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
- 格式:pdf
- 大小:285.56 KB
- 文档页数:1
《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浅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可以说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蛊惑之下的牺牲品。
在鲁镇,她是以劳动工具的身份出现的。
她希望以自己全部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
此外,她对生活没有什么所谓的非分要求。
她出身卑微,她没有姓名,也没有人去关心她的姓氏。
她从来没有怀疑过她自己为什么满足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她只想维持这种奴隶式的生活。
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之一的封建礼教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无孔不入。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她尽力维持这个奴隶地位,也正是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她不敢越雷池半步。
所以她很满足于付出很多得到很少的生活。
但是在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中国,她的那种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机会的希望已很难维持了。
当她初失丈夫,成为寡妇时,她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但封建礼教如同一把无形的枷锁死死的缠着她,慢慢的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她这个寡妇的到来,鲁四老爷第一个感觉就是“皱眉”,因为她是一个寡妇。
按当地的习俗,福礼由她做,会给他带来不祥的征兆,封建礼教之网己经悄悄的散开了。
她在鲁四老爷那里感到满意的生活很快因她婆婆的到来被打破了。
她被她的婆婆“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强迫嫁到山坳里去了,抬到男方家后,她拼命反抗,以致使她的头“撞香案角上”,留下一个永远消灭不了的伤疤。
但只要能够不受侵扰的依靠自己的劳动平静生活下去,祥林嫂也还是能够感到满足的生活下去的。
她对生活的要求,始终不过是要过一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随着她的男人的死亡而终止。
封建的族权制度又一次抢起大棒,施加在她的身上,丈夫死了,儿子又被狼叼吃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她,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里,已经让他感到她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
这一次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祭祀时干这干那,担当一切了。
她已经失去了主人对她的信任,祭祀时不让她沾手。
因为封建礼教的歧视,她想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得到主人信任的希望破灭了,对她是沉重一击。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弃妇”形象赵立田内容摘要:隐忍、勤劳、坚韧,都是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善良、质朴、抗争也画不全她人生中无尽的色彩,对家的渴盼、对爱的坚守是她活下去的念想或者信仰,念想的崩塌,使得她那一点红色的生机瞬间化为黧黑,到处的黑暗掩埋了祥林嫂,弃生向死就发生在这样的节点。
关键词:祥林嫂人性弃妇扼杀拒斥一.身份:乡土中国的弃妇巴尔扎克有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它阐述了一个民族在文化构成上的本质特征,在形塑个体、家庭、信仰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小说《祝福》,通过塑造旧中国底层社会女性形象祥林嫂,为我们绘制了一幕发人深省的人间惨剧。
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中所焦虑的,就是在人的存在过程中深刻地探讨国民性的本质属性和意义的问题。
作为中国旧社会受欺压、受摧残的代表性人物,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以及折射出的社会形态极具典型意义。
在落后与闭塞的农村生活场景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刚崭露头角,但旧传统、旧文化依旧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以一种极为缓慢的方式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人、人性与社会的冲突却是十分剧烈的,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将伴随着这样的阵痛,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里不断冲刷。
梳理祥林嫂的身份变化就会发现,从早期的普通家庭女性一步步沦落为雇佣劳动力、无业流浪者,家庭的变故和个人精神的麻木,一步步将她的人生逼入狭仄的境地。
起初,因为第一任丈夫去世,祥林嫂在封建族权、封建家长一步步的逼迫下,于反抗无望的悲哀中,选择了顺从和隐忍,当她再婚后,祥林嫂和二婚丈夫、山里人贺老六守着儿子阿毛过着困苦但是却十分平淡的日子。
然而,一场病摧毁了山里人贺老六,一个完成的家庭瞬间变成了孤儿寡母的悲剧,坚强的母亲带着儿子过活;然而生活没有就此放过祥林嫂:儿子阿毛又因照看不到位而命丧狼窝。
无夫无子,祥林嫂被族叔“收了屋子”,扫地出门,失去唯一的栖身之所,成了彻底的“无产者”,除了托人做雇佣,别无他选。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坚强而又愚昧懦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受害者、牺牲品。
祥林嫂首先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劳动妇女。
她新寡之后,便逃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食物不论,力气不错,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似乎闲着就无聊。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有添短工。
然而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的一面。
她曾经多次反抗过自己的命运。
她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来到了鲁镇到地主家帮工。
后来被婆家的人绑走时,她在河边猛烈地抵抗,被出卖到山村时,她一路嚎一路骂,拜天地时,她把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后来还是骂。
面对众人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
但是她的这些反抗,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支持下的反抗,她并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
他对自己的抗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相反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
她既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同时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
例如:她对于自己的改嫁进行“出格”的挣扎,就是受到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好女不嫁二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毒害。
临终时对“灵魂的有无”的疑惑,也是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造成了她思想上的极度矛盾,又希望灵魂有,在阴间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小阿毛;又希望灵魂无,在阴间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这样,祥林嫂最终悲惨地死去,也是必然的了。
由于祥林嫂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也因此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愚昧懦弱。
例如:受到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劳动妇女柳妈,很同情晓林嫂的遭遇,并且出于善意,给祥林嫂讲了阴间的故事,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祥林嫂的形象特点(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
”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
“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在古代,女孩子讲究“三从四德”,既要“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更要“德、容、言、工”,也就是说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扶养小孩,并尊重子女的生活理念。
而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然后是相貌、端庄稳重地持礼、言语、自知之明和治家之道而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呢,还要具备琴棋书画等才艺,可以说是不亚于现在的艺考呀!在当时,劳动妇女是很拘谨的,不光不可能出现“野蛮女友”,更不可随便行事。
了解了这些,再读《祝福》也就容易了。
祥林嫂,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是鲁迅先生《祝福》里面的悲情的主人公,若不是经了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人生大不幸,也是个终生碌碌无为的小女人。
即使丈夫死了,她又得再嫁、背上罪名的同时,也不受人理解,受尽别人的嘲笑和冷言冷语,她一遍遍地通过倾诉来自我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更痛的消逝——冷漠和规矩不断地折磨她,如鬼魂般与之形影不离,把她逼到精神崩溃,然后把她一点一点地吃掉。
我们从头来看: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文章开头就渲染了一种喜庆而忙碌的气氛,但是真正享受这一大典的人是谁呢? 是所有的居民吗?下文又说:“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祝福》中祥林嫂的语言描写
在《祝福》这部小说中,祥林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乡村妇女形象,她的语言描写展现了她的朴实、直接和真诚的特点。
以下是对祥林嫂的语言描写的多个角度和全面的回答:
首先,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反映了她的朴实和直率。
她的话语通常简单直接,没有太多修饰和华丽的辞藻。
她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是乡村口语的特点,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
她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其次,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展现了她的真诚和坦率。
她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她的话语直接表达她的内心真实感受。
她不会说一些虚伪的恭维之词,而是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她的语言中透露出真诚和坦率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她的真实性和直率性。
此外,祥林嫂的语言描写还体现了她的幽默和俏皮。
她常常使用一些俚语和俏皮话,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她的语言中常常带有一些幽默的元素,能够引起读者的笑声和共鸣。
她的幽默和俏皮使她成为小说中一个生动有趣的角色。
最后,祥林嫂的语言描写还展现了她的善良和关怀。
她的话语
中常常带有关心他人的成分,她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祝福
和关心。
她的语言中透露出一种善良和温暖的情感,使人感受到她
的人情味和善意。
综上所述,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在《祝福》中展现了她的朴实、
直率、真诚、幽默和善良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她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没有虚伪和矫揉造作的成分。
她的语言描写使她成为小说中一个生动有趣、真实可爱的角色。
用精神分析法对《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进行分析精神分析理论和批评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的各种不符合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能冲动,受着在超我指导下的自我的压抑,这样就产生压抑和抵抗力量的矛盾。
因此,这些本能的冲动就须在无意识领域通过意识不到的精神过程,改头换面地表现出来。
祥林嫂就是在经历种种不测后产生压抑、抵抗情绪而有不同表现。
1 首先表现为“倾诉”?“沉默”与“无言”是鲁迅塑造的祥林嫂的基准,从女性对传统文化承载的角度看,这是非常成功的。
祥林嫂之死,看来好像没有一个是凶手,却人人都是凶手,鲁迅认为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就是传统文化心理所形成的社会精神氛围。
《祝福》中祥林嫂被迫改嫁,生下儿子阿毛后,丈夫贺老六不幸病死,儿子阿毛又被狼吃了,大伯来收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到鲁镇投奔四婶。
这时祥林嫂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指狼吃阿毛的故事),以致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祥林嫂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倾诉”行为。
从精神分析学上说,当生命中有无法承受之痛,倾诉,就成了宣泄的本能,是人发泄痛苦,舒缓心情的一种方式。
压抑过久,就要倾诉,并且渴望有倾听者的倾听、回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然而,并未真正有一人听完她的故事,导致情绪宣泄受阻,所以她才会一遍遍的叙述。
另一方面文本中我的叙述实质上也是种倾诉:自从被祥林嫂问过有无灵魂,地狱一事,我便不安,压抑,一听到祥林嫂死去,情绪到达了顶点,对身边的景物也越发敏感起来,“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鲁迅《祝福》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对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对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对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保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消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鲁四婶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因为她能干。
祥林嫂被绑架走后,她害怕给自己惹麻烦。
之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后来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么顺心。
以后祥林嫂再来,已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
可以说,四婶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看。
祥林嫂的婆婆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自利的典型形象。
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
同时她也精明能干,面对鲁四爷的时候沉着应对。
柳妈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
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枯槁〞,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方法,可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我〞“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0905019014 龚韦名摘要: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主题词:封建礼教迷信束缚悲剧形象《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下,祥林嫂作为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出现并贯穿全文。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
这首先表现在对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影响下的这个病态的社会,可以杀死千百个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露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篇1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正面地描写它,是可以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不少反映被压迫妇女苦难的作品,都通过这种描写来换取读者的同情。
但试翻《祝福》,我们却发现:对于这类大不幸事件,作者竟出人意料地把它放到幕后去,并未写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场面,也未写她当时的深悲大恸。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在鲁迅看来,改嫁、亡夫、失子,是许多文艺作品一再表现过的,而中国劳动妇女的深刻痛苦,却并非这些众所共识的生活变故所能包括,因此必须剖析旧社会的本质,去寻找更内在的东西来表现。
当祥林嫂在鲁镇再次出现时,是在夫亡子丧之后,鲁迅写她只是平静地叙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
鲁迅是最讲究语言的精炼的,但为什么这里却两次一字不易地写祥林嫂的叙说呢?因为鲁迅深切地了解,象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啊!她逢人就述说,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已经反复过无数遍了,才达到那么背诵如流的程度。
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咀嚼。
而且,这种背诵如流,一字不差的诉说,还表现一种毫无感情变化、麻木迟钝的神态。
——这正是深重的苦难所留下的巨大精神创伤。
就表现悲剧的深刻性,表现人物内心痛苦的程度来说,这比描写夫亡子丧时人物的嚎啕大哭,难道不是更强烈,更深刻?因为亲人的变故,虽属不幸;但还不是最难忍受的,失去任何精神支柱而又求取不得,还要接受种种鄙视和冷笑,才是最难忍受的;而悲哀恸哭,有时也不是最痛苦的内心表现,象祥林嫂这样欲哭而泪干,又无感情变化的诉说,难道不是包藏着更深沉的痛苦,更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思索吗?由于封建伦理和迷信观念的统治,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是被威胁于死后。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摘要:祥林嫂她勤劳善良,吃苦耐劳,但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束缚和迫害,她也曾不断地挣扎与抗争,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精神崩溃了,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关键词:祥林嫂;勤劳善良;挣扎与抗争;悲惨命运;封建礼教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本来手脚壮大,安分耐劳,勤快能干,最终却在鲁镇的一片欢庆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
在旧社会她想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想跟普通人一样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反而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践踏、所吞噬。
下面就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一、勤劳、善良、安分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无疑对生活抱有希望。
祥林嫂初次到鲁镇:“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祥林嫂“顺着眼”,从这“顺”字可以看出她安分、耐劳的本性。
这时的祥林嫂丧夫后从严厉的婆婆家跳出来,她为了生存,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然而在封建思想和封建宗法礼教禁锢的时代,像祥林嫂这样丧夫的女人,也只能是“顺着眼”。
祥林嫂有力气,勤快又能干。
祥林嫂在不幸的婚姻中死了丈夫,没有顺从婆婆的要求,反而从山里跑出来,到鲁镇打工,而且手脚比男人还勤快。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订局。
”她的“整天的做”说明有力气,勤快能干。
“第三天就定局”,说明对祥林嫂勤劳、能做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祥林嫂耐劳、安分易满足。
到了年底,鲁四老爷家里忙了起来,祥林嫂“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从有了“笑影”并“白胖了”可以看出这是发自内心的满足,也体现出祥林嫂对生活要求很低,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在祥林嫂心中只要有这样的生活就满足了。
二、倔强、顽强,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和顽强的一面,她有为自己的命运挣扎的表现,并且不止一次地挣扎,虽然她的挣扎与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怎么学,理论上需要掌握哪些内容,技能方面应达到怎样的标准,以及通过何种途径、运用什么方法才能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怎样才能真正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最终对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文化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与人沟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从而判断学生是否合格,能否胜任将来的工作,并以此作为推荐工作的依据。
(六)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成功。
“帮助学生成功”是社区学院的教学理念,也是每个老师的职责所在。
如多伦多市乔治亚学院设立就业中心,在学生入学前,向社会调查专业的需求,以决定开设什么专业。
学生入学后,广泛取得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同社区企业开展合作项目,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前了解和融入社会。
最成功的方式是带薪实习,学生增加了收入,了解了企业;企业也考察了学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最终有高于80%的学生毕业后被企业留用。
在毕业时,学校有专职老师负责向企业推荐学生。
由于他们的努力,学生的就业率高于政府的就业率,乔治亚学院因此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在已毕业的学生、在校学生、学生家长、雇主中享有良好的口碑,有力地保障学院的生源和入学率。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一)教师。
1.树立“帮助学生成功”的理念。
“双向选择,市场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对学生自主就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换言之,高职学生将面临着择业定位、求职心理调适、角色转变、人际关系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取得成功。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职业行为规范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将专业教学与就业指导相结合,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让学生熟知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及时了解与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有个清楚的整体认识,明白要从事这个职业需要掌握何种知识与技能,目前能力的差距和需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弄清楚为什么要学,应该学什么。
《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作者:赵卫斌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1期摘要:鲁迅是我国的民族作家,与其说鲁迅是在用笔写作,不如说鲁迅是在用生命唤醒民族的灵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鲁迅作品中的代表人物,本文首先分析《祝福》中相祥林嫂的形象,其次分析《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根源,最后探索时代背景下祥林嫂的形象塑造的意义。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形象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13-01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封建女性的代表,鲁迅对祥林嫂是充满同情的,他甚至认为自己作为读书人却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而悔恨。
《祝福》中的作者是鲁迅的化身也充满了对祥林嫂的歉疚,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着祥林嫂的变化,他认为是自己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可见鲁迅的社会觉悟和社会责任的深厚。
一、《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我国民国时期中国妇女的代表,祥林嫂是不幸的,她的丈夫去世,婆婆逼迫她改嫁,改嫁后丈夫又去世,孩子被狼叼走了,这种种的有伤道义的不幸都让祥林嫂品尝了,但是祥林嫂却仍然顽强的生存着,她甚至迷信的认为自己捐了门槛就真的洗脱了罪名,但是祥林嫂的形象仍旧是悲惨的。
一是祥林嫂是勤劳、善良、和朴素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本身是一位合格又称职的女性,她话不多,却像男人一样干活,同时又是恪守本分的,因此在封建社会中祥林嫂理应像正常的女性一样辛苦但是快乐的生活,但是实际上社会环境却并没有因为她的勤劳,给予她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是祥林嫂是不幸、恪守礼教、和遭受礼教残害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下,自己也是恪守礼教的,为了守住贞操她不惜以死来威胁后来的丈夫,为了能够换回清誉,她不惜花费重金去捐门槛。
但是她的努力却并没有减少别人对她的嘲笑,因为四婶的一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
摧毁了她心中的礼教底线,祥林嫂在别人的冷言冷语中也许可以暂且苟且生存,但是当做祝福的时候,因为不让它接近却让她倒下了,可见她被礼教毒害至深。
试论《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雷俊涛内容摘要:祥林嫂,鲁迅笔下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也是众多封建社会妇女形象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描写她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苦人生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地本质。
关键词:祥林嫂封建悲剧反抗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人公,她是不幸的化身,她虽然勤劳、善良、质朴,但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封建社会所扼杀。
作者最后安排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现从“四权”对其悲剧命运进行简单分析:一、吃人的社会制度——封建政权祥林嫂生活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和旧中国许许多多的农村一样,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处于绝对的地位,旧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她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封建卫道士鲁四爷,他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权代表,是封建势力的化身,他不但对祥林嫂这个廉价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每天有特别繁重的劳动,从身体上进行摧残,不仅如此,还从精神上进行无情打击。
祥林嫂初到鲁家,就受到鲁四爷“皱眉”的冷遇,鲁四老爷心里极不痛快,嫌弃她是寡妇,这就为她的悲剧形象涂上了重重的色彩。
第二次来做工时对她更嫌弃,并因为她寡而再嫁,指责她“不干不净”、“败坏风俗”,更被视为是“谬种”,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了惩罚她这个不守节的女人,他叮嘱四婶切不可让祥林嫂做出辱没祖宗的事——参加所谓的祭祀活动。
这是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打击,即使她勤劳能干,永远都不能抹去她的污点,她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政权的宽容。
祥林嫂,她是这样的纯朴,这样的善良,这样的安分,在她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幻想。
她的全部希望是能够过平常人最起码的生活,但就连这个希望也不能实现,终于全部破灭。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性的摧残,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农村,这是一个封建礼教依旧根深蒂固、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和折磨。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丧夫之痛,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和劳动能力。
她在鲁四老爷家兢兢业业地干活,“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劳的妇女,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是不幸的,她被婆婆强行嫁给了贺老六。
虽然祥林嫂起初反抗,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命运。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放过她,贺老六的死和儿子阿毛的被狼叼走,让她的精神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变得麻木、呆滞。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和神态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和精神的崩溃。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她们的命运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左右。
小说中的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
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冷酷无情。
他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认为她是“败坏风俗”的不祥之人,不许她参与祭祀活动。
这种冷漠和歧视,进一步加剧了祥林嫂的痛苦。
除了鲁四老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柳妈,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了影响。
试论《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
发表时间:2019-05-22T15:20:17.6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1期作者:钟祥瑞[导读] “祥林嫂”是小说《祝福》中的核心人物,集中体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基本特质,对文学作品中旧式女性的形象分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寄人篱下的雇工与旧时代的女性是“祥林嫂”不可回避的社会身份,在社会处于被压迫的位置,最终又被社会所抛弃,其身上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本文从社会身份的角度为切入点,看其与悲剧性命运的关系,探索 “祥林嫂”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钟祥瑞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汉文(师范)2016级2班 402160 【摘要】“祥林嫂”是小说《祝福》中的核心人物,集中体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基本特质,对文学作品中旧式女性的形象分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寄人篱下的雇工与旧时代的女性是“祥林嫂”不可回避的社会身份,在社会处于被压迫的位置,最终又被社会所抛弃,其身上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本文从社会身份的角度为切入点,看其与悲剧性命运的关系,探索 “祥林嫂”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旧社会;等级观念;女性;社会身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157-01
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作为旧社会的底层人物,她靠做工生存,命运掌握在雇主手中;作为在旧道德标准要求下成长起来的女性,她遭社会轻视、鄙夷,由主动反抗到无奈屈从,最终走向绝望。
一方面是只靠力气吃饭的普通雇工,一方面又是一名旧式女性,“祥林嫂”在旧社会中注定是一个弱者。
旧式的文化观念不断发展形成一套道德规范体系,人们用它来看“祥林嫂”,带给其日益沉重的精神压迫,雇佣关系、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伴随她的一生,在历经家庭的不幸后却遭社会抛弃。
一、勤恳能干的普通雇工
身体健壮、踏实肯干是“祥林嫂”能留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原因,她在外形上给人留下安分耐劳的好印象,在试工期间表现突出,很快成为正式女工。
经常一人包揽所有事务而备受好评,鲁家因此很长时间再未添过短工。
但她始终处于社会底层,仅靠力气吃饭,她必须时刻向鲁四老爷证明自己的能力才能保住唯一的饭碗。
当“祥林嫂”因家庭变故手脚变得不灵活,精神状态也不如从前时,原本嫌其是寡妇的鲁四老爷又借此给祥林嫂安上败坏门风的罪名;原本欣赏其本分能干的鲁家太太也开始感到不满,不让她触碰家中的东西,最后便想着把她赶走。
作为雇工,“祥林嫂”只是为雇主做事的工具,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其太太,他们都不会真正关心“祥林嫂”的处境而只在意是否对自己有利用价值,当“祥林嫂”不如从前勤恳能干时就想着将其抛弃。
雇主决定去留只是瞬间的主观行动,而对于雇工来说却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死了丈夫、无依无靠的“祥林嫂”因留在鲁家做工而满足,看到生存的希望;却因受到鄙夷与驱逐再度流落街头,走向生命的终点。
二、命运多舛的旧式女性
“祥林嫂”本可以凭借身体的优势与勤恳的态度在鲁家长期做工,却被自己的婆婆拐卖到山里以换取钱财,接着被迫嫁给贺老六,重新回归家庭生活。
女性的力量不如男性,于是被轻视、被践踏,在旧社会里没有婚姻与职业的自主选择权,而被作为交易品随意买卖,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
眼看生活有了转机,丈夫和儿子却相继离世,不得不来到鲁家继续做工,按照传统礼教和封建迷信,“祥林嫂”作为寡妇再嫁是失德,她被鲁四老爷嫌弃;需要赎罪免痛苦,接受柳妈建议捐门槛。
在这个过程中,“祥林嫂”身边的其他女性也看不起她,在她重复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中由同情到厌烦,再到当面嘲笑。
无论是柳妈的迷信还是其他女性的态度都能看出对“祥林嫂”的轻视,男尊女卑的观念早已成为社会共识,连作为女性的柳妈等人在生活中也顺其自然地接受、奉行,于是拿它去审视同样作为女性的“祥林嫂”。
男尊女卑观念的存在并不能完全抹杀女性的存在,但女性本身对其的认同与维护则主动为自己套上枷锁,而自身禁锢的力量要比他人限制的更为强大。
三、有抗争的悲剧人物
“祥林嫂”再有力气,也只是无法掌控个人命运的普通劳动者;她再能干,也只是旧时代里被轻视的女性,这样的社会身份决定了社会地位,她的悲剧因而具有必然性。
她在被迫嫁给贺老六时有过顽强的抵抗行为,但那只是自卫的本能反应,真正应该反抗的是旧道德对女性的束缚,旧制度对劳动者的压迫。
而她有所反抗却习惯渐渐接受当下的生活。
在丈夫和儿子相继离世后,她有机会重新回到鲁家做工,但她只是不断地向人们诉说悲惨的遭遇,萎靡不振,消极度日。
面对家庭的不幸,她只想获得他人的同情与安慰,没有重新面面对生活的勇气,没有想到像从前一样依靠自己的能力过活。
总体看来她依旧是麻木顺从的,反抗只是一时的本能反应还未形成清醒的意识。
“祥林嫂”是勤恳能干的雇工,在社会雇佣劳动关系中属于服从的一方,生存依靠雇主;她又是命运多舛的旧式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共识中被轻视,不断遭受精神压迫。
社会身份的特殊与社会地位的低下是造成其悲剧性命运的直接因素,而雇佣关系、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所归属的旧式道德规范体系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也是“祥林嫂”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所在。
“祥林嫂”的形象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集中体现,既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有深刻的文化背景,总结人物形象表面特征的同时试着探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不仅能从“祥林嫂”看到旧社会中劳动妇女的整体面貌,还能探索出其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思考的空间变得更大,也更有深度。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吴成年.《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三种生存困境》,《妇女研究论丛》,2007(4):56-61.
[3]李明军.《文化蒙蔽: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精神桎梏》,《鲁迅研究月刊》2004(7):75-80.
[4]王婷.《命运的悲苦与精神的蒙昧》,《陕西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