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研究综述(2000年—2019年)
- 格式:pdf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3
04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研究综述(2000年—2019年)
◎敖雪莹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赖以生
活和劳作的优秀文化积淀,历经千年的风雨,生生不息。广西壮族
民歌按声部可以划分为单声部民歌和多声部民歌,其中多声部民歌
因其独特的多声性思维和文化内涵而引发各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集体生活,在勤劳智慧
的壮族人民的长期农耕劳作和各种风俗活动中创造并不断发展着。
虽然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但由于大部分民歌的传承方
式是口传心授,因而许多音乐资源无形地流失了。上世纪50年代学
者开始发掘壮族多声部民歌,80年代后加大了民歌采集的力度和范
围,在广西各地区发现了不同种类的丰富多彩的壮族多声部民歌。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广西壮族多
声部民歌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拓宽了学术视野,研究视角走
向多元与开放。笔者梳理了2000年至2019年间的广西壮族多声部民
歌研究相关文献,按内容将其归纳为三个部分,即艺术特征研究、
审美内涵研究和文化生态研究,旨在通过整理归纳新世纪的研究成
果把握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一、艺术特征研究
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以二声部为主,三声部次之,四声部偶
见,其艺术特征研究主要基于当下采录的活态山歌,其研究成果表
现了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独特的音乐思维,尤其体现在音乐的支声
性和唱词唱腔方面。
研究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支声复调思维的有张升浩《论广
西多声部民歌中的支声现象》(2011)和邱晨《论广西多声部民歌
的复调结合及其在复调教学中的运用》(2011),两者都运用了壮
族民歌材料分析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支声性形态及特点。黄宪发
表的《多声部重唱的徵调套曲——广西平果壮族嘹歌曲调研究》
(2010)总结了平果嘹歌的曲调特征并进行了个案分析,其曲调大
多为徵调式,旋律表现出抒情性和诗意性。多声部民歌在音乐的调
式体系以及和声特征的比较分析研究有戴伟的《广西壮族多声部民
歌和声特征研究——以平果哈嘹<时逢好年景>与马山三顿欢<孤苦
吟>为例》(2018)。
民歌的唱词唱腔研究包括江西师范大学湛晨的硕士论文《广西
平果县壮族嘹歌双声合唱研究》(2017)阐述平果县壮族双声合唱
的音乐形态及其唱法,进而理解嘹歌双声合唱的审美观念及线性思
维。中国音乐学院徐冉的硕士论文《拆跨、行腔——壮族嘹歌腔词
关系初探》(2018)研究壮族嘹歌的腔词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
壮族嘹歌的审美原则。音乐和唱词的内在关系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有部分研
究在音乐方面也不仅限于对旋律、节奏、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表
层音乐特征的描述,而是综合分析拓深音乐本体研究的意义。丁蜀
还《广西上林县壮山歌的语言与山歌探究》(2011)探讨了以二、
三声部为主的上林壮山歌其音乐的旋律和唱词语音声调的关系。
综合性研究有范志国的《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形态管窥》
(2010),通过分析民歌演唱声部情况、音乐结构形态特点、旋律
骨干音和装饰音的特点、和声与音程的运用及解决试图寻找广西壮
族多声部民歌的音乐形态的共性。中国音乐学院郭婧的硕士学位论
文《广西平果县嘹歌音乐形态调查研究》(2012)对多声部平果嘹
歌的音乐本体作出了系统的分析,包括了歌词和音乐形态各部分的
研究。楚卓、廖琨铭《论壮族三声部民歌乐声形态之美》对马山壮
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形态作了系统的分析。林慧思《龙江河流域壮
族山歌艺术特征研究》(2014)以龙江河流域的北路壮族二声部山
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音乐本体的艺术特征。从整体来看,研究者
对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音乐形态研究抱有极大的兴趣,同时已不
满足于对某地民歌进行单纯的艺术特征分析,而是把握艺术特征的
内在动力,致力于发掘其深层规律,探寻其生发原因和过程。这一
研究倾向立足于音乐研究本身,同时运用了跨学科知识对音乐本体
进行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剖析民歌音乐自身发展的原动
力。这一研究现象虽然不普遍,却有了积极的发展趋势。
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显现了壮族人民作为独一无二的中国少数
民族群体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以及音乐对其产生的
向心力。把握民歌艺术特征发展的变化亦是反映民歌文化变迁的极
其重要的部分。对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艺术特征的全面观照是研究
其产生和传播所形成的文化和历史踪迹,并从这些踪迹中回到探索
其音乐本质的“唯一”路径。
二、审美内涵研究
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美学内涵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探究。从
微观视角来看,不同的地域特点塑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而导致
不同文化群体的审美观念的差异,文化的变迁赋予群体整体上的观
念的演变,即同一个群体的审美观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但其
本质的特点不会脱离其本质的文化。从宏观视角来看,民歌的审美
内涵研究可以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刻的思想延伸。
覃彩銮《论壮族<嘹歌>艺术的美学价值——壮族<嘹歌>文化研
究之六》(2005)从嘹歌的形式美、内涵美、社会美探讨嘹歌艺术
的美学价值及美学特点。广西师范大学蒋剑的硕士论文《壮族嘹歌摘 要: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因其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独具地域特点而备受学者关注。它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亦是世界民族音乐之宝库。二十一世纪以来,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新颖的理念和视角。笔者梳理了2000年至2019年间的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研究相关文献,按内容将其归纳为三个部分,即艺术特征研究、审美内涵研究和文化生态研究,旨在通过整理归纳新世纪的研究成果把握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关键词:壮族;多声部民歌;艺术特征;审美内涵;文化生态
SONG OF YELLOW RIVER/ 012020
05歌圩文化及其审美内涵研究》(2008)以审美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嘹
歌歌圩,进而探讨其美学内涵,包括了嘹歌象征文化权利、尚歌的
审美价值观、反叛世俗之美、两性和谐之美以及情感欲望表达的需
要。李树锋《壮族嘹歌的审美意蕴》(2008)意在通过阐述嘹歌的
韵律美、意象美和质朴的人性美来挖掘嘹歌的艺术性。黄金《广西
壮族三声部民歌艺术特征折射出的民族个性》(2018)从壮族三声
部民歌的艺术特征入手阐述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从而进一步了解壮
族最深层的文化精神。
范秀娟发表了多篇含有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美学思考的文章,
《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2008)提出对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审美研究的缺乏和必要性,阐述了壮族多声部民
歌诞生和发展于古老的群体社会,壮族单声部民歌起源晚于多声部
民歌。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她认为壮族多声部民歌发展到单声部
民歌是经历了从“集体性强、复杂严谨”到“更为自由”的过程,
这一过程与文化根基以及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认为音乐是
内在于人们的活动中。这一分析显现了当下的民歌文化与历史对话
所产生的艺术起源和历史发展中的美学思想。《全球化语境中的
民歌:美学意义及启示》(2008)也有关于黑衣壮二声部民歌“诗
敏”中的大二度和声的使用充满了和谐悦耳的地域性特色,而一般
的专业音乐工作者使用大二度和声则显得刺耳,多声部民歌的美学
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之下蕴含着不同的精神要素。可以看出表面上相
同的某些音乐特性置于不同语境之下时其深层含义便会发生改变。
《民歌与当代美学问题》(2009)提出民歌的美学研究要结合民俗
学、语言传统和文化环境,阐述黑衣壮二声部民歌具有“日常生活
审美化”性质的听觉美感,是一种贵族的艺术和高贵的艺术,黑衣
壮民的歌唱态度是纯审美性的,纯精神超越性的。
综上,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审美研究主要涵盖了音乐形式之
美、人文内涵之美、本质精神之美等,既有微观上对民歌群体审美特
征的研究,也有从宏观上把握民歌审美发展的研究。民歌的美学内涵
探究是对于民歌科学逻辑性研究基础上的感性和内化因素的理解与吸
收,即从民歌本体的特征与规律、发展历程的客观事实、干扰外因的
合理推论中归纳出民歌自我成长的动机因素以及内涵和外延。民歌的
审美内涵也是群体的审美意识中反映出的对民歌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的综合体现,包括民歌的功能性、气质形象、核心精神等要素。广西
壮族多声部民歌的审美意识根植于广西壮族这片土地和这一族群所孕
育的文化传统,迄今关于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审美意识的专门研究
并不多见,但学者们已然明晰要研究民歌审美意识需立足于广西壮族
历史发展的状况、文化变迁的成因、社会群体的民族心理和个体心理
等各方因素,并结合跨学科理论和知识深入探寻。
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美学内涵的研究亦是打开探索其地域文
化的有效窗口,民歌中所蕴含的不论是美妙音乐、丰富知识或人文
气质等都为研究当地的文化生态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多维度的解读
方式。民歌的审美思想不止一家之言,也非一成不变,正是如此,
动态多变的审美观才使得当下的民歌的研究闪烁出多样的光彩。
三、文化生态研究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在探索其文化生
态方面可谓是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究其原因,社会环境的不断
发展和变化为民歌的研究提出了新世纪的命题和任务。在科技愈益
发达、经济形势迅猛的今天,民歌的发展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期,其内容和深层含义也处于更新之中。
历史见证了民歌的变迁,因为历史蕴含着民歌发展适应性的因
素——环境的选择,这是民歌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果,当
然也反映出文化生态的特性。以史学视角研究的有郑超雄《壮族<嘹
歌>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2005)分析了文学作品《嘹
歌》的起源于《越人歌》甚至更早,并发展成熟于明朝时期。李萍
《从广西平果嘹歌看壮族原始宗教信仰》(2011)通过平果嘹歌介绍
壮族先民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到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的信仰历程,反映
了壮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金萌《壮族嘹歌的文化渊
源》(2018)回顾壮族嘹歌的原生文化背景,回溯其发展的源流。
研究民歌存见之下的文化生态变迁包括陆裴《文化适应:社会
变迁中靖西山歌文化的选择》(2006)阐述靖西山歌(包括多声部
山歌)在当下的文化多元和碰撞的趋势中产生了文化适应性,并构
成了文化转型。广西民族大学洪贵春硕士学位论文《“歌化”的生
活——平果壮族嘹歌文化变迁研究》(2015)以文化生态学理论从
嘹歌文化生态的各层次对文化系统变迁进行分析研究,包括物态文
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还探讨了嘹歌与经
济之间的关系。中央音乐学院白雪的博士论文《音声—社群形态互
构——右江流域平果壮族嘹歌及歌圩活动研究》(2015)从民族音
乐学的方法探讨右江中游流域所滋养的壮族嘹歌文化,研究在传统
文化背景下社群和音声是如何相互构建的,以及音乐的功能意义在
现代社会变迁中发生的变化,以流域人类学的视角观察音乐与人、
音乐与生态和经济的互动关系。
美国生态学家朱利安·H·斯图尔特认为文化生态学就是对一
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它的主要问题是要确定这些
适应是否引起内部的社会变迁或进化变革。①显然,广西壮族多声
部民歌是适应环境发展的产物,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不同形式的变
革,民歌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在新世纪,学者们针对民歌的发展趋
势作出了判断,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侧重于探讨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有白翎的文章《广西
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2005)探讨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方
式、保护作用和发展等。毛艳《论广西平果壮族嘹歌的保护与传承》
(2008)提出了平果嘹歌的保护和传承的设想。蒋兴荣《对南宁国际
民歌节后黑衣壮歌谣重建的思索》(2009)认为传统民歌的发展需要
基于当地的文化,借助文化资源优势和科技手段并提高自觉意识达到
传播和延续民歌文化的目的。韦惠玲《邕宁壮族嘹罗山歌的传承和发
展研究》(2012)论述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邕宁壮族嘹罗山歌
的传承和发展。程艳、杨洋、高红艳《文化生态视域下广西马山壮族
三声部民歌的传承和发展》(2013)阐述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文化
生态价值、传承和发展现状。何颖、傅桂群《以原创特色激活文化品
牌,以人文生态亮化自然生态——广西特色民歌“壮族三声部”文化
产业规划思路》(2013)创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产业,作为马山县
的特色文化的三声部民歌有助于马山文化品牌的形成和产业的发展。
李常新《广西平果壮族嘹歌歌书的传播形态研究》(2014)研究嘹歌
歌书作为传播嘹歌文化的媒介与符号在嘹歌的传承发展中的价值。李
德彪《壮族多声部山歌纳入高师声乐课程教学的思考》(2014)提出
在高校进行壮族多声部山歌的教学以发展我国民族声乐。梁肇佐、李
慧《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生存现状调查分析》(2015)介绍了马山壮
族三声部民歌的概况和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