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加强型 )
- 格式:pdf
- 大小:159.26 KB
- 文档页数:4
【实词综合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周)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
昌尝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
高帝逐得,骑昌项上,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昌。
及高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莫能得,上以留侯策止。
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心)〔期期〕知其(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即罢。
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节选自《汉书·周昌传》)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昌为人强力..强力:刚强不屈B. 大臣固争..莫能得固争:固然争夺C. 然尤惮..昌尤惮:很惧怕D. 昌为人吃,又盛怒..盛怒:非常气愤B[解析] 固:坚决。
争:争辩。
引申为反对。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自萧、曹等皆卑下..之卑下:蔑视,轻视B. 昌还走.走:逃走C. 而昌庭.争之强庭:在朝堂上D. 微.君,太子几废微:如果没有A[解析] 卑下:(待人)谦恭自下。
[参考译文]周昌为人刚强不屈,敢于直言不讳。
即使是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非常谦恭。
周昌曾经有一次在高帝玩乐时(“燕”通“宴”,乐,娱乐)进宫奏事,高帝正抱着戚姬,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
高帝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我像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
”高帝听了哈哈大笑,但是却由此很惧怕周昌。
等到高帝想废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时,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
后来,皇帝因为张良定下的计策就把此事放下了。
但是周昌在朝堂上和皇帝极力争辩,高帝问他理由何在,周昌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非常气愤,(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心中……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
届高三复习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一、根据成语..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严惩不贷()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短兵相接()3.善才绳.之。
绳之以法()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敝帚自珍(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望而却步(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 )7.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望风披靡( )8.举类迩.而见义远闻名遐迩( )二、根据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抚军亦厚赉.成名。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4.刑天舞干戚.5.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6.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7.径造.庐访成8.丰则贵籴.,歉则贱粜.9.家人瞷.见者,悉骇愕三、根据句子结构....,推断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3.攘.除奸凶4.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5.变姓名,诡.踪迹6.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8.无父何怙.(h ù),无母何恃.“怙”对“恃”, 词义为 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对“愈” 词义为 10.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对“择” 词义为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五、请根据旧知识的联想推断....翻译加点字词。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联想《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 《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
鄙: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
善: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 4.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文言实词推断训练答案1、依据词义对立关系猜凡人禀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强弱寿夭之命。
所当触值,谓兵烧压溺也。
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
兵烧压溺遭以所禀为命,未必有审期也。
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
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
——王充《论衡·气寿篇》这段文字中,比较生疏的是“渥”,它是什么意思呢?试看原文,“强”与“弱”、“寿”与“夭”在词义上分别构成对立关系,而“渥”与“薄”在词义上也构成对立关系。
一个人体“强”命长则“寿”,是因为所禀之气“渥”;一个人体“弱”命短则“夭”,是因为所禀之气“薄”。
因而,就可以根据“渥”与“薄”在词义上的对立关系来断定“渥者,厚也。
”2、依照相应语法地位猜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等充当。
据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知它的词义。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前一“急”字作“有”的宾语,肯定是名词,可断定其含义为“急事”,后一“急”字带了宾语“困”字,肯定是动词,可断定其含义为“以……为急”、“救急”。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这段文字中,两个“罪”字的语法地位不同。
前一个用在结构助词“之”字之后,作“为”的宾语;后一个带了宾语,前有状语修饰,肯定是动词。
这样一分析,就可以断定第一个当名词“罪过”讲;后一个当动词“怪罪”讲。
“纾”字,前有连词“而”,后有宾语“患”,肯定是动词。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天下合纵,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
”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
”加曰:“异日者,更羸( gēngléi )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今临武君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 (《战国策·楚策》)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臣愿以射譬.之,可乎 譬:打比方 B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京:都城 C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息:消除、痊愈 D .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拒:抗拒、对抗 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A.⎩⎨⎧①君有将.乎②仆欲将.临武君 B.⎩⎨⎧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②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C.⎩⎨⎧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②更羸以虚发而下.之D.⎩⎨⎧①更羸曰:“此孽.也。
”②今临武君为秦孽.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郗超与谢玄不善.善:善良 B .又虎视淮阴.矣 阴:北面 C .容.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 D .元功既举.举:提拔 2. 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解释加点的字。
文言文特殊句式、实词推断词类活用检测卷( 70分钟 150分)姓名考号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2、登高而招。
(《劝学》)3、积善成德。
(《劝学》)4、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6、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7、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8、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游褒禅山记》)9、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10、多可喜,亦多可悲。
( 《项脊轩志》)11、宾主尽东南之美。
(《滕王阁序》)1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五人墓碑记》)13、亦以明死生之大。
( 《五人墓碑记》)1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五人墓碑记》)15、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三、推断以下加点的文言实词意义(2*25=50分)1、丰则贵籴,歉则贱23 4、5、 67 89 1011 12、忧懈怠,131415 1617 1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19、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202122、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23、道济趋下阶,叩头曰:’24、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古今谭概》25、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教师版)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运用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解释下列加点字:一、对称推断法1.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遭遇.2.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依靠.3.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学习.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选拔.5.通五经,贯六艺贯通.6.谷则异室,死则同穴活着.7.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讨伐、打击.二、语境推断法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了粮食..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才.4.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欺骗.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顽皮..6.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纵:腾跃错放开三、语法推断法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2.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应合.3.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的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把尸体做成肉干。
4.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死者复生使白骨生肉....5.时侃子瞻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四、联想推断法(一)、根据成语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严惩不贷.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短兵相接.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屡试不爽.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敝帚自珍.5.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家喻户晓.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17.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投笔从戎.(二)、根据课文内知识联想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联系《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
t a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天下合纵,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
”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
”加曰:“异日者,更羸( gēng léi )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今临武君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战国策·楚策》)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臣愿以射譬之,可乎 譬:打比方B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京:都城C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息:消除、痊愈D .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拒:抗拒、对抗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B .又虎视淮阴矣 阴:北面C .容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D .元功既举 举:提拔2. 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解释加点的字。
3. 积累写作素材。
可见他什么精神?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hú)于楚。
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
文言实词突破经典练习100题(附答案)文言实词教学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生在平时需要加强文言文实词练习。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高考文言实词突破经典练习题,请考生认真学习。
文言实词突破练习(一)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善如流C.樊哙从良坐弟走从军阿姨死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14.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木兰当户织有大石当中流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C.臣欺大王之罪当诛犯法当死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B.伐无道,诛暴秦C.臣之所好者,道也D.道不同,不相为谋16. “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D.吾得兄事之17.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C.度义而后动审时度势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张弛有度,文武之道18. 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D.觉今是而昨非19.“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B.山重水复疑无路C.王辞而不复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20. 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秦贪,负其强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决负约不偿城21. 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2.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B.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缘无故C.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D.暮去朝来颜色故君安与项伯有故23.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固请,召有司案图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24. 与“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5. 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C.等死,死国可乎D.长此以往,国将不国26. 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C.今公子故过之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27. 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后患无穷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D.故军之患于军者三28.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云霞明灭或可睹C.或王命急宣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9.与“疾言厉色”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B.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D.疾恶如仇30. 与“过犹不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