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三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概论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说。
中医养生的意义及其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的意义及其作用。
2、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1、掌握养生保健的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3、了解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
一、养生的意义(一)保健延年:“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二)防治疾病:“不治已病治未病”。
1、无病重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欲病早治:《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3、已病防变: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养生学说的奠基1、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实践活动。
①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
②儒家主张修身、处世。
③管子则主张存精以养生。
2、《内经》为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
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等。
调摄情志-指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饮食疗法-是指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既可食用,又可防病治病的食物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调和阴阳-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二者协调合和,恢复其平衡的原则。
形体锻炼-是指人们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病抗衰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体育锻炼活动。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二)唐汉时期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发展1、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实践中创立了五禽戏法。
2、张仲景提出饮食“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的养生主张。
3、《神农本草经》载有85种具有“耐老”“增年”作用的中药。
4、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总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保健?保健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当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基本任务:一: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上古时期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商代,河南殷墟出土。
已有头、耳、目等二十多种疾病名称。
如:蛊--寄生虫病。
龋--牙病。
疥--皮肤病。
疾--疾病。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一、熟食: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防止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三、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焫、熨等。
第二节先秦时期一、先秦养生思想(一)周易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学》课程标准编写人:审核人:课程编号:096039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xx专业一、课程理念中医养生学是在尊重生命规律、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前提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概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传统运动养生法、针灸养生法、按摩养生法、房事养生法及其他养生法;下篇为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部位养生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从而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
二、课程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养生技能,掌握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特点、树立整体观念,熟悉常用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够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应用合适的中医养生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相应的训练和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物质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中能充分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恢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中医养生学基本理念和基本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保健和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建立和保持对祖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关注与养生康复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学科交叉、技术过硬、综合各种学科共同服务于日常保健和疾病康复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从而做到懂养生、会养生、爱养生,并运用中医养生理论解决辅助临床治疗。
序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為:一. 協調臟腑二. 暢通經絡三. 清靜養神四. 節欲葆精五. 調息養氣六. 綜合調養七. 持之以恆個人認為基本原則一至六過份理論化, 較難為公眾了解。
原則七、持之以恆、則簡單和易明。
若不能實踐原則七, 原則一至六只會是空論, 難有持久成較。
固持之以恆最為重要。
常用的養生方法亦有很多、包括精神養生、環境養生、起居作息養生、睡眠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運動養生、娛樂養生、浴身保健、針灸按摩保健、藥物養生等。
而常用的養生方法中、個人至愛則為飲食養生。
並深信必須因應四時氣侯變化、按中醫藥理論實踐「天人相應」、崇尚自然,、四季養生。
不時不食、調理為上。
春養肝、夏清心、秋潤肺、冬補腎。
中醫認為「天人相應」、所以不同的季節氣候都會影響人體。
各種「邪氣」的不同特點、便令身體狀況產生不同變化、以及影響臟腑功能、而產生特異的疾患。
正常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自然氣候因素,中醫稱為「六氣」。
根據「五行」的特性、春天多風、夏就有暑熱(火)和暑濕、秋天乾燥、冬天寒冷。
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令萬物按生、長、化、收、藏的規律而生生不息。
但當氣候變化太過或者太弱、便擾亂了自然界的規律、這時中醫就稱之為「邪氣」(邪、即不正之氣)。
例如秋季燥氣嚴重、成為致病因素、中醫就稱之為「燥邪」。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個季節都該追隨大自然的規律養生。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
春天春雨綿綿、「回南」翳侷、人常常感到身體困倦、頭脹重墜、眼皮低垂、自然懨懨欲睡,、讀書難以 “入腦”。
這種現象我們稱為 “春困” ! 春天卻又是大自然最充滿生機的季節 —— 草綠花開、萬物都從冬天的沉睡中甦醒。
人要呼應自然規律生活、就要消除「春困」。
所以春天我們既要調養好身體的氣血、氣血充自然精神足、同時也要注意排解體內濕氣、濕去自然神清氣爽。
夏季大自然「火氣」最盛、香港的「水土」本來就濕熱、所以夏天更覺又悶又熱。
中医养生学进展简史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假如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差不多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往常,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时期。
在那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进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制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进展。
他们明白得了制造简单工具去查找、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觉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关于人类的生存和进展具有特不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严寒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明白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我们的祖先原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囚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差不多需要。
即使遇到自然灾难,被迫迁徙时,也总要进行一番选择,要“观其流泉”,“度其(阝显)原”(《诗经·大雅·公刘》),以定其新的居处。
这讲明,上古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差不多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不仅如此,由于“古者禽兽多而人少,因此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跖》),讲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损害。
而为了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因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木曾)(音“增”Zeng)巢”(《礼记·礼运》)。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_(《庄子·盗跖》),这讲明当时的人们差不多明白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之变。
在火种发觉,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则又进一步明白得了筑房舍以安居,开窗户以透光、通气。
明清时期的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
统治阶级提倡孔孟正统的程朱理学,同时利用佛、道两教的思想,在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于中有的弃士为医,有的转儒从医,又有很多医家非常重视实践,勇于创新,先后出现了很多著名养生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并使养生学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医养生保健专着的撰辑和出版是养生学史的鼎盛时期。
从明代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的580多年中所出版和刊行的养生类著作比明清以前2200多年间所发行的总量还要多,其发展之迅速和传播之广泛,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另外,从十四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期间,由于中外交通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活动亦日益频繁,有养生专著被译成外文出版发行,西方医药学传到中国的也空前增多,这对世界医学和我国的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都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养生重“命门”和治形宝精说至明代,随着命门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他们反对滥用寒凉药物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命门。
如赵献可认为命门真火乃人身之宝,并说:“吾有一譬焉,譬之元霄鳌山之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惟是一火耳。
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而拜者、舞者、飞者、走者,躯壳未尝不存也”(《医贯·内经十二官论》)。
此主张养生及治病,均以保养真火为要。
张景岳提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景岳全书·传忠录》)的论点,指出:“欲知所以生死者,须察乎阳,亲阳者,察其衰与不衰;欲知所以存亡者,须察乎阴,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此保生之本法也”。
其重视命门,在理论上较赵献可全面。
张氏认为阳气阴精之根本皆在命门,“命门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
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府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即如阴胜于下者,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也;阳胜于标者,原非阳盛,以命门水亏也。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绪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五、学习养生学的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
3、了解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1.养生的定义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寿世、养老等,总之,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
2.养生学流派道家养生——是以长寿为目的。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儒家养生——是以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平定天下为目的.。
以孔子为代表。
杂家养生——是以趋利避害为目的。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武术养生——是以强身健体、攻防技击为目的,讲求意、气、力的结合。
中医养生——是以防病治病、保健为养生的目的。
吸取各家之长,无派别之分,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
3.中医养生学概念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4.养生的意义(1)保健延年。
(2)防治疾病。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一)理论独特——1.贯穿了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2.运用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3.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二)形神兼养——养生在于养身,养身首重养神。
中医养生观重视形神统一、形神兼修的理念。
(三)和谐适度——1.“以平为期”2.“养生以不伤为本”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1.不断发展的科学观点和方法。
2.在中医养生学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强化。
3.成为个体化养生和群体性保健的指导原则。
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一)养生文化丰富(二)养生方法齐备(三)男女防衰有别(四)重点保健防老五、学习方法和要求1、明确学习目的。
2、全面掌握,不可偏废。
3、联系相关学科学习。
4、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5、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复习思考题】1、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2、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如何?3、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有哪些?第一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三)第四节宋元时期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
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出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论,又互有渗透,互有吸收和发扬,这对医疗保健有一定影响。
在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改进医事管理,发展医药教育,促进医药保健的发展。
此外,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医疗保健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和发展,对医学的著述和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古代的养生学说,得到了较好的结承,并且有了进一步发展。
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宋元时期,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日益丰富发展。
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内容十分丰富。
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流行的“运气”学说,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
可见,当时十分肯定这些方法的效果,并倡导这些保健方法的适用。
宋代宫廷编著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这些方法符合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宋元时期,全面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同时期世界药物学领域占领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元医家和养生家根据阴阳五行等理论对于药物的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使其既适用于疾病辨治,又有利于防病保健。
例如寇宗(大+皕=爽字形)编撰的《本草衍义》中,根据体质和疾病,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
指出只有明了药性,有的放矢,方可收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此外,张元素的《珍珠囊》,李杲的《用药法象》、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等,对此多有发挥,更切适用。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三)第四节宋元时期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
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出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论,又互有渗透,互有吸收和发扬,这对医疗保健有一定影响。
在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改进医事管理,发展医药教育,促进医药保健的发展。
此外,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医疗保健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和发展,对医学的著述和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古代的养生学说,得到了较好的结承,并且有了进一步发展。
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宋元时期,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日益丰富发展。
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内容十分丰富。
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流行的“运气”学说,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
可见,当时十分肯定这些方法的效果,并倡导这些保健方法的适用。
宋代宫廷编著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这些方法符合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宋元时期,全面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同时期世界药物学领域占领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元医家和养生家根据阴阳五行等理论对于药物的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使其既适用于疾病辨治,又有利于防病保健。
例如寇宗(大+皕=爽字形)编撰的《本草衍义》中,根据体质和疾病,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
指出只有明了药性,有的放矢,方可收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此外,张元素的《珍珠囊》,李杲的《用药法象》、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等,对此多有发挥,更切适用。
针灸学在宋元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以及新的针灸专著,如《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等,同时,又出现了子午流注针法,主张依据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穴位,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
宋代整理的《正统道藏》及其辑要本《云笈七签》,虽属道家书籍,但书中记述很多导引、气功、按摩等有关方法,对于防病保健具有重大的价值。
二、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在唐代孙思邈重视老年保健的基础上,宋元医家、养生家寻求新的老年保健方法,全面认识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老年人的治疗保健原则和方法,促进了老年医学的发展。
宋代陈直撰《养老奉亲书》,元代邹铉在此书的基础上继增三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内容颇为详尽,是老年医学专书。
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对老年保健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更趋完善。
(一)强调精神摄养根据老年人的精神情志特点,陈直指出:“凡丧藏凶祸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惊,悲哀忧愁不可令人预报……暗昧之室不可令孤。
凶祸远报不可令知,轻薄婢使不可令亲”。
说明保持老年人情绪稳定,维持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邹铉还指出了心病心医的情志保健的原则。
《寿亲养老新书》中载有一首诗:“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说明了只有进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绝情志疾病。
(二)主张饮食调养对于老年人,合理调节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不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则疾患”。
因此,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寿亲养老新书》)的主张;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的。
朱丹溪对于老年人的饮食提出“尤当谨节”、“茹淡”,强调节制饮食,又要避免摄入燥热厚腻之物,以保养精气。
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著《饮食须知》等,又都丰富了饮食调养的内容。
(三)提倡顺时奉养《内经》提出四时养生法则,到宋元时期不仅尊崇其说,而且增广其法,从而丰富了顺时养老的内容。
对于老年人,顺应四时的阴阳消长来保养身体,更为重要。
故陈直指出,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寿亲养老新书》)。
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
故养老大法,必然要依据天和的性质,顺四时变化而摄养,才能老当益壮。
此外,邱处机著《摄生消息论》亦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的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都有所阐发和发挥。
(四)重视起居护养老年之人,体力衰弱,动作多有不便,故对其起居作息,行动坐卧,都须合理安排,“竭力将护,以免非横之虞”(《寿亲养老新书》)。
护养方法是:“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例如,老年之居室宜洁雅,夏则虚敝,冬则温密。
床榻不宜太高,应坐可垂足履地,起卧方便。
被褥务在松软,枕头宜低长,可用药枕保健。
衣服不可宽长,宜全体贴身,以利气血流畅。
药物调治,汗、吐、下等攻伐之剂,切宜详审,防止不良后果。
总之,处处为老人提供便利条件,细心护养。
(五)注意药物扶持老年人气色已衰,精神减耗,所以不能象对待年青人那样,施用峻猛方药,欲速则不达,反而危及生命。
《寿亲养老新书》提出: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这些原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的。
三、食养方法的丰富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因为这是防病治病、健体延年的基础。
在宋元时期,由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食养食疗不仅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取得显著的成就。
(一)四时五味养脏法在宋元时期,对食养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化。
蒲虔贾根据五味入五脏,五脏分别旺于四时以及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了四时的饮食五味要求:“四时无多食所旺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旺之胜也。
宜食相生之味助其旺气”。
认为“旺盛不伤,旺气增益,饮食合度、寒温得益,则诸疾不生,遐龄自永矣”(《保生要录·饮食门》),这在食膳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意义。
陈直对先秦时期“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原则进行了一定的修正。
在具体运用上明确提出了:“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当夏之时,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寿亲养老新书·卷一》)的观点,这种饮食原则的好处在于既不使当旺之脏气过于亢盛,又不使所克之辨气有所伤代。
刘完素提出以臊焦香腥腐五气助所克之气。
他说;“是以圣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脾;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所谓因其不胜而助之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摄生论》)。
这可与陈直以五味平调五脏之气的见解互为发明、相得益彰。
(二)食养食疗的新进展随着对营养保健理论认识的深化,食养和食疗方法更加丰富多彩。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撰《饮膳正要》一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
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
书中还具体阐发了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
附录版画二十余幅,文图并茂,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
另外,李东垣、朱丹溪等对饮食保健的有关原则和诸般宜忌也有很多精辟论述,也是他们身体力行的经验总结,更加丰富了食养的内容。
四、“金元四民”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一)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刘完素在王充提出人之寿夭在于“先天禀赋”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夭,皆人自为”的思想。
这种“人主性命“说,说明只要发挥摄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
他重视气、神、精、形的调养,但尤其强调气的保养。
对于养气方法,他认为当从调气、守气、交气三方面着手。
他以:“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跷,所以调气也;平气定息,握固凝神,神宫内视,五脏昭彻,所以守其气也;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媾坎离,济用水火,所以交其气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
这种调养之法可起到舒畅阴阳,灌溉五脏,调畅气血的作用。
(二)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张氏主张用攻法防病治病,认为祛邪即所以扶正,邪去则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的狭隘观点,他还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儒门事亲》)的主张。
他的养生保健的思想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并指出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练气功等方法。
在防病保健中,还特别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和机体与情志的整体观,从而丰富了中医学中有关心身医学、医学社会学的内容。
(三)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李氏认为促成人之早夭的根本原因在于元气耗损,他说;“人寿应百岁,……其元气消耗不得终其天年”(《兰室秘藏·脾胃虚损论》,而“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这说明调养脾胃之气,维护后天之本,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一条重要原则。
调养脾胃的方法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调节饮食护养脾胃。
他认为“饮食不节”是酿成内伤的一个重要原因,“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则诸病之所由生也”。
故合理饮食是防病保健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是调摄情志保护脾胃。
李氏指出:“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
说明精神情志密切关系着生理变化,尤其易伤脾胃功能,因此,须从积极方面调摄,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三是防病治病顾护脾胃。
东垣防治疾病之立法遣药,处处考虑到脾胃之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注重调补脾胃。
东坦以顾护脾胃而益寿延年的精辟理论为养生别树一帜,另辟一途,为后世实践所肯定。
(四)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丹溪力倡“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并一再强调阴气“难成易亏”,因而在治疗与养生上,都主张以滋阴为主。
围绕保阴精,强调顺四时以调养神气,饮食清淡冲和以免升火助湿,节欲保精以息相火妄动,并为此而著《色欲箴》以戒众人。
在老年病方面,认为老年阴气暗耗,相火易亢炎为害,故养老大法,总要在于承制相火的亢极。
此外,朱氏对防病于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也有所论述。
综上所述,金元四家的学术观点虽异,然崇尚养生则一。
尽管他们所研究的专题各有侧重。
所得成果也不尽相同,但等到合流之后,终于汇集成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体系。
此外,宋元时期还有不少养生专著,如周守忠的《养生类纂》及《养生月览》、钱称《摄生月令》、刘词《混俗颐生录》、愚谷老人《延寿第一伸言》、姜悦《养生月录》、韦行规《保生月录》、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王珪《泰定养生主论》、瞿祐《居家宜忌》和《四时宜忌》等,均为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