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近年来,影视圈涌入很多基于文本改编的电影作品。
例如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嫌疑人X的献身》《流浪地球》等均改编自同名小说,以及2019年热度爆棚且极具话题性的电影《少年的你》,也改编自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影视作品的改编热潮使得学界再次将研究视域投向由文本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基于优秀的文学IP开发而来,本身具有一定的粉丝流量。
谈及此类作品对于文本改编的回归与重铸,便不得不再次提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本文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及其原著《动物凶猛》为研究文本,从特定的转场,情节的呈现,光位的布置,景别的框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探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于原著文本重铸与回归的同时,兼论影片电影语言叙事手法,进而为我国影视行业工作者对于优质IP 的改编与再创造提供更为深远的致思路径。
关键词:影视语言;小说文本;改编;重铸;回归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自1995年上映之后,引起极大的社会轰动。
其因在当时尺度较大的影片内容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青春期启蒙”电影,影响着一代青年人。
同时,影片也被誉为小说成功改编为电影的标志性案例。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影片还原了小说中近九成情节,其运用特定的转场方式,声画结合的情节塑造,恰当的景别取景及适宜的灯光光位造型,借助独特的影视语言展现手法成功地完成了其对小说文本的重铸与回归。
一、特定的转场:由文字转向画面的重铸转场即影视作品进行场面转换时,为增强视觉画面及故事情节转换的逻辑性、条理性、艺术性、视觉性,在场面与场面之间的转换中所用的特定技法。
转场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无技巧转场(用镜头的自然过渡作转场)及技巧转场(运用特技手段作转场)。
无技巧转场即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衔接前后两场镜头内容,其主要适用于蒙太奇镜头段落之间的转换和镜头之间的转换,强调视觉的连续性。
[1]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处理马小军从幼年过渡到青年的情节时就采用了无技巧转场的方法,从而自然的完成故事情节由文字语言转换为画面语言的二次铸造。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原著:王朔编剧:姜文摄影指导:顾长卫录音师:顾长卫美术师:陈浩忠原著音乐:郭文景主演:夏雨(饰马小军)宁静(饰米兰)获奖:本片获1994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分析读解]一、人物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们是一类新典型,它展示了革命家族内部的精神冲突。
马小军们不是一般的胡同串子和市井顽主,他们是大院里的孩子,是红色特权的享有者。
他们具有由衷的英雄理想和子承父志的革命自豪感,同时又充满反秩序、反常规的自由渴望,跟父辈的革命规范和伦理法则形成了激烈冲突。
父母不在身旁,学校管理秩序的失控滋养了他们的自由发展,青春的力量无处发泄,成长的迷惑无人导引,便很容易地发展为暴力。
这是“文革”期间政治迫害之外另一种残暴。
“文革”的大环境是它滋生的土壤。
同时,马小军的青春期又具有超越时代的一般特点:一个少年开始面对社会的艰难,其间不是为外人道,耻于为外人知的辛酸在影片中时有流露:如马小军从唐山回来,见到米兰与刘忆苦亲密神态的故作轻松;从派出所回家后对着镜子阿Q式的自我宜泄;对在老莫中与刘忆苦斗殴的想像。
躁动的欲望和让人绝望的失败折磨着他,阳光灿烂之下,阴影也必浓重。
二、个人化的叙述方式(阳光)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文艺作品的“文革”历史。
这里没有批斗,没有漫天的大字报,没有苦难和创伤,没有冤狱和流放。
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灿烂的阳光,平静悠闲的大院生活,英雄主义的理想,兄弟般的友谊和爱情的萌动,失控的欲望和游戏一般的暴力斗殴。
这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这是姜文的少年时代,姜文无意提供一段教科书一般全面、严谨的“文革”历史,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
他带给观众的,是他主观中的真实。
影片纯粹从个人观点出发,不带社会公共的价值尺度去处理这个题材,这就有别于以往人物行为背负公共道德和价值要求的作品。
从叙事学角度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由演员改行当导演的电影导演处女作。
影片以文革为背景,描述了在那一特定时期下生活于北京部队大院中的孩子们的生活故事。
影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
本文旨在以叙事学角度来剖析电影中独特的艺术语言,尝试解读出影片中所蕴含的不一样的“姜文”。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文革;叙事学;解读引言某种意义上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亦是一部青春片。
姜文以其极尽个性的方式展现了青春中懵懂、迷惘、充满未知的一面。
同时,也以青春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段不一样的文革。
和大多数的青春片相同,《阳光灿烂的日子》突出的电影主题主要有两个:带着朦胧感的诗意化的爱情和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纯洁的友情。
《阳光灿烂的日子》斩获了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及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虽然上映至今已有20年之久,但其艺术成就仍为人所乐道。
究其原因,除了演员不落俗套的出色表演和摄影师独到的拍摄视角之外,更重要的是影片中颇具意味的叙事艺术。
本文即是结合电影叙事学相关知识,对该片进行分析。
一、个性化的叙事主体不同于大多数的电影,以“上帝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来讲故事,本片则是以叙事者为叙事主体,一边“演故事”,一边“讲故事”,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便被导演“牵着鼻子走”。
从影片的最开始,导演便以一种回忆的方式,巧妙地将第一人称的视角植入到电影之中。
这样的叙事方式,缺少了一种客观性与整体性,甚至会造成故事发展中的局限性,但恰恰是这种方式贴合了导演姜文所追求的真实感,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故事通通带着一种主观的色彩,好像每个大银幕之前的观众即是自己又是电影中的那个“我”。
影片中还运用旁白很巧妙地创造了“两个”讲述者:一个是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马小军,另一个则是电影中看不到的第一人称的“我”——成年后的马小军。
这种非同寻常的叙事手法一方面带着强烈的主观意味来讲故事,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投入其中;另一方面,又时不时地逼迫观众从影片中跳脱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摘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外影坛上享有盛名。
故事虽然发生在60年代,但这个特殊的年代丝毫没有限制影片对青春的追逐和颂扬。
本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重构人物形象,运用一种更加人文的方式来阐述梦想和青春的意义。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叙事学《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时间并没有让人们淡忘这部电影,而是散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摆脱了以往的束缚和桎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纵观全片,姜文和顾长卫的完美搭档使画面极富美感,加上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使电影本身就有扎实的文学基础,夏雨、宁静等新人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
此外,还有一点是无法忽略的,那就是影片独特的叙事手法。
本文将从叙述本体、叙事时间、叙事空间这几个方面来浅析影片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1 叙述本体影片一开始,导演就试图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来引导观众,从而把银幕前的观赏者带入故事的情节节奏当中,与主人公一起回到青葱年少,去感悟青春的美好和张扬。
为了引领观众的思维,片中一开始就运用了旁白的方式:“北京,变得这么快……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姜文富有磁性的声音以及富有时代感的背景音乐将人们一下子带进了导演为观众设计的故事情节中,不仅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还点明了回忆与怀旧的青春主题。
这种画外音的形式在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通常画外音看似是脱离了故事情节而独立存在的,实则不然,它通常作为桥梁存在于剧中人物和观众之中,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展现剧中人物性格,营造新的矛盾冲突。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马小军的记忆总是出现偏差,分不清现实和幻觉,表面上看起来影片的旁白叙述者“我”对所有事情的.发展都了如指掌,但记忆一直“横生枝节”,不断推翻“我”的回忆,使讲述不得不被迫中断以及重构。
从景别角度分析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作者:陆晓双来源:《楚商》2016年第04期摘要: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景别的选择和变化是画面构图的重要手段之一,用什么样的景别来表现具体内容要考虑周到,在决定画面的取舍时,要排除一切次要的、非本质的甚至是多余的部分,使更重要的内容在画面中得到充分表现,选好景别,这样才能有利于明确地表达出主题,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这部电影中运用景别变化将故事的情节和高潮点以及人物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景别: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景别越小,所传达的环境和情节内容越少,心理和情绪内容越多。
决定景别大小的因素: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主体之间的实际距离。
二是摄像机使用镜头的焦距长短。
景别种类:1. 远景:表现广阔空间或开阔场面的画面。
远景画面能够让观众对画面中的影像有宏观上的把握,因而在电视节目中,远景常常被用来表现自然环境和某种气氛,表现人物周围广阔的空间、自然景观和大场景的群众活动。
2. 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
全景能使观众对画面所表现的事物、场景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在很多电视节目中,全景画面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而充当了介绍、记录、表现的角色。
全景画面也能够完整的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可以通过人物形体动作的表现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可以通过特定环境和特定场景表现特定人物。
此外,全景画面还具有某种“定位”作用,即确定被摄对象在实际空间中方位的作用。
3. 中景: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中景能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上半身的动过及其与其他物体、人物的交流上,画面也因而更为丰满,人物更为清晰,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由于中景的空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关系相近,符合人们观看的心理,它既给人物以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的活动空间,且不与周围气氛、环境脱节,可以解释人物的情绪、相互关系和动作的目的,因而中景画面是电视节目中用的比较多的一种镜头,尤其是在有情节的场景中,常常被作为叙事性的描写镜头。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北京,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鲜艳的红旗中间,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同样他们也有冲动、有爱情、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有成长。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叙述的是边缘少年马小军成长的故事,以文革为背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当时的时代环境。
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这部电影的艺术意义:一、蒙太奇的运用画面是蒙太奇实现的物质基础,然而单一画面或者单一的镜头都是难以独立的承担叙事表意的任务,意义的产生通过上下文关系由若干镜头组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
1.交叉蒙太奇:影片开头音乐响起,军人们在欢天喜地的扭秧歌,此处运用了一个交叉蒙太奇,不远处有几个小孩子在奔跑,他们都是去欢送前去参军的军人们,为他们歌唱、祝福。
2.连续蒙太奇:童年的马小军往空中丢书包时,用了一个时间上蒙太奇的手法,换了一个镜头,便穿越了时光的隧道,童年马小军长成了少年马小军。
3.心理蒙太奇: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米兰照片时,照片与余北蓓的笑脸不断切换,构成画面蒙太奇,这也形成了一种对比,马小军讨厌余北蓓那种放荡随便的女人,用对比蒙太奇将米兰与余北蓓对比,更加深了马小军对米兰的疯狂迷恋,米兰就是他心中的天使。
4.对比蒙太奇:而这之后马小军常去米兰的家中凝视那张照片,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的转换,形成强烈的对比蒙太奇,由极动到极静,由同学们热烈欢迎军人们凯旋时的欢腾,到米兰房间里的宁静。
除了前面所说的心理蒙太奇,还有画面与音乐的蒙太奇——影片中出现了多次的暴力场景:砖块、刀、榔头、铁链,血流满面的镜头频繁切换,伴随着这些场景的音乐,则多是文革时流行的“红太阳”歌曲。
这种画面与音乐的蒙太奇运用强烈地刺激着观众,使他们感受到了在疯狂中无止尽旋转的残酷的青春。
二、镜头的运用这部影片中,镜头的推拉摇移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流畅而自然,景别的运用也非常娴熟。
1.特写镜头:特写镜头是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最佳镜头,比如在马小军自娱自乐后累到在床上时满脸是汗的特写,反映了在那个单调时代中被压抑的人们几近变态疯狂的释放后的爽快与疲惫;在阳光下对米兰笑容的特写,映射出马小军对米兰的幻想和爱慕之情;对米兰的头发进行特写,马小军用手轻抚着发丝,似乎有无尽的爱意。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那个夏天,阳光格外灿烂,那些有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屈指可数,历历在目。
《阳光灿烂的日子》用134分钟追溯逝去的光阴,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故事讲述的是文革时期的北京,部队大院里的一群小孩正经历着成长的故事,父母被这个时代折腾的无暇看管好子女,稍大一点的孩子们又都上山下乡去了,这社会变得无法制约这批孩子。
他的青春锁定在两个不可分割的主题,权力与爱情,那也是马小军的追求,他和同性之间的较量,渴望成为老大,他追求米兰,期待爱情。
当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他们却活在自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表现手法体现那纯真的年代,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两方面上分析影片的艺术意义。
一.蒙太奇表现手法
画面是蒙太奇实现的物质基础,然而单一画面或者单一的镜头都是难以独立的承担叙事表意的任务,意义的产生通过上下文关系由若干镜头组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
正如库里肖夫实验所证明的那两条蒙太奇定律:镜头组合产生意义,镜头组接顺序影响意义。
蒙太奇追求的是形声综合的集约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1+1>2"。
1.影片用到了心里蒙太奇,马小军幻想与米兰在一起的种种幸福甜蜜的场景,却终究只能是做梦,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的反差。
马小军讨厌余北蓓那种放荡随便的女人,用对比蒙太奇将米兰与余北蓓对比,更加深了马小军对米兰的疯狂迷恋,米兰就是他心中的天使。
岁月不饶人,当年胆小的马小军摇身变成了大老板,而当年的大哥刘忆苦却变成了傻子。
影片前后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那个社会背景下愚昧的价值取向。
姜文巧妙的用对比,给观众出乎意料的结果,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2.在剧中,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他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值得提到的还有影片中的配乐,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暴力场景展现着这种凶猛:砖块、刀、榔头、铁链,血流满面的镜头频繁切换,伴随着这些场景的音乐,则多是文革时流行的“红太阳”歌曲。
这种画面与音乐的蒙太奇运用强烈地刺激着观众,使他们感受到了在疯狂中无止尽旋转的残酷的青春。
影片主旋律是歌剧《乡村骑士》的间奏曲(此曲也是《教父》的主题配乐),整段旋律抒情优美轻柔,使听者产生美好的遐想,它几次出现在主人公独处的时候,这正好与有点吵闹的文革歌曲形成对比,突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矛盾。
这种音乐对比的巧妙运用,也是影片的成功之一;又如马小军玩望远镜、避孕套,面对镜子“教训”民警的叙事组合段中,导演充分运用反差极大的不同焦距镜头,辅之以大跳接的剪辑技巧创造出新颖的蒙太奇电影语言,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享受;而在《国际歌》的音乐背景中胡同里小团伙复仇及火车巨大的轰鸣声中卢沟桥下群体斗殴两段落中,对于声画关系、镜头剪辑节奏、运动方式以及复杂场面调度的出色把握均显示出导演卓越的影像意识。
3影片有一个镜头的转换形成了强烈的蒙太奇,由极动到极静,有同学们热烈欢迎军人凯旋时的奔腾,到米兰房间里的宁静。
影片中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来阐述时间的变迁以及身上衣服的变换来说明时间的流逝,第一次看到米兰,马小军是通过床底这个视角来偷窥的,此后,脚和小腿的就形成了马小军心中米兰的定格。
4. .片尾马小军被伙伴们惩罚,在游泳池挣扎浮沉的经典蒙太奇段落,可谓是目前国产影片中水下摄影最经典的范例。
那略带畸变的广角镜头的出色运用,光影变幻中略偏青蓝色的水波,水下与岸上镜头剪辑节奏的准确呼应,以及水下机位拍摄过程中自由舒展的“舞蹈”性的镜语形态,远远超越了影片情节的范围,体现出导演对于电影本性的独到理解和精益求精的美学追求。
二.长镜头表现手法
“长镜头表现手法”虽然减少了镜头组接,但是,它却得把更多的工作放到镜头拍摄时的场面调度中去,也就是把组接溶入到场面调度之中,或者说是把技巧溶入到了生活和自然之中。
因此,“长镜头创作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不露技巧的技巧”。
1.镜头随着马小军的视角慢慢推移,随着米兰的小腿有节奏的前进而将画面缓缓展开。
梦境与显示的切换,把主人公马小军矛盾,懵懂,骄傲,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内部场面调度带动剧情,烘托主人公的青春历程及观众的时代记忆,引起了很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共鸣。
融合了现代主义特有的叙述上的模糊性,是电影呈现出浓郁的艺术特色,充满了艺术美感。
特别是有一段马小军骑自行车载着米兰在悠长的公路上前行,温暖的阳光尽情挥洒,两边的树木簌簌作响,他们微笑着,走过。
2.影片剪辑的节奏,对长镜头的的运用把握得很好。
其实运用了很多的长镜头,如人物的对话等等,但长镜头中却夹杂着短镜头,背景音,大量的对话和旁白,让画面不会空洞,也不会沉闷,如马小军在开妈妈的抽屉的时候,把避孕套吹大了在玩耍,开锁那一段镜头很长,接着是被吹大的避孕套在空中串来串去的极短镜头的衔接,再配上马小军嘴里哼着的声音,非常有意思。
长镜头之间的转换也协调和充满未知性,第一次看片子的人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如马小军进了米兰的房间后想见真人,于是在附近的屋顶上爬来爬去,都是长镜头,有时是脚步的特写,有时是全身,但镜头交代清楚,貌似你就是旁人在看马小军,有时却是以马小军自己的视角往外面看,再配上旁白,非常的有意思。
3.影片中当马小军看到米兰从自己身边走过时,他立马跟在后面,这时,镜头采用长镜头,把两个人都含在镜头中,米兰发现有人在跟踪,回头转换镜头到米兰身上,然后在转换镜头在马小军身上,此时也体现了马小军的激动心情。
马小军看到米兰拎裤追跑时,镜头跟着他,房子遮住了马小军,但镜头依然在移动,给人一种空间感觉,让人感受它一直在跑,从未停止过,也体现了马小军想见米兰的急切心情和对爱情的向往。
马小军在米兰房中环绕四周时,从望远镜中运用了空镜头,让人把这间屋子看得很清,也至于发现那张照片,马小军用望远镜往外看时,发现了胡老师,胡老师从厕所里出来,镜头跟着他在移动,但画面是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望远镜充当了镜头这个角色,这段画面也体现了马小军调皮的性格。
4.本剧以长镜头的表现方式将马小军的坚定和表白后的不安到最后与米兰的拥抱以“真实”方式表现出来,可是这是多么的不真实,这场雨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最不真实的雨。
沾上泥的自行车,就像今晚的爱情,洗干净后,就什么也没有了……
5. 孩子们在游泳时,通过全镜来表现他们的快乐,马小军站在跳台上,此时用俯视的角度拍摄,也就是摄像机仿佛就是马小军的眼睛。
马小军看到的都
呈现在摄像机前。
在拍这一段时整个色调都是暗黄的。
同伴们弃他而走后,用一个远景和长镜头拍小军一个人躺在水池里,音乐慢慢响起。
显得小军非常的孤单,很无助。
紧接着整个色调都变成黑白的通过音乐和小军的自述,我们知道他们已经长大,最后一个镜头是长镜头车子慢慢远去。
6. 本片以彩色的拍已往,以长镜头以及屋顶的取景角度组成敞亮清亮,生气精神旺盛的精彩画面。
又以流利轻快的剪接,天然的节拍以及感人的音乐使之正像音韵柔美的诗章。
再以昏暗的曲直短长片拍摄以凯迪拉克以及XO为标记的“此刻”。
加之情感颜色较着的手刺以及片头片尾那首歌《翻身的人儿驰念恩人毛主席》,布满浓浓的怀旧的情绪,它实际上是一部“芳华忆旧片”
电影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它又以充分个人化的视点来切入社会与历史。
每个人都要为了自己的人生,为了自己的心理平衡而努力。
而电影表现了各个时代各个方面的视点,让我们经历各种不同的人生。
我们或以剧中人为自己来经历生活,或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看别人的人生,以此对照自己的思想,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共鸣和平衡(或满足。
)面对好的电影,我们心陷其中,忘了现在的社会,打开心扉,让内心真实的自己冲出心房,进入虚拟又真实的世界,与剧中人同悲共喜,与创作者做最本质的原始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