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祥林嫂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篇1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正面地描写它,是可以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不少反映被压迫妇女苦难的作品,都通过这种描写来换取读者的同情。
但试翻《祝福》,我们却发现:对于这类大不幸事件,作者竟出人意料地把它放到幕后去,并未写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场面,也未写她当时的深悲大恸。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在鲁迅看来,改嫁、亡夫、失子,是许多文艺作品一再表现过的,而中国劳动妇女的深刻痛苦,却并非这些众所共识的生活变故所能包括,因此必须剖析旧社会的本质,去寻找更内在的东西来表现。
当祥林嫂在鲁镇再次出现时,是在夫亡子丧之后,鲁迅写她只是平静地叙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
鲁迅是最讲究语言的精炼的,但为什么这里却两次一字不易地写祥林嫂的叙说呢?因为鲁迅深切地了解,象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啊!她逢人就述说,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已经反复过无数遍了,才达到那么背诵如流的程度。
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咀嚼。
而且,这种背诵如流,一字不差的诉说,还表现一种毫无感情变化、麻木迟钝的神态。
——这正是深重的苦难所留下的巨大精神创伤。
就表现悲剧的深刻性,表现人物内心痛苦的程度来说,这比描写夫亡子丧时人物的嚎啕大哭,难道不是更强烈,更深刻?因为亲人的变故,虽属不幸;但还不是最难忍受的,失去任何精神支柱而又求取不得,还要接受种种鄙视和冷笑,才是最难忍受的;而悲哀恸哭,有时也不是最痛苦的内心表现,象祥林嫂这样欲哭而泪干,又无感情变化的诉说,难道不是包藏着更深沉的痛苦,更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思索吗?由于封建伦理和迷信观念的统治,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是被威胁于死后。
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指导老师:肖晓燕学员:樊秀丽摘要: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的剖析、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祝福》中的祥林嫂尤让人难忘。
本文将通过对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的分析,探求鲁迅先生作品中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从而让人们看到:妇女要解放自己,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幸福,就必须解放社会;只有解放了社会,才能解放自身;要解放社会,首先要唤醒劳苦大众。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悲剧命运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毕生追求对民族灵魂的改造,使中国人得到正常合理的发展。
在他的涉及女性的小说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挖掘妇女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唤起民众的觉醒。
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先生塑造的最鲜明的女性形象。
一、祥林嫂形象分析《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纯洁、坚毅、朴实的人。
她和《风波》的六斤一样,从小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裹住了双脚还不行,还从思想上毒害她。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她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
丈夫祥林死后,在“从一而终”思想的束缚下,她不愿再嫁。
为了躲避婆婆的虐待,她逃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而且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安分耐劳”,她“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于是鲁四老爷留下了她,终于挣得了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
她做工毫不懈怠,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不爱说话,别人问时才回答,而且答的也不多。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即使一天不停地做,她反满足,口角渐渐有了笑影。
此时的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拼命干活,只为有口饭吃,有个存身之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①祥林嫂正是为自己“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满足。
可好景不长,没多久,她就被婆婆抓了去像捆猪一样捆着,卖给了山里人。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弃妇”形象赵立田内容摘要:隐忍、勤劳、坚韧,都是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善良、质朴、抗争也画不全她人生中无尽的色彩,对家的渴盼、对爱的坚守是她活下去的念想或者信仰,念想的崩塌,使得她那一点红色的生机瞬间化为黧黑,到处的黑暗掩埋了祥林嫂,弃生向死就发生在这样的节点。
关键词:祥林嫂人性弃妇扼杀拒斥一.身份:乡土中国的弃妇巴尔扎克有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它阐述了一个民族在文化构成上的本质特征,在形塑个体、家庭、信仰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小说《祝福》,通过塑造旧中国底层社会女性形象祥林嫂,为我们绘制了一幕发人深省的人间惨剧。
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中所焦虑的,就是在人的存在过程中深刻地探讨国民性的本质属性和意义的问题。
作为中国旧社会受欺压、受摧残的代表性人物,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以及折射出的社会形态极具典型意义。
在落后与闭塞的农村生活场景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刚崭露头角,但旧传统、旧文化依旧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以一种极为缓慢的方式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人、人性与社会的冲突却是十分剧烈的,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将伴随着这样的阵痛,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里不断冲刷。
梳理祥林嫂的身份变化就会发现,从早期的普通家庭女性一步步沦落为雇佣劳动力、无业流浪者,家庭的变故和个人精神的麻木,一步步将她的人生逼入狭仄的境地。
起初,因为第一任丈夫去世,祥林嫂在封建族权、封建家长一步步的逼迫下,于反抗无望的悲哀中,选择了顺从和隐忍,当她再婚后,祥林嫂和二婚丈夫、山里人贺老六守着儿子阿毛过着困苦但是却十分平淡的日子。
然而,一场病摧毁了山里人贺老六,一个完成的家庭瞬间变成了孤儿寡母的悲剧,坚强的母亲带着儿子过活;然而生活没有就此放过祥林嫂:儿子阿毛又因照看不到位而命丧狼窝。
无夫无子,祥林嫂被族叔“收了屋子”,扫地出门,失去唯一的栖身之所,成了彻底的“无产者”,除了托人做雇佣,别无他选。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坚强而又愚昧懦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受害者、牺牲品。
祥林嫂首先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劳动妇女。
她新寡之后,便逃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食物不论,力气不错,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似乎闲着就无聊。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有添短工。
然而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的一面。
她曾经多次反抗过自己的命运。
她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来到了鲁镇到地主家帮工。
后来被婆家的人绑走时,她在河边猛烈地抵抗,被出卖到山村时,她一路嚎一路骂,拜天地时,她把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后来还是骂。
面对众人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
但是她的这些反抗,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支持下的反抗,她并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
他对自己的抗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相反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
她既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同时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
例如:她对于自己的改嫁进行“出格”的挣扎,就是受到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好女不嫁二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毒害。
临终时对“灵魂的有无”的疑惑,也是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造成了她思想上的极度矛盾,又希望灵魂有,在阴间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小阿毛;又希望灵魂无,在阴间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这样,祥林嫂最终悲惨地死去,也是必然的了。
由于祥林嫂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也因此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愚昧懦弱。
例如:受到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劳动妇女柳妈,很同情晓林嫂的遭遇,并且出于善意,给祥林嫂讲了阴间的故事,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
评《祝福》中的典型人物--祥林嫂湖北襄樊谷城冷集三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杨明富报名号 0008198 [内容摘要]《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作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祝福》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
《祝福》叙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次婚嫁,两次守寡,夫死子亡,最后又被鲁四老爷赶出门。
原本一个健康朴实勤劳的农家妇女最终被残酷无情的封建礼教所吞噬。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安分耐劳,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由于她没有经济地位,又毫无自主权,生活在旧中国社会的最底层,那个社会以"礼教"和"迷信"两把刀子,迫使她既不能不守节,又不容许守节,还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与损害。
祥林嫂没有从周围任何人那里得到真正的关注、同情与帮助,得到的是轻蔑、厌恶和冷漠、嘲笑,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可以说,祥林嫂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 主角的遭遇简历悲剧的起源两到鲁镇核心问题《祝福》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
祥林嫂干活十分勤快,只希望以自己不断的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但她的遭遇却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因为不愿意再嫁,她在新寡之后逃到鲁镇帮佣,不久便被婆家劫回,采用人身买卖的方式将她逼嫁到山坳里。
第二个丈夫不幸死于伤寒,儿子又被狼叼去。
当她带着丧夫失子的悲痛再次来到鲁家做工的时候,镇上的人嘲笑她,奚落她,卫道的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
笃信鬼神的柳妈又以阴间的惩罚吓唬她,劝她到土地庙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当作替身为自己赎罪。
精神恐怖压倒了这个农村妇女。
她变得神情萎顿,动作迟钝,却还是默默地操作,以终年劳动所得捐了一条门槛,满以为已经出脱罪孽,可以重新做人。
《祝福》中祥林嫂的语言描写
在《祝福》这部小说中,祥林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乡村妇女形象,她的语言描写展现了她的朴实、直接和真诚的特点。
以下是对祥林嫂的语言描写的多个角度和全面的回答:
首先,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反映了她的朴实和直率。
她的话语通常简单直接,没有太多修饰和华丽的辞藻。
她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是乡村口语的特点,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
她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其次,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展现了她的真诚和坦率。
她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她的话语直接表达她的内心真实感受。
她不会说一些虚伪的恭维之词,而是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她的语言中透露出真诚和坦率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她的真实性和直率性。
此外,祥林嫂的语言描写还体现了她的幽默和俏皮。
她常常使用一些俚语和俏皮话,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她的语言中常常带有一些幽默的元素,能够引起读者的笑声和共鸣。
她的幽默和俏皮使她成为小说中一个生动有趣的角色。
最后,祥林嫂的语言描写还展现了她的善良和关怀。
她的话语
中常常带有关心他人的成分,她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祝福
和关心。
她的语言中透露出一种善良和温暖的情感,使人感受到她
的人情味和善意。
综上所述,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在《祝福》中展现了她的朴实、
直率、真诚、幽默和善良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她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没有虚伪和矫揉造作的成分。
她的语言描写使她成为小说中一个生动有趣、真实可爱的角色。
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摘要】《祝福》是鲁迅所写的内容深刻、人物形象鲜明的优秀作品,深刻反映了在旧中国“四权”压迫摧残下挣扎的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祥林嫂是个极其完美的悲刷典型,她的悲剧是在她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形成的,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文学悲剧形象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用他犀利的笔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在旧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重重压迫下的典型悲苦形象,有力的控诉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祝福》就是鲁迅在一九二四年二月所写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形象鲜明的小说,作品成功的塑造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祥林嫂,祥林嫂的形象不仅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贫苦劳动妇女受压榨、受摧残的悲苦形象,也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压迫人民濒临绝境。
如此深广的主题,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
那么祥林嫂是怎样的悲剧形象呢?一、“四权”交并压迫的社会环境是形成悲剧的根源。
祥林嫂是旧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劳动妇女,她不仅有一颗农村妇女特有的善良的心,有一双农村劳动妇女特有的勤劳双手,还有一副朴实顽强、具力抗争的倔强性格,本应过着普普通通劳动人民的普通生活,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偏不让你这样活着。
作品中描述她被迫嫁给小十岁的男人,过平常人的生活,不求富贵,但求过得去,偏偏不随人愿,丈夫死了,厉害的婆婆抢回后被迫再嫁,但苦命的丈夫得伤寒又死了,这样祥林嫂在夫权、父权的双重压迫下,两次嫁人、两次丧夫,封建礼教便给她扣上“克夫”的帽子,这样她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社会所不容,处处碰壁。
但凭着她倔强的性格极力挣扎,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工,想着凭自己的勤劳双手能养活自己,但她想错了,这样的社会怎么会满足她最低、最基本的小小要求呢?面对极不公平的命运,她不断地反复挣扎,最终却是不断地失败,最后被地主阶级榨干最后一滴血,穷困潦倒,怀揣恐惧悲惨死去。
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农村劳动妇女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的可悲结局。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0905019014 龚韦名摘要: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主题词:封建礼教迷信束缚悲剧形象《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下,祥林嫂作为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出现并贯穿全文。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
这首先表现在对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影响下的这个病态的社会,可以杀死千百个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露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摘要:祥林嫂她勤劳善良,吃苦耐劳,但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束缚和迫害,她也曾不断地挣扎与抗争,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精神崩溃了,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关键词:祥林嫂;勤劳善良;挣扎与抗争;悲惨命运;封建礼教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本来手脚壮大,安分耐劳,勤快能干,最终却在鲁镇的一片欢庆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
在旧社会她想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想跟普通人一样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反而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践踏、所吞噬。
下面就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一、勤劳、善良、安分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无疑对生活抱有希望。
祥林嫂初次到鲁镇:“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祥林嫂“顺着眼”,从这“顺”字可以看出她安分、耐劳的本性。
这时的祥林嫂丧夫后从严厉的婆婆家跳出来,她为了生存,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然而在封建思想和封建宗法礼教禁锢的时代,像祥林嫂这样丧夫的女人,也只能是“顺着眼”。
祥林嫂有力气,勤快又能干。
祥林嫂在不幸的婚姻中死了丈夫,没有顺从婆婆的要求,反而从山里跑出来,到鲁镇打工,而且手脚比男人还勤快。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订局。
”她的“整天的做”说明有力气,勤快能干。
“第三天就定局”,说明对祥林嫂勤劳、能做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祥林嫂耐劳、安分易满足。
到了年底,鲁四老爷家里忙了起来,祥林嫂“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从有了“笑影”并“白胖了”可以看出这是发自内心的满足,也体现出祥林嫂对生活要求很低,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在祥林嫂心中只要有这样的生活就满足了。
二、倔强、顽强,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和顽强的一面,她有为自己的命运挣扎的表现,并且不止一次地挣扎,虽然她的挣扎与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虽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但是也是当时社会典型的形象,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欢迎查看。
祥林嫂的形象特点(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
”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
“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在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做工的时候,两次丧夫,一次失子,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浑身上下沾满了晦气,是一个不祥的女人。
《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苦《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被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残害的女性形象。
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但她的身上却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身上勤劳善良、安分守己、坚韧顽强的美德。
她出身穷苦,对生活的要求也很低,她只希望能通过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过上安安分分的日子,然而就是这最卑微的对生活的渴望也在一连串不幸命运的打击之下化为泡影,最后在除夕之夜惨死街头。
祥林嫂的坎坷一生令人同情,也许是因为鲁迅先生以他高超而深刻的笔法把封建社会多个不幸女子的遭遇都集中在了她的身上,使这个人物具有了高度的典型性。
然而当我们回顾她的悲剧人生时,也会深深地感受到这个不幸的女子是怎样顽强的在抗争中求生存。
一、与命运的抗争说起命运,这其中的确包含着很多偶然因素。
祥林嫂二十六、七岁就守了寡,这应该说是造化弄人。
二十六、七岁,即使在封建社会对一个女子来说也还是正繁盛的年华,青春的容颜尚未衰褪,对家庭生活还有很多憧憬,可丈夫的亡故不光要使她忍受情感上的伤痛,甚至也使她失去了生存的依托。
如果说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是迫于无奈――子亡夫死,大伯来收屋,无处安身,那么她第一次悄悄从婆婆家逃到鲁镇,应该是她对命运的一次主动抗争。
她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及可能被逼改嫁的命运,她想靠自己的力气吃饭。
这其中当然不能排除她思想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贞节观念,可这比那些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的女子强多少啊!祥林嫂对命运的第二次抗争在她第二次回到鲁镇。
被逼再嫁的屈辱,亡子丧夫的不幸,都成了她饱受众人嘲笑的理由,尤其是大年夜祭祀时鲁四老爷、鲁四婶因她的“不洁”而对她的歧视更给了她极大的精神打击。
作为奴仆,她却没有资格再去尽力为她的主子做事,尤其是她无法和其他的奴仆一样在主子眼里获得平等的地位,这和第一次来鲁镇时主人对她的“器重”形成了太大的反差。
这些都对这位一心想用自己的力气求得生存的可怜人的自尊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鲁迅《祝福》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祝福》中人物性格,欢迎阅读。
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鲁四婶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因为她能干。
祥林嫂被绑架走后,她害怕给自己惹麻烦。
之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后来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么顺心。
以后祥林嫂再来,已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
可以说,四婶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看。
祥林嫂的婆婆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自利的典型形象。
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
同时她也精明能干,面对鲁四爷的时候从容应对。
柳妈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
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可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作者:赵卫斌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1期摘要:鲁迅是我国的民族作家,与其说鲁迅是在用笔写作,不如说鲁迅是在用生命唤醒民族的灵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鲁迅作品中的代表人物,本文首先分析《祝福》中相祥林嫂的形象,其次分析《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根源,最后探索时代背景下祥林嫂的形象塑造的意义。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形象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13-01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封建女性的代表,鲁迅对祥林嫂是充满同情的,他甚至认为自己作为读书人却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而悔恨。
《祝福》中的作者是鲁迅的化身也充满了对祥林嫂的歉疚,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着祥林嫂的变化,他认为是自己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可见鲁迅的社会觉悟和社会责任的深厚。
一、《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我国民国时期中国妇女的代表,祥林嫂是不幸的,她的丈夫去世,婆婆逼迫她改嫁,改嫁后丈夫又去世,孩子被狼叼走了,这种种的有伤道义的不幸都让祥林嫂品尝了,但是祥林嫂却仍然顽强的生存着,她甚至迷信的认为自己捐了门槛就真的洗脱了罪名,但是祥林嫂的形象仍旧是悲惨的。
一是祥林嫂是勤劳、善良、和朴素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本身是一位合格又称职的女性,她话不多,却像男人一样干活,同时又是恪守本分的,因此在封建社会中祥林嫂理应像正常的女性一样辛苦但是快乐的生活,但是实际上社会环境却并没有因为她的勤劳,给予她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是祥林嫂是不幸、恪守礼教、和遭受礼教残害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下,自己也是恪守礼教的,为了守住贞操她不惜以死来威胁后来的丈夫,为了能够换回清誉,她不惜花费重金去捐门槛。
但是她的努力却并没有减少别人对她的嘲笑,因为四婶的一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
摧毁了她心中的礼教底线,祥林嫂在别人的冷言冷语中也许可以暂且苟且生存,但是当做祝福的时候,因为不让它接近却让她倒下了,可见她被礼教毒害至深。
34《祝福》中祥林嫂形象再论李淑俊 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女主人公,历来被人们看作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旧式中国妇女形象。
一直以来,人们大多关注祥林嫂身上淳朴、善良、勤劳的妇女形象,往往忽视了其内心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顽强的求生意志。
本文从两方面对《祝福》中祥林嫂形象再解读,力求客观还原人物真实思想。
关键词:祥林嫂;独立人格;求生意志《祝福》作为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集中典型地反映了生活在旧中国下层社会的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从祥林嫂第一任丈夫祥林去世,到其四十岁左右在鲁镇新年的爆竹声中死去,十余年间祥林嫂经历了人间的一切苦难和不幸。
传统观点认为,在祥林嫂的身上,鲜明地反映着纯朴善良、刻苦耐劳的性格,集中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下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但却忽视了祥林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内心顽强的求生意志。
一、对独立人格的追求首先,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妇女除遭受劳苦群众所承受的一般性压迫外,还承受着整个男权社会的压迫。
夫权则是套在她们身上的更为沉重的枷锁。
在传统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中,女性往往不会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她们不具有独立的人格,更谈不上独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她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生都从属于男权的压力之下,面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唯有服从任命。
祥林嫂作为传统女性,同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但是,第一任丈夫去世后,祥林嫂何以能够抛开婆婆和小叔子前往鲁镇打工?是祥林嫂秉承着“出嫁从夫”的训示,想要守节至死,还是不满足于婆婆对其人生的“规划”,想要另择夫婿?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祥林嫂所能够左右的。
她没有独立选择的权利,所以她做出了出格的事情——出逃。
祥林嫂甘愿冒着违背夫权的大不韪选择出逃,从人性本身来说,还是由于她的精神需求未得到满足,可以解释为她的出逃是为了争得自由,争得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最起码的决定自身命运的选择权,所以尽管她在鲁镇工作繁重,却感到满足。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浅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点单位 ___老河口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雷陈静学号1842001208399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7 届(春/秋)本科层次(本专科)指导老师姓名张华专业技术职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印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省(市、州)电大______________教学点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张华___________目录摘要 (4)一、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5)(一)腐朽的文化 (5)(二)悲惨弱者的呼号 (6)(三)自我意识的迷失 (7)┊二、促成祥林嫂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8)(一)祥林嫂个人原因 (8)1.性格的悲剧 (8)2.婚姻的悲剧 (10)3.思想的悲剧 (10)(二)封建礼教的压制 (11)(三)当时的社会环境 (14)三、所揭示的社会本质 (16)┊┊参考文献 (17)浅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小说主要讲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封建礼教和和妇女的思想摧残在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身上展示得淋漓尽致。
祥林嫂是一个封建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妇,是旧中国农村中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深受封建制度的迫害,丧夫、再嫁、失子、惨死的不幸都发生在春天,而她却是一个生活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
虽然对封建礼教的迫害进行了一定了反抗,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死亡。
小说描写的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并且深刻地揭示出其社会根源,共振现代读者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封建礼教悲剧命运社会本质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中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浅析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他笔下塑造出多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祝福》作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前夕江南农村一个命运多舛的劳动妇女的故事。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深的旧式女子,她的形象真切而立体。
本文结合小说内容及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对祥林嫂这一人物深入分析。
关键词:祥林嫂《祝福》形象塑造历史背景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引言“拯救肉体远不如拯救精神更能激发百姓”,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而倾力创作《祝福》,根本目的是为了揭露旧社会对美好人性的扼杀,以此来刺激百姓意识的觉醒,为以后的中国革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祥林嫂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在夫权、父权、族权、神权的交并压迫下被摧残至死的中国农村妇女的代表,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让人记忆犹新。
一典型女性,遭“迷信吞噬”《祝福》并非表层意义上的祝贺,而是封建社会人们的一种信仰活动,将美好事物寄托于祝福之中。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全篇小说的开头已经将祝福气氛渲染得无比浓厚,为下面祥林嫂的出场进行了前期铺垫。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要人物,其个人经历的变化也展示出不同侧面的形象。
“祥林嫂”象征着中国旧社会中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其性格善良、勤劳、忠厚、朴实,涵盖了优秀女性的所有特点,但如此贤惠的女性却遭受了非同一般的人生经历,祥林嫂生活凄惨、思想迷信,最终在地主阶级欢天喜地的“祝福”中死去。
如此善良、贤惠、能干的祥林嫂在小说结尾以“死”谢幕,这不禁让人觉得十分可惜。
封建迷信是中国旧社会不可抹去的元素,或许是受到地主阶级的强烈压迫,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局限于思想上的憧憬,而实际上却是一种不合实际的幻想。
祥林嫂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困惑,不仅被社会唾弃,被周围人嘲笑,就连最基本的做人权利也完全散失。
这种艰难的生活困境让祥林嫂不得不把希望寄托于封建迷信,寄托于鬼神之说,加上“阿毛之死”给祥林嫂造成了更为沉痛的打击,可以说,祥林嫂最终以死谢幕且死得悲惨凄凉,主要还是因为封建迷信思想的摧残扼杀。
尽管最后死于封建迷信,但我们不能否认祥林嫂之前所作的挣扎,也曾极为保守地遵循着封建社会的人文思想,如“改嫁”时她全力反抗、逃脱罪恶时她在土地庙里捐门槛,等等。
阿毛死后,祥林嫂更是询问“我”,世界上是否有“鬼神”之说,以求在阴曹地府与儿子相聚,这也是对现实生活不满、对现实生命反抗的一种表现。
小说中,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预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虽然祥林嫂对封建社会反抗、挣扎过,但她自己却未能确切地明白封建迷信之说是否真的可信,即便是整个社会的人都在信仰宗教迷信,但她依旧处于徘徊之中,思想一直在挣扎着、困惑着、思考着……封建迷信早已在祥林嫂的大脑中烙上了一道疤痕。
不仅仅是祥林嫂,整个中国旧社会中的百姓都在相信迷信。
二痛苦经历,遭“精神摧残”之所以说中国旧社会极度黑暗,不仅在于当时统治制度的残暴无理,更体现在旧社会制度给百姓思想带来的摧残,尤其是精神上的折磨,带来的痛苦要比肉体上的严刑拷打更为残酷。
祥林嫂遭受的精神摧残不仅损害了她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了她整个人生的悲剧。
《祝福》前部分内容描述了祥林嫂作为农村妇女而具备的勤劳,在生活中凭借自己的双手努力生活。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鲁四老爷最终勉强答应雇佣祥林嫂,经过几日的观察下来,也不禁赞叹祥林嫂的干事能力。
然而,原本以为生活这么一直安稳地延续下去,不料后面的遭遇却让祥林嫂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某天,祥林嫂逃出来的消息被人们知道后,她的命运遇到了新的转折点,这似乎也是祥林嫂噩梦的开始。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
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表面上说是回去,但私底下却是被婆婆、卫老婆子两人合伙逼嫁到深山的贺家坳。
强制性的被迫改嫁让祥林嫂的人生变得更加黑暗,这也是《祝福》小说的一个转折点,主人公在被亲人出卖后沦落为深山夫人,衬托出来的是百姓们生活权利被剥夺,丧失了自由选择的人生权利。
尽管祥林嫂在改嫁的路上一路痛骂,也未能改变事实,“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尽管反抗过,挣扎过,寻死过,但终究没有被改变事实。
从祥林嫂被迫改嫁的遭遇看出,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完全麻木了,为了争得利益,人与人之间也开始互相算计,“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坳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
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
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自家婆婆的精打细算俨然将祥林嫂看成一棵“摇钱树”,为了给二儿子筹备喜事费用而将“大媳妇”硬嫁给他人,这恰恰验证了旧社会“人吃人”之说。
改嫁风波对祥林嫂精神造成的摧残是巨大的,导致她最后变得有些神志不清,疯疯癫癫。
三家庭变故,遭“世人嘲讽”如果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形容祥林嫂的遭遇再适合不过了,改嫁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祥林嫂自生了儿子“阿毛”以后,不仅自己长胖了,儿子也在她的照顾下白白胖胖的。
“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夫妻两人开始想着过上稳定的生活。
但好景不长,更大的精神打击再一次袭击了祥林嫂,“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会断送在伤寒上?幸亏有儿子,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大伯来收屋,又赶她。
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这无疑是给祥林嫂造成的另一波打击。
若从封建迷信的说法,祥林嫂似乎有“克夫之相”,两任丈夫均去世而剩下她孤身一人。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更是让祥林嫂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因而,为了满足对眼下生活的憧憬,祥林嫂陷入了无限的虚幻遐想之中,特别是对“阿毛”的思念之情,让她变得有点疯疯癫癫,“她就只是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这是一种麻木,一种彷徨,一种倦怠,一切都因家庭变故、世俗偏见、迷信思想所致。
封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守旧、保守、迷信”的时代,尤其是对于女性的忠贞看得很重。
祥林嫂“改嫁”在当时已经是不可容忍的事情,会招来世俗之人的偏见,这为她第二次来到鲁四姥爷家做工时遭受嘲讽、嘲笑、蔑视埋下了伏笔。
小说下半部分的叙写进入了另一个情境,祥林嫂的生活再次转入到鲁四老爷家中,但此次前来做工远不如第一次来时顺畅。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思想上极为迂腐、保守、顽固,对封建思想深信不疑,从精神上对祥林嫂施加迫害,导致祥林嫂仅存的生活信心被磨灭。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后,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家中所有祭祀用品均不让祥林嫂碰手;小镇上的人见到祥林嫂也都对她进行讽刺、嘲笑、冷落;笃信鬼神的女佣人柳妈则用死后的锯刑恐吓她,“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
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而愚昧无知的祥林嫂却真的这么做了,“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
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她无知地认为,自己捐出了一年积攒的工钱,便可以赎回自己莫须有的罪恶,且钱捐给土地庙之后满怀希望,如释重负,这让人觉得祥林嫂的无知、愚昧、可悲,在家庭变故之后还能如此坚信着封建迷信。
四惨死谢幕,遭“封建扼杀”鲁迅小说创作的一大亮点是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的把握恰到好处,让读者不仅触目伤情,也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对于祥林嫂在《祝福》中的形象,我们基本上可以用迷信、无知、悲惨等一系列词语形容,这些元素造就了祥林嫂极具悲情的人生。
小说的结尾最终以其“惨死”而谢幕,更加呈现出旧社会的残忍之极、制度之害、平民之苦,用“封建扼杀”说明祥林嫂之死再确切不过了。
现代作家沈从文对《祝福》曾生动地评论道:“祥林嫂不死,鲁迅的这篇小说就不完美,文学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换言之,祥林嫂“必须”要以死谢幕才能发挥出文学的价值。
当然,鲁迅肯定深知这一道理,祥林嫂在他笔下不仅死了,而且死得很惨,将封建社会扼杀平民百姓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之所以说祥林嫂死得“惨”,是由于“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雪花掩埋了她瘦骨伶仃的尸体。
即便是死,她依旧遭受着人们的轻视,鲁四老爷骂她是一个“谬种”,这是因为祥林嫂死得“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死在了“祝福”的时候;而与她一同干活的短工们表现出来的也是不屑一顾的态度,“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周围尽是看客,对祥林嫂之死表现出来的是不屑,更加增添了小说结尾的悲剧色彩。
纵观全文,祥林嫂也曾作过多次的反抗,对生命遭遇的反抗、对逼迫改嫁的反抗、对他人嘲笑的反抗……而依旧摆脱不了封建宗教礼仪对她的迫害,给自己的人生添加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临死前,祥林嫂还眷顾着世界上是否有“灵魂”存在,以盼望在死后和儿子相聚,这也是对生命反抗的一大表现。
而对于封建迷信这一点上,祥林嫂却没有深刻的认识,思想上依旧徘徊着,这才是自己遭受封建迷信扼杀的根本因素。
一个善良、勤劳、朴实的封建社会女性就此谢幕。
结语祥林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的妇女形象,然而她仅仅是一个代表,代表着封建社会中平民们悲剧性的命运。
当时的社会可以用“一片黑暗”来形容,人们的生活极度恐慌,这也造就了民众的冷酷、无知、愚昧和迷信。
鲁迅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其目的就在于突出封建礼教对其精神的奴役和摧残,并由此而“揭出病苦,引起了疗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