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文化,所以在审美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标准的差异西方人注重表现个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审美上会更为强调个性,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共性,他们在审美上更为追求整体美和共性美,比如追求和谐、统一和平衡等方面。
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标准非常注重情感、意境和精神含义。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表现技巧和造型、色彩等纯学术层面。
中西审美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人的审美风格较为具有冲击性和创新性。
他们更喜欢突破传统、挑战权威,比如现代艺术,尤其是波普艺术等就展现了这种审美风格。
而中国人的审美风格则更为注重传承和坚守传统,强调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的内在精神。
他们更喜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精神,比如中国画、国乐等就是一种体现。
中西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方式上。
西方人的审美情趣比较活泼,他们更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展现。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静态、隐蔽和含蓄,他们在审美过程的乐趣中更注重细节和情感上的体味。
在绘画、书法等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比如“轻灵飞舞”、“含蓄沉静”等。
中西方之间还存在一些审美独特性的差异。
中国人审美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宗教和哲学上。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之美非常讲究平衡和协调,是一种和谐的美。
而西方的审美独特性则主要源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制度等因素。
总之,中西审美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方式不同,这也是文化交流和合作创新的一种机遇。
相互了解和交流,可以让中西之间的审美方式更加多元、高质量,使得文化艺术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包括主题、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
下面将就其中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中西方艺术在主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主题通常与其文化背景和历史传
统有关。
中方艺术往往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和自然景色,强调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而
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人经验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关注人类的精神层面和现实社会问题。
中西方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不同。
中方艺术常采用象征与意象的手法,形式多样
且富有内涵。
中国绘画以墨、水、色相结合,追求以简约的形式表现物象之外的意境。
而
西方艺术更注重逼真的细节和透视效果,追求视觉上的真实感。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
中方艺术注重和谐、内敛、典雅,强调画中有情境、追求意蕴,倡导美与道德的统一。
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追求个体
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在审美观念上更加注重艺术本身的价值。
中西方艺术的文化背景也是审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文化的厚重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观念,注重平衡和谐、以物为中心。
而西方国家多为发
达的工业化国家,在现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表达。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体现在主题、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
这种差异并不代表
中西方艺术的优劣之分,而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所决定的。
通过对比和
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方艺术之美。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历史、宗教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虽然艺术是一种全球性的语言,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也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方艺术审美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思想差异。
首先从绘画艺术说起,中西方在绘画审美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作品更加注重形式美和逼真性。
西方画家在表现人物或者景物时,追求光影的真实效果和细节的描绘,力求让人物或者景物栩栩如生。
而在中国绘画中,更加注重的是意境和内在的美。
中国画家在作品中注重表现与自然融为一体、虚实结合的意境,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所以在中西绘画艺术中,表现手法、艺术特点以及审美取向都存在着差异。
雕塑艺术也是中西方审美差异的体现之一。
西方雕塑更加注重对人物或者动物的雕塑,追求立体感和动态感的表现。
西方雕塑家通过对材料的雕刻,展现出人物的形体和神态,追求雕塑作品的生动和逼真。
而中国雕塑作品则更加注重静态与动态、形体与意境的融合。
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通过局部的表现和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深层的内涵,形成内敛、含蓄的审美特点。
建筑艺术也是中西方审美差异的体现之一。
在西方建筑中,追求对空间的理性和科学的设计,建筑物的外观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对称的美感,追求建筑物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更加注重的是对空间的层次和内在的意境的表现。
中国古建筑的美在于其注重气势和整体的设计,苍劲的檐柱、内敛的色彩、丰富的雕刻和对自然环境的融合都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审美特点。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由于文化、历史、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相信这种融合将会为中西方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试论中西方审美心理差异作为一种范畴,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极具多样性与丰富性,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而美审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过程,故此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同时审美也受制于时代背景、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及个人情感等诸多客观因素,进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那么,由于审美心理差异而引起的中西方审美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1中西方审美心理特点1.1中国审美心理特点1.1.1文化中西方审美心理的差异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差异。
中国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百家争鸣间,当属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
“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道德角度的审美切入点。
在中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的主观性,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1]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中国人伦社会的社会属性更促进了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注,进而导致中国古典艺术绝大多数均与人文、政治、权利紧密相关。
1.1.2建筑“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里记载着人类历史[2]的时代。
”建筑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当时时代的技术水平以及政治经济状况,更能体现出其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
中国古典建筑,同样遵循着和谐中庸的审美理想,且封闭自持少有变化,强调建筑的整体性,讲究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以群体取胜并注重虚实结合。
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通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辅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取得了相[3]当的和谐,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1.1.3审美意识(1)道德道德要素是影响审美情感的第一要素。
客观的审美事物在不同道德观念的审美主体面前,他们所反映出的审美评价定将不尽相同,甚至会截然相反。
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论述中西方审美差异是指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以下是对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的论述:1.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中西方审美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种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观。
中方审美观念常强调内敛、含蓄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审美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表达、直接性和自由。
2.价值观与信仰体系:中西方审美差异还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普遍注重和谐、平衡和自然,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创新和独立思考被重视,强调个体的表达和多样性。
3.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偏好:中西方审美差异还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偏好上。
中方文化倾向于使用象征性的意象和富有禅意的表达方式,如中国传统绘画和诗词。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体情感的表达,如写实绘画和情感诗歌。
4.美学标准与审美标准:中西方审美差异还涉及到对美学标准和审美标准的不同理解。
中方文化更注重整体和谐、内涵和意境,而西方文化更强调技巧和创新,对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的表达更为重视。
5.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中西方审美差异的形成也起到一定影响。
中方文化普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艺术和审美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中西方审美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普遍趋1/ 2势。
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审美趋同和相互影响也在逐渐增加。
同时,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偏好也会因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2/ 2。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自然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西方国家的审美差异不仅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反映在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美学思想上。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一、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看法,它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中西方对于美的理解和欣赏有着不同的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美往往被定义为对称、和谐、比例等形式美。
希腊古典艺术中的“黄金分割”原则便是这一观念的典型体现,它强调形式的完美和规则的统一。
而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美往往更注重“意境”和“气韵”,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正是这一审美观念的典型体现,它们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可见,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在于注重形式美与内在意境的不同取向。
二、价值取向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形成。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由是主要价值取向,因此西方的审美追求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西方的绘画作品中,个体形象往往被强化,个体情感和思想也更加突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哲学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国的价值取向更偏向于内敛、含蓄和稳重。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往往通过自然景物和禽兽花鸟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不直接以个体为中心。
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也影响了中西方的审美理念和作品表现。
三、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对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中西方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美差异。
西方美学以古希腊美学为代表,重视逻辑分析和形式美的规范。
西方美学注重作品的理论探讨和规范化,它通过对艺术规律的研究来揭示美的本质和规律。
而中国传统美学则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情感的表达。
中国的宋儒学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所表达的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含蓄之美”和“雅致之美”。
中西美术审美差异及原因浅析中西方的审美受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有着显著的不同。
通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西方美术审美的不同,并揭示产生这种不同的审美差异的原因,说明中西方美术审美既有相同性,又有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将随着各自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而产生变化。
审美理想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达,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审美观点相比,虽然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也明显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一、美的概念谈到审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从字源学来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
这说明,美与感性存有、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的关系。
《论语》里讲“里仁为美”,又讲子张问“何谓五美?”孔子回答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的美讲的都是善。
这里“美”和“善”是混在一起的,经常是一个意思。
二、中西美术审美差异在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早的大学派,他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有就是数理的存有,美就是数的和谐。
西方古代哲人们直接把对美的追求具体化为视觉的和谐形式创造。
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他们发现构成长方形比例协调感的“黄金分割”比是[a:b=(a+b):a];人体美也同样取决于不同数之间的比例和谐。
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雕刻家波里克莱塔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下写成的《论法规》一书专门研究了人体各局部之间的数学比例关系,他的作品《持矛者》、《束发的运动员》等都是依照这些“法则”创作的:身长与头的比例是8:1;脚的长度应是手掌宽的三倍;腿部从脚到膝的长度应是手掌宽度的六倍……古希腊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从他们理解世界的基本观点出发,为艺术设定了追求美、再现美的原则,那就是: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
最智慧的也就是最美的,最美的也就是最智慧的数的和谐。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些历史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情趣。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上,也体现在观念和情感上。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进行全面分析。
一、艺术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古代,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
西方艺术以写实主义和透视原理为主,追求形式上的真实和立体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以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原理为基础的。
而中国古代绘画则更加注重表现情感,强调意境和空间感。
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花鸟画重在情景的描绘和意境的渲染,通常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审美情趣。
西方有雕塑艺术,而中国则有陶瓷艺术和传统的中国式山水园林。
当代艺术中,中西方的艺术家们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巨大差异。
西方的现代艺术更加偏向于激进的表现形式,例如废铁雕塑、行为艺术等,这些表现方式更加强调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则更加偏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表达,在中国当代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传统文化符号和元素,例如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国画、水墨画等。
二、美的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美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美学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表达,认为美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强调审美意识的主观性。
而中国古代美学强调整体和谐,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的美学观念一直注重道德伦理,儒家文化中有“礼乐尚节俭,以观德行”的观念,这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注重技巧的表达,也注重内在的道德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内在的美学追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例如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意境和空间感,而西方风景画更加注重写实的绘制。
中西方文化的宗教和哲学背景也对美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因此西方艺术往往带有宗教色彩,例如基督教教堂中的壁画和雕塑。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其中包含着非常显著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的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美理论的不同中西方的审美理论不同,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差异较大。
西方的审美理论从古希腊时代的《论美》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审美学。
西方的审美学分为自然主义审美学、形式主义审美学、实用主义审美学、马克思主义审美学等等。
而中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推理,不同于西方形式化的审美理论。
二、艺术形式的不同中西方的艺术形式有较大的差异。
西方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绘画、音乐、雕塑、舞蹈、戏剧等,表现方式自由多样;而中国艺术形式则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强调在受众面前独立存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技巧。
中西方观众对于艺术审美有其特殊趣味。
例如,西方的观众趋向于奉为经典的类似于弗格森的绘画艺术,有着一种线条与色彩的凝练美,在中国,更加重视一个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四、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着两种文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在表现方式上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内在世界以及外在社会。
中国文化注重团体、祖国和精神境界,强调文化传承、精神追求。
因而影响在学习和表现艺术时的不同倾向。
总之,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
文化背景、审美理论、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由于此类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地区的受众在鉴别、接受和感受艺术时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经验,也从而使得艺术品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价值表现更加多元化。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之间在审美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所影响的。
西方艺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注重个人表达和独创性,强调个体的体验和情感。
而中国艺术则更加强调整体和集体的性质,追求和谐、平衡和统一。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从理念上来说,西方艺术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西方艺术家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原创性,追求艺术作品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个体在西方艺术中被视为独立的、有独特能力的存在,注重个体的感受和情感表达。
相比之下,中国艺术更注重整体和集体的性质。
中国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础,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中国艺术家强调个体对整体的奉献和服从,注重个体在集体中的角色。
中西方艺术在理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艺术形式上,中西方艺术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风格。
西方艺术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
西方艺术以绘画、雕塑、音乐等形式为主,注重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西方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经历了各种艺术运动和潮流的冲击,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相比之下,中国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曲、舞蹈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审美规范和技巧。
中国艺术强调形与神的统一,讲究画面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中西方艺术形式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在艺术的审美价值、形式和理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也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同。
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美的多样性。
无论是中西方的艺术创作还是欣赏,我们都应该尊重并包容不同的审美观点和差异。
只有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2010.04李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 430074)【摘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
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
其中艺术审美存在着中西差异这包括东西方社会存在不同的认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
艺术的审美情操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关键字】中国审美西方审美差异原因分析一、审美含义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
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因此审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诸如时代背景、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
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所涉及的范围广阔,有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
基于此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可以是我们精心烹调的菜肴,可以是摄像机随意扫射后的一张照片,也可以是大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张张画卷。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二、中西方审美差异体现1、中国审美中国的审美观可概括如下:1)“以和为美”――证实辩证和谐的文艺观;2)“以意为源”――推崇审美主体的能动性;3)“以形为义”――表现自然美的形体地位;4)“以思为最”――追求唯心主义的哲理感。
2、西方审美1)“以形为最”――强调万物客观的准确性;2)“以真为本”――至求唯物主义哲理感悟;3)“以意为泉”――注重主思想的主导地位;4)“以境为高”――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西方的绘画作品大都色彩浓重、立体感强、大胆开放,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西方人喜欢丰富的自然的美。
西方绘画是在画布上用颜料反复涂模出光影和透视效果。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
在致力于追求纯艺术的现代派画家看来,传统绘画搀杂太多的“非艺术的杂质”。
实际上,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
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
传统绘画在艺术上的这种不纯粹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和描述性等方面述期。
现代主义时,在西方绘画领域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派别和思潮:抽象主义以其非具象的体积和团块,组建着那种远离人们的日常视觉、与自然物像几乎毫无瓜葛的三度空间的形体结构;表现注意一夸张变形的绘画语言,使作品成为精神性的、情感的符号;梦幻主义则以一个个充满幻想和象征性的视觉图象,将人们带到精神彼岸飘渺超然的境界。
综观现代派绘画,不难看出其共同特征,即对于客观再现的漠视和对主观表现的强调。
现代主义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及绘画语言自身的价值,他们排斥功利性,对描述性和再现性的因素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组织画面结构,表达内在情感,营造神秘梦境。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有中和气韵、意境等一些概念中和是最根本的审美形态"气韵和意境既是中和的的展开"又是较中和更具体"内容更丰富的的审美形态。
中国古代绘画要求气韵生动"气韵是在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中国古代艺术家追求的目标。
中国字画讲究的就是气韵生动"如果没有了那一份气韵流转的意味"中国的传统的书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大都具有综合性"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结合。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和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些差异是由双方不同的生活基础"思维方式"社会形态"价值观念等造成的。
中西方审美形态的不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二者在审美的实践活动的不同。
西方人在审美活动中强调主观和客观的分开。
主观和客观的分离导致了人的三种审美潜能“耳目”“心意”和“志神”之间的分离,古希腊人就习惯把“心意”和“志神”包含于完美的形式之中,这种完美的形式代表就是悲剧和喜剧。
在对中西方审美形态进行了分析比较后"再综合现实情况可以知道"所有的审美形态都是审美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人生境界存在状态和感兴形式"当他们融入到后人的的审美实践和审美观念之后就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了解了不同艺术审美形态特点之后"人们无论是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都会由此得到帮中国审美传统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由实及虚,这样才是好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的表现出宇宙的生机和人生的真谛。
在中国审美和艺术中,中国传统审美方式非不重视“象”、“境”、“形”等实的方面,但在审美中更侧重的是“意”、“神”等虚的方面,如中国绘画不重视反映客观的真实,重神似不重形似,只求表达画家主观情感寄托和本人的人品。
中国画家一方面,“外师造化”也就是游心自然,放荡江湖之中,沉醉山水之间,然后情随境迁,心与物化,挥笔点染。
另一方面,又“中得心源”自始至终,坚持着自己的我,以至山川草木,无不着我之色彩,无不代我而立言。
我游我观,我思我画,都是畅我之神,达我之意。
畅神达意,方才是中国画家的最高目的。
所以,物之性与画家之性,长期融合,画家不欲表现自己的人品,他的人品也就自然而然的跃然纸上。
西方审美思维方式侧重于由个别到一般、由低到高、由部分到全体的理性把握过程。
在艺术作品中,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那些能够从个别中见出一般的作品。
亚里士多德提出诗人应该向肖像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一个人的特殊面貌,求其相识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
”西方人为了满足“审美”的需要,总是把审美对象仔细玩索,深入剖析即从艺术的感性经验开始,然后经过知性多方面的探讨,多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加以归纳和演绎,最后形成各种艺术门类。
如西方人把绘画也视为科学,绘画便成为了人们通过驾驭自然而获得的技巧(色彩、明暗、透视)来如其所视地再现现实客观自然。
中西方对比,我们会发现人物绘画中,中国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和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
直到近代,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
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
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
说到底,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不懂和禁忌。
在中国礼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脐的教化,成为一种约束人的意思行为,禁忌自我了解的桎梏。
在中国历史上认为大逆不道的事,在西方,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习以为常了。
人类为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境界和自由无羁的生活方式曾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每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无不融入太多的悲剧意识。
这种意识的根源是人类历史上很多美好的东西曾遭到人为的压抑和摧残。
世世代代的理想之梦被严酷的现实击碎之后,那种油然而生的凄迷美,能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共鸣,这种审美理念让我们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不能武断和片面的说孰优孰劣,东、西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系统经过猛烈的撞击之后,初步形成一种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
中国先进的知识份子,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用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很多正确性。
西方的审美观念也给中国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中国的审美观念也逐步被西方人接受和喜欢。
喜欢汉学和汉字文化的外国人到中国留学的人也逐步多了起来。
近代时兴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也通过不同渠道打动着西方人紧闭的心扉。
竟管他们赏玩的风格跟中国不一样,但他们却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与自然和谐的良好习性。
西文化差异,不少学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乃至毕生的精力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向西方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西方,为全球一体化的思维格局作出了不朽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西方文化特征和艺术思想的构成。
对我们了解外埠世界,了解西方文化的审美理念,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研究自己民族的审美理念和融入西方审美思想对我们的赏石活动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
人的认知思维具有同化、顺应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
同化是把客体纳入到主体中去融合。
顺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揉合原有审美对象的功能当然易于为对象所同化。
这种同化和顺应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在量上丰富了原有对象的审美水平。
文学家,艺术家和与之相关的鉴赏家应该担负起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使命。
历史上任何一部青春永驻的不朽之作,总是不断满足那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从而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永不过时的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