
而密闭式吸痰技术在吸痰时不会产生负压和气道压力波动,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密闭式吸痰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其应用更为突出。
在临床实践中,密闭式吸痰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情况:1. 重症患者长期机械通气期间进行吸痰操作。
2. 对于患有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易形成气道堵塞的患者进行吸痰操作。
3. 经皮气道造口或气管切开患者在呼吸机辅助下进行吸痰操作。
有效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3-21T09:21:54.6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作者:王妍妍
[导读] 吸痰是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技术操作,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当肺泡通气及气体交换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关键。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急诊科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患者实施机械通气48h后出现的肺实质性感染,是机械通气时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VAP对机械通气成败及患者预后情况造成了及其严重影响。
一些机械通气患者的管理技术已被用于VAP的预防,。
如何做到有效吸痰以维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现将其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有效预防吸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
1、前言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人工呼吸道的建立,会厌暂时失去作用,咳嗽反射减弱,加上镇静剂、肌松剂等药物的使用,导致患者咳痰能力下降或丧失,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分泌物而聚集于呼吸道内,从而诱发肺部感染,严重者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
因此,吸痰是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技术操作,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当肺泡通气及气体交换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关键。
2、人工气道湿化
2.1吸痰前滴注生理盐水
吸痰前滴注生理盐水是目前ICU普遍进行的一项护理操作,目的是软化和稀释痰液,湿润吸引导管,刺激咳嗽。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滴注生理盐水的效果存有争议。
吸痰前滴注生理盐水对痰液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并无影响,但会降低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增加肺部感染发生的风险。
但最近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均表明吸痰前滴注等渗生理盐水较对照组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P<0.05),相对危险度降低了54%。
而两组肺膨胀不全及气管导管梗阻发生率无差异。
目前对吸痰前滴注生理盐水的作用尚无确切结论,不同湿化液类型,等渗盐水、低渗盐水或灭菌用水等对气道湿化的效果也无定论。
2.2湿化设备
2.2.1主动湿化
主动湿化主要指在呼吸机管路内应用加热湿化器(包括热导丝湿化器与非热导丝湿化器)进行呼吸气体的加温加湿。
国外目前不主张使用非热导丝湿化器,因为它可导致呼吸环路内过多冷凝水的生成,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非热导丝湿化器产生的雾量显著高于热导丝湿化器与人工鼻(P<0.05),从而显著增加了痰液量。
人工鼻较热导丝湿化器有细微增多。
虽然目前尚无研究证实湿化设备的类型与VAP的发生率直接关联,但呼吸道痰液量增多会增加吸痰次数,增加气道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了肺部感染发生的风险。
因此,热导丝湿化器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2.2.2被动湿化
被动湿化主要指应用热湿转化器(HME)吸收患者呼出气的热量和水分进行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
热湿转化器即人工鼻,它通过收集并保存呼出气中的热和水气来温热和湿化吸入的气体,保证气道内获得有效湿化,并对细菌有一定过滤作用。
一项关于湿化策略对VAP预防作用的系统评价表明:主动与被动湿化对VAP的发生并无影响,荷兰感染预防协会并不推荐使用主动湿化或被动湿化。
3、气道分泌物吸引
3.1吸痰管类型与吸痰方法
3.1.1吸痰管类型
吸痰管类型有多种,均质地柔软。
大多成人导管长为48~56cm,在导管末端有侧孔以利于分泌物的吸出,同时导管末端光滑以避免损伤气道黏膜及穿破气管支气管树。
发现导管侧孔的位置及孔径大小会直接影响气道分泌物清除的有效性。
而国内较多研究单侧孔及多侧孔对吸痰效果影响及不同类型吸痰管对吸痰负压的影响,吸痰管侧孔的多少对吸痰负压并无影响,而吸痰管径越小,吸痰实际负压则越小。
3.1.2吸痰方法
吸痰方法包括开放式吸痰(opentrachealsuctionsystems,OTSS)与密闭式吸痰(closedtrachealsuctionsystem,CTSS)。
后者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具有节省费用,降低护理人员暴露于感染源的风险等优点,2003年美国呼吸治疗协会推荐将CTSS作为预防VAP的措施之一。
最近一项Meta分析得出CTSS与OTSS相比并不能降低VAP发生率、致死率及住院时间。
3.2支气管镜吸痰与声门下吸引
3.2.1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利用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可在直视下吸痰,可以充分吸引,保证小气道通畅,从而有效提高氧分压。
利用纤支镜吸痰后患者临床症状、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等均较吸痰前有所改善。
但用纤支镜吸痰是一项具有较强技术性的操作,并非护理人员所能掌握,它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3.2.2声门下吸引
声门下吸引可清除声门下区、气囊上方受污染的分泌物,减少误吸和发生VAP的风险。
用于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ubglotticsecretionsdrainage,SSD)的气管导管称为可冲洗气管导管,逐渐被临床应用。
最近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SSD可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结局,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
声门下吸引受诸多因素影响,
3.3吸痰时机与技巧
3.3.1吸痰时机
吸痰操作过于频繁易造成窒息、低氧血症、肺不张、气管黏膜损伤等诸多并发症,并会增加对患者呼吸道的机械性刺激,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
传统吸痰方式是按时吸痰,每2h1次。
近年来,通过观察通气波形来确定吸痰时机,最常见的是呼吸波形的锯齿状改变。
3.3.2吸痰技巧
①胸部震动法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不能有效地咳嗽,通常面临着肺泡塌陷及并发肺炎的风险。
有文献报道:肺泡塌陷在腹部手术插管患者中发生率可达23%~30%,如不能及时治疗,可进展为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从而延长通气时间并增加病死率至33%~71%。
大量研究表
明:体位引流合并胸部叩击、膨肺及有效吸引是快速解除肺膨胀不全的最佳方法。
然而,头低足高位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有害,而且手动叩击胸壁及胸部叩击依赖于操作者,劳动强度大,有效性变异度大,机械胸部震动排痰配合每2h翻身能有效提高通气患者气道分泌物的清除率,预防肺塌陷的发生(P<0.05),主张每隔4h机械排痰1次。
但目前研究样本量较小,因此,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探索机械震动排痰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分泌物清除率、预防肺塌陷的效果及对VAP的影响。
②胸背挤压法
胸部挤压是指在患者呼气时给予挤压胸壁,呼气末放松,达到移动并清除气道分泌物、促进主动呼吸、提高肺泡通气的目的。
国外有研究发现胸部挤压对机械通气患者氧合、通气或痰液清除率并无影响,不推荐常规使用。
国内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胸背挤压吸痰法可改善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缺氧、减少吸痰次数、降低肺不张发生率。
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痰液性状、呼吸机的呼吸波形、患者氧合等综合评估,把握好吸痰时机,配合相应的胸部震动及挤压法,以达到气道管理的最佳效果。
4、结语
吸痰是护士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国内外新的吸痰技术和吸痰设备不断地涌现,这些方法和设备各有其优势与不足。
各所医院及各个科室都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吸痰措施,将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先进吸痰技术及新设备推广到各个科室及每位护士,真正做到有效吸痰,从而降低VAP等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邵小平,沈锡珊,蒋卓娟.多途径联合吸痰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3A):52-53.
[2]马敏,刘爱丽,冷亮.机械辅助通气患者吸痰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9,24(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