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长征组歌》两首
- 格式:docx
- 大小:37.7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欣赏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语句,体会红军的艰难和钢铁意志。
2、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指名学生上台介绍“红军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三整体感知(一)学习第一首歌《四渡赤水出奇兵》1、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歌词蕴含的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意(小组合作探究: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领会文章深意:(1)本首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它在文中的作用?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它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赞美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才能。
(2)开头四句话写了什么内容?“天如火,水似银”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开头四句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
“天如火,水似银”,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再现了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了红军行军的艰辛。
(3)分析“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在文中的作用?“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这两句写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爱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4)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3、小结:(二)学生自己鉴赏分析第二首诗:1、思考题:(1)“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这开头四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开头四句话意在渲染自然环境之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这两句话进行赏析。
作者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高的雪山踩在脚下,而是用“雪山低头迎远客”的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毯”“毡”用比喻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长征组歌》两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⒈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⒊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⒋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再现:长征的路线: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二、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萧华,江西兴国人。
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
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择其10首谱成《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体会情感听朗读《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四、赏析㈠《四渡赤水出奇兵》齐读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明确:⑴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明确:⑴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⑵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⑶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
⒋读了本文后,你们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二)《过雪山草地》齐读⒈读《过雪山草地》,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明确: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
生存危机之严重。
如开头四句。
⒉问:怎样克服的?靠什么?明确:千锤百炼的红军靠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
二《长征组歌》两首
1.找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读音不同的一项。
(1)横.断山( B)
A.横.直B.蛮横.C.横.刀D.横.贯
(解析:B项“蛮横”的“横”读hèng,其余的读héng。
)
(2)亲人送水来解.渴( A)
A.押解. B.解.剖 C.解.密 D.解.嘲
(解析:A项“押解”的“解”读jiè,其余的读jiě。
)
2.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飞度泥毡雪皑皑军民鱼水调虎离山
(2)侵衣充饥野茫茫千捶百炼用兵如神
(1)度改为渡(2)捶改为锤
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①今天,中华民族又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道路同样曲折而漫长,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面临着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
②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新长征路上的主人。
③走向21世纪的中国少年,一定要接过长征前辈的火炬,让它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1)请在第②句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
(2)第①句和第③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第①句: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
第③句:让它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4.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使其与前面构成排比句。
他们,走在路上,不知道脚下的路有多长,却走出了新天地;他们,走在山上,不知道脚下的山有多高,却翻越了人民头上的大山;他们,走过大江,不知道脚下的江有多宽,却跨越了历史的长河。
5.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某中学八年级(4)班将举行一次特殊的主题班会,邀请居住在学校附近的老红军——蔡爷爷到班里做报告。
现在请你也来参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假如请你去邀请蔡爷爷,你会怎么说?
示例:蔡爷爷,听说您是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英雄,我们大家都很敬仰您,想请您给我们讲讲长征中的故事,行吗?
(2)为营造一种热烈气氛来激励同学们学习长征精神,你将在黑板上写上怎样的标语?
示例:弘扬长征精神,争做文明学生。
(3)请用下面的词语组成一副对联,表现过去与现在生活的对比。
忆今朝看往昔革命征途真美好多艰险祖国前程
上联:忆往昔,革命征途多艰险
下联:看今朝,祖国前程真美好
阅读《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完成后面的题目。
6.请找出两首诗歌的中心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中心句:《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是“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理由:可以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在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中心句在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等方面来回答。
7.“横断山,路难行。
天如火,水似银”,“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
渲染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遭遇的自然环境与生存环境的恶劣,突出了红军的壮举,表现出他们高尚的革命情操。
8.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敌人弃.甲丢.烟枪。
“弃”“丢”二字写出了敌人的狼狈不堪,与前文中“压”字所表现出的来势汹汹形成鲜明的对比。
(2)雪山低头迎.远客。
“迎”字把雪山拟人化,作用是以雪山低头迎红军,来反衬出红军长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9.《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两首诗歌中,哪些句子直接表现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战士双脚走天下。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原创)
大长征
天地间走来一支队伍
他们挺起胸迈开从容大步
为了伟大的祖国不再受辱
要从枪杆子里寻找出路
八一的枪声开辟道路
遵义的决定改写历史篇幅
大长征的篇章磅礴二万五
大决战奏响了胜利锣鼓
大长征,这是世人震惊的壮举
大长征,这是巨龙腾飞的脚步
一路艰辛多少烈士抛头颅
一腔热血青山处处埋忠骨
大长征,这种精神要牢牢记住
大长征,这座丰碑要世代守护
多少英雄长眠在雪山草地
多少忠骨用生命换来幸福
10.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说出这首诗中的两个历史事件。
【结合历史,提取信息】
八一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11.《大长征》塑造了什么样的英雄形象?【概括人物形象】
《大长征》塑造了一群挺立于中华天地间的铮铮男儿的形象。
,他们有超出常人的钢铁般的意志,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前仆后继,缔造了新中国的历史。
12.“大长征”这句话反复出现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探究写法】
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同时也起到了提醒和激发读者情感的作用。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体会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先烈们精神的高度赞扬并号召人们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
14.假如你在清明节的时候来到长征英烈的墓碑前,你会说些什么?【个性表达】
示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来到这里,祭奠我们的烈士前辈,正是你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祖国的繁荣与强大、为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们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我们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好好学习,掌握本领,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