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啦》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10
下课啦。
(教材第20~21页)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2. 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重点: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等比较活动的体验。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
课件。
师: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师生活动。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老师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
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设计意图: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比小学生高一些,具有普遍性,选择学生与老师比高矮,有利于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注意观察过没有,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你看课间的校园里多热闹,你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没有?(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情境图)生1:教学楼高,小朋友矮。
生2:单杠一个高一个矮。
生3:老师高,学生矮。
师:难道你们没有发现有两个同学在比高矮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高矮左图)男同学说:“我们同样高。
”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生:不同意。
因为他的脚踮起来了,这样不是他的实际身高。
师:男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你们看,他改过来了,这次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高矮右图)生:男同学矮,女同学高。
师: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生: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不能没有对齐就开始比,那就不准确了。
师:说得非常好,要对齐了。
那再看看跳绳的两个小朋友手里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生:要把绳子拉直了,对齐了,才能比。
师:真聪明!拿在手里弯曲着是不容易比的,看现在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长短图)生:对齐了,拉直后比出来了,红绳长。
《下课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程设置本课程共设置10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课程内容包括: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绘画、音乐、舞蹈、体育等活动。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演示、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2.3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作品、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课程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
3.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时上课,携带相关学习用品,如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程导入教师通过趣味小故事、游戏等方式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程内容讲解教师讲解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解答。
4.3 实践活动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
4.4 总结与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作品,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五章:课程拓展5.1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2 家长沟通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家校合作。
5.3 课程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如参观科学馆、博物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六章:课程实施6.1 课堂管理6.2 教学组织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6.3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作品、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20-21教学目标: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数学表征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比高矮、比长短的方法。
难点:理解高矮的相对性,并能用所学相关知识比较生活中的高矮、长短。
教学过程:一、听音激趣,导入新课1.听音导入同学们,仔细听,下课啦,我们去操场上做游戏吧!播放音频:校园下课铃声。
2.板书课题:下课啦3.仔细看,他们都在玩什么呀?今天我们主要去看看这三对小朋友,他们发现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吗?【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铃声导入,将学生带入到下课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根据情境,激发求知(一)比高矮1.(播放视频)小美和小伟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们在比高矮呢!小美和小伟到底谁高,谁矮?同学们愿意当他们的裁判吗?2.你发现了什么?追问:这样比身高公平吗?小结:比身高的时候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3.只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就公平吗?教师示范,比高矮的时候驼背、下蹲、弯腰等都是不公平的。
小结:比身高时两人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站直了比。
4. 拍手读儿歌,巩固比高矮的方法。
5.活动一:比高矮。
四人为一小组两两比高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身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也进一步明确要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才能比身高。
在比身高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观察者或裁判员,这样才能得出结论。
(二)体会高矮是相对的1.在刚刚比身高的活动中,有个小组发生了争执,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这一位是小雅同学,谁能说说她是高还是矮?说说你的理由。
2.那你的意思是,得两个人以上才能比身高是吗?别着急,小泽来了,你发现了什么?3.小雅心里不服气,她决定去找小华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4.咦?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小雅一会高一会儿矮呢?同桌之间讨论讨论吧。
《下课啦》教学设计作者:唐琪石甜甜唐艾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有长有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生活情境重现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学生主动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高矮”“长短”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
因此,教科书把这些内容安排在一起进行学习,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丰富学生对长度比较的认识。
教科书呈现了操场上的一些场景,根据情境图设置了由三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
“谁高?谁矮?”是让学生体会比较高矮时需要站在同一起点才行,“谁长,谁短?”是结合学生走石板路这一情景,使学生知道在比较长短时,不能只看起点和终点,还要看中间是不是直的,从而丰富学生对比较活动的体验。
教材编排上层层递进,不断地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比较方法和体验。
例如:“谁高?谁矮?”从在同一起点上的高矮比较到不在同一起点上的高矮比较,“谁长?谁短”不在同一起点下的2根绳子长短问题的比较,突出了不在同一起点下具体比较方法的运用。
“谁走的路长?”在同一起点同一终点,但又很难观察进行直接比较,需要借助数数的方法得出结论[1]三、学情分析授课是一年级刚入学的低年级儿童,通过与班主任咨询了解,发现该班的孩子们是比较活跃的。
在知识水平上初步积累了有关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体验。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在认知水平方面,他们的观察能力有限,看问题、观察物体不全面,所以教学时,注意采用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在讨论合作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比较的活动。
让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学到看问题要全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