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现状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573.07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慢性肺阻塞临床诊疗现状调研分析慢性肺阻塞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特点是肺功能慢性不可逆的下降,常常伴随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
慢性肺阻塞的高发病率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特点,使其成为引起公众关注的重要疾病之一、本文将调研分析中国慢性肺阻塞的临床诊疗现状。
一、诊断现状1.诊断工具:目前,慢性肺阻塞的诊断常常依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检查结果。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性肺阻塞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但由于肺功能检查设备在中国不普及且昂贵,导致很多地区无法进行准确的肺功能检查。
因此,一些患者可能无法得到及时诊断。
2.诊断意识:慢性肺阻塞的早期症状较轻,易被忽视,很多患者在病情进展较严重时才寻求医疗帮助,这导致了慢性肺阻塞的诊断延迟。
此外,一些患者对慢性肺阻塞的认识不足,常常误认为呼吸困难是因为年龄增长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二、治疗现状1.药物治疗:慢性肺阻塞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以减轻呼吸道痉挛、改善肺功能。
但是,长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升压药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同时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此外,药物治疗不会改变慢性肺阻塞的病程,只能缓解症状。
2.氧疗:对于慢性肺阻塞患者中严重氧合不全的病例,氧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在中国,氧疗设备的普及程度不高,很多患者无法获得及时的氧疗,造成病情加重。
3.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对于慢性肺阻塞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可以改善肺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康复治疗在中国的推广还比较滞后,很多地区没有相关设施和专业人员,患者无法享受到康复治疗的福利。
三、挑战与建议1.普及肺功能检查:政府应加大对肺功能检查设备的投入,提高肺功能检查的普及率。
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对肺功能检查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加强对肺功能检查的培训。
2.提高患者诊断意识:通过开展慢性肺阻塞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慢性肺阻塞的认识和诊断意识,促使患者及早就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以不完全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为特征的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1〕。
肺功能测定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吸量(FEV1)80%预计值,且FEV1/用力肺活量(FVC)70%者,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近年来,COPD发病率及死亡率上升迅速,因此,加强研究COPD流行病学,对COPD易感人群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COPD 的流行病学现状由于全球各地区人群特征和暴露因素不同,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存在差异,目前世界各地的COPD流行病学报道的发病率不尽一致。
同一项COPD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若分别按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COPD全球创议(GOLD)对COPD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成人COPD的发病率分别为2.9%、14.3%和13.9%〔2〕。
通过分析近几年资料发现,COPD流行病学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1 COPD发病率的特征①不同国家和地区COPD发病率存在差异。
据统计当前COPD在全球人群中发病率大约是10%〔3〕,在欧洲,40~69岁人群COPD的发病率为9.1%,英国、法国、波兰约10%的成年人有慢性咳嗽、咯痰并伴气流阻塞征象,导致了COPD高发病率。
在美国国家健康调查发现25岁以上人口COPD发病率 6%〔4〕。
在亚洲地区,日本2001年40岁以上人群中COPD发病率为6.7%。
菲律宾为6.3%,新加坡为3.5%〔5〕。
在中国预计有2 500万例COPD患者,北京、辽宁、湖北农村地区的15岁及以上的人群调查中COPD发病率平均为3%,湖北和辽宁分别为l.8%和1.6%,而北京市延庆县COPD高达9.11%〔6〕,上海城区60岁以上人群COPD发病率为11.9%;农村地区为15.2%,广州市区为7.49%〔7〕,韶关农村为12%〔8〕。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现状及进展李 薇①,杨 汀①,王 辰①②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在我国患病率高,并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巨大疾病负担。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家卫生政策的颁布,慢阻肺诊疗逐步得到重视,我国慢阻肺防治能力大大提高,但仍存在诊断不足、治疗不规范的问题。
这主要与肺功能检查不普及、医师数量和水平不足、药物使用不规范有关,基层慢阻肺防治能力尤为欠缺。
为推进慢阻肺防治,我国创新性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和能力建设项目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推进了全国慢阻肺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现状;进展1.我国慢阻肺流行病学现状呼吸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疾病,据《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1998~2008年,呼吸系统疾病占我国各类疾病2周就诊率首位,同时也位居我国城乡主要疾病病死率首位。
在各类呼吸疾病中,慢性呼吸疾病被WHO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之一。
在我国也同样造成极大的疾病负担,1990~2016年,我国慢性呼吸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
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
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1],2012~2015年中国20岁及以上居民慢阻肺患病率为8.6%,其中40岁及以上居民患病率高达13.7%,男性为11.9%、女性为5.4%,农村为9.6%、城市为7.4%。
根据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估算,我国慢阻肺患者约为9990万。
在我国,慢阻肺已成为引起患者病死的第3大死因。
全球疾病负担最新数据显示[2],2017年中国慢阻肺病死率为 683.8/万,病死人数96.59万,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为2041.78万人年。
2.我国慢阻肺防治现状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家卫生政策的颁布,对慢阻肺诊疗的重视逐步提升,我国慢阻肺防治能力大大提高,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202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防控的现状、挑战与思考(全文)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我国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加强慢阻肺早期防控有利于降低疾病负担,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
我国存在慢阻肺知晓率低、肺功能检查率低、漏诊率高等状况。
国家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一系列文件及政策,大大推动了我国慢阻肺早期防控工作,但仍面临基层人力资源问题、肺功能筛查的质量问题、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影响等挑战。
需持续从人员培训、人员配备、技术指引、经费支持等方面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对慢阻M的筛查干预能力,调动各级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整合各类医疗资源及社会力量,探索新的诊治技术,建立临床诊疗质控体系等,多途径、多层面推进慢阻肺早诊早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年)》,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1]o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为首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影响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积极应对慢阻肺引发的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重视预防、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才能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关于慢阻肺相关的目标任务[2]o一、防控现状慢阻肺的预防主要指危险因素的管理。
慢阻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室内外空气污染以及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的吸入。
我国是烟草大国,吸烟率高2017年北京市的调查提示18~65岁人群吸烟率约26%3]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控烟目标:至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至20%[41根据调查,我国吸烟慢阻肺患者的戒烟率较低(25.0%),城镇高于乡村;知晓吸烟是慢阻肺危险因素的患者戒烟率高于不知晓的患者,因此加强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的健康教育、推动慢阻肺患者戒烟教育、促进医务人员积极劝诫戒烟并制定戒烟计划有望减少烟草暴露[5]o生物燃料暴露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慢阻肺的致病因素之一。
XX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目录一、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状 (2)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及分型 (2)(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 (2)(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型 (2)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3)(一)筛查 (3)(二)高危人群筛查 (3)(三)诊断 (4)(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评估 (5)(基于使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的FEV1值) (6)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 (7)1)如何评估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 (12)2)其他实验室检查 (13)五、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目标、工作流程、双向转诊指征与服务对象 (14)(一)服务目标 (14)(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15)(三)双向转诊指征 (15)(四)各级医疗机构服务对象 (17)六、慢阻肺患者的教育管理服务规范 (19)(一)慢阻肺患者的分类管理标准 (19)(二)慢阻肺的分类管理方式与内容 (19)(三)慢阻肺患者并发症及合并疾病的筛查 (20)七、慢阻肺康复分级诊疗流程 (20)八、慢阻肺康复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20)1.适应症 (20)2.禁忌症 (21)3.康复评定方法 (21)4.康复治疗 (21)5.康复治疗方案调整 (21)6.注意事项 (22)九、COPD的三级预防管理 (22)(一)一级预防管理 (22)(二)二级预防管理 (22)(三)三级预防管理 (2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急性加重和合并症影响患者疾病的整体严重程度。
COPD主要累及肺部,但也可以引起肺外多器官的损害。
一、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状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92年对我国北部和中部地区102230名农村成人进行了调查,COPD的患病率为3%。
慢阻肺的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分析摘要:慢阻肺为呼吸系统疾病,对患者身心各方面影响较大,其早期较为隐匿,进而无法尽早确诊疾病,在发现疾病后进展较为迅速,但是很多患者对慢阻肺认知不高,出现各种症状后会加重恐慌心理,同时不利于疾病治疗。
慢阻肺患者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其特征为气道炎症及受限,进一步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而且由于疾病患病人群的不断增多,必须对其治疗引起重视。
慢阻肺可用治疗方式较多,如果无法得到早期有效治疗,就会加大病情控制难度。
本文针对慢阻肺的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展开分析。
关键词:慢阻肺;治疗;现状;进展慢阻肺是一种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发病后感觉呼吸费力,其特点为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
该病临床发生率较高,常由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发展而来,在病情影响下会引发各类并发症,如呼吸衰竭、肺心病等[1]。
该病高危人群主要为吸烟人群、存在慢阻肺家族史、油烟大环境下工作的人群等,因此,这类人员必须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定期到医院进行筛查[2]。
慢阻肺可用治疗方式较多,如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临床对其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是依然缺乏明确的特效治疗方式,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3]。
一、慢阻肺分型(一)慢阻肺重叠哮喘型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慢阻肺、哮喘均为呼吸道疾病,但是以上两种疾病完全不同,差异较为明显。
近年来,人们对慢阻肺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大多患者存在哮喘症状,因此临床上常将这一类型作为慢阻肺重叠哮喘型,这类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等,对患者生命质量影响较大[4]。
(二)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型在慢阻肺患者研究中发现,其多存在咳嗽痰多、运动后气喘的症状,还有部分存在进行性气喘或持续性咳嗽[5]。
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为咳嗽、痰多。
对患者进行CT检查发现,其支气管管腔更为狭窄,支气管管壁增厚也更加的明显。
肺气肿型常见表现为肺部过度膨胀[6]。
(三)慢阻肺共存支气管扩张型慢阻肺与支气管扩张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两者能够相互独立,而且也能够共同存在,进而引起了重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