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真实论_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历史辩证新论》篇一真实论_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历史辩证新论真实论: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历史辩证新论一、引言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其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众多的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
蒙太奇与长镜头便是其中的两大关键性手法,二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理论背景。
本论文将针对这两种电影叙事手法,以真实论为核心理念,深入探讨其历史发展和辩证关系。
二、蒙太奇的发展及其特点蒙太奇,源于法语“montage”,意为组合、剪接。
这一手法最早可追溯至电影的早期阶段,它通过剪辑、拼贴等方式,将不同场景、不同角度的镜头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意义和情绪。
蒙太奇的核心在于打破时间的连续性,以实现空间与时间的多重交叉,给观众带来一种跳跃性的视听体验。
三、长镜头的发展及其特点与蒙太奇不同,长镜头是一种较为连贯的叙事手法。
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电影的初期阶段,但真正得到广泛运用和认可则是在现代电影中。
长镜头通过连续拍摄,保持了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使得观众能够在一个较为自然的节奏中观看故事的发展。
四、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历史辩证关系(一)共存与互鉴尽管蒙太奇与长镜头在表现形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二者并非互相排斥。
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手法常常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许多电影作品既运用了蒙太奇的跳跃性叙事,又保留了长镜头的自然流畅。
这种共存与互鉴,使得电影艺术得以更加丰富和多元。
(二)真实论的核心理念无论是蒙太奇还是长镜头,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和呈现故事的真实性。
蒙太奇的跳跃性表达可能更加侧重于对情感的冲击和表现的强调,而长镜头的连续性则更能够呈现出现实生活的自然状态。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手法,都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表达。
因此,真实论成为了这两种手法共同的核心理念。
五、真实论下的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应用(一)蒙太奇的真实表达在真实论的指导下,蒙太奇手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影作品中。
通过对不同镜头的剪辑和组合,电影创作者可以更加灵活地表达故事的真实性和深度。
1.3.3 蒙太奇与长镜头如果把影视的画面、声音比作文章的字词的话,那么将这些影视的字词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语法修辞规则”就是蒙太奇。
蒙太奇(长镜头也可视为蒙太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影视画面、声音实现其叙事功能的一种“语法修辞规则”,也可以说是电影和电视能够成为独立而富有魅力艺术的基本构成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蒙太奇,就没有影视艺术。
一、蒙太奇(一)概念蒙太奇:来自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义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剪辑、组合、构成之意,表示镜头的组接。
蒙太奇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着的艺术范畴,若要做全面准确的概括,它实际上包括了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蒙太奇,是作为影视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范畴出现的,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
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画面、声音等元素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总体构思进行编排组合,形成一部影视作品。
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声画的组合。
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画面、声音及色彩的组合方式,也指从剧本构思到整个作品完成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审美创造的思维方法。
(二)类别依据结构功能标准,参照几十年的电影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可将蒙太奇划分为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三大基本类别。
1.叙事蒙太奇叙事蒙太奇又叫叙述蒙太奇,是影视艺术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叙事方法。
它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和人物为主旨,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和逻辑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引导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这种蒙太奇组接要求时间构成脉络清楚,情节展开自然连贯。
主要有以下几种:(1)平行蒙太奇指将两条或两条以上不同时间或空间的情节线索并列出现,分别叙述,又最终统一在一个完整结构的蒙太奇技巧。
与我国古典小说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结构手法颇为相似。
是影视作品中使用最早,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
它应用广泛,首先是因为用它处理剧情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概括集中,节省篇幅,扩大影片的信息量。
蒙太奇在电影中的作用——蒙太奇的涵义蒙太奇一词,原本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它本是一个建筑学上的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后来随着电影拍摄和制作手法的不断发展,法国的的学者路易·得吕克将此概念引入到电影作品的创作中来,主要是为了表现电影手法在构成、衔接、组装、合成方面的运用。
现在这个词,已经成为世界电影通用的一种电影术语了。
它与长镜头并列被称为改变电影历史的两把“双刃剑”。
一、蒙太奇的发展及特质蒙太奇的发展大致可分為下面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蒙太奇。
最初的电影是固定摄影机的,像是1895年法国卢米埃拍的《女工下班》,把摄影机固定在工厂大门口,拍摄女工下班的情景,片长约一分鐘,一次拍成,没有所谓的蒙太奇可言,但后来在拍摄新闻时,因為胶片不够长或其他因素被迫中断,打破了固定视点和连续拍摄的惯例,这种偶然的突发状况,產生了最原始的蒙太奇。
1895年卢米埃尔曾拍摄四部各一分鐘的短片: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受难者。
当放映机改进后,这四部连接起来,成為一部有戏剧段落的影片,已具蒙太奇的雏形。
第二阶段,早期蒙太奇。
英国杰姆斯‧威廉在1900年拍摄《中国教会被袭记》,此片打破了固定视点的拍法,将同时发生在两个地方的事件交替出现。
到了斯密士的《玛丽‧珍妮的灾祸》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摄影机紧跟着女主角,根据剧情需要而改变视点,从此摄影机可像人的眼睛一样自由的移动,產生了真正的蒙太奇。
第叁阶段,蒙太奇技术之集大成者。
美国导演格里菲斯是真正有系统的、全面的运\用蒙太奇,使电影语言向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对事件、动作、连续时空进行分解,选择事件和动作的若干要点,以中景、全景、远景等展现空间关係,以近景、特写强调细节和重点,再将这些镜头按连贯性及同时性的原则加以剪辑,其省略的部分由观者的经验自行连结,形成电影叙事的基本形式。
他的主要贡献是将影片的构成单位由场景变為镜头,并创造了地点、时间、动作的叁多样律,他的摄影机可以随心所欲的描写古今中外,像小说家的笔一样自由。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发展历史
1、电影先驱阶段。
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语言手段。
至今,我们所接触的电影电视作品都还在大量地运用这两种结构原理,并上升到电影的思维方式的层面上。
但是,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技巧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它们是伴随着电影史的发展而逐渐产生
的。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来埃尔兄弟第一次公映电影,代表作《工厂大门》、《火车通站》、《水浇园丁》,特点是空间不变,时间不变,用固定的镜头固定的景别拍摄固定的场景,没有剪辑的概念可言,但最大的价值在于体现了影视的基本元素,即运动的影像。
这与平面摄影已有了本质的区别。
2、电影实验阶段。
十九世纪来到二十世纪初,代表人物是法国魔术师梅里爱,代表作《月球旅行记》,特点是空间不变,时间不变,即仍然用固定的镜头和景别拍摄同一场景,但通过停机拍摄而压缩了时间,有了场次的概念,出现了角分镜头的雏形,使电影的构成手段变得复杂了。
3、电影分镜头阶段。
二十世纪初,代表人物美国人鲍特和格里菲斯。
代表作《一个美国消防负的生活》、《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和时间都可以发生变化。
鲍特的贡献主要有三点:
①探索了电影自由结构空间的可能性。
在他的电影中两种不同人物在不同空间里发生的行为被结构在一个统一的电影空间里,并且表现出运动和叙事的连贯性。
②传达了新的电影时间观念。
片中消防队员梦见火灾、火灾报警、现场救火等原本经历了很长时间,在片中被压缩了,但是同样仍然具有时间的连贯感。
③确立了电影利用不同镜头组合表现同一运动的叙述形式。
鲍特的进步是在各个场景之间进行交叉切换,而格里菲斯则发现电影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场景,而是镜头,所以他与鲍特的不同在于他在场景内进行了大量的镜头切换,有意识地采用分镜头,多角度,多景别的表现动作对象,同时,他还利用镜头连接顺序、镜头长短安排来创造戏剧性的效果和节奏。
这使蒙太奇第一次具有了美学意义。
格里菲斯在描述这种新的电影结构方式时说:“不是实在的描绘整个动作,却又使观众产生了看到全部动作的感觉。
”这实际上就创造出了一种真正的电影表现方式——蒙太奇。
4、蒙太奇理论体系阶段。
代表人物是以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为代表的一批苏联电影导演。
他们从不同侧重探讨了蒙太奇的内涵和美学意味。
库里肖夫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将一个演员无明显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与三个不同的镜头连接。
这三个镜头分别是:桌上的一盆汤,躺在棺材里的老妇人,玩玩具的小孩。
结果,观众对演员的表情做出了三种不同的判断。
饥饿、感伤、怜爱。
从而得出结论,单个镜头不具有独立的明确的叙事功能,镜头只有组接在一起才能产生意义。
第二个实验是把三个同样的镜头按不同的次序组接,镜头内容是①一个演员在笑,②一把手抢,③这个演员恐惧的表情。
如果按①②③的顺序连接,给观众的印象是这个人是胆小鬼;反之,按③②①的顺序连接,观众则得到另一种印象;他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从而得出结论。
不同顺序的镜头组接会传达出不同的意义。
普多夫金则提出了剪辑中的时间省略法。
总之,库里肖夫和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原则侧重于叙事的连续性。
爱森斯坦则更侧重于把蒙太奇运用到思维的表达。
他提出“理性蒙太奇”概念,认为“两个接合的镜头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一个新的创造。
”蒙太奇作为神奇的影视表现手法,赋予电影极大的创造力,特别是在20世纪20、30
年代的无声片中,画面蒙太奇技巧探索达到高潮。
但是,随着有声片的出现及时影像语言探索的深入,一些电影工作者开始反思以苏联电影导演为代表的蒙太奇理论,开始研究电影的真实性问题,在实践中出现了新的电影语言表现方式。
5、长镜头理论的提出
法国电影评论家巴赞是长镜头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强调电影语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即如实展现了事物原貌,反对传统蒙太奇对电影空间、时间的割裂。
由此可以看出,巴赞理论和蒙太奇理论的区别在于:长镜头理论强调事实,重视叙述。
蒙太奇理论强调思维,着重表现。
他的理论对现代电影创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当代电视纪实性节目也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是,巴赞对蒙太奇的否定过于极端,他在强调电影纪实属性的同时否定了电影的艺术属性。
其实,被巴赞学派搞得截然对立的蒙太奇与非蒙太奇两种技巧,只是蒙太奇效果的两种不同形态而已。
另外,除了画面蒙太奇以外,蒙太奇还逐渐衍生出声画蒙太奇和声音蒙太奇等多种新形式。
蒙太奇的本意源于法语montage一词,是建筑学上“装配、组合”的意思。
后来,电影工作者借用这个概念,使其逐步成为影视制作的一个专业术语,有组接、构成之意。
1、狭义的蒙太奇:
是指影视作品的组接剪辑技巧。
即在后期制作中,将前期摄录的画面、声音等素材,按照编导的构思进行编排组合,形成一部或一段有完整意义的作品。
2、广义的蒙太奇
不仅是指画面和声音的组合技巧,而是指在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时所运用的综合表现手段。
具体包含四层意义:一是影视创作中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
二是影视创作中独特的结构方式;三是画面与画面、声音与声音以及声音与画面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产生的意义;四是镜头的运用,镜头的分切组接以及场面段落的切换组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