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80 KB
- 文档页数:3
《碰碰车》幼儿园中班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碰碰车》这一主题活动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的第七章“有趣的力”,详细内容围绕“碰撞”现象展开,包括碰撞的原因、碰撞的种类以及碰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碰撞现象,理解碰撞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格,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碰撞原理的理解和碰撞现象的观察。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受碰撞的力,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碰碰车模型、小球、积木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碰碰车模型,让幼儿观察并讨论碰撞现象。
引导幼儿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碰撞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碰碰车模型,讲解碰撞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例,让幼儿理解碰撞的种类。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用小球和积木进行碰撞实验,观察碰撞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碰撞现象。
5. 创意制作(10分钟)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属于自己的碰碰车。
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发挥创意。
6. 展示与评价(5分钟)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碰撞现象2. 碰撞原理3. 碰撞的种类4. 安全意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碰撞现象。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碰碰车模型。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碰撞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碰撞原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今后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碰碰车制作和实验,增强亲子关系,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碰撞原理的理解和碰撞现象的观察。
《8.2 碰撞与冲突》【课标要求】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欣赏民族乐派、现实主义绘画和印象派的作品,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民族乐派、现实主义绘画和印象派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民族乐派、现实主义绘画和印象派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一、独学指导:1.知识指导:2.独立学习:3.抛砖引玉:二、互学引导:三、活学辅导:1、举一反三:1).(2011·广东增城三模)有位美学家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
”下列美术作品中,创作风格与此观点一致的是()A.《马拉之死》B.《自由引导人民》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格尔尼卡》2).(2011·福建三明二模)列宁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在这里,列宁肯定了托尔斯泰的作品()A.充实十月革命的理论B.反映革命前夕社会现实C.充满歌颂革命的热情D.体现俄国革命的曲折性3).(2011·浙江元济中学模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是()①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②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③“双百”方针——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④《人间喜剧》——19世纪中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③④4).(2011·浙江元济中学模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两大文艺因子。
下列各项作品中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搭配结构不符的是()A.《离骚》——《诗经》B.《田园交响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C.《战争与和平》——《唐璜》D.《巴黎圣母院》——《红与黑》5).(2011·汕头六都中学模拟)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卢卡契认为“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
幼儿园中班《碰碰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碰碰车的基本结构和玩法,知道碰撞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碰碰车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碰碰车的基本玩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团队协作,提高观察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碰碰车模型、安全标志卡片、碰碰车玩具。
2. 场地:宽敞的室内活动场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看碰碰车动画片,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对碰碰车的了解。
2. 基本玩法介绍:教师演示碰碰车的基本玩法,让幼儿观察并模仿。
3. 安全注意事项讲解:教授幼儿在玩碰碰车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佩戴安全带、避免碰撞等。
4. 游戏环节:分组进行碰碰车游戏,引导幼儿互相协作,遵守安全规则。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生活中的安全标志,并拍照到班级群。
2. 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对安全标志的认识程度,评价幼儿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效果。
1. 主题活动:组织一次碰碰车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绘制自己喜欢的碰碰车。
2. 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幼儿在家中进行安全演练,如模拟碰撞场景,引导幼儿掌握安全知识。
七、教学反思2. 改进措施:针对幼儿在课程中的表现,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程评价1. 幼儿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评价其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2. 家长反馈:收集家长对本次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拓展1. 参观实况:组织幼儿参观碰碰车游乐场,让幼儿亲身体验碰碰车的乐趣。
2. 亲子活动:开展碰碰车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
2. 展望未来:针对幼儿在课程中的表现,提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延伸环节重点:主题活动和家庭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幼儿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亲子参与的方式,增强家庭对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视。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二碰撞与冲突名师说课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势,认识世界文学艺术碰撞与冲突的必然性。
通过学习,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这段时间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亚非拉文学、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19世纪中叶亚、非、拉各国文学创作的情况,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文学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了解,理解社会现实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绘画的深刻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逐步学会运用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以加深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解。
通过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民族乐派音乐的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品质。
通过对具体文学艺术内容的了解,促进正确的、积极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这段时间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亚非拉文学、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19世纪中叶亚、非、拉各国文学创作的情况,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文学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了解,理解社会现实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绘画的深刻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逐步学会运用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以加深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民族乐派音乐的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品质。
《碰碰车》幼儿园中班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快乐碰碰车》,涉及第三章“有趣的物理现象”中的第2节“碰撞的力量”。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碰撞现象,探究碰撞产生的效果,以及碰撞中的安全常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碰撞现象,知道碰撞会产生力量。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安全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碰撞现象的理解,碰撞产生力量的感知。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安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碰碰车玩具、小车模型、气球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双面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玩碰碰车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碰撞的力量,引导幼儿关注碰撞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碰碰车玩具,讲解碰撞现象,引导幼儿观察碰撞时产生的效果,如速度变化、方向改变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两人一组,用小车模型进行碰撞实验,观察碰撞后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 课堂讨论(10分钟)5. 安全教育(5分钟)教师讲解碰撞中的安全常识,提醒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6. 创意手工(10分钟)教师指导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等材料制作碰碰车,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碰撞现象2. 碰撞产生的力量3. 碰撞中的安全常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探讨家中哪些物品碰撞会产生有趣的现象,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碰撞实验,观察不同物品碰撞产生的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 例题讲解中如何让幼儿理解碰撞产生的力量。
3. 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4. 作业设计的具体实施和家长的参与。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中的安全注意事项1. 选择平坦、无障碍物的场地进行游戏,避免幼儿在碰撞过程中受伤。
二、《碰撞与冲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探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知道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世界艺术主要特点和成就,探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文学艺术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把握所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好文学艺术的几个重要特点:(1)鲜明的时代性。
文学艺术作为人文领域的文化现象,作为上层建筑,必定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2)相对的独立性。
尽管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它自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前后之间有着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3)有着很强的可读性与欣赏性。
教学策略(1)重点难点重点: 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难点: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理解,并且能结合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理解文学的文学艺术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2)教学手段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阅读法、比较法、情感体验法等方式来进行教学。
(3)学法指导:1、课前依据导学案,通研教材,清理、掌握基本知识框架,并用不同颜色笔标出重点、难点。
2、自主完成知识整合,完成补充材料。
并作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上课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教师总结,引入丹纳的观点)投影:“丹纳(法国艺术评论家)的一段话”“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设计思路]感兴趣的问题着手,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并有助于帮助他们明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自然地引入丹纳的观点,并为接下来“从历史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文艺主要流派的形成”提供一定的方法论。
投影:课题:二、“碰撞与冲突”——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的文学和艺术第一站:文学之旅:批判现实主义探究文学出现碰撞与冲突的原因以及特点具体:结合视频、材料、图片以及教材,教师层层设问,学生思考回答,最后完成一系列任务:背景,代表,特点。
碰撞与冲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浪漫主义美术: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现实主义美术:库尔贝《石工》、《奥尔南的葬礼》,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印象主义绘画:莫奈《日出•印象》、凡高《向日葵》;。
分析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体会当时文学家们创作的心境,加深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的理解。
或通过编演历史剧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人为本,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1)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2)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一、现实主义文学(1)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特点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人类行为互相冲突的趋势,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家和代表作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恩格斯称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
他经历了拿破仑的兴衰、波旁王朝的复辟和七月王朝三个时期,对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创作素材的丰厚积累,为他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
《碰一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物体间的碰撞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物体间的碰撞现象,分析碰撞过程中的力与运动变化。
2.教学难点:物体间碰撞的力学原理以及碰撞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乒乓球、玻璃球、木块、弹簧、小车等。
2.教学工具:PPT、视频、实验仪器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趣的现象——碰一碰。
请大家回想一下,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过物体之间的碰撞现象呢?生:有,比如打球、撞车等。
师:很好!那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物体间的碰撞现象吧!2.探究物体间的碰撞现象(1)实验一:乒乓球与玻璃球的碰撞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请大家拿出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玻璃球,将乒乓球放在桌面上,然后用玻璃球去碰撞乒乓球,观察碰撞过程中的现象。
生: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呢?生:乒乓球被弹了起来,玻璃球停在了原来的位置。
师:很好!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生: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
(2)实验二:木块与弹簧的碰撞师: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请大家拿出一个木块和一根弹簧,将弹簧一端固定在桌边,另一端与木块接触。
然后,用力推动木块,观察弹簧的变化。
生: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呢?生:弹簧被压缩,然后又恢复原状。
师: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生:物体间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实验三:小车与木块的碰撞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请大家拿出一个小车和一个木块,将小车放在水平轨道上,木块放在小车前方。
然后,推动小车,观察小车与木块碰撞的过程。
生: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呢?生:小车与木块碰撞后,小车停在了木块的位置,木块被弹了起来。
课堂教学实验改进: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动量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教材上指明了实验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实验的探究,让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发现客观的物理规律。
教材同时给出了三个参考案例,除了教材上的三个参考案例,本人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案,虽然很多资料都有提过,但本人做了适当的改进,误差也确实比较小。
如下:一、平抛和碰撞实验器的原理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让一个质量较大的小球m1从斜槽上滚下来,跟放在与斜槽末端齐平的支架上的另一个质量较小的小球(半径几乎相同)m2发生碰撞(正碰)。
图1二、实验器材平抛和碰撞实验器、小球1、小球2、天平、双面胶、重锤,白纸,复写纸,刻度尺,圆规,铅笔。
三、实验操作步骤1、用天平(精准实验室电子天平)分别测量两个小球m1、m2的质量(如图2所示)。
图22、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1、小球2的直径之和,求出两球的球心距(如图3所示)。
图33、制定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4、调节斜槽末端水平,测出小球平抛运动的竖直位移y.5、在实验装置上的平台上铺上白纸,固定好,白纸上面铺上复写纸,固定好。
6、先从高度1处释放小球1,落在复写纸上,重复3次及以上。
7、然后再从高度1处释放小球1,让其碰撞静止在立柱上的小球2,小球1、小球2几乎同时落在复写纸上面,重复三次及以上。
8、小球2后面粘上一层很薄的双面胶,重复步骤6及步骤7.9、把小球1释放的高度调节成高度2,重复步骤5、步骤6、步骤7以及步骤8.四、实验数据处理的注意事项1、如何找到小球的落点?用圆规画出最小的圆,把落点都包含其中,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2、如何测量小球的水平位移x?先用重锤线找出坐标原点,再用刻度尺量出坐标原点到小球落点之间的距离。
3、小球2的水平位移x在数据处理时要减去1.400cm.五、实验数据的处理1、高度1第一组实验数据2、高度1第二组实验数据3、高度2第一组实验数据4、高度2第二组数据六、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两个小球在碰撞前mv之和等于两个小球在碰撞后mv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