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防控知识培训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1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一、鼠疫简介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和跳蚤传播。
该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多次大规模的疫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鼠疫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1. 鼠类传播:鼠类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尤其是黑鼠和棕鼠。
它们携带鼠疫杆菌,通过排泄物、尸体和分泌物将病原体传播到环境中。
2. 跳蚤传播:跳蚤是鼠疫病原体的中间宿主,通过叮咬感染鼠类,再通过叮咬人类传播鼠疫。
当感染的鼠类死亡后,跳蚤会寄生在其他鼠类或它们的巢穴中,继续传播病原体。
三、鼠疫的预防措施1. 环境清洁:定期清除垃圾、杂草和堆积物,保持环境整洁。
消毒鼠类出没的地方,防止鼠类繁殖。
2. 鼠类防治:采取鼠类防治措施,如设置捕鼠器、使用鼠类毒饵等,有效控制鼠类数量,减少鼠疫的传播。
3. 跳蚤防治:使用跳蚤灭蚤剂,清除跳蚤寄主,减少跳蚤的数量,阻断鼠疫传播链。
4. 个人防护:在可能接触鼠类或跳蚤的情况下,应穿戴防护服装和手套,并使用防跳蚤的驱虫剂。
避免直接接触死亡的鼠类或其尸体。
5. 提高卫生意识:加强公众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饮食不洁和接触污染源。
四、鼠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1. 早期症状:鼠疫潜伏期一般为2-7天,早期症状类似流感,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
在鼠疫高发地区或与鼠类接触后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 实验室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淋巴结组织、血液或其他体液,进行鼠疫杆菌的培养和PCR检测,确诊鼠疫。
3. 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的鼠疫患者应及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治疗应持续7-10天,直到症状消失。
五、鼠疫疫情的监测和报告1. 监测系统:建立鼠疫疫情监测系统,定期收集鼠疫病例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
2. 疫情报告:发现鼠疫病例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和协作。
及时发布鼠疫疫情信息,提醒公众加强防控措施。
卫生院鼠疫防控知识培训一、什么是鼠疫,鼠疫有哪些危害?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100%。
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
二、鼠疫的传播1.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2.传播途径(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3.易感人群:人对鼠疫普遍易感。
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三、临床表现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型比较少见。
(1)腺鼠疫: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
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2)肺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症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四、鼠疫预防治疗及时的抗生素治疗可降低鼠疫的病死率。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1)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带口罩,勤洗手;(3)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4)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试题1、鼠疫是我国法定()传染病甲类(正」乙类丙类以上都不是2、鼠疫属于()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乙类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非传染病3、发现鼠疫或疑似病人时,传染病法定的报告期限,()小时内。
262436484、鼠疫杆菌主要储存宿主为()。
A.褐家鼠B.旱獭和黄鼠—)C.昆虫5、鼠疫杆菌属于()科、()属A.棒关杆菌、肠埃希菌B.肠杆菌、沙门氏菌C.棒状杆菌、耶尔森菌D.肠杆菌、耶尔森菌E.棒状杆菌、沙门氏菌6、腺鼠疫好发部位是()A.肺部B用脏C.脾脏D.腋下或腹沟股淋巴结7、最凶险的鼠疫临床型是()A.败血型B.腺型C.肺型D.其他型8、下列哪项是感染肺鼠疫的主要途径?()A.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再叮咬人B.人剥食染病动物C.接触患有肺鼠疫病人D.以上都不是A.青霉素B.链霉素(C.氯霉素D.磺胺瞪嗟10、腺鼠疫淋巴结病变的特点为()A.淋巴结肿大,但不疼痛B.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但与周围组织不粘连C.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与周围组织粘连,但不破溃D.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与周围组织粘连,1周后很快化脓破溃IIk有关鼠疫病原学下列描述哪项不正确()A、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B、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C、无芽抱、无鞭毛D、早期培养可有荚膜E、最适ph6.9~7.212、()是消灭鼠疫的根本性措施。
A拔除鼠疫的自然疫源地(Arr攵)B.预防接种C.加强国境卫生检疫D.开展流行病学检测13、下列哪项不属于鼠疫的易感人群()B.进入疫区的人群C.从事动物屠宰、皮毛运输的人群D从事相关科研的人群H GE.长期卧床的人群14、关于鼠疫传播途径的描述哪项最合适()A.通过带菌的鼠蚤B.通过皮肤C.通过呼吸道D.以上均正确:确笆案)E.以上均错误15、对鼠疫患者的隔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对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都要采取严密隔离措施B.在9天内与鼠疫患者同室工作和生活的人也应该隔离C.凡已经确诊的各型鼠疫患者可在一室隔离D.以鼠疫病人的住宅为中心,划定隔离圈进行隔离16、人间鼠疫多发生在()A.1-3月B.4-6月C.6∙9月D.以上都不是B.鼠类和肺鼠疫病人C.鼠类和腺鼠疫病人D.啮齿类动物和猪18、对于鼠疫密切接触者的管理说法错误的是()A.就地(可居家或集中)隔离,要限制外出B.隔离时限为14天,从最后一次暴露之日开始计算(C.隔离期内须预防服药7天D.隔离期间出现体温升高或有明显体征的,应立即单间隔离,进行鼠疫相关化验检查,并开始相应的治疗’19、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告的时限是()A城市2小时,农村4小时B.城市4小时,农村6小时C.城市6小时,农村12小时D.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E.城市24小时,农村36小时20、对鼠疫或疑似鼠疫的患者,只要标本量许可,首先要做哪项检查()A.尿培养B.血培养IC.粪培养D.反向血凝试验。
鼠疫(一)基本特征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起的一种自然源烈性传病,传病防法中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临床患者可分为,肺鼠疫,皮肤,眼,肠鼠疫和鼠疫脑膜炎,其中肺鼠疫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病死率高。
鼠疫耶尔森菌属肠菌科耶尔森菌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的兼性厌氧菌,生长的最适酸碱度为6.9-7.1,温度28-30,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敏感,对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感,青霉素对鼠疫杆菌无抑制作用。
该菌对外抵抗力较弱,对光,热,燥及一般的消毒剂敏感;加热55℃15分钟100℃ 1分钟可将其杀死;但在潮湿低温与有机物内存活时间较长。
(二)诊断依据该病主要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早期诊断1.临床表现(1)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计数剧增,严重者出现体克或更严重状态。
(2)患者常有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3)出现重度毒血症,体克综合征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4)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5)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脸水肿(6)血性腹泄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体克综合征。
(7)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后创面也呈灰黑色(8)剧烈头痛、昏睡、颈项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浑浊。
2.流行病学史(1)患者发病前10天内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
(2)10天内接触过来自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3)患者发病前10天内接触过具有临床表现(1)同和(4)特征的患者并发生具有类似表现的疾病。
3.实验室检验(1)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骺端骨髓标本中分离到鼠疫菌。
(2)上述标本中针对鼠疫菌cafl或pla基因的PCR扩增阳性,同时各项对照成立。
(3)上述标本中使用胶体金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反相血凝试验中的任何一种方法,检出鼠疫苗F1抗原。
(4)患者的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动血凝试验检测,针对鼠疫F1抗原的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
鼠疫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尊敬的各位员工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行一次关于鼠疫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能够对人类和动物造成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障我们每一位员工的健康与安全,我们必须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跳蚤、直接接触病人和接触被感染的动物。
1.跳蚤传播:鼠疫杆菌依靠输液跳蚤寄生在啮齿动物身上,跳蚤会吸食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动物血液,然后在下一次叮咬人类或其他动物时,将鼠疫杆菌传播给叮咬的对象。
2.直接接触病人传播:当与鼠疫感染的人直接接触时,会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接触患者的体液传播鼠疫。
3.接触被感染的动物传播:当接触到患有鼠疫的动物,如老鼠、兔子等,或者与其接触过的物品(如尸体、粪便)时,鼠疫杆菌可能通过伤口、接触性黏膜(如眼睛、口腔等)或皮肤破损而进入人体。
二、鼠疫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鼠疫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环境清洁:保持办公室、仓库和食堂等场所的清洁,并定期清理垃圾和食品残渣,以减少啮齿动物和跳蚤的滋生条件。
2.防蚤措施:定期检查和消灭啮齿动物,灭蚤控制是预防鼠疫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使用杀跳蚤剂和兽药等方式。
3.个人防护:佩戴适当的口罩、手套和帽子,避免直接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或患者的体液、粪便等物品。
接触后要及时洗手和消毒。
4.接种疫苗:疫苗是预防鼠疫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及时接种鼠疫疫苗,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三、鼠疫的处理方法如果发生鼠疫疫情,我们需要立即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隔离措施:对被感染的人员和动物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鼠疫的扩散。
2.药物治疗:对于确诊的鼠疫感染者,需要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并预防病情恶化。
3.灭鼠灭蚤:对鼠疫感染源进行彻底清除,灭鼠灭蚤是阻断鼠疫传播链的重要手段。
4.通知上级部门: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疫情,协助开展疫情调查和防控工作。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计划一、鼠疫的传播途径和病原学知识1. 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啮齿动物传播给人类,特别是家鼠、野鼠等。
啮齿动物感染了鼠疫杆菌后,会在排泄物和体液中排放出鼠疫杆菌,当人类接触了感染的啮齿动物或者其排泄物时,就有可能被传染鼠疫。
此外,鼠疫还可以通过跳蚤传播给人类。
当鼠疫感染的啮齿动物的体表寄生的跳蚤叮咬了人类后,就有可能将鼠疫杆菌传播给人类。
2. 鼠疫的病原学知识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鼠疫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寄生在啮齿动物的肠道和淋巴组织中。
当人类接触了感染的啮齿动物、其排泄物或者被叮咬了感染鼠疫的跳蚤后,鼠疫杆菌就可能进入人体内。
鼠疫主要分为肺鼠疫、淋巴鼠疫和败血症鼠疫三种类型,症状主要包括高热、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出血等。
二、鼠疫的防控措施1. 预防控制鼠疫的扩散预防鼠疫的扩散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生鼠疫疫情,就有可能对周围地区和人群造成危害。
因此,对于发现鼠疫病例后,应该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对病人进行治疗,同时对病人所接触的人员和物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疫情扩散。
2. 防范鼠疫的传播途径为了避免鼠疫的传播,人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加强对啮齿动物的监控和防治,避免接触野生啮齿动物,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妥善处理家鼠,减少跳蚤的滋生和传播等。
3. 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识和警惕意识鼠疫虽然已经有了相对有效的控制手段,但是在一些地区和特定环境下,鼠疫依然有发生的可能。
因此,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识和警惕意识非常重要,人们应该了解鼠疫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防控措施,避免因为鼠疫的不了解而产生恐慌和误解。
三、鼠疫的防控知识培训计划为了提高人们对鼠疫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组织开展鼠疫防控知识培训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份鼠疫防控知识培训计划,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培训对象:社区卫生工作者、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
2. 培训内容:(1)鼠疫的传播途径和病原学知识(2)鼠疫的症状和临床特征(3)鼠疫的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4)鼠疫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3. 培训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讲座、讨论、演练等形式进行培训。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灾害应急与防范措施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和跳蚤传播给人类。
鼠疫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巨大的灾难,因此对鼠疫的防控知识进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灾害应急与防范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鼠疫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一、鼠疫的病因及传播途径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1. 被感染啮齿类动物叮咬或皮肤破损后接触感染物;2. 被感染的跳蚤叮咬传播;3. 吸入被感染啮齿类动物排泄物所悬浮的空气中的传染物。
二、鼠疫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控制鼠疫主要分为结节性鼠疫、肺炎型鼠疫和腺鼠疫三种类型。
其临床表现包括高热、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瘀点和溃疡等症状。
对于鼠疫的预防控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防止啮齿类动物进入人类居住区;2. 减少与啮齿类动物接触,避免被其叮咬;3. 定期对危险区域进行消毒和清扫,减少跳蚤的滋生和传播。
三、鼠疫的应急处理措施在出现鼠疫暴发的紧急情况下,我们需要迅速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以减少疫情的传播范围。
具体的操作步骤包括:1. 隔离病源,对患者进行及时的隔离治疗;2. 进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观察;3. 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提高民众对鼠疫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四、鼠疫的防范措施除了在疫情爆发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外,我们也需要平时加强鼠疫的防范工作,以减少潜在的感染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范措施:1. 定期清理家中卫生,避免啮齿类动物在家中滋生;2. 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区域,尽量减少与啮齿类动物的接触;3.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更换衣物等。
总结:鼠疫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于鼠疫的防控知识培训和灾害应急与防范措施的掌握至关重要。
只有在平时加强预防工作、随时掌握应急处理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鼠疫的危害。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让更多人认识到鼠疫的严重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饮马学校二年级鼠疫是自然疫原性疾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法定的甲类一号传染病。
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的鼠疫流行,也曾经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鼠疫防控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逐步了解和掌握了鼠疫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当前,我国的鼠疫疫情与世界疫情走势一样,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新疫源地不断出现,流行范围逐步扩大;二是有些鼠疫疫源地静息多年后重新活跃;三是鼠疫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四是鼠疫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增加。
尤其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毒力强、侵袭力高,疫情形势更为严峻。
随着航空、铁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便利,拉近了大城市与各鼠疫疫源地间的距离,加大了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的可能。
一旦感染鼠疫,将会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各个城市,严重危害当地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同时也给当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2009年我省湟源县发生了鼠间鼠疫现疫流行,经过及时采取得力的处理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到目前为止,未再发生鼠间鼠疫疫情。
由于鼠疫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点,决定了鼠疫的危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鼠疫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面加强鼠疫防控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鼠疫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它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
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跳骚。
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二、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以跳骚为传播媒介在宿主和其它动物间传播,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长期在自然界中循环延续,这种现象称为鼠疫自然疫源性。
具有这种自然医源性的地区就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三、鼠疫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的鼠疫流行情况,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1号传染病,并先后制定了《国家鼠疫控制应急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鼠疫地区猎捕和处理旱獭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法防控鼠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防控鼠疫的基本原则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依靠群众,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制定长远防控规划,依靠科学,加强监测,长期预防,坚持不懈。
落实以灭鼠灭蚤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大幅度降低主要宿主密度。
五、鼠疫容易发生的季节人间鼠疫的流行季节主要取决于各类疫源地内啮齿动物鼠疫流行季节变动。
南方黄胸鼠疫源地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北方一般以4—10月为主要发生季节。
六、鼠疫的传播流行的特点在我国家鼠、旱獭为鼠疫的主要传染源、黄鼠、沙鼠为重要的传染源。
野生动物狐、野兔、藏黄羊,家养动物狗、猫等也不容忽视。
鼠疫患者也可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
人间鼠疫流行前,一般先有鼠间流行,可见鼠类成批死亡。
鼠蚤市主要传播媒介。
“鼠→蚤→人”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人可因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血性分泌物或并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黏膜受染。
猎取或剥食旱獭是常见的直接接触感染途径之一。
续发或原发性肺鼠疫可以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等,借助飞沫经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可迅速造成肺鼠疫流行。
鼠疫可由疫区借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鼠疫的流行季节多在6—9月份,这和鼠、蚤的繁殖季节有关。
七、鼠疫的防控措施1、灭鼠、灭蚤:控制鼠疫发生与流行,必须开展经常性灭鼠、灭蚤工作。
灭家属时居室要同时灭蚤。
对家养猫、狗实施灭蚤,犬要栓养管理。
实施灭鼠、灭蚤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保证安全有效。
2、提高警惕,监视鼠疫疫情。
在疫源地的群众要做到“三报三不”。
3、鼠疫防控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
疫源地的广大群众要在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卫生专业人员工作,听从指挥和支持有关处理措施的实施。
共同努力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与流行。
八、哪些动物会感染鼠疫根据调查我国有85种动物可以感染鼠疫,常见的有牧区草原上数量最多的旱獭、黄鼠及多种鼠类,还有狐狸、狗、猫、猞猁、黄羊及多种动物等。
这些动物能把鼠疫传给人。
九、鼠疫的传播途径1、从动物→跳蚤→人的传播,多为腺鼠疫,鼠蚤吸入病鼠血液后,鼠疫杆菌在蚤的前胃内大量繁殖。
当疫蚤再叮咬其它鼠或人时,病菌即注入人或鼠体,构成感染。
2、通过人—人的空气飞沫传播造成肺鼠疫。
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及尘埃经呼吸道传播,造成人间鼠疫流行。
3、经皮肤黏膜传播,接触剥食染疫的鼠类及其它啮齿动物的皮肉、内脏、血液和病人的痰液、脓血分泌物,均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
4、疫鼠疫蚤还可随交通工具传到外地造成鼠疫流行。
十、跳蚤的传播全世界已发现感染鼠疫菌的蚤类约200余种。
我国有37种自然感染鼠疫菌。
跳蚤传播鼠疫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叮咬动物或人时将带有鼠疫菌的血液倒流到宿主或人的体内,造成动物及人感染鼠疫。
十一、人对鼠疫的易感性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十二、怎样预防人间鼠疫1、在鼠疫疫源地区的居民,严禁打猎,严禁剥食鼠、狐狸、旱獭、野兔等动物,禁止小孩玩鼠。
2、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如在外发现病死鼠或其他动物,发现症状与鼠疫相似或原因不明的高烧昏迷病人,应及时报告就近的卫生院、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就地隔离治疗。
3、对已判定为“疫区”的地区,要做好预防接种,积极做好疫区处理(消毒、灭鼠、灭蚤)和家屋及周围环境的灭鼠灭蚤,并搞好环境卫生。
十三、鼠疫的潜伏期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多为2~3天。
肺鼠疫、败血型鼠疫1~2天。
接种鼠疫菌苗者发病可延长到7~12天。
因剥食染疫动物经皮肤伤口感染的潜伏期比染疫蚤叮咬者要短。
十四、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提高警惕作为一种由动物传给人的疫病,鼠疫在发生前会有明显的先兆。
疫区出现不明原因成批鼠类死亡时,应高度重视,这说明当地可能有鼠间鼠疫发生。
病前10日内到过鼠疫流行区,接触疫源动物,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的病人,应警惕其罹患鼠疫的可能性。
第一例病人的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预防与控制极为重要。
生态环境变化,易造成新的疫源地产生。
如兴建大型水库,开发矿山,修筑铁路,建立大型工厂等,可使鼠类等宿主动物迁移。
发生鼠疫后首先应认识到鼠疫是可有效防控的疾病,只要诊治及时,多能治愈。
其次树立战胜鼠疫的信心,发生鼠疫时冷静应对,消除恐惧心理,做好各类医疗物资准备。
第三要提高鼠疫防护意识,把防控鼠疫当作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发动群众,群策群力,把鼠疫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十五、发现鼠疫病人后怎么办鼠疫虽然凶险,但它是一种可用特效药治愈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战胜鼠疫的重要措施。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应严密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
同时按甲类传染病上报疫情。
病人应但间隔离。
病区必须做到无鼠无蚤。
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衣服消毒)。
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
工作人员护理和诊治病人时,应穿连衣裙的“五紧”防护服,戴纱布口罩或N95口罩,穿长筒胶鞋,戴胶薄手套及防护眼镜。
严禁探视和病人之间相互来往。
死亡者应火葬或深埋。
十六、发现病死鼠后怎么办动物鼠疫是人间鼠疫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来源,及时发现动物鼠疫流行,并且处理好动物鼠疫疫区,市防止人间鼠疫发生的重要措施。
接到连续或大批疫源动物死亡的报告后,除应立即对送检材料进行检验,查明死因外,如属人口密集地区,还应组织人员对该地区进行保护性灭鼠、灭蚤。
无论在城镇或农村,凡人口较密集地区,在居民点内发现病死鼠,均应等同于发现人间鼠疫患者的可能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严格的疫区处理。
如在人烟稀少的牧区发现病死鼠时,以预防为主,及时对该地区进行严格处理,也是完全必要的。
十七、健康人接触鼠疫病人后怎么办在九日内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健康隔离留验。
如已去外地,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每日测体温2次,用链霉素等抗菌素进行预防性服药,诊治病人及解剖尸体参加者必须事先服药。
十八、鼠疫患者的临床症状鼠疫患者的一般症状表现为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发病急剧,恶寒战栗,体温突然上升至39℃~40℃,头痛剧烈,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意识不清,昏睡,狂躁不安等症状。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
(一)腺鼠疫:占85~90%,是鼠疫临床上最多见的病型。
主要以受侵袭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以腹股、腋、颈等部位淋巴结多见,淋巴结呈弥漫性肿胀,增大的速度极快,边缘不清,比较坚硬,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因疼痛剧烈,患侧呈被迫姿势。
(二)肺鼠疫: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病型。
该型起病急骤,寒战,发展迅速,高热达39~41℃,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
如抢救不及时,多在2—3日内,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三)败血型鼠疫: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病型之一,可原发或续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急速。
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黏膜出血、呕吐、便血或血尿、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
病死率高达100%。
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四)轻型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
血培养可呈阳性,多见于家鼠疫源地或预防接种者。
(五)皮肤型鼠疫(六)脑膜炎型鼠疫(七)肠鼠疫(八)眼鼠疫(九)扁桃体鼠疫十九、鼠疫诊断的主要依据人类鼠疫病例的诊断以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细菌学和血清学进行综合诊断。
流行病学:对疑似鼠疫病例必须查清传染来源。
应考虑病人感染发病地点是否在鼠疫疫区,是否为鼠疫流行季节,有否接触病、死旱獭、鼠类及其它动物。
若非疫区发现疑似鼠疫病例,要对病人在发病前10天是否去过鼠疫疫区接触过鼠疫病人,捕食旱獭或接触过皮毛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临床症状:临床医生与鼠防人员应掌握鼠疫的一般知识及各型鼠疫的主要症状,特别是对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咳血性痰,有急性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出现被迫姿势等更应该注意。
细菌学诊断:鼠疫细菌学诊断,是判定鼠疫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