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946.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
《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
……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
……地势好,亦居者安”。
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
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
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一)不良的地理条件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
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
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
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
中医养生的源流、现状与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刘焕兰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们的健康理念已彻底更新,对养生的需求日益强烈,更对中医养生寄托了期盼。
一、中医养生的源流探索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于古人的养生实践,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而形成。
(一)起萌与形成阶段远在上古,先民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生存作为一种本能的需要,促使人们去探求却病延年的方法,如饥饿时便去寻物采果、寒冷时则躲进山洞等,这为养生学的起萌和养生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如《周易》的天人合一、道家的清静无为、儒家的修身养性、杂家的动形主张等的兴起对养生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迨至秦汉,医学巨著《内经》的问世,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后历代养生理论,多源自《内经》。
(二)完善与发展阶段汉唐时期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养生学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出现了不少养生家,以及养生专论、专著。
如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创立了五禽戏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为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等。
宋元时期养生学说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老年保健及食疗营养方面有较大突破。
如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为现存最早的老年医学专书。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是古代营养学专著。
明清两代养生家辈出,养生学说日臻完善。
张景岳强调“中年修理,以振根基”,对于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意义重大。
李中梓《寿世青编》力倡以调养脾胃为中心的五脏调养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详尽记载了饮食营养方面的知识等。
近现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研究的重点已从临床医学转向预防医学,传统的养生保健得到全面振兴。
1992年第一部《中医养生学》教材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养生学已发展成专门的学科,并纳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系列。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四节宋元时期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
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显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辩,又互有渗透,互有吸取和发扬,这对医疗保健有一定阻碍。
在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改进医事治理,进展医药教育,促进医药保健的进展。
此外,科学技术的蓬勃进展,为医疗保健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和进展,对医学的著述和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古代的养生学讲,得到了较好的结承,同时有了进一步进展。
金元时期,许多闻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体会,提出新见解,不管在理论上,依旧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宋元时期,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日益丰富进展。
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内容十分丰富。
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流行的“运气”学讲,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
可见,当时十分确信这些方法的成效,并倡导这些保健方法的适用。
宋代宫廷编著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专门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这些方法符合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后世有一定阻碍。
宋元时期,全面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献,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在同时期世界药物学领域占据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阻碍,金元医家和养生家按照阴阳五行等理论关于药物的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使其既适用于疾病辨治,又有利于防病保健。
例如寇宗(大+皕=爽字形)编撰的《本草衍义》中,按照体质和疾病,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
指出只有明了药性,有的放矢,方可收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此外,张元素的《珍宝囊》,李杲的《用药法象》、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等,对此多有发挥,更切适用。
针灸学在宋元时期有了专门大的进展,显现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以及新的针灸专著,如《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等,同时,又显现了子午流注针法,主张依据不同时刻,选择不同穴位,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专业就业前景引言中医养生学是一门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随着人们对养生健康的重视,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专业技能要求三个方面,探讨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就业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就业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保健品公司、养生休闲产业等领域。
在医疗机构中,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担任中医师或中医养生顾问等岗位;在健康管理机构中,他们可以从事健康咨询、养生顾问、健康产品推广等工作;在保健品公司中,他们可以参与保健品的研发和销售;在养生休闲产业中,他们可以担任养生顾问、养生讲师等职位。
可以看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阔的选择空间。
行业发展趋势中医养生学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未来的发展也将保持良好的势头。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养生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而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珍贵遗产,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将成为养生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预计未来几年,中医养生学行业将会继续扩大,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专业技能要求中医养生学专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有着一定的要求。
首先,毕业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包括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等。
其次,他们还需要通过实践能够熟练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操作技能,如中药制剂的配制、针灸、按摩等。
此外,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中医养生学专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结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断增加,中医养生学专业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因此,有意向从事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学生们可以放心选择此专业,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我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寿亲养老的文献,一般总称为养生(如《天隐子养生书》、《养生类纂》、《养生月览》等。
)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系统的理论,也有十分可靠的实践经验,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枝奇艳的花朵。
由于中医很重视养生,所以得享高寿者还是比较多的。
曾据《中国医学人名志》加以统计,记载有年龄者共得149人(秦代的崔文子三百岁、后汉的葛越二百八十岁未计在内)。
其中,80岁以下者42人,80岁以上者70人,90岁以上者27人,100岁以上者10人。
最小者28岁,最大者103岁,平均寿命超过80岁。
近年来,泛论中医养生要旨的文章不少,但系统地讨论其发展的文献较少。
现综历代有关著作,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分成四个阶段介绍如下。
1.先秦时期:广义地说,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但时代湮远,论无实证,故不加详述。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了(六千年前的陶器上有些刻划,已带有文字性质,但不成系统)。
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如女子乳房胀为母字,产妇临产先出水后儿头先露的毓字等)和疾病(如牙上生洞的龋字)的记载;也还有一些个人卫生(如沐、浴)与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记载;在所载动植物(动物47种、植物15种)中,可能还有些可供药用者。
总之,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周礼》载有“食医”,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
春秋时,对养生的记载更具体了,例如:《左传》载医和治晋侯病指出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对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
《古今医统》载范蠡有“服饮药饵”的办法,授术于孔安国等,“寿皆百岁,面如童颜”。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对养生学也有很大促进。
中医养生学发展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
他们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
在原始社会,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具、修筑巢穴,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
劳动是人类使用工具来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同时,劳动也促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开扩了眼界、增长了智慧、保护了生命、强壮了身体。
劳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
明清时期的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
统治阶级提倡孔孟正统的程朱理学,同时利用佛、道两教的思想,在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于中有的弃士为医,有的转儒从医,又有很多医家非常重视实践,勇于创新,先后出现了很多著名养生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并使养生学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医养生保健专着的撰辑和出版是养生学史的鼎盛时期。
从明代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的580多年中所出版和刊行的养生类著作比明清以前2200多年间所发行的总量还要多,其发展之迅速和传播之广泛,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另外,从十四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期间,由于中外交通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活动亦日益频繁,有养生专著被译成外文出版发行,西方医药学传到中国的也空前增多,这对世界医学和我国的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都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养生重“命门”和治形宝精说至明代,随着命门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他们反对滥用寒凉药物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命门。
如赵献可认为命门真火乃人身之宝,并说:“吾有一譬焉,譬之元霄鳌山之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惟是一火耳。
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而拜者、舞者、飞者、走者,躯壳未尝不存也”(《医贯·内经十二官论》)。
此主张养生及治病,均以保养真火为要。
张景岳提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景岳全书·传忠录》)的论点,指出:“欲知所以生死者,须察乎阳,亲阳者,察其衰与不衰;欲知所以存亡者,须察乎阴,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此保生之本法也”。
其重视命门,在理论上较赵献可全面。
张氏认为阳气阴精之根本皆在命门,“命门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
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府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即如阴胜于下者,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也;阳胜于标者,原非阳盛,以命门水亏也。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
《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
••… 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
地势好,亦居者安”。
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
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
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一)不良的地理条件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瘦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
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制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
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
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辛思多钙少。
钙辛思比例失调引起骨质代谢障碍,影响长骨生长,破坏骨**软骨的正常机能而致病。
我国公布最广的三种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氟中毒)都与不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有害的放射性物质有些地区蕴成的矿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