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2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识记: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周恩来于1953年12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3)运用:探究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是什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采用讲述法,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稍后又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这五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中国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难点:加过出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常言说到:弱国无外交。
同学们可以回顾一下你所了解新中国之前的外交,引导学生回顾四个画面,画面一: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时的情景;画面二: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画面三: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画面四:1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画面四: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
高中历史说课稿: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Ⅰ的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一节。
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因此,本课内容处于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有探究问题的愿望;已能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各种史实材料,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另外,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相关历史知识;通过媒体,学生对这一课题也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
这些都为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等。
(2)、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采用讨论法、角色扮演、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在新中国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学习新中国外交的成就,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背景的分析;万隆会议。
四、教学方法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图表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归纳法:图标制作。
五、教学流程(一)、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新课(2~3分钟)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上向学生展示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重要外交活动图片材料,并对这些图片材料进行浅显的讲解。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资料与注释资料与注释1.原始资料亚非会议焦虑地考虑了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
会议对具有可能发生一场原子世界战争的危险的目前国际紧张局势,表示深切的关怀。
和平问题同国际安全问题是互相关联的。
在这方面,一切国家都应当合作。
特别是通过联合国,以促成在有效的国际监督下裁减军备和消除核子武器。
这样,国际和平就可以促进,核子能就可以完全用于和平目的。
这将有助于满足特别是亚洲和非洲的需要,因为他们迫切的要求是社会进步和在更大的自由条件下提高生活水平。
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的确,一切国家都应当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各国应当在消除不信任和恐惧、彼此以信任和善意相待的情况下,在下列原则的基础上,作为和睦的邻邦彼此实行宽容,和平相处,并发展友好合作:一、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二、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四、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五、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六、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七、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八、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九、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十、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亚非会议宣布它确信按照这些原则的友好合作对于维持和促进国际和平和安全将会作出有效的贡献,而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将有助于大家的共同繁荣和福利。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节录)(1955年4月)主席、各位代表: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
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
第23课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通过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比较,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提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1)“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 “一边倒” 即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4.意义: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的政策。
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50年代的外交成就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23课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通过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比较,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提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1)“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 “一边倒” 即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4.意义: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的政策。
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50年代的外交成就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