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的产生及排泄途径
- 格式:ppt
- 大小:3.89 MB
- 文档页数:18
第三章药动学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1、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滤过扩散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肌肉(im)>皮下(ih)>舌下>直肠>口服>经皮。
(2)口服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或首过消除):有些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3)血液循环的状态也影响药物的吸收(4)生物利用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2、分布: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体内屏障(3)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3、生物转化(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结构的变化,由于结构变化引起性质变化,以至作用强度的变化。
注意:有少数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原型作用,原型排泄,如色甘酸、链霉素等。
1、转化的场所:肝脏微粒体2、生物转化的类型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水解。
这步反应多数药物灭活,但也有例外(可待因)。
第二步:为结合。
总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不全时可影响代谢。
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保泰松等可加速其代谢,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1、叙述胆汁的排泄途径(4.5分)非进食时:肝胰壶腹括约肌收缩,肝细胞产生胆汁→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进食时: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肝细胞产生胆汁经肝左、右管到达肝总管,与储存在胆囊内经胆囊管排出的胆汁汇合至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肠管2、叙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经过的主要纤维(5.5分)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内囊前肢:丘脑前辐射、额桥束内囊膝部:皮质核束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皮质脊髓束、视辐射、听辐射、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3、简述脑脊液产生及循环途径?(6分)脑脊液由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产生侧脑室产生的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产生的汇合→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与第四脑室产生的会合→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
4、叙述尿液自肾乳头排出体外的途径?(3分)乳头孔→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腹部→输尿管盆部→输尿管壁内部→膀胱→尿道前列腺部→尿道膜部→尿道海绵体部5、肝硬化肝门静脉高压时出现呕血,试述其侧副循环途径及出血部位?(4分)肝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出血部位:食管静脉丛6、简述咽的分部及交通(3.5分)咽的分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咽的交通:鼻咽部通鼻腔、鼓室口咽部通口腔喉咽部通喉腔喉咽部向下续食管7、肝门静脉高压时,患者可出现便血,写出此侧支循环途径?说明出血部位?(6分)肝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出血部位:直肠静脉丛8、试述针刺小鱼际皮肤引起感觉传至皮质中枢的途径?(6.5分)小鱼际皮肤(左、右)→尺神经→臂丛→脊神经节→脊神经后根→入脊髓上升1-2节段→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联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脚→中央后回中部。
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酸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只有一少部分胆汁酸进入外围循环。
促进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动力是肝细胞的转运系统---吸收胆汁酸并将其分泌入胆汁、缩胆囊素诱导的胆囊收缩、小肠的推进蠕动,回肠黏膜的主动运输及血液向门静脉的流入。
二、肝胆汁酸的分泌与胆汁形成新合成及再循环的胆汁酸被分泌至胆管以防止肝内高浓度梯度的胆汁郁积。
胆汁酸的主动运输是调节胆汁酸形成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胆汁酸的分泌也高度影响着胆固醇、磷脂、胆红素分泌入胆汁。
胆汁酸主动运输所产生的渗透压导致水和电解质分泌入胆管增加,从而使胆汁流过胆管的量增加。
三、胆汁酸在胆囊中的生理作用胆汁酸在胆囊中储存浓缩5-10倍。
进餐后,胆囊在胰酶分泌素作用下发生收缩。
在收缩过程中,胆囊的作用像马达,驱动肠肝循环。
通常情况下,在进餐消化后30分钟内,十二指肠中的胆汁酸浓度急剧升高。
四、肠道内胆汁酸的生理作用在肠道中,各种形式的胆汁酸充分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并在次决定了自身的命运。
肠道上段胆汁酸与脂类的消化吸收有关。
肠道下段(即回肠及近侧结肠)胆汁酸自身发生变化:在肠内细菌作用下发生转化,并在肠黏膜中大部分以原来的或转化的形式按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机理被重新吸收。
只有一小部分随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胆汁酸通过肠道时的吸收和排出与两个特性有关:溶解性和极性。
在末端回肠PH条件下,六种主要胆汁酸盐都是可溶的,因此均为游离态酸。
当与吸收表面接触时,这些复合物全部被吸收。
但是,石胆酸及其复合物可溶性差,极不容易被吸收。
极性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核的羟基数目,另一个是酸根的离子化程度。
牛磺酸结合物的离子化程度较高,甘氨酸结合物离子化程度中等,而自由酸较低。
胆汁酸盐极性越差,越容易与未吸收的纤维素或细菌结合,也越容易通过被动扩散被吸收。
胆汁酸在肠中通过两种机理被肌体重新吸收:1、主动运输:主要发生在回肠远端。
简述胆汁与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胆汁的产生,主要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和胰液生命活动中的功能,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胆汁和胰液,胆汁和胰液的成分,分泌。
主要内容:人类与动物体是复杂的有机体,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胆汁与胰液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十分重要作用。
如果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对有机体产生毒性,我各别的论述胆汁与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分泌:一.胆汁的主要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是从肝脏中分泌出来的,胆汁是味苦,粘性,弱碱性的有色液体。
成人每天生成量约100~200毫升,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一点。
胆囊是储存及控制胆汁分泌的器官,胆囊内的胆汁因经浓缩而成深绿色。
(一)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等3种。
(1)胆盐的主要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A,K,D,E 的吸收,促进胆汁的分泌,胆汁含有重碳酸盐,在十二直肠有中和胃酸的作用。
(2)胆色素的作用: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包括胆红素和胆绿素。
胆汁的颜色由胆色素的含量和种类决定。
如:肉食动物胆汁呈红褐色,猪的胆汁呈黄色,动物的胆汁是暗绿色,人的胆汁是淡蓝色,胆色素不参与消化过程。
作用:是产生大便和尿的颜色,人胆汁的胆色素随大便和尿排除体外。
(3)胆固醇的主要作用:是肝细胞脂肪代谢产物,如果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含量减少,可导致胆固醇沉积,这是形成胆结石的原因之一。
通常称牛的胆结石为牛黄,马的胆结石为马宝。
胆汁中还有少量胆汁酸,卵磷脂,电解质和蛋白质等成分。
一般胆汁中没有消化酶,除胆红素外进入体内的药物,代谢产物,毒物,染料及重金属盐等均可随胆汁排除入肠道,再由大便排除体外。
胆汁中极大的成分是水(肝胆汁中水的约占97%),在水中溶有许多种物质,其中包括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汁酸以及与消化无关的肝的排泄物胆红素。
此外,胆汁中含有磷酸,钠,钾,钙等元素和磷酸盐。
肠道菌群-胆汁酸轴肠道菌群-胆汁酸轴,是指人类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肠道菌群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分解食物、合成维生素、保持正常免疫功能等等。
同时,肠道菌群还可以影响人体代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胆汁酸代谢。
胆汁酸是由胆固醇合成的二十四碳的羧酸,主要在肝脏合成,然后通过胆汁进入小肠,帮助消化和吸收脂类营养物质,并起到排泄一些有害物质的作用。
在小肠末端,约有90%左右的胆汁酸被肠道吸收回到肝脏,形成所谓的“胆汁酸循环”,其中被细菌群分解的一小部分胆汁酸则被排泄到大肠内。
这个过程被称为胆汁酸代谢。
肠道菌群影响人体的胆汁酸代谢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
首先,肠道菌群可以分解胆汁酸,将其转化为其他化合物,例如氢气和短链脂肪酸。
这些化合物可以被吸收回到肝脏和周围组织内,影响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
其次,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胆汁酸合成和分泌,例如通过调节某些酶的活性或者激活某些信号通路。
最后,肠道菌群还可以影响胆汁酸在肝脏内的循环,例如促进某些胆汁酸转运蛋白的表达或者抑制某些药物的代谢。
与肠道菌群相关的代谢物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广泛的生理作用。
例如,肠道菌群分解胆汁酸所产生的丙酮酸和丁酸可以作为能量源被人体利用,而双羧酸的产生则与肥胖和其他病理过程有关。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以影响胆固醇代谢和胆固醇的吸收。
对于很多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肥胖症、2型糖尿病等),肠道菌群的改变与代谢物的异常都被认为是病理机制的一部分。
总之,肠道菌群-胆汁酸轴是人体内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系统,其尚待深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人体代谢的复杂性,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目标。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复习题1.消化:①机械消化,指消化道肌肉收缩运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充分混合,并向前推进的过程②化学消化: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2.胃肠道的运动形式与生理意义:①胃紧张性收缩,保持胃肠形态和位置,保持胃肠内一定的压力,也是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②蠕动,将胃肠内容物向远端推进,并研磨混合食物③容受性舒张,使胃容纳和贮存食物,而胃内压不升高④分节运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化学消化,还能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机会,利于吸收。
胃排空: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运动是胃内压增高是胃排空的动力。
排空顺序的快慢: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完全排空的时间约为4~6小时。
3.唾液成分及作用:99%为水,还有唾液淀粉酶、粘蛋白、溶菌酶及少量的Na+、K+、Cl-等。
作用①舒润和溶解食物②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③清洁和保护口腔。
胃液:主要是由胃蛋白酶和盐酸所组成。
盐酸:由胃底腺的壁细胞分泌。
作用为①激活蛋白酶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消化蛋白质转氨基酸)③有杀菌作用④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⑤进入小肠后,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最适pH为2.0。
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粘液:胃粘液由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粘液细胞分泌。
粘液能与胃粘液膜分泌的HCO3-结合在一起,结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PH此时上升。
胰液: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导管壁上皮细胞所分泌的碱性液。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被肠致活酶(肠激活酶)和胰蛋白酶本身所激活。
胰液含消化酶全面,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的一种。
胰液的作用:①碳酸氢盐②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③胰脂肪酶④胰淀粉酶4.胆汁的组成:胆汁由肝细胞分泌,由胆囊贮存和排放。
主要含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及多种无机盐。
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其中与消化和吸收有关的成分主要是胆盐。
胆汁的产生及排出途径(一)胆汁胆汁由约75%肝细胞生成,25%由胆管细胞生成。
成人每日分泌量约800~1000ml。
胆汁是一种消化液,有乳化脂肪的作用,但不含消化酶。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还可与脂肪酸甘油—酯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
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在非消化期间胆汁存于胆囊中。
在消化期间,胆汁则直接由肝脏以及由胆囊大量排至十二指肠内。
参考资料:什么叫胆汁酸的肝肠循环?胆汁酸是脂类食物消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是机体内胆固醇代谢的最终产物。
初级胆汁酸随胆汁流入肠道,在促进脂类消化吸收的同时,受到肠道(小肠下端及大肠)内细菌作用而变为次级胆汁酸,肠内的胆汁酸约有95%被肠壁重吸收(包括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重回肝脏,经肝细胞处理后,与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道再经胆道排入肠道,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肝肠循环。
胆汁酸体内含量约3~5g,餐后即使全部倾入小肠也难达到消化脂类所需的临界浓度,然而由于每次餐后都可进行2~4次肝肠循环,使有限的胆汁酸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维持了脂类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进行。
肝脏分泌胆汁的功能如何进行?血液中的不溶性胆红素或直接吸收于肝细胞内,或经星形细胞转运入肝细胞内。
经肝细胞的作用形成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可溶性胆红素,或释放入血而经肾脏排泄;或释放入胆小管内,与胆盐、胆固醇等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其中胆盐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汁是从哪里来的,含有哪些主要成分,有什么作用?胆汁是在胆道中流动的一种特殊的体液,由肝脏分泌产生。
胆汁的生成过程非常复杂,肝脏产生的胆汁称为肝胆汁。
肝脏不断地生成胆汁,每天的生成量约为100~200ml,随着人们的活动、饮食的质和量、以及饮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得多。
胆汁味苦,肝胆汁呈金黄色,而胆囊内的胆汁因经浓缩而成深绿色。
肝脏胆汁分泌时间文章目录肝脏胆汁分泌时间1、肝脏胆汁分泌的时间胆汁平时一直在慢慢分泌的,贮存在胆囊中,进食后则排出的,当然,进食后分泌也明显增加的,平时分泌的少的。
肝脏会以身体所不需要的物质为原料生成胆汁。
胆汁是有助于吸收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液。
肝脏所生产的胆汁会被运送至胆囊后蓄存下来,在胆囊内浓缩之后被排放到到十二指肠当中。
胆汁是在胆道中流动的一种特殊的体液,由肝脏分泌产生,不由胃产生,储存在胆囊内。
胆汁的生成过程非常复杂,肝脏产生的胆汁称为肝胆汁。
肝脏不断地生成胆汁,每天的生成量约为100~200ml,随着人们的活动、饮食的质和量、以及饮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得多。
2、什么是胆汁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排出肝细胞的代谢产物。
胆汁中的成分可分为两类:一是水,无机盐等可以自由通过肝细胞膜。
它们在胆汁中的浓度与血浆相接近;另一类是大分子物质,如胆红素、胆酸、胆固醇、蛋白质、卵磷脂、脂肪酸等本来不是水溶性的物质,需要在肝细胞内经过一个结合过程,成为水溶性后才能通过肝细胞的胞膜排入毛细胆管。
胆汁的日分泌量多达1000ml,临床上经T型管引流,每天引流出的胆汁300ml~700ml左右。
无论何病因引起胆道梗阻,超出这一压力胆汁分泌量会随压力的升高而逐渐减少。
当压力达到300mmH2O时胆汁分泌就停止。
胆管完全梗阻48小时,肝脏便停止向胆管内分泌胆汁,但是肝细胞分泌胆汁的功能仍然存在。
胆红素通过肝细胞后又回到血液循环中,患者就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等现象。
3、肝脏胆汁的分泌过程是怎样的3.1、释放入血而经肾脏排泄胆汁由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生成到胆小管。
3.2、未进食时左、右肝管到肝管到胆囊管再到胆囊储存及浓度。
3.3、当进食时肝内胆汁→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降部。
胆囊内胆汁→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降部。
3.4、消化期胆汁的排出途径肝细胞产生的胆汁,进入胆小管,经小叶间胆管、肝左管(或肝右管)、肝总管、胆总管,在十二指肠降部和胰头之间与胰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
总胆汁酸(TBA)概述: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酸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只有一少部分胆汁酸进入外围循环。
促进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动力是肝细胞的转运系统,吸收胆汁酸并将其分泌入胆汁、缩胆囊素诱导的胆囊收缩、小肠的推进蠕动,回肠黏膜的主动运输及血液向门静脉的流入。
新合成及再循环的胆汁酸被分泌至胆管以防止肝内高浓度梯度的胆汁淤积。
胆汁酸的主动运输是调节胆汁酸形成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常人肝脏合成的胆汁酸有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和代谢中产生的脱氧胆酸(DCA)还有少量石胆酸(LCA)和微量熊脱氧胆酸(UDCA),合称总胆汁酸(TBA)。
胆汁酸的类型:胆汁酸按结构分:游离胆汁酸(CA.CDCA.DCA.LCA)结合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胆汁酸按来源分:初级胆汁酸(CA.CDCA) 次级胆汁酸(DCA.LCA)胆汁酸的合成机理:胆汁酸主要在肝细胞内由转化而来,其合成分3个阶段:①初级胆汁酸的合成。
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酶系作用下,其中胆固醇7α-羟化酶为限速酶,胆固醇转化为7α-羟胆固醇,而后经过羟化、加氢及侧链断裂和加辅酶A等多步反应,最终形成具有24碳的初级胆酸(胆酸和鹅脱氧胆酸)。
②次级胆汁酸的合成。
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小肠参与脂类的消化吸收后,在回肠末端,约有95%-98%的胆汁酸经门静脉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回流的胆汁酸80%以上被肝细胞的窦膜有效摄取。
大约有1/4的结合型初级胆汁酸在空肠、回肠及结肠上段,在细菌酶的催化下,发生7-位脱羟基,生成脱氧胆酸、石胆酸、熊脱氧胆酸等次级胆酸,石胆酸具有毒性,可以导致肝脏实质细胞的损伤,多数石胆酸随粪便排出体外。
③三级胆汁酸的合成。
肝细胞合成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的结合型胆汁酸。
胆汁酸的代谢过程:进食后,胆汁酸进入小肠,乳化脂肪。
乳化的脂肪被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后,胆汁酸与脂肪酸形成的脂肪酸-胆汁酸复合物被小肠绒毛膜吸收,然后与脂肪酸分离,经门静脉入肝。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1、胸骨角: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侧方连结第二肋。
2、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3、上消化道: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
4、咽淋巴环:围绕鼻腔、口腔和咽腔连通处的周围,存在有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具有防御功能。
5、齿状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行线称为齿状线(或称肛皮线)。
6、肝门:肝脏面有H形三条沟,其中横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7、胆囊三角:肝总管、胆囊管其上方的肝下面之间共同围成一三角区,称为胆囊三角。
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
8、胸膜腔: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延续,在左、右两肺周围分别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胸膜腔。
胸膜腔内成负压,只有少许浆液。
9、支气管肺段: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附近按肺叶分出肺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入肺叶后再分为肺段支气管,并在肺内成树枝状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
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10、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11、喉口:喉的入口称为喉口。
朝向后上方,由会厌软骨上缘、勺状会厌襞和勺间切迹等围成。
12、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结绨组织的总称。
13、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部位,称为肾门。
14、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肾窦,窦内含有肾动脉的主要分支、肾静脉的主要属支、肾小盏、肾大盏。
15、膀胱三角: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此处由于无粘膜下组织,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古无论在膀胱充盈或空虚时,均无粘膜皱襞,是膀胱结核、肿瘤好发部位。
人体解剖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在生理学中称为血压,血压的单位与压强的单位相同。
2、静脉角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其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
两侧的静脉角均有淋巴导管注入。
3、去大脑僵直如果在中脑上丘和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则动物立刻出现全身肌紧张、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4、呼吸呼吸是指集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主要是机体从外界空气中吸入O2和从机体内呼出CO2的过程。
5、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受试者禁食12 h之后,在室温20~25℃的环境中处于清醒、静卧、精神放松的状态)。
6、窦房结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心外膜的深面,由结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的长椭圆形结构,是心的正常起搏点,窦房结能自动地发出节律性冲动,引起心房肌收缩,并将冲动传至房室结。
7、内囊在尾状核、豆状核和背侧丘脑间由投射纤维经过而构成的白质结构称内囊,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向内的“V”形,可分为前脚(肢)、膝和后脚(肢)。
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若成年人心率每分钟以75次计算,每一个心动周期平均为0.8 s,其中心房收缩期约为0.1 s,心房舒张期约为0.7 s;心室收缩期约为0.3 s,心室的舒张期约为0.5 s。
9、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动物体内所有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
10、肾门肾之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为肾门,是肾的血管、肾盂、淋巴管和神经进出肾的部位。
11、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包括补吸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的总和,是肺在一次活动中的最大通气范围。
12、交感干交感干上达颅骨,下达尾骨,在尾骨的前面,两干下端合并,终于奇神经节。
椎旁节位于脊柱两侧,同侧椎旁节间借节间支连在一起,形成交感干。
A.分泌胆汁B.解毒C.参与代谢D.造血4.关于肝脏血液循环说法正确的选项有()A.肝有一套血管B.肝的营养性血管是肝固有动脉C.肝的功能性血管是肝门静脉 D.肝血窦里是动脉血和静脉血4.肝()A.分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缘B.不能随呼吸上、下移动C.左侧与左肋弓一致 D.7岁以后,在右肋弓下能触及 E.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5.出入肝门的结构不包括()A.肝左、右管B. 肝静脉C. 肝固有动脉D. 肝门静脉E.神经、淋巴管6. 肝小叶不包括()A.中央静脉B. 肝血窦C.肝板(肝索)D. 肝门管区E.胆小管7.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A.肝细胞B.肝板C. 肝小叶D.肝血窦E.肝门管区8.分泌胆汁的结构是()A.胆囊B. 肝细胞C.胆小管D.小叶间胆管E.肝左、右管9.肝门管区位于()A.肝细胞之间B. 肝小叶之间C.肝索之间D.肝血窦之间E.窦周隙之间10.肝门管区内有()A.中央静脉B.胆小管C.小叶间静脉D.肝血窦E.肝板【历年对口升学真题】2014年“三校生”高考《解剖学》真题反馈。
1分1.胆囊底与腹前壁相贴,其体表投影位于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下方。
()2015年“三校生”高考《解剖学》真题反馈。
2分1.人体最大的和最重要的消化腺是()A.甲状腺B.肾上腺C. 胰腺D.性腺E.肝2016年“三校生”高考《解剖学》真题反馈1. 胆囊底与腹前壁相贴,其体表投影位于()A.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下方B. 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交点的稍下方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