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对52例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7.76 KB
- 文档页数:2
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心腔〔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的不明的心肌疾病,也是除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
其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心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或猝死为基本特征,可见于病程中任何阶段,至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及50%。
我国南市199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60岁以下人口中的年发病率为1.3/万。
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因此,加强对DGM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加深对DGM在基础与临床上进展的认识,对提高DGM诊治水平很有裨益。
本文拟结合国外有关文献并就我国近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有关DGM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DG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以是特发性、家族或遗传性、病毒感染和(或)免疫性、酒精性或中毒性。
但已确认一些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肠道病毒感染、免疫机制以及遗传因素等。
目前认为,在DCM的众多病因和发病机制中,除主要与免疫介导(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家族遗传因素有关外,以病毒感染(尤其是柯萨奇B病毒)致病毒性心肌炎的转化与导致和诱发本病关系最为密切,认为病毒持续感染对心肌组织的持续损害及其诱发的免疫介导的心肌组织损伤可能是重要致病原因和机制。
最近,我们在DCM患者的心肌中也检测到有多病毒感染包括肠道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以及有肠道病毒蛋白VPI的存在。
传统上认为特发性DCM多为散发流行,但近年来临床上发现有群聚现象,通过家系调查及超声心动图对DCM患者亲属筛查证实,约25%~30%的DCM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后者可表现为不同基因多种突变产生的遗传异质性、遗传方式多样性以及临床表现型的多样性。
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15个家系84例发病,家族中最大累及5代成员,并表现为多样遗传方式,说明DCM的存在有显著的遗传学基础。
超声心动图在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对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采用超声心动图(二维、M型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8例心肌病的患者为研究目标,其中扩张性心肌病(DCM)有28例,缺血性心肌病(ICM)则有30例,两组均实施超声心动图诊断,对其心脏形态学结构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的左室内径均增大,DCM组增大尤为显著,伴有全心扩大,室间隔及左室心肌不增厚甚至弥漫性变薄,左室壁呈显著弥漫性运动减低。
二尖瓣环径明显扩大,瓣口反流明显。
ICM组则左心扩大,右心扩大不明显,左室壁运动减低幅度不一致,呈节段性、不运动甚至矛盾运动,且此处心肌变薄回声增强,常伴有缺血以外的室间隔及(或)左室心肌增厚,运动相对增强的现象,二尖瓣环径基本无改变。
CDFI两组均出现心腔内血流颜色暗淡,但是DCM组明显高于ICM组,P<0.05。
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有明显的鉴别价值,且是无创性诊断,其诊断价值较高,效果显著。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诊断价值超声心动图是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诊断方式,操作中以二维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为常规检查方式,通过超声的扫描,从动态和静态图像上判断患者心脏的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从而有利于临床采取准确的措施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其起病原因不同,但是可能存在相似的症状,因此在临床判断中可能因为缺乏特异性而导致其相互混淆[1-2]。
本文就两种心肌病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58例自2016年5月-2017年7月的由心肌病引起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目标,以不同的疾病分为两组,其中扩张型心肌病(DCM)28例,缺血性心肌病(ICM)30例,DCM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5-62岁,平均年龄(52.4±1.9)岁,胸部x线检查显示:普大型(球形)心脏20例,心影向左下扩大8例;ICM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8-67岁,平均年龄(56.8±1.7)岁,x线检查显示:主动脉型心脏21例,普大型心脏9例。
扩张型心肌病EPSS超声诊断标准摘要: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左心室或双心室的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是DCM诊断和评估的重要工具,其中EPSS(E-point to Septal Separation)是评估左心室功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本文旨在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特别是EPSS在其中的应用和价值。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EPSS;诊断标准一、引言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进行性心肌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DCM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
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超声心动图因其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已成为DCM 诊断和评估的首选方法。
二、扩张型心肌病概述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心室腔的扩大和心肌收缩力的减弱。
这种改变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进而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的灌注不足。
DCM的病因多样,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如病毒感染、免疫反应、药物或毒物作用等。
三、超声心动图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能够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异常,提供丰富的定量和定性信息。
在DCM的诊断中,超声心动图主要用于评估左心室的大小、形态、收缩和舒张功能。
其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评估左心室大小和功能最常用的指标。
四、EPSS在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中的价值EPSS,即E峰至室间隔分离的距离,是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正常情况下,左心室舒张时二尖瓣开放,血流快速流入左心室,形成E峰;随后血流速度减慢,形成A峰。
在DCM患者中,由于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E峰流速往往增高,而A峰流速相对降低,导致EPSS增大。
因此,EPSS可以作为评估D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一个敏感指标。
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的比较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对扩张性心肌病(DCM)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8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资料,分析其具体的特征表现。
结果: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结果表明,心脏各腔室及室壁的运动减弱为扩张性心肌病的主要表现特点,该特点对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结论:扩张性心肌病在超声心动图上的显示主要为腔室扩大以及室壁运动减弱,对其的诊断及治疗有其特异性及临床意义。
心电图检查能够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治疗前后提供心律失常检测及心肌缺血改善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扩张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DCM)为一种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
该病症的特征为人体的左心室、右心室或两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可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会对人体传导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发生不同形式的心律失常情况。
[1]本文选取8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的8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
全部患者中男性有46例,女性有34例,年龄范围为21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5±6.9)岁。
全部患者均符合扩张性心肌病诊断标准,且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
1.2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使用德国STEMENS,ACUSON-CV70对患者进行检查,探头频率为2.6 MHz ~3.5MHz。
检查时患者均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将探头置于患者心尖部位与胸骨左边数起的第2、3根肋骨间,开始进行常规性切面检查。
检查患者左室舒张末期的内部直径及左室收缩末期的内部直径,并同时计算左室短轴缩短情况及患者的射血分数。
对患者的早期充盈峰值流以及心房收缩充盈峰值的动速度进行测量,计算出患者的E/A数值,并利用彩色多普勒仔细观察记录患者各个房室腔的内部直径、扩张形态、室壁厚度、实际运动情况、各瓣膜的组织结构及开合情况。
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表现扩张型心肌病,从字面上来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心脏扩张了。
不过它的这种扩张是比较均衡的,也就是说心室的各个部分均衡的扩张,表现为心室壁变薄,运动减弱,心腔均衡扩大。
心肌梗死之后心腔也会扩大,因为心肌梗死,缺血坏死的那一部分心肌变薄,运动减弱,收缩力下降,所以病人的心室扩张不是均衡,是不对称的。
扩张型心肌病是以心脏扩大,以左心室为主的心室广泛扩张及收缩功能障碍为特点,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室肥厚。
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在我国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率为13/10万~84/10万,其中8%~51%的患者死于猝死,男性多于女性。
由于心室腔扩大,心室壁变薄,就像一个吹足了气球,收缩力明显下降,心脏的泵血功能明显下降,就出现了心衰的表现,还有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
另外,血液在明显增大的心腔内形成漩涡,容易形成血栓,这样也容易导致各种血栓,例如脑栓塞。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呢?目前研究不是很清楚,不过已经有一些发现,很大一部分扩张型心肌病是和家族遗传明显相关的,这些病人常常有家族史。
所以每确诊一个扩张型患者,应该建议他的家人,亲属定期到医院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遗传原因的占30%左右,还有一种就是特发性,如果你是经常看医学科普文章的就知道,所谓特发性,就是医生对搞不清楚病因的一个委婉说法。
所以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就是找不到其他原因导致的扩张型心肌病,这个在临床比较多见一点,约占40%-50%。
还有一些就是认为可能有一定的原因,但是病因不是很明确,我们把这种叫做继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例如病毒感染、中毒、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其他一些遗传疾病。
一些研究发现,病毒性心肌炎后部分病人可能在心肌内有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存在,这个可能和以后发生的扩张型心肌病有关。
有小规模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相当一部分(约20%)之前有过病毒性心肌炎病史,但是是不是病毒性心肌炎很可能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呢?当然不是,绝大多数的病毒性心肌炎多可以治愈,极少数的患者可能有持续低活性的心肌炎症导致后期的扩张型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检查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应用效果魏琦萍;符晓丁【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检查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8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3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以及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等指标参数进行筛选.对于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电图过程中的指标参数,包括传导阻滞、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以及ST-T改变等,使用仪器自动测定QTc较正值、RVs/SV1振幅、QRS波时限、RR间期以及心率(HR),其余各导联QRS波振幅由人工测定,综合数据作出诊断.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患者29例;心电图检查诊断患者27例;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检查诊断患者32例.结论: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检查能有效提高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准确率高,经济方便可行,值得临床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8(024)020【总页数】2页(P128-129)【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扩张型心肌病【作者】魏琦萍;符晓丁【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人民医院B超室,江西抚州 344900;江西省广昌县人民医院B超室,江西抚州 344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5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疾病,主要特征为左、右心室一侧或双侧扩大,机体产生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现象,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发病率较高[1]。
患者临床表现出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和进行性心力衰竭以及血栓栓塞等症状,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在疾病的任何阶段都可引起死亡。
因此,加强诊断和治疗对于此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临床诊断普遍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应用效果相对较好。
而心电图检查操作相对心率失常的检出率较高,在临床被广泛应用[2]。
为了进一步探索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方法,本研究采用联合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扩张型心肌病,观察其诊断效果,现研究报告如下。
超声心动图对52例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52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52例患者均提示不同程度的全
心扩大,室壁搏动呈弥散性减弱等。
结论超声心动图简便、无创、快捷,在扩张
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扩张性心肌病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DCM)又称为充血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常见心肌疾病[1]。
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方法结果均不具备特征性,因此不易确诊。
为了探讨超声心动图应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笔者对52例扩张型
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5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其中男29例,女23例。
年龄25~73岁,
平均年龄53.5岁。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伴有胸闷、心悸、气促等症状。
所有患者经心脏X线检查,均提示心脏不同程度地扩大。
合并症情况:1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10例患者心电图检查提示心律失常及ST-T改变,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其它引起心脏扩大的疾病。
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VIVI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MHZ。
受检者
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探头置于患者心尖部和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
进行常规
切面检查。
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计算射血分数(EF)和左
室短轴缩短率(FS)。
测量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PFV)和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计算E/A,观察记录各个房室腔的内径大小、室壁厚度、扩张形态、运
动情况、各瓣膜结构和各瓣膜的开放关闭情况。
2 结果
本组52例患者均显示全心扩大(左房、左室、右房、右室均有不同程度地扩大,其中以左心室扩大为主)。
左室内径59~88mm,平均左室内径65±23mm。
42例患者的室壁厚度在正常范围以内, 10例患者的室壁厚度略增厚。
所有患者均
提示室间隔及左室壁厚度变薄,室壁搏动呈弥散性减弱,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的漂
浮幅度降低。
各瓣膜自身无明显病理改变,但瓣膜功能出现异常,本组52例患
者的房室瓣和半月瓣开放幅度均降低,且开放时间缩短,其中以二尖瓣最为明显。
主动脉血流峰值流速减低,舒张晚期二尖瓣峰值流速APFV增高,二尖瓣血流形
态异常,E峰变小,A 峰相对增大,E/A比值下降。
52例患者中有45例伴二尖
瓣反流( 占86.5% ),8例患者同时合并三尖瓣反流(占15.3% ),5例患者合并轻度
肺动脉瓣反流(占9.6% ),3例患者伴有少量心包积液(占5.8% )。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心肌变性、萎缩、纤维化及心脏扩大。
具体
临床表现为心排血量减少,进行性左室扩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疲倦乏力,尤
其是体力或脑力活动后。
左心功能衰竭引起肺淤血并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
一般
情况下,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和左心室的扩大程度成正比。
虽然扩张型
心肌病的患者常伴有胸闷、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但这些临床表现
均不具备特征性。
且扩张型心肌病的ECG改变以多样易变、不稳定为主要特点,
因此也不具备特异性诊断价值。
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x线检查虽可见心影增大,但不能观察到其各个腔室的内径大小,更无法观察到心室壁改变、心脏各瓣膜运
动和血流改变,因此x线检查亦不能作为临床上的定性诊断方法[2]。
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应用为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超声心动图检查扩张型心肌病具有特异性表现,主要的特
征是全心增大,其中以左心室扩大较为显著,室壁搏动呈现弥散性减弱。
同时,
由于左心室呈球形样增大,二尖瓣的前、后叶明显下移从而向左室后壁靠近,导
致二尖瓣的前叶至室间隔的垂直距离增大,左室流出道增宽[3]。
由于室壁搏动减弱,左心室残留血流量增加,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导致二尖瓣不完全开放呈现单
菱或双菱形[4]。
另外,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地了解心脏有无瓣膜病变、先天性心
脏病及缺血性心肌病的节段性异常改变等。
因此,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的
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扩张型心肌病在临床诊断中常常容易与
心包积液等其它心脏病所致的心脏扩大引起混淆。
笔者认为,在诊断中应特别注
意与以下几种心脏疾病相鉴别:①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时,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心室扩大,二尖瓣开口变小,与扩张型心肌病相似。
但不同之处在于,冠心病并发心功能不全时心室肌常呈节段性运动障碍。
②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患者二尖瓣叶活动受限,瓣叶增厚变形回声增强,左房,右室增大。
如
同时伴关闭不全,可见瓣叶尖端不能闭合。
而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室呈气球样增大,且二尖瓣叶光滑亦无增厚。
③心包积液:心包积液的患者有无回声液性暗区包围整个心脏,且心包积液患者常见粗大纤维素带回声。
④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超声心动图的鉴别诊断上较困难。
二者的左室内径均呈显
著性增大,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均降低,但扩张型心肌病更加明显[5]。
综上述,超
声心动图简便、无创、快捷,对扩张型心肌病有形态学诊断和血流动力学评判意
义[6],在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任晓兰,段霄燕. 扩张型心肌病3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4):70.
[2]范永春,扩张型心肌病42例超声心动图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5):431.
[3]袁建军,田军. 超声心动图与临床应用.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7-102.
[4]张丽媛,乔玉红,宁淑范等. 扩张型心肌病50例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J]. 中国
现代药物应用,2009,3(5):33.
[5]孙梅,陈守平,刘怀英. B超对64例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分析[J]. 中华实用医学,2000,2(10):41.
[6]范文斌,吕彪.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J].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5):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