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
- 格式:doc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7
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公路沥青路面表面层受雨水和车轮碾压的作用,容易出现表面层松散,坑洞、拥包、纵横向裂缝以及雨水沿缝下渗形成的啃边、局部沉陷、翻浆等现象。
这些病害一般都发生在雨季,基本上都与水有关。
本文就主要对沥青路面水损害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标签:沥青路面;水损害;措施引言:水损害是指由于水的作用而引起沥青粘聚力和与矿料粘附性的下降,并进一步在水和荷载的作用下,出现剥落、坑槽、松散等破坏形式。
沥青和矿料本身性质决定了水损害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在潮湿多雨地区。
水损害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已开始从各种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以减少和延缓水对路面的损害程度。
因此加强对水损害的研究与防治,对于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减少养护投资等都有重要意义。
一、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病害现象1、路表麻面、松散、掉粒沥青面层在孔隙水压力的反复作用下,使沥青膜从集料表面剥落,混合料中的集料相互之间丧失黏结力而逐渐变软直至松垮,继而因荷载作用产生麻面、松散,在局部松散处,集料颗粒逐渐掉粒、流失,当整条道路发生松散病害以致沥青面层支离破碎,成为碎砾石铺筑而成的低等级道路。
2、唧浆、网裂、坑洞若沥青面层下设置透水性小的基层,从路表连通孔隙及裂缝处下渗的雨水难以透过基层排除而逐渐积聚在基层顶面。
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不断产生高速动水压力冲刷基层顶部,使基层顶部结合料流失并和侵入的水混合成灰浆,并从裂缝中被挤压而出,这种现象称为唧浆。
随着基层结合料的逐渐流失,面层就随着底部脱空现象的产生而形成沉陷、网裂,进而发展成坑洞,使路表水更容易进入沥青面层,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路面破坏。
3、车辙自由水侵入沥青面层后,在车载作用下,滞留在面层内的水使集料特别是粗集料表面裹覆的沥青膜逐渐剥落,减弱了沥青混合料的黏结力,沥青混合料强度不断损失直至完全松散。
行车轮迹带下不仅出现了压缩变形现象,还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剪切破坏现象,轮下松散的沥青混合料向两侧挤出并鼓起,在轮迹带下形成车辙。
沥青公路路面水损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分析沥青公路路面水损坏的原因分析,并对沥青路面造成的水损坏是保证沥青路面稳定和良好的使用功能的关键防治对策。
关键词沥青公路;路面;水损坏原因;防治措施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产生,与建设各方都有紧密联系,包括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
因此,要消灭沥青路面早期破坏这一质量恿病,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周期,提高投资效益,需要优化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应中口强施工管理,还有养护和路政管理也要各负其贵分头把关按照行业规范标准,结合工程实际,严格履行各自职能,相信这一顽疾一定会得到根治。
1沥青公路路面水损坏表现形式1.1地表水在路面积水时间过长会加速使路面结构层产生各种病害和损坏地面水渗后,若不通用及时排除,则一部分会沉积在沥青面层空隙中,在荷载等反复作用下由下而上渗入混合料内部,损坏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另一部分会通过面层出现各种病害如:坑槽、车辙、波浪、剥落、龟裂、松散、沉陷、冻胀和翻浆、泛油等,使路面结构层过早破坏。
1)坑槽:主要原因是面层的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
另外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是由龟裂和松散等基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2)车辙:车辙是在行车载荷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积永久性的带状凹槽,表现为沿行车带出现横向高差。
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另外,重载或超载车辆过多也是产生车辙的重要原因。
3)波浪:主要原因是路面且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在纵坡段,由于高温的原因也会出现这种病害。
4)剥落:如果沥青混合料中使用了中性或酸性石料,将会造成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不足,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集料从路面剥落,使路面形成麻面,进而可能发展成为坑槽、松散等病害;施工时混合料离析也是产生剥落的原因之一。
H IGHWAY现代公路水损害产生的原因通常水损害产生的原因是路面排水系统不健全;路面压实度不足;路面离析和集料表面粉尘太多。
沥青路面是附着了沥青的集料粘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对沥青路面来说,沥青必须与集料牢牢地粘结,沥青膜不产生剥离是非常重要的性质。
为了建造稳定耐久的沥青路面,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和抗剥离性能是防止路面破坏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所谓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是指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涨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侵入使沥青的粘结力丧失而发生的路面破坏过程。
这里,粘附性指沥青对集料表面的附着性能。
粘结力是集料与集料之间通过沥青使粘结作用产生的抵抗分离的力。
从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的机理和特征可以从破坏的发展历程看出在开始阶段,水分侵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以水膜或水汽的形式存在,影响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在反复荷载的作用下,沥青膜与集料开始剥离;逐渐地集料开始松散、掉粒;最后形成坑槽。
应注意的是,水损害破坏有可能是从沥青面层的下面层开始的。
由于水分进入沥青路面,滞留在基层上面,沥青面层的下面层往往是空隙较大的沥青碎石或Ⅱ型沥青混合料,空隙中充满了水分,给水损害造成潜在的威胁。
在持续动荷载作用下集料与沥青剥离,发生松散后,沥青混合料不再成一个整体,集料在荷载作用下对基层表面产生撞击,基层的粉质部分成为稀浆,通过路面的裂缝向上挤出。
预防水损害解决的途径一是防止或减少水分进入沥青混合料的内部,不致侵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中去;二提高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提高集料之间的粘结力。
对第一个途径,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减少空隙率。
沥青路面的最合理的设计残留空隙率按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的调查为4%。
压实度不足是早期水损害最普遍的原因。
研究表明,热拌沥青混合料4%~5%的空隙率就认为是不透水的,也就是说与水损害无关。
大多数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为3%~5%,当施工完毕,大多数要求达到92%的最大理论密度,也就是说,空隙率为8%,2~3年后,可以认为是达到了设计空隙率。
沥青路面冬季施工措施施工阶段预防沥青路面水损害措施探讨【关键词】源表路面;水损害;形成机理;施工影响;施工措施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水损害十分普遍,特别是新建路面使用初期水损害尤为严重。
水损害破坏的表现形式多样,其影响因素也很复杂。
产生水损害的因素很多,下面从施工角度对避免沥青路面水损害现象的发生进行探讨。
1.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形成机理与过程分析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水进入路面体中通常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通过路面裂缝渗入到路面体中;另一种是地下水经毛细作用和蒸发作用进入到路面体中。
路面渗水时,车辆轮胎前面的水可能被挤进混合料的孔隙中,当车辆通过时轮胎后面又将水分吸出,这个一压一拉循环就把沥青从集料上剥离开来。
孔隙所到之处都会出现这种冲刷作用。
而孔隙的连通就将这种水力冲刷带到混合料的各个角落,从而加速混合料的早期破坏。
特别是如果路面材料压实不好的在,被交通车辆压实后,进入孔隙中的水分却不能再出来,造成孔隙水压力。
温度升高时会有膨胀应力加速水的流动和粘结破坏,温度低则结成冰冻同样会产生一定的破坏性。
由于水的极性很强,沥青与集料间的化学粘结相对较弱,水则可以通过较强的定向力吸附到带电荷的集料表面。
因此集料表面或多或少有亲水疏油的能力,酸性集料较碱性集料更具有亲水性。
如果集料表面潮湿,沥青将无法将水趋散而与集料粘附,然而水却可以穿透沥青膜将沥青同集料分离,所以应尽量避免混合料同水接触。
一旦路面渗水,水分进入路面空隙而很难流出,驻留在路面里的水分就会在集料的表面发生置换作用,从而破坏沥青同集料的粘结,发生沥青薄膜破裂现象。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冬季雪水进入路面中,通过反复的冻融,在沥青同集料之间产生膨胀应力,更加速了它们的剥离。
水对路面结构层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水透过面层进入面层同基层的交界面上,导致路面的冲刷、卿泥等早期损坏现象。
一旦面层同基层的脱离,路面同基层之间的抗剪力急剧降低,导致整个路面的强度难以保证,此时的路面结构也不再符合路面设计时的层状理论。
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坏原因及处治对策郭凯王京发布时间:2023-06-01T06:45:16.274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3年6期作者:郭凯王京[导读] 路面积水会对交通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在长期车辆荷载的作用下,还会出现路面饱水状态,进而引发各类水损害。
为减少雨水等因素对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及安全的影响,必须重视水损坏处治方法的应用。
本文结合具体工程案例,阐述了沥青路面水损坏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综合处治措施。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少新管理处高速公路少洛运管中心摘要:路面积水会对交通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在长期车辆荷载的作用下,还会出现路面饱水状态,进而引发各类水损害。
为减少雨水等因素对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及安全的影响,必须重视水损坏处治方法的应用。
本文结合具体工程案例,阐述了沥青路面水损坏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综合处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水损坏;综合处治引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发展迅速,日益完善的公路网为国民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快速发展。
然而,在公路建设里程持续增长的背后,也面临着大量公路养护任务,且任重而道远。
在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路面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问题,尤其是水损坏。
一旦出现水损坏,势必会导致面层、基层被水侵害,甚至是影响到路基的稳定性,不利于行车安全。
为此,开展路面工程水损坏处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概况某公路工程为双向四车道,从上到下路面结构形式为4cmAC-16A沥青混凝土(上面层)+6cmAC-20I沥青混凝土(中面层)+6 cmAC-15I沥青混凝土(下面层)+5%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基层)+3.5%19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下基层)+3.5%20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底基层)。
建成通车多年,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长,重载车辆比重较多,在交通荷载和水损坏的作用下,局部路段损坏现象严重。
⼀、沥青路⾯⽔损害的形成 沥青路⾯的⽔损害破坏,是沥青路⾯在⽔分存在的条件下,经受车辆荷载及温度变化的反复作⽤⽽发⽣的路⾯破坏过程。
其显著特征是沥青膜的剥落,从⽽使沥青路⾯出现松散、剥离、坑槽等病害。
1.1上⾯层渗⽔ ⽔损害与上⾯层的空隙率密切相关,当空隙率⼤于渗⽔的临界值7%时,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
路⾯上部分地表⽔从⾯层的空隙中渗到路⾯基层中,集聚在路⾯夹层中,这些集聚⽔,在车辆荷载的反复作⽤下,随着路⾯上下反复运动,它冲击着路⾯材料,使路⾯材料松散解体,从⽽导致路⾯的早期损坏。
1.2 中⾯层存⽔ 按密级配设计的中下⾯层,实测空隙率波动范围甚宽,形成了⽔损害分散不连续的特征。
我国路⾯基层普遍采⽤半刚性基层,也是不透⽔的,上⾯渗⼊路⾯和冰冻地区春融期融化的⽔容易积聚在基层表⾯,成为浮浆,⽽⾬季⽔进⼊沥青层内部是不可避免的,遗憾的是路⾯设计⼀般不考虑路⾯结构层内部的排⽔问题。
相反,普遍设计了埋置路缘⽯、砌筑式路肩、浆砌挡墙,阻碍了渗⼊路⾯内部的⽔排出,⽽有的路段纵坡不顺,拦置式路缘⽯使路表⽔不能从边缘迅速排出,反⽽阻⽔导致局部积⽔,这个问题在桥⾯板上特别突出。
1.3重交通的作⽤ 超重车引起的危害也是很明显的。
我国公路路⾯设计荷载是100KN的轴载,但随着⼤量的重型车和拖挂车通过,它们的很多车轴载都超过100KN。
据我国有关⽅⾯统计研究在路⾯⾏驶的货车有45-95%是超轴载的,所以沥青路⾯⼀些结构薄弱地段出现路⾯早期损坏是不⾜为奇的,如果有⽔害存在,路⾯的早期损坏会提前到来。
1.4 环境条件 ⼀些特殊路段如近郊道路,未能根据路段⾃然的地质、地貌、⽔⽂状态,严格按照公路路基排⽔设计要求⽽设计,全线的排⽔沟、管道、桥涵未构成完整的排⽔系统,地下⽔和部分地表迳流⽔危害着路基、路⾯强度和稳定性,或者路基标⾼设计偏低,路基⼟是处于潮湿状态和过潮湿状态。
⼆、预防⽔损害的措施 既然沥青路⾯的⽔损害来源于沥青膜从集料表⾯的剥离,其条件是⽔分介⼊到沥青与集料界⾯上,改变了沥青、集料与⽔分的关系所造成的。
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病害及防治]一、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为10~15年,如果通车1~3年内就发生严重病害和较大面积损坏,可视为早期破坏。
早期破坏类型归纳为:1水损坏,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长期下雨后,轮迹处路面向两边推挤而隆起,轮迹处继续沉陷,再发展,靠近轮迹的隆起部分破损,很快就出现面层松散、剥落、坑槽等。
这是典型水损害现象。
通常水损害产生的原因有下列几种:1.1路面排水系统不健全;1.2路面压实度不足;1.3路面离析;2.2裂缝路面裂缝是路面早期破损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份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坏。
其中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两部分。
2.1横向裂缝,横裂缝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
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
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它有两种情况: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
2.2纵裂缝纵向裂缝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路面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
另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两幅接茬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
纵向裂缝,多发于半填半挖路基处,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2.3龟裂龟裂又称网裂,通常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纵缝,逐渐在纵缝间出现横向或斜向连接缝,一般多发生在行车道轮迹形成龟裂。
主要由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引起。
二、我国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发生早期破坏和损坏的原因分析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在运营期间出现早期损坏现象,影响正常运营。
现在总结分析的原因可归纳为:1车辆超载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道路上的货车今天能够量增长非常快,某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超载严重,甚至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超载严重是造成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沥青路面水损坏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关键词:沥青路面水损坏试验分析防治措施近年来,一些高速公路的沥青面层出现大面积的水损坏现象,主要表现在表面层松散、坑洞、拥包、纵横裂缝以及雨水沿缝隙下渗形成的啃边、局部沉陷、翻浆等现象。
为此了解路面结构内部水分的来源,分析造成水损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水损坏防治措施,对于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路面水损坏所谓水损坏就是沥青路面在水或冻融循环的作用下,由于汽车车轮动态荷载的作用,进入路面空隙中的水不断产生动水压力或真空负压抽吸的反复循环作用;水分逐渐渗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使沥青粘附性降低并逐渐丧失粘结力,沥青膜从石料表面脱落(剥离),沥青混合料掉粒、松散,继而形成沥青路面的坑槽,推挤变形等的损坏现象。
1.1 路面结构中水的来源沥青路面结构中的水部分来源于外部。
路面表面的水分如果不能及时通过路面横坡或纵坡排走,会经由路面的纵缝、横缝以及路表裂缝或面层孔隙等渗透到路面结构内部,且渗透量与接缝和裂缝的数量及密度、孔隙的宽度和填塞情况、降水强度和历时等有关。
通过路面渗透进入结构内部的水分是引起路面结构水损坏的主要来源。
1.2 水损坏的影响因素1.2.1 沥青混合料的性质沥青混合料中集料的亲水性、表面化学性质、表面积、孔隙大小等对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当集料表面含有铁、钙、镁、铝等高价阳离子时,与沥青产生化学吸附时形成稳定的吸附层;当含有钠、钾等低价阳离子时,与沥青产生化学吸附形成的吸附层极不稳定,遇水易被破坏。
集料表面的洁净程度对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影响也很大,泥土、粉尘将沥青与集料表面隔离,遇水易剥落。
混合料中沥青粘性越大,沥青中存在的极性物质越多,润湿性越好,抵抗水的置换能力越强。
此外,沥青混合料的类型也对沥青路面水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对于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其透水性小,水分浸入较困难,一般不易产生水损坏现象;对于开级配改性沥青混合料,水能够在空隙中自由流动,也不易造成水损坏,但空隙率介于二者之间的沥青混合料,当水进入其内部,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较大的毛细压力,反复作用产生水损坏。
沥青路面水损害分析及排水处治1概述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沥青路面广泛使用,路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序的早期破坏现象。
通过调查发现,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都与水有关,即水的破坏是关键因素之一。
2沥青路面损害分析2.1沥青路面水损害类型沥青路面水损害按照水对路面损害的部位可以分为:路表水对路面的损害和进入路面结构内的水对路面的损害破坏可分为以下几类:⑴降低路面材料和路基土的强度;⑵长时间的浸水作用,易造成沥青混合料中沥青与石料的剥落;⑶造成路面裂缝处唧泥和路肩的损坏;⑷在动荷载作用下形成很高的动水压力,唧泥处极易造成局部承载能力的大幅度下降。
2.2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产生水破坏的内因主要有:一方面是ⅱ型沥青混凝土的空气率较大和ⅰ型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偏小,现场实际空气率较大,以及沥青混凝土不均匀造成的局部空气率更大;其次是沥青与碎石的粘结力不足。
2.3沥青路面水损害机理水对沥青路面的破坏作用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3.1水对沥青路面材料的侵蚀作用沥青混合料在水作用下,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附性能和粘结强度受影响。
这是因为一方面水介入沥青与集料的接触面之间,使“结构沥青膜”联结作用降低,从而导致沥青薄膜过早剥落;另一方面水浸入沥青混合料中,使软化而导致强度、劲度减小。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问题。
加上国产石油沥青的性能来就差,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附性能差、点结强底低,沥青路面易发生早期破坏,严重影响了路面的使用。
2.3.2路面层内滞水压力对沥青混合料的剥蚀作用根据部分路况调查,路面渗水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⑴路面接缝,包括施工接缝、窨井等设施接缝朦胧主新旧路面的接缝;⑵路面材料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松散;⑶原先面层较大的孔隙等;⑷作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裂缝,尤其以周围施工产生的张拉裂缝最为严重。
3沥青路面水损害防治措施水进入沥青面层后会引起各类早期水破坏现象。
南方多雨地区,水侵入路面次数多、量较大。
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1.沥青路面常见水损害现象①唧浆水透过沥青面层滞留在半刚性基层顶面, 在大量高速行车作用下, 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冲刷基层和面层的沥青混合料,造成集料和沥青膜剥离,发生松散,从而使得沥青混合料不再成为一个整体,集料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对基层表面产生撞击, 基层中的粉质部分如水泥、石灰、粉煤灰以及土质部分便形成稀浆,通过路面的缝隙向上挤出,这样就会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看到白色的唧浆。
②坑凼当自由水侵入并滞留在沥青混凝土的孔隙中, 在车辆荷载作用下( 特别是在降雨过程中和雨后), 行车道上的局部网状裂缝会逐渐松散, 松散的石料被车轮甩出而形成坑洞。
由于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 坑洞总是首先在局部混凝土孔隙率较大处产生。
③坑槽由于出现了唧浆现象使得沥青混凝土整体强度下降。
在车辆车轮的作用下, 使得松散的沥青混合料向两侧( 特别是向外侧) 挤出,使轮迹带下陷,同时使其两侧鼓起,形成严重的车辙槽。
2.沥青路面水损害破坏机理水损害的机理主要是沥青混凝土路面自身结构破坏。
开始由于降雨、路面排水不畅、地下水毛细上升以及沥青混凝土路面自身的空隙率等因素导致水侵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以水膜或水气的形式存在,影响了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 大大削弱了粘结力。
随后在车辆等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沥青膜与集料开始产生剥离, 进而影响了沥青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导致沥青混凝土开始出现松散,久而久之出现了唧浆、坑凼、坑槽等破坏形式。
3.影响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的各种因素①降水量降水次数多和降水量大, 特别是长时间的降水,空隙率大的沥青混凝土路面, 自由水进入的机会就会增多,渗透进的量就会增大,容易在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以水膜或水气的形式存在, 进而产生水损害。
交通量大小及重车和超重车的比例车辆通过时,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孔隙中或面层与基层交界面上滞留有自由水时都会产生相当大的水压力和抽吸力。
车轮经过时产生压挤力,车轮驶离时又产生抽吸力, 这两种力的瞬时先后作用能将滞留在基层顶面以及面层空隙中的水唧出表面, 并促使沥青膜从较大颗粒的集料上剥落, 逐渐使沥青混凝土强度大幅下降直至路面局部松散并形成唧浆、坑洞或车辙。
交通量大、重车和超重车在交通流量中的比例高,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水损害严重。
②原材料性质沥青的性质:由于在粘性大的沥青中存在较公路工程与运输多的极性物质,并对集料具有良好的浸润性,所以粘性大的沥青与集料粘附性能好,其抗剥落能力较粘性小的沥青强,所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具有更好的水稳定性。
集料的性质:集料是由矿物质组成的,而每种矿物均有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和晶体结构。
就剥落而言,关键在于集料性质是亲水的还是憎水的。
沥青集料要求有憎水性,集料表面的化学性质、纹理构造、表面积、孔隙大小、洁净程度以及集料的形状、含水量等均对其与沥青的粘附性能有影响。
沥青路面的现场孔隙率沥青混合料的许多性能都与其孔隙率息息相关,孔隙率大小直接关系到沥青路面的透水性。
当沥青路面的孔隙率在8%(相当于设计孔隙率为4%~5%、压实度为96%的情况)以下时,混合料的透水性很小,几乎不透水。
且此时沥青面层中的水以薄膜水的状态存在,在荷载作用下一般不会产生动水压力,不容易造成水损害破坏。
③路面结构层内部排水不良和施工方面的问题是造成路面水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4.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①松散颗粒的粘附性试验将未经压实的松散沥青混合料浸于水中(常温或沸水)一段时间后,主观评价或利用仪器检查集料裹覆沥青膜的剥蚀程度,并据此作为判定混合料水稳定性的依据。
评价方法适用范围试验过程优缺点水煮法粒径大于13.2mm的粗集料直接将沥青裹覆的集料颗粒悬挂于微沸状态的水中沸煮若干分钟(各国规范的时间要求不等),然后目测其表面的剥离程度该试验时间短、操作极为简单,对试验设备无特殊要求且沥青膜剥落情况直观明显,但是该试验方法缺乏定量指标,评定等级往往因人而异静态浸水法粒径介于1.2mm~13.2mm的粗集料将集料与质量分数为5.5%的沥青拌和均匀,然后将其平摊于玻璃板或其他器皿中,浸入一定温度的蒸馏水中,待一定时间后目测其水中剥离的面积百分率该试验同样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试验评价方法,但它同样存在缺乏定量指标,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等缺陷光电分光度法粒径介于1.2mm~13.2mm的粗集料先将粗集料表面吸附示踪盐,裹覆沥青后浸入一定温度的蒸馏水中16h~18h,然后用光电分光度仪测定分散于蒸馏水中的示踪盐的含量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对沥青膜的剥落有敏感的定量指标,缺点是试验操作烦琐,试验精度不易控制磨耗试验马氏试件成型试件在120℃水下浸泡该试验试图模仿沥青路面在6d或室温下浸泡20h后,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磨耗试验,以质量损失为指标水和交通荷载作用下的水损坏,但是质量损失这一指标的物理意义不明确②混合料成型试件的水损害试验将沥青混合料试件或芯样置于一定水侵蚀环境条件下,以某些物理力学指标的衰变程度来表征混合料的水敏感性。
评价方法适用范围试验过程优缺点马歇尔试验中粒式细粒式马氏试件马氏试件浸水48h前后的马氏稳定度比值为残留稳定度该方法试验操作简单易行,然而,除非是酸性石料,此法测定的浸水马氏试验残留稳定度,很少有达不到标准规定的75%的情况,甚至有大于100%的情况劈裂试验圆柱体试验劈裂试验在试验、环境条件及标准等几方面存在不同的选择,但均采用劈裂强度比Rrs作为试验指标Rrs易于对不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进行横向比较,一般认为,Rrs<0.65的沥青混合料欠佳,而Rrs>0.75的水稳定性较好洛特曼试验圆柱体试验成型!102mm×64mm圆柱体试件3组,使其平均空隙率相同,3组试件分别进行干燥、饱和以及冻融循环后的劈裂强度,以Rrs和RM为试验指标该试验是评价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较早的一种方法,洛特曼建议以饱和试件代表使用4年的沥青路面的水稳定性,而冻融试件代表路龄4~12年的水稳定性,以Rrs=0.7为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临界值,模量比RM亦可作为评价指标5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治理措施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水损害机理中, 我们可以看到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主要因为水分介入到沥青和集料的界面,改变了沥青和集料的粘结力,导致了沥青膜从集料表面剥离,从而造成水损害。
因此,预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水损害关键在于:(1) 防止或减少水分进入沥青混合料内部,使得水分不侵入到沥青和集料的界面中;(2) 提高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提高集料间的粘结力。
5.1路表排水设计其路表排水设计可以从以下 3 个方面进行完善 :①在保证高速公路所需表面抗滑功能的前提下 ,提高沥青混凝土表面层的密水性能。
②在所有的填方路段(除超高外侧) 设置路肩沟 ,并根据路线纵坡大小 ,通过水力计算 ,结合结构物、地形状态及其它排水设施等情况 ,设置急流槽 ,44 公路交通技术 2003 年将路表雨水迅速集中排至排水沟中。
③在超高路段的中央分隔带内设置纵向排水沟 ,并根据路线纵坡大小 , 通过水力计算 , 结合结构物、地形状态等情况 , 间隔一定距离设置集水井和横向排水管 ,使得超高段的路表雨水经纵向排水沟 ,过集水井和横向排水管直接排出路基。
5.2路面内排水设计由于结构层空隙率偏大且不均匀 , 雨水容易渗入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层中 , 从而导致各种水损害。
因此必须完善路面内排水设计 , 可以从以下 5个方面考虑。
①中面层和底基层均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 ,面层采用较密实的改进型AK -13 结构②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 ,设置“透层 +封层”的防水结构层。
③除超高外侧外 , 在路肩部位的路面边缘均设置了碎石盲沟。
④土质切方路段 ,在边沟下设置排水盲沟 ; 在石质切方路段 ,在路床上设置 10 cm 厚的级配碎石隔水层。
⑤为防止边沟雨水倒灌进入路面结构层 , 加深边沟。
5.3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①对于中央分隔带设置波形钢护栏的路段 , 全段设置带 PVC 管的碎石盲沟 , 并根据纵坡大小 , 超高集水井结合分布、结构物、地形状态等情况 , 间隔一定距离设置集水井和横向排水管 , 将渗水排出路面结构层和路基( 见图1)。
②对于中央分隔带设置混凝土护栏的路段 , 采用封闭措施 ,只在超高纵向排水沟的边部设置带软式透水管的盲沟 , 小型集水井与横向排水管的布置与设置波形钢护栏的路段相同( 见图 2)③预制块水沟接头多 ,漏水严重 ,为减少超高纵向水沟漏水 ,在超高段采取现浇的施工工艺 ,且每隔10 m 设置一道宽 1 cm 的伸缩缝 ,缝内填塞沥青麻絮。
5.4 完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 , 加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层间技术处理现有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一般采用 3 层设计 , 不同层次之间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一般不同 , 因此在沥青混凝土结构层之间容易产生空隙 ,导致层间的结合强度不够 , 进而进一步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整体强度 ,降低了抗水侵害的能力。
目前比较成功的层间处理技术有 :①铺设透层透层主要是适用于无机结合料基层表面的有机结合料渗透层 , 它的作用是在于改善和提高无机结合料基层表面的水密性 , 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与有机结合料面层( 路面底面层) 过度结合的作用。
它既可填充基层表面的空隙 , 又可确保基层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
②铺设防水层防水层是设在有机结合料层与基层间的、有一定厚度的隔水层。
它与透层油在一起 ,在基层和面层间形成抵御水损害的保护层。
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分进入结构层从而导致路面整体破坏。
5.5 完善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由于空隙率是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有效的措施降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空隙率。
根据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 ,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空隙率与沥青混合料的不同级配、沥青的用量以及拌和温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从完善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面来降低空隙率。
5.6加强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对沥青而言控制好沥青的软化点、延伸度和针入度三大指标 ; 集料要严格控制好其耐磨值、强度和级配 ,同时也要注意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及粘结力 , 对于粘附性能不好的酸性集料可以采用掺入抗剥落剂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5.7 控制好施工质量主要控制好以下几个重要的环节 : 沥青混凝土拌和厂必须整齐规范 ;原材料的选用必须规格、均匀和合理 ; 路面压实度试验必须精确 ,并确保压实度 ; 沥青混合料拌和工艺应进一步提高 ; 摊铺工艺应局部调整和改进 ; 设法加强路面的层间粘结能力 ; 设法提高压实工艺。
5.8 应用新型路面防水材料 , 提高路面结构层的密水性 ,进而减少路面的水破坏无论是何种沥青混合料 ,必然有一定的孔隙率存在 , 就会遭受一定的水破坏 , 在沥青面层表面涂上防水材料 ,形成一种不透水的薄膜封层 ,能使因降雨而进入沥青混凝土结构层中的水分基本没有或大为减少 , 从而基本消除沥青面层产生水破坏的外因 , 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减少养护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