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5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2011级旅游管理邓乐摘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内部的空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
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兴起,市中心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以及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划分。
一.城市功能分区划分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旅游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1主要功能分区特点(1)住宅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有的城市住宅分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和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低地与工业区联系)。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2)商业区:商业区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带状分布。
在有些大城市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3)工业区: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高坡,相互聚集而形成的,集聚成片。
往往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
(4)补充: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意为商业汇聚之地。
现代意义上的中心商务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②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
③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
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2)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3)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
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城市地理学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城市地理学: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是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们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功能布局、经济发展,还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城市土地利用,简单来说,就是指城市中各类不同性质的土地在空间上的分配和使用情况。
这包括了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等。
而地域结构模式,则是这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组合和分布规律。
我们先来看居住用地。
在城市中,居住用地的分布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交通便利性是一个关键因素。
靠近主要交通干线或者公共交通站点的区域,往往更受居民青睐,因为这样可以减少通勤时间和成本。
环境质量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那些拥有良好自然景观、空气质量好、噪音污染少的地区,通常会吸引更多的居民。
此外,社会经济因素也不能忽视。
高收入人群可能更倾向于居住在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的高档住宅区,而低收入人群则可能集中在相对较为简陋、设施不够完善的区域。
商业用地的布局则有着自己的特点。
市中心往往是商业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这里人流量大,交通便捷,能够吸引大量的消费者。
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写字楼等通常会聚集在这里。
而在城市的郊区或者新开发区域,也会出现一些大型的商业综合体,但它们往往需要依靠便捷的交通和充足的停车设施来吸引顾客。
工业用地的选址通常会考虑到成本和交通等因素。
为了降低土地成本和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许多工业企业会选择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工业园区集中布局。
这样既能方便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又能减少对城市中心区域的污染。
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等,它们的分布需要考虑到服务半径和人口密度。
例如,学校一般会按照学区来分布,以确保周边的学生能够方便地入学。
医院则需要分布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区域,以便能够及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多种类型。
同心圆模式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种。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一)概念1.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2.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如城市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均是均质地域)。
(二)均质度均质度:就是地域均质性的量度,依据信息论的观点,其计算公式为:D=λ(1-H)其中:λ:系数; H:熵(是表示随机事件中不确定性的概念,是对事物无序性的量度) (三)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可以通过提取各区域主要职能的办法确定均质地域的边界,其具体做法是:①在城市建成区地图上划出方格网;②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并用字母表示;③确定出每个方格的主要职能倾向,标上字母,形成城市地域职能总信息图;④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⑤根据单顶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要结合市区地形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一)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1.同心环模式的组成①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银行、剧院、旅馆等。
其显著特点是:地价高,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
②过渡地带:是围绕着CBD的,由住宅、小工厂、商店、仓库等组成,住宅较低级、破旧,甚至还分布着贫民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区,工厂多以轻工业为主。
③工人居住带:布局紧凑,条件不佳,供较大工厂工人居住的地带。
④居住带(中产阶级居住区):较为富裕和宽阔的郊区,因距离市中心较远,故有独立的购物中心。
⑤城市边缘通勤带:是一个高价的居住地域,也是城乡交错带,是供高阶层居住并驱车上班的地带,——也称“CBD有产阶层的郊外居住地”。
2.同心环模式的意义及其发展此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法:①伯吉斯采用的是人文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即将生态学的研究思路引入到城市社区研究,认为人类活动的侵入(invasion)和更替(succession)形成人类的城市社区,表现在:人类活动的侵入引起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土地占有者的更迭又进一步引起了城市社区的更替。
高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梳理一、城市形态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
2、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历史文化(北京市);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
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少有城市分布。
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城市密度和规模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
考点名称: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如图:(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
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征中心商务区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机构及高级商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工业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1)历史因素: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
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2)经济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例如: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②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低。
城市地理学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城市地理学: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土地利用和地域结构模式就像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拼图,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的发展、规划和运行至关重要。
城市土地利用,简单来说,就是城市中不同的土地被用于各种不同的用途,比如居住、商业、工业、公共服务等。
而地域结构模式则是指这些不同用途的土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方式。
我们先来看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居住用地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
它为人们提供了居住的空间,从高层公寓到独栋别墅,从老旧小区到新建的住宅区,各种各样的居住形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商业用地则通常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或者交通便利的地段,比如繁华的商业街、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等。
这些地方吸引着大量的消费者,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
工业用地一般会布局在城市的郊区或者特定的工业园区。
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减少工业生产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方便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
公共服务用地包括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它们的分布需要考虑到居民的便捷使用,以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
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地是如何在城市中分布和组合,形成地域结构模式的呢?一种常见的地域结构模式是同心圆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城市的土地利用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分布。
城市的中心往往是商业中心,集中了大量的商业和金融机构。
向外依次是过渡区,这里的土地利用比较混杂,既有商业也有居住,而且居住环境可能相对较差。
再往外是工人住宅区,接着是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则是高级住宅区。
扇形模式则强调城市的发展是沿着交通线路向外扩展的,就像扇子的形状。
不同的功能区沿着主要的交通线路分布,比如商业区可能沿着主要的商业街延伸,住宅区则分布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
多核模式认为城市不是由单一的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存在多个核心。
这些核心可能是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或者居住中心等,它们共同影响着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地域结构。
第一章1.城市: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设市标准设立的,这样的市称狭义的城市(City)。
广义的城市是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urban)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2.居民点系列: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集镇、建制镇)—城市city、—大都市metropolis-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大都市带megalopolis。
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3.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的重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宏观的)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微观的)。
4.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因素研究2区域中的城市空间组织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新领域5.城市地理学研究任务:1.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2.我国城市地理学面临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
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化水平的调控,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职能的更替和空间重组等问题。
3.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6.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区别:①在学科性质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②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城市中的区域),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区域中的城市),理论性较强。
授课教案第三,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改造要考虑如何继承和保持城市的特色。
(1)为什么说历史因素对中国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作用更明显?(2)为什么说上海市中心商务区的发展体现了在继承历史基础上的创新?(3)当地旧城区土地利用有什么变化?(1)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背景复杂,对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产生重大的影响。
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土地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2)传统上,外滩一直是上海的商务中心。
上海市在决定建设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时,同时对浦西的外滩进行了改造,并通过便捷的交通联系跨越黄浦江,将浦西的外滩和浦东的陆家嘴联结起来,共同形成上海现代化的中心商务区。
(3) 随着商业用地(如农村城镇的集贸市场)的转移,原来的商业区就可能变为住宅区或工业区。
如果市中心的住宅向外迁移,则原住宅区可能变为商业区或工业区。
再如市中心附近住宅区衰落而变为贫民区,城内污染工厂外迁后改建为住宅区等。
总之,各功能区可在同一块土地上随历史而相互转换。
三、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有: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b.通达度。
(1)各种功能活动对土地竞争能力表现为支付地租的能力,简称为付租能力。
这种付租能力是由各种功能活动(即商业、工业和住宅等)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付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
(2)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位置、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不同,另一方面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不同,造成它们付租能力不同。
(1)经济因素包含两方面因素:①地租因素,城市内土地区位条件不同,土地租金不同。
其影响因素见上述1、2.两项因素。
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反之越低;交通通达度越好(如市中心、道路两旁和交汇点),地租越高。
②付租能力。
由于商业付租能力最强,住宅最低,工业居中,故地租最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交汇处形成商业区。
2~5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常见模式,理解各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历程,理解各发展阶段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能结合示意图和实际问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教学重点】:
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常见模式。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手段】
投影仪、示意图、版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这样的模式有很多,常见模式有三种,即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及多核心模式(如下图所示)。
它们主要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概括出来的,与中国的实际存在很大差距。
讲授新课:
一、三种常模式
说明: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
1、同心圆模式(P41图2.18“同心圆模式”)
(1)同心圆模式的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大致分布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同心圆模式由5个同心圆组成。
(2)同心圆模式的主要特点
①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
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公共交通的集中点。
注意: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地带,是同心圆模式的第一环。
②第二个环是过渡带。
带内初期是住宅区,后由于商业和轻工业的侵入,环境逐渐恶化。
最后成为新来移民的居住地区。
说明:过渡带是新来移民暂时居住的地带,这一带内的居民在有条件时,就会迁到工人住宅带,因而称为过渡带。
③第三个环是工人住宅带。
这里是产业工人集中的住宅区。
居民多数从过渡带迁来,因为不希望离工作地点太远而集居在此。
思考:工人住宅带从建筑质量有何特点?(属低级住宅区,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
④中产阶层住宅带位于工人住宅带与通勤带之间。
这里住房条件较好,主要是中产阶层的政府公务人员等的住宅区(第四个环)。
⑤第五个环是通勤带。
这里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
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
人们在市中工作,使用月票或乘车往返于两地,故称为通勤带。
思考:按照距离城市中心由近及远的顺序,各级住宅区
是怎校排列的?这样排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按距城市中心,由近及远各住宅区依次是较为低级的产业工人住宅带、中产阶层住宅带、上层和中上层住宅带。
这种排序与交通有很大关系,产业工人多数从过渡带迁来,又没有很好的交通工具或足够的交通费用,不希望离工作地点太远而集居在过渡带外围,而上层和中上层住宅带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拥有较好的交通工具或较高的交通费用,可以远离市中心,选择住房条件较好的外围地区。
)
注意:现实中的同心圆模式未必像图中画的那么理想化,但只要是以城市中心为主要商务区、向周围扩展的城市地域结构基本属于同心圆模式。
2、扇形模式(P42图2.19“扇形模式”)
(1)扇形模式的形态和功能区的大致分布
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2)扇形模式的主要特点
①高房租住宅区(高级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
这里地势较高,环境条件优越。
②随着高租金住宅区声望的形成与方便交通线的出现,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中级住宅区)便在高租金住宅区已占据地区的旁边发展起来。
③批发、轻工业地带周围的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上。
随着中、高级住宅区的外移,靠近市中心的部位逐渐演化为低级住宅区。
3、多核心模式(P43图2.20“多核心模式”)
(1)多核心模式的形成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建筑物租金高、职员工资高和交通、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现了新的核心点。
城市围绕不同的点,以同样强度发展起来,形成多核心模式。
(2)多核心模式的主要特点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
因为城市实际上很少
对称发展,中心商务区并不一定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常常偏向一方。
②批发、轻工业区因批发业务主要面向城市腹地,故多分在市中心附近。
这里既有方便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市场。
③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
思考:①在多核心模式中,中心商务区的最关键的区位因素是什么?(交通,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
)
②多核心模式中的中心商务区位置与同心圆模式中的中心商务区的位置有何不同?(多核心模式的中心商务区常常不在城市的几何中心,有时根据交通条件的变化而偏向一方。
)
③在多核心模式中,低级、中级和高级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的位置关系有没有明显改变?(没有明显改变。
低级住宅区仍旧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向城市另一侧发展。
)
④三种常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模式的核心,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市中较远的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则集聚在市中心附近,两侧之间隔着中级住宅区。
)
二、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不
注意:前面所介绍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反映的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北美城市未经封建社会阶段,故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的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
而中国城市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够发育,所以城市地域结构中心商务区的特征不很明显。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P45活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