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创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变革路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学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17.22 KB
- 文档页数:3
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本义解读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深藏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个经济命题,只有从经济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通过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寻找合适的道路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当前农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经济本义当前,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根本,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义是一个经济概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这一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5年底又专门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是深藏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
第一,工业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工业自身发展能力的增强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
建国以后,由于中国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及中国的具体国情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不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完成我国的工业资本的积累,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起了重大的作用,但这种经济结构模式也导致了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
随着中国已经能够国际贸易来积累资本,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农养工的发展模式已经制约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应该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从以农养工转变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发展模式。
市场经济时代下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在市场经济时代下,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以加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一、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逐步解决土地承包期限问题,确保农民的土地产权稳定和长期可持续经营。
同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二、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市场经济时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
农村应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发展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三、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农村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降低企业和农民的融资成本。
同时,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差异化,满足不同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此外,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建设,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
五、培育和弘扬农村文化农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农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
通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幸福感,推动农村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六、加强政策支持和农民培训在市场经济时代下,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农民的培训。
政府应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给予农民税收减免、贷款优惠和补贴等支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其市场化经营和管理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
论全球化下的中国农村经济变革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农村经济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农村经济正在向着更加现代化、市场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I.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而农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础,也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全球化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农村经济越来越多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农产品开始出口到了世界各地,这不仅为中国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也为国外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其次,全球化也带来了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随着国际产业链的不断深化,中国农村经济不再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一个部门,而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农村经济也开始接触到全球范围内的最新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于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全球化也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中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不仅要求商品质量更高、价格更实惠,还要求商品品种更加丰富、款式更加时尚。
在这种多元化的需求下,中国的农村经济也开始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转变。
II. 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进展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的农村经济正在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经济开始重视科技创新。
以前的中国农民往往采用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法,技术含量比较低。
但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中国农村经济也在加速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生态农业等,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在逐步提高。
在以前,中国农民往往面临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因为缺乏整合产品的渠道。
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农村经济也开始走向市场化,逐渐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如电商、超市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乡村振兴是中国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也是当前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任
务之一。
在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方面,需要探寻符合中国国情和乡村发展实际的新路径,以
促进乡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首先,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水电和通信等方面。
这有助于解决
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和能源供应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需要引导农民走向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
生产,包括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以提高农民的收
入水平。
同时,必须加强乡村土地整合和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资源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基础,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土地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应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农村产业转
型升级和生产力提升,而且可以实现城乡经济互动和资源平衡。
最后,需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人才资源是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的探寻和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企业、社会和广大农民应该共同努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全面发展。
简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路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新农村建设被视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它强调实施创新的农业经济管理路径,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
下面是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路径的简析。
一、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素。
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设备,推广高效农业种植方式和畜牧业管理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二、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升级,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就业和经济增长。
农业产业体系应该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通过适当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形成产业集群,提高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农村经济转型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依靠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收入来源单一。
而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则是要通过发展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还可以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创新,激发农民的经营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是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农村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农民金融产品的创新。
通过设立信用合作社、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农民贷款、保险和支付服务等,可以解决农民的资金需求和风险保障问题,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任务。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展农业生产,加强农业污染的治理和农业资源的保护,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路径,包括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简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路径近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路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路径进行简析。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土地规模化经营逐渐成为趋势。
农业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市场化交易不断深化,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现状。
农业经济管理路径需要根据这些现状做出相应调整和变革。
二、农业经济管理路径的调整1. 提升农业技术水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种植业、养殖业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效益,使农民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 实施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规模化经营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出。
通过土地流转、联合经营等方式,使农村土地得到合理利用,确保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推动农产品市场化交易农产品市场化交易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产品市场化交易不断深化,农民的收入也在逐渐提高。
农业经济管理路径需要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并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合作社等途径,帮助农民将农产品销售到城市或者外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4. 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农业产业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农业产业迅速发展。
这不仅为农民增加了一项新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丰富了乡村的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管理路径需要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支持农村发展旅游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路径需要不断优化,使之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
具体来说,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动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保障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
简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路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国家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路径也在发生变革。
首先,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也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要朝着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主要是政府主导,缺乏市场的配置机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需要通过改革机制实现市场化步骤。
其次,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已经从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这也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要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方向发展。
通过建立现代化的规模化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
再次,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绿色生态的发展,这需要农业经济管理要朝着绿色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实现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最后,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也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形成农城互动、双赢发展的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及调优,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水平。
三是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发展,扶持农村产业的发展。
四是支持农村的大胆创业创新,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是落实环保要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
六是加强城乡经济一体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路径应当朝着市场化、产业化、绿色化、可持续化、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改革、科技、金融、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解析一、背景与概述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推动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二、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升级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可以采取培育特色农产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等多种途径。
此外,也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应注重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农村物流和信息化水平,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四、农村教育与文化建设农村教育与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同时,要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五、农村卫生与医疗保障农村卫生与医疗保障是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机制。
农村地区应加大卫生院建设力度,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农村综合医改,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应加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效益,加强耕地保护,推进农药农肥的合理使用。
七、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保障。
应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提升村级自治能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提升农村社会稳定水平。
八、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培养机制建设,吸引有志于农村发展的人才返乡创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升农村发展的智力支撑。
九、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应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提高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水平。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农业资源向城市要素转换。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分析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成为了我国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个背景下,探索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一、宏观政策导向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宏观政策导向逐渐明确,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对农村经济发展来说,这意味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与完善。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在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搭建农产品营销平台等等。
这些政策举措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二、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经济形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要求不仅仅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更需要通过商业与农业的融合,多元化的产业发展以及大力推行新业态把乡村经济建设的更加全面,丰富和有内涵。
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可以有三个重点路径:一是打造一批具有农业特色的新型企业、二是推广农民合作社经济模式、三是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也可以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路径可以基于农村优势资源,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发展富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推动农产品走出乡村市场,进入城市市场。
同时,要着力发展以农村合作社为核心的民营经济,加强农业合作社管理和规范化经营,推进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民自身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村综合发展。
四、金融支持金融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变革路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学解读'“集体”与否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是否自主
世界上只有命令
国家禁止私有制,从来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禁止“公有制”的。
因此毫不奇怪,任何市场经济国家对人们自愿的认同、合作,自愿的集体主义乃至真正自愿的“财产归公”活动,不但是允许的,而且常常支持还来不及
去年成为舆论
的“
主义新农村”运动在今年的“两会”上再度被聚焦。
“生产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民主”,是去年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当时这“二十字真言”就引起了许多讨论。
一些对“主义”特感兴趣的人说按这五条的概括,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农村哪条没达到?难道他们也是“社会主义”不成?因此他们认为应当增加些“公有制”之类意识形态内容,而且在落实这些内容方面不能“放任自流”。
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认为过去多年来我们不少干部理解的“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前的集体化模式,改革后好不容易“不争论姓社姓资”了,如今加上这个“主义”帽子,会不会让人误以为又要搞强迫命令那一套?按“二十字”的说法,本来并没有集体经济的内容。
加上这个帽子会让人误以为上面又要发动“集体化运动”了。
所以他们认为还不如就叫新农村或新乡村建设为好。
这两种说法的立场差异甚大,但一个共同点是都特别在意“集体”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重建集体经济”吗?“集体经济”与“二十字真言”是什么关系?
其实笔者认为,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于“集体”二字的敏感是可以理解的,但决定“新农村运动”前途的关键并不在此。
严格地讲,“集体”与否实际是个伪问题:市场经济中的所谓“私有权”本质上是公民自由产权,其中理所当然地包含若干公民自由地把自己的资产加以合并、自由地
经济联合体的权利。
因此过去笔者就曾多次指出:世界上只有命令经济国家禁止私有制,从来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禁止“公有制”的。
因此毫不奇怪,任何市场经济国家对人们自愿的认同、合作,自愿的集体主义乃至真正自愿的“财产归公”活动,不但是允许的,而且常常支持还来不及呢:典型的例子是几乎所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公民自愿的公益捐赠和公益基金都以免税优惠、乃至搭配
补贴形式予以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公益资产在他们那里的发达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对于竞争性的“集体经济”虽然一般不可能有这种支持(否则就破坏了公平竞争),但只要成员真正自愿,别人也乐观其成。
像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不但最早的“五月花号”清教徒移民登陆初期就是过的公社生活,以后宗教的或世俗的公社选择也一直存在,而且在很长一个时期,这种从事公社实验的高度自由曾强烈吸引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专制国家)的社会主义者,从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卡贝,直到俄国的民粹派,都到那里去
其理想。
最起码地,他们搞公社实验决不会像我们当年小岗村民搞“单干”实验那样要冒“生死文书”的危险。
虽然这些实践在市场经济中往往缺乏竞争力而不能持久,但创造“奇迹”的也不乏其例。
当年富于宗教集体主义精神的摩门教移民在高原荒漠上建成繁荣发达的犹他州,今天人们到了该州首府、高度现代化的新兴大都市盐湖城,无不为之惊叹,这奇迹决不比社区规模的南街村、华西村小吧?即使在没有“奇迹”的地方,他们的公民集体与合作意识传统也随处可见:从
上的集体行为能力、社区上的公益自治组织直到经济上合作制(尤其在
中)的高度发达,都说明那是个公民“独立而不孤立、联合而不依附”的地方。
个人自由与“自主的集体主义”之一致性
没有以小岗村人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冲破旧体制束缚的努力,不仅小岗村,包括南街村华西村在内的“集体经济”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速发展
现代国家对“集体经济”的惟一限制,就是不能违背自愿原则强行“化私为公”、不能以不受制约的权力搞禁锢性的“集体”。
这其实也未必只是为了保护“私有制”,因为如果权家可以不受制约地“化私为公”,那它就同样可以“公产私用”乃至“化公为私”而不受制约。
去年“郎顾之争”中郎咸平也一再说我们这种“保姆”强占“主人”财产的“国有资产(其实何止“国有”,“集体”资产亦然)流失”现象,是英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可能发生的。
的确,如果每个公民的财产都能得到确实的保护,公民共同拥有的财产难道还怕得不到保护?
实际上,强制方式不仅侵犯了农民的个人自由,而且也使真正的“集体主义精神”不可能发生,因为违背人们自愿的强制往往要依靠“三个和尚无自由”式的“伪个人主义”才能顺利实现。
当年俄国传统村社社员比我国的“小农”更难“被集体化”,而我国东南沿海某些传统宗族及村社公产比重大的地区、乃至号称保有“原始公社遗存”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比那些缺乏乡土认同的“纯小农”地区更难以被“集体化”,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无怪乎那时不断在乡村小共同体中提倡利益对立、政治分化、六亲不认、残酷斗争,对传统乡村社会固有的认同与合作资源打击不遗余力。
今天许多地方的农村面临所谓“人心散了”、除国家强制力量外民间组织资源极度稀缺的状况,恰恰是那种“被集体化”的结果。
而小岗村后来那个以“18个血手印”知名的“齐心协力闹散伙”事件,有人称为“以集体主义精神促使集体瓦解”的“小岗悖论”。
其实这个“悖论”并不悖,关键在于那种强制性的“被集体化”恰恰是以一盘散沙的“个人”比真正的自主性集体更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强捏在一起为条件的。
如今据说小岗村民在20年单干之后又考虑联合起来谋发展了。
于是有人就说当年的分田到户是“走了弯路”。
其实,当年小岗村人摆脱“三个和尚无自由”的困境而齐心协力、共担风险、摆脱束缚,正是他们今天得以自由地谋求联合发展、建立股份制经济实体的前提。
没有以小岗村人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冲破旧体制束缚的努力,不仅小岗村,包括南街村、华西村在内的“集体经济”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速发展。
所以可以说,从当年摆脱“三个和尚无自由”的状况而齐心协力脱离官办“集体”,到今天齐心协力建立自愿联合,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它们既是农民个性解放的进步,也是他们作为现代公民的公共意识和集体精神的进步。
当然,当前中国各地乡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民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互利合作与联合协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各种实验也都有风险和不确定性。
谁也不能保证小岗村、南街村、黄柏峪和其他发展模式在未来就会一帆风顺而不会有进一步的变革。
即便某个模式在这里成功了,也未见得可以搬用到别处。
我们应该相信,作为现代公民,每个农民不仅应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仅愿意追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对于怎样根据自身条件追求发展和富裕也有自己的、他人不可代替的智慧。
另一方面,从原始群时代就以某种形式的认同与合作为生存发展条件的农民,也不会先天地“人心散了”而非要别人来“拉郎配”不可。
政府可以提供服务,并且农民也有权要求政府提供他们所需要(而非官员的政绩所需要)、又属于政府责任所系的服务,但官员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农民。
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不在于“集体”不“集体”,但的确在于对农民的权利尊重不尊重。
这或许就是“二十字真言”没有把“集体化”、但却把“民主”列入了其中的原因吧。
维护自主性:不能“威胁”,也不能“利诱”
公共财政不同于慈善捐款,它是国家运用强制手段从公民那里汲取的资源,应当使用于公益目的,而不是用于帮助某个或某些公民在与其他公民的竞争中胜出——这样做实际上也
是一种变相的“强迫命令”
不能以强迫命令的方式搞“集体经济”,那么是否可以用财政支持的方式引导农民搞“集体化”?笔者一位朋友的确有这样的见解:推动集体化不能“威胁”,但可以“利诱”。
即以过去那种干部“抓点带面”的方式,以国家财政力量给愿意搞集体化的“试点”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支持,使试点乡村尝到“甜头”,对其他农民产生吸引力,“引导”他们搞集体化。
如今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这种想法也就颇为引人入胜。
但是这种主张是极为可疑的。
应当说,这种做法在过去1950年代的集体化中就曾广泛使用。
它虽比直接的强迫命令“文明”些,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副作用甚大。
今天要搞市场经济,这样做就更有问题了。
首先,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以公共财政支持竞争中的一方使其体现出“优越性”,是不合理的。
公共财政不同于慈善捐款,它是国家运用强制手段从公民那里汲取的资源,应当使用于公益目的,而不是用于帮助某个或某些公民在与其他公民的竞争中胜出——这样做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强迫命令”。
这种“利诱”与“威胁”并无本质区别。
其次,自由主义经济学反对在竞争领域以行政权力配置资源,但其他各种国家干预学派当然不这么认为。
运用国家权力使资源配置具有某种倾向性,例如向某些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地区倾斜,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有的。
然而,作为公共财政行为,这样的倾斜必须合乎法治,真正具有“公共性”。
我国现今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财政投入的法规体现的主要是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倾斜,其次是向特定地区(如贫困县)、产业(如种粮补贴)倾斜的精神,而不是向特定所有制倾斜。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非规定的倾斜必然影响规定的倾斜,因此是应当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