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题型一实词解释题——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 格式:doc
- 大小:329.00 KB
- 文档页数:27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任务专练一勤于积累,善于推断,准确理解实词含义(一)文言实词推断专练一、常用推断方法专练1.请用音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买进粮食卖出粮食(2)箱子(3)扇子扇风(4)同“擒”,捉拿2.请用邻字助解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御史卢雍)又谓珪(傅珪)刚直忠谠.,当起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年,齐贤(人名)出守京兆,复条陈放(指传主种放)操行,请加旌贲.: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忠诚(2)褒美(3)慰问3.请用语法辨别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课时33理解四类文言实词及其推义方法——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知识清单(五)文言实词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如是说: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一、四类文言实词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
这些词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活用实词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1.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可分为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三类。
虽然学习中教材对这三类作了区分,但是对于考生来说没有必要去细分它,只要能够在语境中判断出来即可。
学习通假字,一方面要积累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另一方面要根据通假特点去推断语境中的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
它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1)古今词义演变类型演变类型示例词义扩大“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谷”,古义指庄稼、粮食,今义指小米或稻谷词义转移“脚”,古义指小腿,今义指脚词义弱化“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爪牙”,古义是中性词,今义是贬义词(2)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两个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同形时,多数情况下它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是两个词,须拆开来讲,不要误认为它是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古今同形异义古义今义双音节词示例妻子妻子儿女(“妻”与“子”两词) 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祖父祖辈父辈(“祖”与“父”两词) 父亲的父亲亲信亲近信任(“亲”与“信”两词) 亲近而信任的人(多含贬义)博学广泛地学习(“博”与“学”两词) 学问广博精深3.多义实词多义实词,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题型一实词解释题——勤于积累,善于推断找准规律,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一、溯源辨流,紧扣语境,正确理解多义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具体见后面“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字”)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1.巧记本义引申解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
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边练边悟1(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 比喻义:兄弟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头和颈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第1节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多义实词整合点拨古汉语以多义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
一般来说,各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备考过程中,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建立这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面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其意义的运用环境。
二要因文定义,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其意义。
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明确其充当的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含义1.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联系。
(1)先将义项与对应的例句加点字连起来,然后看看几个义项间有何内在联系。
早晨期年不听朝.朝见、朝拜逮奉圣朝.朝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廷、朝堂朝.辞白帝彩云间政事于是入朝.见威王意象间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__________(《史记·魏公子列传》)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____________ (《指南录后序》)③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________ (《五人墓碑记》)④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____________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⑤爆竹声中除.旧岁。
________ (《元日》)意象间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文定义。
高频考点一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
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
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
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
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
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
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
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
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
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
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
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
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十九年,卒。
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用人能尽其长。
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
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
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
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④轸:痛。
高频考点一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上曰:“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
上皆嘉纳。
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父老遮道。
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
事多施行。
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
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任务一勤于积累,善于推断,准确理解实词含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如是说: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任务活动: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1.词义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例释(连锁式引申)2.1.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本”的本义是树根。
确定多义词的本义的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
另外,在字典词典上列为第一条的往往是其本义。
2.“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义项:①进入,到;②渡水;③经历;④学习,阅览;⑤步行渡水。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序号,看看该词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的特点。
(本义)―→(引申义)―→(引申义)―→(引申义)―→(引申义)答案 ⑤(本义)―→②(引申义)―→①(引申义)―→③(引申义)―→④(引申义)3.试写出下面两个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并指出其本义以及各义项间的联系。
(1)鄙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邑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为边邑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陋、见识短浅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粗俗、未开化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轻视、看不起 A .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答:“鄙”的本义是“边邑”。
可从“鄙”的构字法看出来,“鄙”为形声字,左声右形,“”放右边,表示“邑”。
B .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答:“鄙”的本义是“边邑”,那么,“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2)除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台阶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拜官授职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修治、清理 ④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剪梅》)清除、废除、除掉、去掉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过去、逝去 A .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答:“除”的本义是“台阶”。
2019⾼考⽂⾔⽂阅读——⽂⾔实词推断“⼩妙招”【考点解析】理解常见⽂⾔实词在⽂中的含义。
能⼒层级:B。
“理解常见⽂⾔实词在⽂中的含义”,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中的意义。
所谓“常见实词”是指实词在⽂章中出现的频率较⾼,其范围包括⽂⾔⽂中的常⽤字和次常⽤字。
所谓“在⽂中”,即指语境。
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法的能⼒。
该考点考查的重点是:⼀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等。
前四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词类活⽤除积累外,还要靠理解分析。
⼀般以考查⼀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考查。
【考查形式】⼀是选择题,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是在翻译中灵活考查实词的语境意义。
⽆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考对⽂⾔实词的考查。
【备考⽅法】应对⽂⾔实词的考查,有两⼤⽅法:⼀是“勤积累”,利⽤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考实词的常见意思;⼆是“会推断”,遇到⾃⼰实在没有积累过的实词,要善于⽤已知信息去推断。
以下⼏种⽂⾔实词推断的“⼩妙招”,赶紧学习起来~(⼀)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1.有牧⼈御众之才句中的“牧”是⼀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泛指牲畜,右为“⼈⼿中拿着⼀条鞭⼦”,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下,对象如果是⼈,⾃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见疑,忠⽽被谤“信”是⼀个会意字,⼀个“⼈”⼀个“⾔”意为⼈⾔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意不符。
题型一实词解释题——勤于积累,善于推断找准规律,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一、溯源辨流,紧扣语境,正确理解多义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具体见后面“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字”)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1.巧记本义引申解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
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边练边悟1(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 比喻义:兄弟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头和颈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台阶 (《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④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去,逝去(《元日》)“除”的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2. 紧扣语境推敲解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例如: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
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
“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
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边练边悟2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所以动心忍性,曾.(通“增”,增加)益其所不能②则天地曾.(曾经)不能以一瞬 B.⎩⎪⎨⎪⎧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坚固)②斯固.(确实)百世之遇也 C.⎩⎪⎨⎪⎧①每移案,顾.(环视)视无可置者②大行不顾.(考虑)细谨 D.⎩⎪⎨⎪⎧①屈平疾.(痛恨)王听之不聪也②声非加疾.(强,迅猛)也,而闻者彰 答案 C解析A项②为“竟”义。
B项①为“顽固”义。
D项②为“快”,引申为“洪亮”。
(2)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促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狡猾。
(贬义词)②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聪明。
(褒义词)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边练边悟3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②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③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⑤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⑥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⑦颜色..不少变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⑧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古义:仇恨,怀恨今义:埋怨,责备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遗憾,不满今义:仇恨,怀恨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强化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⑪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表示品德低下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另外,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
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
边练边悟4(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上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个人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动是……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近信任⑤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平常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统过幹(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幹善待遇..之事。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访以当时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博涉书记....B.幹善待遇C.访以当时..自娱..之事D.可以答案 C解析A项书记: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
B项待遇: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
D项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不同于今义。
三、找规律、析特点,掌握活用实词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边练边悟5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草、露、日(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5)而相如廷叱之:廷(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边练边悟6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②二月草已芽:芽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⑤君子不齿:齿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②左右欲刃相如:刃③云青青兮欲雨:雨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军②鹪鹩巢于林:巢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