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及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M AINTENANCE养护天地本栏目由高远路业集团独家协办由于具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振动小、噪声低、开放交通快、养护维修方便等优点,沥青路面成为我国路面的主要结构形式。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现象,如松散、坑槽、车辙等,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服务水平和行车安全。
路面的早期破坏多与汽车的重载和超载有关,水损害也是造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模式之一。
有的沥青路面在竣工通车后不久就发生了严重的水损害,严重危及路面的行驶质量和行车安全。
水损害的表现形式水损害是指水由沥青路面孔隙、裂缝进入路面内部后,在冻融、车辆轮胎动荷载产生的动水压力或真空负压抽吸的反复作用下,水分逐渐渗入沥青与矿料的界面或沥青内部,使沥青与矿料之间的黏附性降低并逐渐丧失黏结能力,沥青膜逐渐从矿料表面剥离,沥青混合料掉粒、松散,造成沥青路面结构整体性的破坏。
较为普遍的水损害现象有麻面、松散、掉粒、坑洞、唧浆、网裂、辙槽等。
松散类:路表麻面、松散、掉粒、坑洞。
沥青面层在孔隙水压力的反复作用下,使沥青膜从集料表面剥落、混合料中的集料相互之间丧失粘结力而逐渐变软直至松垮,导致麻面、松散现象。
在局部松散处,松散的集料颗粒逐渐掉粒、流失进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坑洞。
裂缝类:唧浆、网裂、坑洞。
半刚性基层基顶结合料与从路表连通孔隙及裂缝处下渗的水混合,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的高速动水压力冲刷基顶形成灰浆并从裂缝中被挤压而出形成了唧浆现象。
随着基层结合料的逐渐流失,面层也随着底部脱空现象的产生而形成沉陷、网裂,进而发展成坑洞。
变形类:辙槽。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滞留在面层内的水使集料特别是粗集料表面裹覆的沥青膜逐渐剥落,沥青混合料强度不断损失直至完全松散。
行车轮迹带下不仅出现了压缩变形现象,而且产生了严重的剪切破坏现象,轮下松散的沥青混合料向两侧挤出并鼓起,在轮迹带下形成车辙。
辙槽内有时还伴随着唧浆和网裂现象。
水损害机理分析造成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因素很多,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沥青路面水损害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一、水损害现象的类型及其催化作用机理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水损害的影响,导致其性能下降,甚至引发严重的破坏。
常见的水损害现象主要包括麻面、松散、掉粒、坑洞、唧浆、网裂和辙槽等。
1. 松散类水损害这类损害主要表现为路表麻面、松散、掉粒和坑洞。
在孔隙水压力的反复作用下,沥青膜会从集料表面剥落,导致混合料中的集料失去粘结力并逐渐软化,最终形成麻面和松散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散的集料颗粒会逐渐掉落,形成大小不一的坑洞。
2. 裂缝类水损害这类损害主要表现为唧浆、网裂和坑洞。
当水从路表连通的孔洞和裂缝处下渗时,会与基层结合料混合。
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的高速动水压力会冲刷基层,形成灰浆并被挤压出裂缝,形成唧浆现象。
随着基层结合料的逐渐流失,面层也会因底部脱空而产生沉陷、网裂,最终发展成坑洞。
3. 变形类水损害这类损害主要表现为辙槽。
在限速荷载作用下,滞留在面层内的水会使集料表面的沥青膜逐渐剥落,导致沥青混合料的强度不断损失。
这种情况下,行车轮迹带下不仅会出现压缩变形现象,还会产生严重的剪切破坏现象。
轮下松散的沥青混合料会向两侧填塞并鼓起,形成辙槽。
辙槽内有时还会伴随着唧浆和网裂现象。
4. 冻融循环破坏在冰冻地区或季节性冰冻地区,由于水在结冰时体积变大,在沥青混合料内部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力,导致混合料内部粘结力下降。
而当冰融化时,水分会滞留在路面层内,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加速沥青膜的剥落。
在路表,冰雪融水会进入沥青混合料内部,在行车荷载和冻融循环的反复作用下产生破坏。
二、水损害的原因水损害的主要原因包括表面产生坑洞、表面层和中面层同时产生坑洞以及局部产生网裂和变形、唧浆、网裂、坑洞、桥面唧浆或坑洞、沥青面层端墙空隙率过大产生漏雨等。
其中,表面产生坑洞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导致的。
当表面层和中面层都是空隙率较大的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时,降水过程中自由水容易渗入并滞留在这些层中,导致沥青剥落和坑洞的形成。
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公路沥青路面表面层受雨水和车轮碾压的作用,容易出现表面层松散,坑洞、拥包、纵横向裂缝以及雨水沿缝下渗形成的啃边、局部沉陷、翻浆等现象。
这些病害一般都发生在雨季,基本上都与水有关。
本文就主要对沥青路面水损害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标签:沥青路面;水损害;措施引言:水损害是指由于水的作用而引起沥青粘聚力和与矿料粘附性的下降,并进一步在水和荷载的作用下,出现剥落、坑槽、松散等破坏形式。
沥青和矿料本身性质决定了水损害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在潮湿多雨地区。
水损害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已开始从各种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以减少和延缓水对路面的损害程度。
因此加强对水损害的研究与防治,对于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减少养护投资等都有重要意义。
一、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病害现象1、路表麻面、松散、掉粒沥青面层在孔隙水压力的反复作用下,使沥青膜从集料表面剥落,混合料中的集料相互之间丧失黏结力而逐渐变软直至松垮,继而因荷载作用产生麻面、松散,在局部松散处,集料颗粒逐渐掉粒、流失,当整条道路发生松散病害以致沥青面层支离破碎,成为碎砾石铺筑而成的低等级道路。
2、唧浆、网裂、坑洞若沥青面层下设置透水性小的基层,从路表连通孔隙及裂缝处下渗的雨水难以透过基层排除而逐渐积聚在基层顶面。
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不断产生高速动水压力冲刷基层顶部,使基层顶部结合料流失并和侵入的水混合成灰浆,并从裂缝中被挤压而出,这种现象称为唧浆。
随着基层结合料的逐渐流失,面层就随着底部脱空现象的产生而形成沉陷、网裂,进而发展成坑洞,使路表水更容易进入沥青面层,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路面破坏。
3、车辙自由水侵入沥青面层后,在车载作用下,滞留在面层内的水使集料特别是粗集料表面裹覆的沥青膜逐渐剥落,减弱了沥青混合料的黏结力,沥青混合料强度不断损失直至完全松散。
行车轮迹带下不仅出现了压缩变形现象,还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剪切破坏现象,轮下松散的沥青混合料向两侧挤出并鼓起,在轮迹带下形成车辙。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水损害成因及有效防治【关键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防治措施在对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各国道路科研工作者发现,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现象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都与水有关,即水的破坏作用是关键因素之一。
正确认识水损害引起路面早期破坏方面的问题,可以有效改善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质量,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路面维护成本,提高路面服务能力;同时也可以不断完善、发展现有的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施工理论,使之适应现有的高速公路大交通量的交通特性和环境特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公路建设。
1.沥青路面水损害现象的类型及其产生原理(1)松散类主要包括麻面、松散及掉粒。
在缝隙水压力的作用下,坑洞的沥青表面会出现沥青集料表面剥落的现象,促使混凝土集料中的粘结力逐渐降低,直至松垮。
最终形成麻面或松散的现象。
在局部出现松散的位置,集料颗粒会逐渐掉落流失,导致混凝土路面有大小不一的坑洞产生。
(2)裂缝类:唧浆、网裂. 坑洞半刚性基层基顶结合料与从路表连通孔隙及裂缝处下渗的水混合,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的高速动水压力冲刷基顶形成灰浆并从裂缝中被挤压而出形成了唧浆现象;随着基层结合料的逐渐流失,面层也随着底部脱空现象的产生而形成沉陷、网裂,进而发展成坑洞。
(3)变形类主要是指辙槽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促使在面层内的水滞留,导致集料表面所裹覆的沥青集料逐渐脱落,从而减弱沥青混合料的强度,造成完全松散。
通过车辆荷载,不仅会导致路面有压缩变形现象出现,而且还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剪切破坏问题产生,促使轮下松散的沥青集料逐渐向两侧挤出并鼓起,通过轮迹带的作用下产生车辙。
其次,辙槽还会有挤浆和网裂的现象发生。
(4)冻融循环破坏。
在冰冻地区或季节性冰冻地区,由于水结冰时体积增大,在沥青混合料内部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力,致使混合料内部粘结力下降;而当冰融化时,水又滞留于路面层内,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加速了沥青膜的剥落。
2009年6月第10卷 第2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une 2009Vol .10 No .2 浅谈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范文清(唐山远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唐山063600)摘 要:随着近几年道路建设的突飞猛进,沥青路面作为高等级路面被广泛采用,然而,沥青路面极易出现早期损害现象,水损害是其中首要的也是最严重的现象之一应引起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特点,针对其产生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以期通过科学的方法避免或减轻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水损害。
关键词:沥青路面;水损害;材料;施工;设计 一、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特点为了解沥青路面水损害特点,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同时对国际上有关水损害的文献论述进行了调查研究。
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可以发现,水损害具有以下特点。
(一)自上而下的表面层水损害许多初期的路面水损害是从上往下发生的,它往往局限于表面层发生松散和坑槽,如果及时修补,路面性能可以很快恢复。
在降雨过程中,雨水首先渗入滞留在表面层沥青混凝土的空隙中。
当下层的沥青混合料密水性好,且沥青层层厚较大,向下渗透相对比较困难,在大量高速行车的作用下,反复产生的动水压力逐渐使沥青从集料表面剥离,局部沥青混凝土变成松散,碎石被车轮甩出,路面产生坑槽。
实际上,无论表面层沥青混凝土是密实式或半开式,甚至是采用了改性沥青或抗剥落剂的S MA 结构,许多工程都有类似的表面层坑洞,只是坑洞的个数和面积的比例有显著差别。
自上而下的沥青路面水损害主要是表面型坑槽,它的形成条件是水能够渗入表面层,但继续往下渗比较困难,同时表面有大的空隙。
从上而下的水损害即使出现表面型坑槽,也容易修补。
但是如果不及时维修,损害面积的扩散也很快。
所以要尽快维修,尽量减少对路面的损害。
(二)自下而上的水损害该类水损害之初,一般都先有小块的网裂、冒白浆(pep 浆),然后松散成坑槽。
当沥青路面存在薄弱环节,例如由于离析造成上下有连通的空隙,水在这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容易进入路面内部,并很快进入到基层表面;由于半刚性基层过分致密,不能迅速将水排除时水滞留在沥青层和基层的界面上,形成蓄水层;在汽车荷载的作用下,基层上面的水产生动水压力,不断冲刷基层表面,并形成灰浆;灰浆从上下连通的孔隙中被荷载挤出,成为唧浆。
⼀、沥青路⾯⽔损害的形成 沥青路⾯的⽔损害破坏,是沥青路⾯在⽔分存在的条件下,经受车辆荷载及温度变化的反复作⽤⽽发⽣的路⾯破坏过程。
其显著特征是沥青膜的剥落,从⽽使沥青路⾯出现松散、剥离、坑槽等病害。
1.1上⾯层渗⽔ ⽔损害与上⾯层的空隙率密切相关,当空隙率⼤于渗⽔的临界值7%时,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
路⾯上部分地表⽔从⾯层的空隙中渗到路⾯基层中,集聚在路⾯夹层中,这些集聚⽔,在车辆荷载的反复作⽤下,随着路⾯上下反复运动,它冲击着路⾯材料,使路⾯材料松散解体,从⽽导致路⾯的早期损坏。
1.2 中⾯层存⽔ 按密级配设计的中下⾯层,实测空隙率波动范围甚宽,形成了⽔损害分散不连续的特征。
我国路⾯基层普遍采⽤半刚性基层,也是不透⽔的,上⾯渗⼊路⾯和冰冻地区春融期融化的⽔容易积聚在基层表⾯,成为浮浆,⽽⾬季⽔进⼊沥青层内部是不可避免的,遗憾的是路⾯设计⼀般不考虑路⾯结构层内部的排⽔问题。
相反,普遍设计了埋置路缘⽯、砌筑式路肩、浆砌挡墙,阻碍了渗⼊路⾯内部的⽔排出,⽽有的路段纵坡不顺,拦置式路缘⽯使路表⽔不能从边缘迅速排出,反⽽阻⽔导致局部积⽔,这个问题在桥⾯板上特别突出。
1.3重交通的作⽤ 超重车引起的危害也是很明显的。
我国公路路⾯设计荷载是100KN的轴载,但随着⼤量的重型车和拖挂车通过,它们的很多车轴载都超过100KN。
据我国有关⽅⾯统计研究在路⾯⾏驶的货车有45-95%是超轴载的,所以沥青路⾯⼀些结构薄弱地段出现路⾯早期损坏是不⾜为奇的,如果有⽔害存在,路⾯的早期损坏会提前到来。
1.4 环境条件 ⼀些特殊路段如近郊道路,未能根据路段⾃然的地质、地貌、⽔⽂状态,严格按照公路路基排⽔设计要求⽽设计,全线的排⽔沟、管道、桥涵未构成完整的排⽔系统,地下⽔和部分地表迳流⽔危害着路基、路⾯强度和稳定性,或者路基标⾼设计偏低,路基⼟是处于潮湿状态和过潮湿状态。
⼆、预防⽔损害的措施 既然沥青路⾯的⽔损害来源于沥青膜从集料表⾯的剥离,其条件是⽔分介⼊到沥青与集料界⾯上,改变了沥青、集料与⽔分的关系所造成的。
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的危害及防治作者:潘玉洁来源:《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对沥青路面水损害危害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水损害危害防治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对沥青路面水损害危害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并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一、沥青路面水损害危害及产生的原因1、沥青路面水损害现象及危害沥青路面的水损害问题不仅根治困难,而且养护费用巨大,刚修好不久的路面没有多久又开始了修补。
尤其是在连续降雨或台风季节,严重的面出现无数的坑洞,令路面养护措手不及。
2、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产生原理浅析雨水通过沥青面层空隙或缝隙,或者由分隔带或路肩渗入到路面结构内,若|考试|大|不能够及时予以排除,就会浸湿各结构层材料甚至路基土,使其强度下降,变形增加,承载力降低,使用寿命缩短。
进入路面结构层之间空隙中的水分,在汽车轮动态荷载的作用下,成为高孔隙水压力和高流速的水流,使沥青粘附性降低并逐渐丧失粘结力,水分逐渐渗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沥青膜从集料表面脱落(剥离),沥青混合料出现掉粒、松散,继而形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性坑槽。
从而使整个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迅速变坏。
3、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的原因在工程实践中,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的原因可以从设计、施工、管理3方面来分析。
(1)设计方面。
从设计角度,发生沥青路面水损害破坏的原因主要在2个方面:①路面表面排水不畅,排水设计不完善,路面积水或水分滞留时间太长使水分渗入路面结构内部;②路面结构层抗水损害性能差、水稳性不足。
沥青路面的水稳定性,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有沥青与石料的性质、沥青路面结构、水介质、温度、荷载、大气等,但前二者为主要因素。
当面层混合料级配不合理、空隙率过大及沥青与集料的粘附力不足时均会导致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能不足。
(2)施工方面。
从施工的角度,发生沥青路面水损害破坏的原因主要在2个方面:①施工管理控制不善、集料过于潮湿、混合料拌和不均匀以及材料中杂质尘土过多都会严重影响沥青与石料的粘结,从而使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②沥青路面施工过分强调平整度,牺牲密实度,致使路面碾压不足,空隙率过大,或因为沥青路面摊铺时混合料离析,造成局部空隙率过大而出现透水。
浅析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方法近几年来,干线公路建设进展迅猛,对经济社会进展起着超级重要的作用,可是许多公路建成运营后,发生初期损害较为严峻,专门是沥青路面,要紧表此刻坑槽、松散、车辙、麻面等方面。
产生这些损害的要紧缘故是水的破坏。
本文结合去年大忻线路面改造工程的施工实践,从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及治理等方面来谈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方法。
一、破坏缘故咱们都明白,水是危害公路的要紧自然因素。
沥青路面显现的各类损害都不同程度地与地表水侵害有关。
1.从设计角度分析造成沥青路面水破坏的要紧缘故之一是沥青混合料间隙率过大。
设计时,有时为了考虑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保证路面行车有必然的构造深度,混合料设计间隙率一样都在6%以上,而据有关资料介绍,间隙率在8%~12%之间,路面水最容易侵入面层混合料内部,一旦沥青面层内部含有必然的水分,水将在沥青混合料内部自由流动,再加上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面层中的水产生压动力,这部份水慢慢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使沥青膜渐渐地从集料表面离开,最终致使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造成水破坏。
2.从施工的角度分析沥青面层混合料的压实度不足是致使水破坏的最直接缘故,依照压实度与间隙率的的计算公式:压实度=实测密度/马歇尔密度间隙率=1-实测密度/理论密度压实度=可知,压实度越高沥青混合料嵌锁越紧,越密实,实际间隙率就越小。
但往往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压实机具故障、操作不标准、碾压不均匀、碾压遍数不够、碾压温度操纵不行,造成部份地址压实度不足,而且有时为了片面追求平整度,轻忽了压实度,最终致使面层混合料压实度不足,间隙率过大,造成面层损坏。
3.从集料规格分析集料规格的好坏,直接阻碍到沥青与集料粘附性能、粘结力大小。
沥青路面与其他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同,它对集料的规格要求较高,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要依托集料间嵌锁作用。
但在实际施工中,人们往往对集料规格质量重视不够,材料把关不严,集料质量良莠不齐,碎石针片状含量太高、含土量大,表面粉尘太多,直接致使沥青与集料之间粘结力下降,一旦水侵入沥青混合料内部,便会造成水损害破坏。
浅析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及防治
摘要:本文对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沥青里面水损害是来源于沥青膜从集料表面的剥离,其条件是水分介入沥青与集料界面上,改变了沥青、集料与水分的关系。
它的破坏机理是在水动力的作用下,沥青膜逐渐从集料表面剥离,导致集料之间粘结力丧失。
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种防治途径。
关键词:水损坏;剥离;sma
近几年来,许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建成不久,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便时有发生。
这些损害主要表现在:里面混合料透水和蓄水的情况相当普遍,在不少地区的雨季或春融季节,路面唧浆、松散、坑槽成为严重的破坏形式。
因此有效的分析并制订措施防治水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因分析
所谓沥青路面的水损害,是指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同时由于水动力的作用,沥青膜渐渐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而使路面破坏。
由于在沥青路面的材料选择上,一般选择坚硬的优质石料,采用较粗的途径,适当减少沥青用量等措施,带来了某些隐患,造成沥青路面的水稳定性不足,在春融季节及雨季,路面逐渐出现麻面、松散乃至坑槽。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机理和特征,可以从破坏的发展历程上看出:水损害有可能是从沥青面层的下面层开始的。
由于水分进入沥青路面,滞留在基层
上面,沥青面层的下面层又往往是空隙率较大的沥青碎石或ⅱ型沥青混合料,空隙中充满着水分,给沥青路面水损害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所以在集料与沥青膜剥离、发生松散后,沥青混合料不再成一个整体,集料在荷载作用下对基层表面产生撞击,基层的粉质部分如水泥、石灰、粉煤灰以及土质部分便成为稀浆,通过路面的缝隙向上挤出,在沥青路面上可以看到白色的唧浆,面层可见局部的龟甲状裂缝,这是沥青路面水损害最明显的标志。
二、防治途径
如上所述,沥青路面的水损害是来源于沥青膜从集料表面的剥离,其条件是水分介入到沥青与集料界面上,改变了沥青、集料与水分的关系所造成的。
预防水损害的关键是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解决:①防止或减少水分进入沥青混合料内部,不致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中去;②提高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③防止路面开裂,水分下渗。
1.针对第一途径,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减小空隙率。
对普通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来说,粗集料基本上是悬浮在沥青砂浆中的,空隙率小于检限率(一般为2%—4%)时,沥青在夏季受热膨胀时无适当的空隙可去,便容易上浮(泛油),混合料产生推拥、车辙等流动性变形。
现在的问题是沥青混合料的空隙往往较大,提供了水分得以在沥青混合料内部存在的地方。
就我国目前大部分高速公路、一级路面的沥青路面而言,空隙率大的有两个层次:1、首先是抗滑表层,
为了抗滑对表面结构深度的需要,不得不将空隙率增大到4%—8%,不管下多大雨,沥青混合料内部总是被水浸泡着,这是现在抗滑表层级配的致命缺点。
解决抗滑性能要求与水稳定性矛盾的一个方法是,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结构,sma是有沥青玛蹄脂充填间断级配的碎石骨架在表面形成大的空隙,结构深度大,有良好的抗滑性能。
同时由于沥青玛蹄脂的充分填充,沥青混合料内部的空隙率又很小(2%—4%)。
同样的问题还发生在底面层,现在普遍将下面层设计为空隙率较大的ⅱ型沥青混合料,如ac—25或ac —30ⅱ型是目前较多采用的结构。
中面层则多为ⅰ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尽管水分较难从上面层进入路面,但实际上总有少量渗入,有时路面有了裂缝,进水就不可避免。
ⅱ型沥青混合料的孔隙水在长期的交通荷载作用下,动水压力对沥青膜与集料的粘附性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
所以,实际上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很多是从下面层破坏开始的。
2.另一方面,沥青路面对集料的要求越来越高,石灰岩等碱性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很好,但耐磨性能很差不能适应沥青路面表面层抗滑又耐磨耗的需要。
采用石灰岩石料铺筑的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路面,所期望的石料之间的嵌挤能力不能很好地形成。
所以,现行规范明确规定了地表层粗集料的磨光值、压碎值的要求;相反,花岗岩、砂岩、石英岩等酸性岩石,石质坚硬、致密、耐磨性强,能充分发挥集料之间的嵌挤作用。
但它与沥青的粘附性能却不好,容易在水分的作用下造成沥青膜剥落,很快导致沥青路面的
掉粒、松散、坑槽等水损害破坏。
3.沥青路面在使用期开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些裂缝主要发生在急剧降温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沥青面层要发生很大的温度应力,它是造成开裂的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如果沥青路面建筑在柔性基层上,或者下边有级配碎石过渡层,仅靠沥青面层的温度应力还不一定达到开裂的程度。
但如果下面是半刚性基层,则其本身也将产生较大的收缩、干缩与冷缩的叠加,它将使沥青面层的收缩应力增大,从而造成开裂。
如果半刚性基层上原先已经有了裂缝,沥青面层在裂缝部位或其附近首先开裂。
路面开裂后水分从裂缝中不断进入,使基层甚至软化,导致路面承载力下降,产生唧浆、台阶、网裂,加速路面破坏。
针对沥青面层低温收缩开裂问题,下面方法较为适宜:首先是严格控制沥青用量。
一般认为在最佳沥青用量0ac的±0.5%范围内变动对开裂率无明显影响。
而且,沥青用量增加使混合料应力松弛性能提高的同时,也使收缩性能变大,二者互有抵消。
其次,在气候因素方面,低端最低温度、降温速度、升温降温循环次数等是影响沥青路面温缩裂缝的四大要素。
因此,沥青面层的施工安排,应放在有利的季节施工。
为了解决水损问题,公路施工部门作了许多努力,尤其是“sma 混合料新型级配”的应用。
嵌挤型间断级配沥青砼,因而与其他沥青路面相比,具有抗车辙、抗裂、抗滑、泌水及耐久的有点。
但采用sma比传统沥青混合料费用要增加,但耐久性可延长。
三、结束语
采用sma这样的高薪技术,不仅有一定的风险,而且还增加公路建设成本。
按照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目前的技术水平,只在气候条件恶劣、交通量特别繁重等特别重要的路段上优先考虑采用这种技术。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sma混合新型级配为主的沥青面材料一定会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