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师绘画作品谈构图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用超多世界名画和实战案例,帮你学会平面构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当你在面对一个空白版面的时候,脑子里面也是一片空白,这说明你缺乏构图意识。
其实我们在排版之前,关于元素的摆放位置需要有一个大致的构想,这个构想就是构图,它相当于是版式的雏形,有了这个雏形之后,我们才能开始下一步的细化,只有充分理解构图的意义与作用,排版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将会以绘画作品为切入点,带大家认识与理解构图。
为什么是绘画作品呢?首先,历史上那些有名气的绘画作品大家多少都会有一定的熟悉度,其次,从这些经典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能发现,许多经典的构图形式,从古至今我们一直都在使用,所以我们今天内容也要从这些经典的构图开始。
我们在看一些优秀的绘画作品时,虽然无法理解画家的意图是什么,但是却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
而美又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一样,如果某一幅绘画作品给你带来了「美」的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或许有人会说:是因为画家的技艺高超,他画得好。
但是这个答案还是过于笼统,「技艺高超」是高超在哪里呢?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作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画家在作画时,会运用「视觉语言」与「美感法则」来进行创作。
拿「视觉语言」来说,通俗的讲它就是画中所包含的东西,比如:色彩、物体、光影、空间等等。
而「美感法则」就是画家在创作时,所要用到的一些美学比例和对比方式。
画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与美感,会在一定的空间内,有意识地安排人与物体的位置关系,把多个局部形象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这个过程就是构图的过程。
绘画作品之所以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原因就在于画家会通过「构图」手段,将「视觉语言」与「美感法则」和谐地揉合在一起。
它们三者的关系是:在构图的大框架下,合理的安排视觉元素与美感法则来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图。
与「构图」类似的还有另外一个词叫做「构成」,那「构图」与「构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本质上来说,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点,但是,又不完全相同。
例举三位近现代中国画家,并分析其作品构图、技法、立意高剑父(1879一1951),早年名麟,后改名吝,字爵廷,以号行,广东番禺人。
早年师事居廉,花鸟画的要旨在于抒情言志,高剑父的这幅《秋鹰图》显然有此含义。
画中雄鹰伫立苍老树干之上,羽耸颈探,英姿飒爽,似欲腾空扑飞。
形神毕现之处,画家所寄予其中的伺机大展宏图的情感不言而喻。
这幅画中的树干皴擦用笔随体积转折而有明暗变化,墨淡而干涩,使树干质感颇类山石;雄鹰羽毛则顺势用笔,墨重而润。
鹰与树的这种处理手法上的变化,使毛羽显得极有光泽,益发衬托出鹰的雄健。
赵云壑(1874—1955),一名起,字子云,江苏省苏州人。
吴昌硕入室弟子。
花之富贵,草之灵秀,不同画家有不同的画法。
这幅画中,赵云壑以平稳奇峭的构图,使高低错落的富贵花形成一种动势,在古拙率意的行笔中,写实写意,取花之正侧俯仰,飞动于点划浓淡.舒龙卷云,惊蛇入草,沉着施色,运笔洒洒,“蕴万象于胸臆,施灵动于腕间,笔底留住千古韵,但写富贵满人间”。
画家悟出了吴昌硕以书入画如锥画沙,气贯大体不加娇饰,金痕石味巧为丹青的个中玄理,信笔疾写,逸笔草草,写出了深厚苍劲,画出了古味新声。
读赵云壑画,通体舒畅,一片清馨。
吴昌硕作画时大胆迅疾.不多加修饰,具有自然浑朴古拙之趣。
他以篆籀之法入画,作画如写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往往能自出新意,形成独特风格。
《三千年结实之桃》表现的是寓意福寿千年的寿桃。
画家只撷取桃树的局部,用笔凝练遒劲。
寿桃设红黄二色,以没骨画法表现.鲜嫩娇艳:桃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枝干竖写两枝,各有不同,又一侧枝呈孤形垂下,伸展生动,使画面富有变化。
题款。
三千年结实之桃”不但与桃干、桃枝形成浓淡变化之趣,而且与寿桃两相照应.让全图神气内敛。
人间富贵花赵云壑1914年纸本设色138cmx51cm上海美术馆藏赵云壑(1874—1955),一名起,字子云,江苏省苏州人。
吴昌硕入室弟子。
论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构图在绘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绘画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美学效果。
一个好的构图能够提高绘画作品的视觉吸引力,增强观赏者的体验,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艺术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时必须重视构图的设计,以确保作品具有高水准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构图决定了作品的整体结构。
一个好的构图能够帮助艺术家合理安排画面中的元素,使作品更加协调和有序。
构图要考虑到画面的平衡、对称、比例和节奏等因素,使得画面整体显得和谐、统一。
构图还能够引导观赏者的目光和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在构图时需要考虑画面的整体结构和效果,以确保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效果。
构图对于绘画作品的美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好的构图能够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构图要考虑到画面的线条、形状、色彩、光影等因素,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立体。
艺术家可以通过构图的设计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深度、情感变化和表现力,使得作品更加有趣和具有观赏性。
构图要能够让观赏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使得他们能够深入作品的内在世界,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构图对于绘画作品的美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艺术家需要认真设计构图,以确保作品具有高水准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1907年-1980年),是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的山水画作品精湛优美,引人入胜,所以被誉为“中国画坛的巨人”。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是他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布局合理,准确捕捉到景物的大小比例关系。
他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比例尺度与构图原则,通过细腻的策划和精心的安排,使得画面的各个元素相互呼应、相互配合。
他善于运用线条和形状的对比与平衡,将景物的大小、位置、间距等因素融入构图之中。
他在山水画中,通常将远处的山峰描绘得较小,颜色较淡,以强调距离感;而近处的人物或建筑物则描绘得较大,颜色鲜艳,以突显出前景的重要性。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注重于画面的层次感与空间感。
他善于运用透视法的原理,通过不同的线条、形状和色彩处理,使画面呈现出纵深感和空间感。
在画面中,他通常会将山水、云雾、水面等不同的元素分层次地展示出来,使得观者在欣赏画作时,有像云雾一样的流动感,同时也能感受到远近山水的层次感。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注重于画面的整体平衡与和谐。
他追求画面的整体美感,注重画面各个元素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他会在画面中巧妙地设置一些点、线、面的反转,通过形状、色彩、纹理等视觉元素的处理,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色调、节奏和比例关系。
他的山水画作品通常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享受。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体现在合理的布局、准确的比例关系、层次感和空间感的表现、以及整体平衡与和谐的追求上。
他的构图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和手法,更是对自然山水的深入理解和艺术创造的表达。
这些构图的精彩之处让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艺术性。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构图是中国画中最为重要的技法之一。
正确的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平衡、高雅,从而更好地表达画家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本文将从中国画的构图入手,探讨其构图技法和艺术价值。
一、构图技法1. 前景与后景前景是画面中距观众最近的部分,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因此,画家在构图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前景,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后景则是在前景之后的画面部分,主要用于衬托前景和增强画面的深度感。
2. 对称与平衡对称是指画面左右两侧的形状或元素相似或相对称,从而形成一种均衡感。
对称可以使画面更加美观、稳定、有序,但是如果对称的过多可能会使画面显得单调。
因此,画家应该在对称和不对称中寻找平衡,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3. 顺畅性和配合性顺畅性是指画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应该是连贯而流畅的。
因此,画家应该注意各元素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形态的配合,以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感。
4. 不规则性与随机性不规则性和随机性是指画面中没有规律或顺序的元素。
这种元素可以使画面更加自然、随性,充满生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元素的数量和分布不能太多或太过集中,否则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感。
5. 线条与形态线条和形态是构图中十分重要的元素。
线条可以把画面分隔成不同的部分,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
形态则强调物体的形状和轮廓,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于是,画家在构图时,应该采用不同的线条和形态,以表现画面中的各种情境。
二、构图的艺术价值中国画的构图在艺术价值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构图技法可以表达画家的细腻感受,使观众更好地理解画家的意图。
此外,构图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让观众产生审美愉悦感。
构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和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构图技法体现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蕴。
例如构图的对称和平衡等,就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平衡等思想。
而不规则性和随机性则是表现了自然之美和无形之道的哲学思想。
论吴昌硕花鸟画构图艺术特点吴昌硕(1844-1927),字幼南,号硕庵。
江苏无锡人。
近代中国著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
被誉为近代中国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花鸟画构图艺术独具特色,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吴昌硕的花鸟画构图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的构图疏阔洗练,简洁大方。
吴昌硕的花鸟画构图布局疏朗,画面空间留白较多,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
他擅长利用线条的运用,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花鸟的形态与姿态,刻画得十分生动。
在构图上勇于突破传统约束,敢于在画面中加入一些不太规范的元素,使画面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他的画面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吴昌硕深受文学熏陶,他的花鸟画常常带有浓厚的文学气息,画面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他擅长通过花鸟的姿态和神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志,使画面更具有含蓄与抒发。
他的花鸟画往往给人以清新淡雅、富有诗情画意的感受。
他的作品色彩鲜艳,明亮而富有变化。
吴昌硕花鸟画重视色彩的运用,对于色彩的搭配和运用非常讲究。
他善于利用明快鲜艳的色彩表现花鸟的生机和活力,使画面更加美丽动人。
他对于不同花鸟的色彩特点有着深刻的把握,能够以不同的色彩来表现不同花鸟的特征,使作品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他的画面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吴昌硕的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的花鸟画多以“墨竹、濡墨、重彩”三法为主,不拘泥于传统规范,善于突破传统,在笔墨运用上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笔法洒脱自如,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自由奔放之感。
吴昌硕的花鸟画构图艺术特点在于疏阔洗练的构图、深远富有诗意的意境、鲜艳明亮富有变化的色彩以及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他的作品对于后人的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花鸟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字量叔,号八大山人。
他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也是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
八大山人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人影响深远。
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构图的特色也是八大山人画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探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
一、虚实结合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虚实结合。
他善于利用虚实关系,运用淡墨和破墨的技法,将花鸟的形态和神态以虚实相间的手法表现出来,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整个画面中,实物的描绘细节非常丰富,呈现出逼真的效果,而虚化的部分则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和神秘感。
这种虚实结合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以画意统领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以画意统领。
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韵和精神,通过构图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在画面的安排上,他善于运用对比、变化和对称等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味。
而在花鸟的描绘上,则更加注重画意的表达,不拘泥于细节的描绘,而是以画家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神态。
这种以画意统领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形神兼备四、留白求新五、情景交融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的构图特色是非常突出的,主要表现在虚实结合、以画意统领、形神兼备、留白求新和情景交融等方面。
这些构图特色不仅使得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和美的享受。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构图特色并不是僵化的模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这也是他的花鸟画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通过对八大山人花鸟画构图特色的探析,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花鸟画传统。
名画的构图原理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绘画既是艺术家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再创造。
构图是绘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作品的视觉效果、情感传达和意义表达。
下面将从对称性、平衡性、节奏感和层次性四个方面,探讨名画的构图原理。
对称性是构图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对称构图可以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稳定、和谐、平衡的感觉。
一个具有明显对称性的作品给人一种平静和舒适的感觉。
作品中的元素在视觉上被对称分布,通过左右或上下的镜像关系产生一种平衡感。
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面中蒙娜丽莎坐在中央,两侧对称的景物和披肩呈镜像关系,给人一种稳定和和谐的感觉。
平衡性是构图中另一个重要的原理。
平衡可以分为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
对称平衡是指画面中的元素左右、上下对称分布,给人以稳定、平静的感觉。
而不对称平衡则是指画面中的元素没有对称的分布,但通过其他手段实现了平衡。
例如画家可以利用颜色、形状、大小等元素来实现不对称平衡。
菲舍尔的《威尼斯的筹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画面中的元素并不对称,但通过局部明亮、对比鲜明的颜色使得整个画面平衡和谐。
节奏感在构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节奏感是指画面中元素之间的节奏或动态感受。
艺术家可以通过线条的连贯性、形状的重复等手法来创造节奏感。
节奏感可以使画面显得有活力和韵律感。
例如梵高的《星夜》中,画家利用线条和色彩的反复和交织,使画面具有了一种动感和律动感,让人感受到了星空的宁静和神秘。
层次感是构图中重要的一部分。
层次感通过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分离,呈现画面中不同深度的空间感。
艺术家可以通过大小、形状、色彩的变化来创造层次感。
层次感可以使画面显得立体和丰富。
例如达利的《记忆的永恒》,通过画面中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元素叠加,创造了一个有趣而丰富的层次感,使观者能够体验到时间和记忆的流动。
总结起来,名画的构图原理主要包括对称性、平衡性、节奏感和层次感。
这些原理的运用使得画面在视觉效果、情感传达和意义表达上更具有冲击力和吸引力。
134一、灵动的画面构图构图在画面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好的构图不仅彰显主体,吸引观者视线,而且会给整幅作品以均衡和谐之感,使画面更具有故事性和美感。
文森特·梵高出生于荷兰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的早期作品风格深受法国现实主义和荷兰传统画派的影响,初期代表作品《吃土豆的人》中光影的使用手法和朴素的人物造型塑造让观者感受到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如今再说起梵高,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的后期作品,他被认为是一位狂放不羁的天才画家,后期作品不像写实画家那样注重公式化的表现和细节的过分处理,而是更加夸张和奔放,流于线条感,具有运动美。
梵高的作品常被人讨论的是画面的笔触和色彩,往往会忽视画面的构图,他的众多作品将力度、技巧、感情融为一体,从构图来说以简代繁、别出心裁,他富有创造性的构图方式给奔放又纯粹的画面带来了别样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在《向日葵》中,花朵看似不经意地摆放,然而观察画面构图,发现在这种空间关系下是梵高缜密的斟酌与构思,在所呈现的图像关系中,形体间存在着相同的顺序,将欣赏者的目光转移到了形态各异且富有张力的绚烂黄色花朵之上。
同时,梵高将布局中传统的稳定三角形构局打破,通过向日葵的伸展和变形来区分画面的主次,甚至在其结构形式中显露出了些许的古典意味。
在《星月夜》中,飞卷的星云回旋于夜空形成巨大的漩涡,画面右上方金黄的满月悬挂于夜空,犹如巨型火焰的褐红暗绿之树直冲天际,星空下平静的小镇带来动与静的冲突。
梵高曾这样描述过:“那些柏树总是占据着我的思绪——从来没有人把它们画得像我看到它们的样子,这使我惊讶。
柏树的线条和比例正如埃及金字塔及尖碑那么美丽——在晴朗的风景中的黑色飞溅。
”梵高将高耸的柏树放在画面左方,又在画面横向二分之一处与其对应了一座教堂尖顶,两者使得画面具有稳定感。
细细观察可以发现,村庄房屋的排列给人一种平面上的纵深感,加之星空与云的漩涡感和柏树与教堂的延伸性,整幅画面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是一种灵动又不失平衡的美。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李可染山水画被誉为“李家派山水第一画家”,并被誉为中国画的大师级人物。
他的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构图艺术而著称,其构图与传统山水画不同,更加精练、有力,极富韵
律感与美感。
一、大胆简洁
李可染山水画构图以大胆简洁为主要特点。
他省略细节,简化画面,尽可能将整个画
面的构图简化到极致。
他善于削减,将复杂的画面压缩成简单的几何形状,使画面具有高
度的简洁性和整体性。
二、对比运用
对比是李可染山水画构图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画面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明暗、色彩、线条的对比,使画面更加形态鲜明,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与动感。
三、形式抽象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也体现了一定的形式抽象化。
他将景物抽象为几何形状,利
用“具象与抽象”的相互作用,通过形式的变化和调整来表现物象的意义,突出图形鲜明
性与美感效果。
四、动静结合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是动静结合的。
画面中的静态元素与动态元素相融合,形成节奏感。
他善于调和画面的平衡和动感,增强画面的整体效果。
总之,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深刻地表现了艺术创作中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地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个人风格的独特性。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1907年-1980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画作精湛细腻,以其独特的构图艺术而闻名于世。
他的山水画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对传统山水画的独到见解。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非常出色。
他善于运用线条和形状的组合来构建画面的整体结构。
他的画作通常以一个明确而有力的中心点为基础,然后通过周围的线条、形状和元素来平衡和补充中心点。
他的构图通常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装饰,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画面的纯净和平衡。
这种简约而有力的构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震撼力。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还非常注重透视和层次感的表现。
他通过精确的线条和明暗的处理,将画面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营造出一种深邃的空间感。
他善于运用透视的原理来表现不同距离的景物,使得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这种构图方式使得观赏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画中景物的真实感和广阔感。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还注重对画面的整体和谐性的追求。
他善于运用不同元素的对比和协调,使得画面的各个部分都具有统一的风格和氛围。
他注重色彩的呼应和平衡,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连贯,注重形状的相互关联和互补。
通过这些手法,他使得画面变得富有节奏感和动感,给人一种和谐而又平静的美感。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还非常注重对物象的变形和提炼。
他善于运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具象的景物,使得画面有一种诗意和幻想性。
他通过对形状、线条和色彩的加工和变形,使得画面既能表达实际的景物,又能展示出他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构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性。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是其作品能够引起观赏者强烈共鸣的关键之一。
他善于运用线条和形状的组合来构建画面的整体结构,注重透视和层次感的表现,追求画面的整体和谐性,以及对物象的变形和提炼。
这些构图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效果。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构图艺术而著称。
李可染的构图艺术在于他对画面结构的精心安排和布局,以及对物体形状、大小、位置等元素的巧妙运用。
李可染的构图注重画面的整体平衡和统一。
他通常会将画面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的元素之间存在一种和谐而稳定的关系。
通过将物体的大小、位置、形状等进行巧妙调整,李可染能够使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结构美。
他还注重画面的整体色彩协调,使画面呈现出一种舒适的观感。
李可染的构图善于利用对比和对比的原理。
他常常将画面中的物体进行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对比,从而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对比的构图方式使观众的视线更容易被引导,同时也为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态的感觉。
李可染的构图也注重以点带面的原则。
他通常会选择一个主题或主要元素,并通过点的方式将其突出展示,然后通过点与点的连接,逐渐扩展成面,从而构成整幅画的主题和结构。
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同时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
李可染的构图还注重画面的透视效果。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透视原理,在画面中创造出一种深度和空间感。
通过运用透视和远景技法,他能够将画面中的物体层次分明地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艺术独具特色,他通过精心的安排和布局,巧妙运用元素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画面结构。
他善于利用对比和对比的原理,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注重以点带面的原则,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他还注重画面的透视效果,创造出深度和空间感。
这些构图艺术的特点使得李可染的山水画在中国现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注重构图的艺术,通过构图的安排来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理解。
本文将从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角度分析其艺术特点。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注重整体的均衡与协调。
他善于利用画面的对称、平衡以及重复等构图手法,使整幅画面显得和谐统一。
在他的作品《水色山光图》中,他以山和水为主题,通过一条曲线将山、水、云、树等元素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他巧妙地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对比,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注重画面的节奏和节制。
他擅长运用点线面的组合,通过虚实的变化来表现山水的变幻和起伏。
他善于运用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的线条,使画面呈现出节奏感,同时用大面积的留白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他的作品《黄山斧劈瀑布图》中,他运用纵向的线条来描绘瀑布的流动,同时用斧劈的技法来表现水的飞溅和翻滚,使画面富有动感。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注重视觉的引导和主次的安排。
他善于运用透视和中心对称等构图手法,使观众的眼光在画面上流动,同时合理安排主题与背景的关系。
在他的作品《浦江秋色图》中,他以远近明暗的层次来划分画面的前景、中景和远景,使观众的视线从前景的船只转向中景的山水,最后到达远景的天空,给人以逐渐深入的感觉。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注重画面的氛围和情感的表达。
他善于运用意向性的构图手法,通过强调某些元素来凸显画面的主题和情感。
他喜欢运用繁花似锦的花朵、层层叠叠的云彩等来表现山水的美和神奇,同时在画面中添加一些小品,如渔船、牧人等来渲染画面的气氛。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宁静、安详、恬淡的感觉,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力量。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在整体均衡、节奏节制、视觉引导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特点。
他通过巧妙的构图手法,使山水画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将自然界的美和情感融入到画作之中,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1907-1989)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堪称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的构图艺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从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构图原则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进行浅析。
一、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独特,以大写意、平淡、恬静为主,融入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同时又不失现代气息。
他擅长用墨色表现山水的意境,善于运用空间的变化来塑造画面的张力。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广阔的山水、宁静的村庄、悠远的古迹以及静谧的水面,这些元素在他的画面构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可染的山水画常常采用对角线构图,通过对角线的运用来强化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在画面中,他会使用不同角度的对角线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这样可以让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让观众的视觉在画面中不断流动,增加了画面的变化和趣味性。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还善于利用形状、线条和色彩的对比来丰富画面。
他擅长运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和色彩来表现山水的远近、轻重、虚实,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观众在欣赏画面时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李可染在创作山水画时,遵循着一些构图原则,以确保画面的和谐和美感。
最重要的构图原则之一就是“留白”,他擅长利用留白的手法来创造画面的平衡和空间感。
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大片的留白,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填充的东西,而是有意识地留出空间,给观众留下联想的余地,增加画面的神秘感和韵味。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原则还包括“点、线、面”的运用。
他擅长利用点、线、面的组合来营造画面的结构和节奏感。
在他的作品中,点是构图的侧重点,线是连接各个点的桥梁,而面则是各个点和线的空间位置,通过这三者的运用,李可染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形式,赋予了画面更加立体和鲜活的艺术表现力。
李可染在山水画的构图中还经常运用“对比”和“平衡”的原则。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中国画,这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哲学思考和审美追求,是中华文明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作为其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是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关键。
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丰富多样,其中留白、对比、平衡等手法是其显著特点。
留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构图手法,它通过在画面中留下空白,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使画面意味深长。
例如,在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画家通过大面积的留白,突出了孤舟和独钓者的形象,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意境。
对比也是中国画中常用的构图手法,通过色彩、形态、大小等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
例如,在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荷花图》中,画家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出荷花的婀娜多姿,赋予画面鲜明的个性。
平衡是中国画构图的另一大特点,讲究画面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画中,平衡并不意味着对称,而是通过合理的布置和呼应,使画面各元素相互依存,达到动态的平衡。
例如,在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画家运用了高低、远近、疏密等手法,使画面元素相互呼应,给人以静谧和谐之感。
中国画的构图特点在不同的画科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山水画注重自然景观的宏大与壮美,花鸟画强调物我本无间,人物画则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情感的表达。
这些特点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取向。
近代以来,一些画家尝试在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原则上进行创新。
他们借鉴西方绘画的构图理念和技巧,与中国画的传统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这些创新尝试不仅扩大了艺术的内涵范畴,还赋予作品更丰富的表现力。
例如,在徐悲鸿的《马》中,画家将西方的透视法和光影效果融入中国画的笔墨之中,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同时保持了中国画的神韵和气韵生动。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的构图特点更加注重简约、意蕴和整体美感。
中国画不追求物象的具象再现,而是通过提炼和概括,强调物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
121鉴 赏浅谈潘天寿的绘画构图赵子巽潘天寿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绘画大师,其学习和继承了历代文人画家的精华,创造出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农家清品》《露气》《雨后千山铁铸成》《雁荡山花》等代表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都充分体现了其绘画形式美学思想。
构图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品画面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支撑作用,潘天寿的绘画构图也独具特色,汲取了中国传统构图的精髓,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进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构图技巧和构图风格,他的绘画作品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构图之美。
本文简单分析了潘天寿绘画艺术的构图之美,阐述了其绘画的构图形式,并对其构图法则进行了相关探索,仅供参考。
潘天寿作为中国著名的传统绘画大师,其一生都在捍卫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绘画作品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还具有浓郁的历史情感。
潘天寿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个性,他在绘画艺术创作中用笔精炼而果断、讲究骨气美和灵变美,用色古艳脱俗、讲究统一中的对比,用墨粗放泼辣,立意新奇、融诗意于画景,构图新奇壮观、讲究开合、既险又奇、充满趣味等,潘天寿绘画作品在立意、构图、用笔、用色和用墨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分体现出其绘画艺术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一、潘天寿绘画艺术的构图之美(一)以山水之境融入花鸟构图是绘画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潘天寿的绘画作品在构图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其以个人爱好把山水之境融入花鸟之中,把山水和花鸟这两个中国传统绘画中相对独立画科的物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简练概括的笔墨和双钩技法对山石和花卉进行勾勒和描绘,使山石和花鸟相辅相成,这种122鉴 赏独特的构图方式取得了相得益彰的画面效果。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适合用远景表现,而花鸟则适宜用近景描绘,山水和花鸟这两种不同的画科不但在表现形式方面各不相同,而且在艺术语言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二者所呈现的艺术风貌也是截然不同的。
根据大师的绘画作品谈构图
一般来说,画家所面对的挑战,是怎样在一张空白的画纸上,加上一些东西来使它变得有艺术性;要从杂乱的环境中,通过运用构图技巧,把其中无关的景物除去,选取其中有用的东西,使画面看起来有艺术性。
作画是从一个空白的画面开始,然后决定把一些东西加进画面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
或是怎样安排现有景物内的元素,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
使作品具有美感,就必须追求作品上的和谐。
构图是平面造型艺术的专用名词,是将个别的、局部的艺术形象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形成形式美的方法。
绘画创作是通过艺术家的构思、意图、以及构图形式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然而不同的构图形式传达的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
构图最基本的因素是线条、形式、质感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
当然色彩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会聚的线条一般能说明透视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非要表现出透视的深度不可。
许多平面的作品都是平面图案。
因此,怎样构图,和怎样选择主体、光线、色彩一样,也能成为画家的个人风格的基础。
西方传统绘画构图遵从和谐原则及统一、完整、主次、秩序、均衡、稳定等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画面完整充实,给人完成之感;形式、风格、技法统一,各种图像、元素具有一致性联系及逻辑关系;主次关系明确,主要部分及中心突出,秩序井然,次要部分从属并且烘托主要部分;构图布局均衡,物体安置合适、稳定等。
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谈谈。
《蒙娜丽莎》的美首先在于构图,达芬奇是谙熟影阴法,在这幅画〖jp3〗中,脸部、胸和手呈现“三亮”,同时微明的天空和深暗的衣服构成二元对立,成为背景,“三亮”竖贯其间,手与上面的亮光形成张力,同时人物正面3/4〖jp〗,这个角度是面部的“黄金角度”,选这个角度容易出效果,而达芬奇的“消隐”法,物体轮廓之间的过渡的模糊处理法,而嘴角和眼角最能反映人的表情,“消隐”法使其模糊,故而产生“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至于《蒙娜丽莎》背景风景的透视法的运用也是有讲究的,人最容易注意的是左上角,因为顺时针阅读的习惯,所以透视也运用了左高右低法,这在绘画上是”矫正”透视。
蒙娜丽莎向左倾也是符合人们的读图习惯。
如果我们仔细看,她的构图是符合视觉美的,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其实和别人看到的我们是不一样的,所〖jp+3〗以一直感觉镜子里很帅的我们,为什么照相总不帅气呢?这就是人眼里绝大多数头发向右摆比较
好看。
蒙娜丽莎安详的表情,就知道这个表情的魅力了——静穆之美。
〖jp〗
再以拉斐尔的绘画构图说说,拉斐尔的绘画构图都是和谐的典范。
例如《西斯廷圣母》,主次明确,圣母与怀抱中的耶稣是绘画的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为次要部分与其相呼应,将观者的视觉引向中心。
圣西斯图、女圣徒巴尔巴拉以及下面的小天使动作各异,面部目光朝向不同方向,变化丰富,但都同圣母和耶稣有着内在的联系。
画中的人物布局均衡,给人充分的稳定感觉。
《捕鱼的奇迹》
是非对称构图,显灵的耶稣被置于画面的右端,但打渔的信徒们的动作、手势等将视点引向耶稣,使之依然成为视觉中心与情节中心,并使画面平衡。
现代一些艺术家挑战绘画构图完整性的观念,制造各种不完整的反常效果。
纳比派画家博纳尔的画较多的受日本版画影响,对画面进行平面化的结构处理,并且色彩趋于主观和装饰。
传统绘画中,人物一般被安置在画面的中心区域及突出位置,博纳尔却常常将画中的人物置放于边缘部分,人物图像很不完整,仅显现出片段,并且常模糊不清。
不完整的、片段的人物失去了传统绘画中的主体地位,成为绘画整体结构的的一个均质部分,并因此而予人陌生与离奇之感。
野兽派的马蒂斯,他绘画的色彩追求是自己对事物的感觉,他的画无不是构图美妙的结果。
其中最著名的《跳舞》画的是五个人手拉着手跳舞,马蒂斯还有最值得称道的作品,就是《红色的餐桌》,这幅画的经典同样来自于构图,第一眼我们会觉得它不错,所以我们才开始去“读”它,先吸引我们的肯定是事件人,她在做什么呢?但是室内墙桌一体,我们感觉疲惫,于是视线转向左上角的窗外,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在主妇与窗之间形成了一个焦点场——餐桌。
哦,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画家要表现什么!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第一感觉不错的原因是什么,是窗与画面构成了和谐,在他的论艺里谈到了自己的构图、色彩时,是那么的理性,清楚他怎么表达才能使之成为精品,也许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
中心突出、主次关系明确是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构图秩序性的基本体现。
古典大师的绘画都有明确的构图中心及主次性。
在现代绘画中,此规则也被颠覆和突破。
高更作于1897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较早的显现着构图中心及主次的缺失。
构图中看不到明显的中心区域,中间偏右处摘水果的女人体及身后坐着的女人体位置突出,色彩明亮,但显然不构成画面的中心,也基本看不到明显的主次关系,画面中的几组人物都很引人注目,构成多个视觉中心,并且缺少相互的联系。
在一些超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画作中,人物、景物图像是相互缺乏联系的拼贴关系,体现着构图中心的缺失及主次关系的缺失。
例如达利的《引起了乐趣》、《怪物的发明》等画,构图中显现诸多引人注目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描绘展现着荒诞的场景,看不到中心,基本无主要场景与次要场景的区别,缺乏明显的主次秩序,场景之间无联系,此状况加强着绘画的非现实、非意识的错乱荒诞的印象。
立体主义绘画在对现象进行几何化与多维度的立体解析的过
程中,也是形象趋于解体,构图的“中心”、“主次”等概念随之趋于消解。
上世纪10至20年代,蒙德里安、马列维奇、康定斯基等人开始进行抽象绘画实验,绘画中具体想象逐渐被否定,抽象的结构与图形成为绘画图像的基本元素,在抽象绘画中,具体的形象不复存在,传统绘画所体现的“中心”、“主次”等概念也基本被否定。
西方传统绘画构图遵从和谐原则及统一、完整、主次、秩序、
均衡、稳定等形式美的法则。
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传统绘画的观念受到极大的质疑和挑战,构图原则被不断颠覆,希望我们能在分析大师作品中有所收获吸收营养来不断的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