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文化和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5.92 MB
- 文档页数:16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统一中国后,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汉代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曹魏集团在邯郸南部邺城一带建都;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成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磁山文化、赵文化、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内涵博大精深,风格丰富多彩。
★邯郸市-长寿村简介长寿村即武安市西北56公里处摩天岭脚下的艾蒿坪村,距北京460公里,因自建村以来,村民少病绝癌,世代长寿,寿命均在85岁以上,故称“长寿村”。
沿深褐色石板路进村,在村边山崖旁,一股清冽甘纯的泉水从山岩之中喷涌而出,汇成小溪,汩汩流淌,因泉水富含矿物质和中草药成分,村民们常年饮用,少病益寿,故称“长寿泉”。
到这里的游人都要坐在泉边的茶桌旁石凳上,在欣赏深谷幽林美景的同时,从热情的山村小姑娘手中接过盛满泉水的杯子,一饮而尽★邯郸市-京娘湖风景区简介京娘湖位于武安市西北部,距北京510公里。
因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带,故得此名。
京娘湖原称口上水库,建于1966至1969年,最大水面2500亩,库容量3200万立方米。
湖面呈倒“人”字型,分东西两支。
东支为常社川的前段,西支为门道川的前段,各有3公里长。
这里层峦叠嶂、群峰竞秀、湖水荡漾、林木茂盛,加上古迹名胜与神话传说,形成了具有诗情画意的京娘湖旅游区。
从入口处乘游船驰向东支,峭壁如削、怪石嶙峋,右侧峭崖上有巨石挺立,姿若雄鹰傲视;左侧断崖悬垂,形似神龟探头。
★邯郸市-黄梁梦吕仙祠简介黄粱梦吕仙祠,位于邯郸城北10公里处黄粱梦镇,距北京440公里。
《邯郸历史文化简介》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邯郸这座很厉害的城市!邯郸呀,那可是有着特别特别长的历史。
很久很久以前,就有很多人在这儿生活啦。
这里发生过好多好多故事。
比如说,战国的时候,赵国的都城就在邯郸。
赵国出了很多有名的人,像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故事可精彩啦!廉颇是个很勇敢的大将军,蔺相如呢,特别聪明,他们俩后来还成了好朋友。
邯郸还有很美的建筑,像赵王城。
那城墙可高可厚啦,走在里面,就好像能看到以前的人们在里面生活的样子。
而且呀,邯郸还有好多好吃的。
比如大名的烧饼,香香脆脆的,咬一口满嘴都是香味。
小朋友们,你们说邯郸是不是很棒呀?《邯郸历史文化简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邯郸。
邯郸有个很有名的地方叫丛台公园。
那里有个高高的丛台,以前的国王会站在上面看风景呢。
公园里有很多花花草草,可漂亮啦。
邯郸还有一种很特别的艺术,叫磁州窑。
那些瓷器上画着好看的图案,有花呀,鸟呀,可美了。
还有哦,邯郸的成语特别多。
像“邯郸学步”,说的是有个人到邯郸来,觉得这里的人走路好看,就学着走,结果自己都不会走路啦。
是不是很有意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样的邯郸吗?《邯郸历史文化简介》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说说邯郸。
邯郸在古代可是个很重要的地方。
很多皇帝都来过这里呢。
这里还有很多古老的传说。
比如说女娲补天,传说女娲就是在邯郸这一带补的天。
邯郸的武灵丛台也很有名。
那里经常会有表演,可热闹啦。
而且,邯郸的永年广府城也很棒哦。
那里有大大的城墙,还有很多古老的房子。
小朋友们,邯郸的历史文化是不是很丰富呀?。
关于邯郸文化调研报告调研背景和目的:邯郸是河北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邯郸的文化传统和发展现状,探索邯郸文化的特色与潜力,为保护和传承邯郸文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收集邯郸历史文化的相关书籍、论文、报刊资料,对邯郸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代表性人物等进行梳理和整理。
2. 实地考察:走访邯郸古城区、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了解邯郸古建筑、文物、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情况,并与相关专家学者、文化从业者进行深入交流。
3. 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于邯郸文化的认知、态度和需求,探讨邯郸文化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调研结果与分析:1. 历史文化传承:邯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目前邯郸还保留着许多古建筑、文物和历史遗迹,如魏武帝庙、大千庄古墓群等,这些都是邯郸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文化产业发展:邯郸城市已经开始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如中国曹妃甸国际影城、邯郸红旗运动纪念馆等。
这些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在提升邯郸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3. 城市居民文化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邯郸市民对于文化活动和文艺表演的需求较高,希望能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艺演出。
同时,许多市民对于自己的家乡文化了解较少,对于邯郸的历史文化缺乏基本认知。
建议和展望:1. 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加大对邯郸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市民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开展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市民对邯郸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2. 多样化文化活动:丰富邯郸的文化生活,加大对各类文化活动的支持和扶持力度。
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深度融合,提升邯郸市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3.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邯郸古建筑、文物、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邯郸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邯郸的历史文化,可以归纳为十大文化体系。
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是所表现得出的改革创新精神。
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和融合的过程。
她丰厚博沉、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的代表。
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
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雄人物。
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
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为本、广揽人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期的考古文化,是我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
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还发现了炭化的粟10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国核桃的最早发现地。
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改写了我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
以陶质平底盂、鸟头形支脚为特点的生活农具,以石质斧、铲、磨盘、磨棒为特点的农耕和脱粒工具,以长方形坑穴为特点的粮食窖穴,以陶、石器“组合物”为特点的祭祀遗迹等,构成了磁山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浅谈邯郸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一群人,他们的生活习俗、文化观念、生产方式等,无一不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面我将简单谈一下我的家乡——邯郸,其历史文化传统与自然地理的环境。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地处东经114°03'~40',北纬36°20'~44'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辖4区、1市、14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96.4万。
邯郸具有3000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
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
地理环境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
东界山东聊城,南临河南安阳,西连山西长治,北接邢台。
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80公里。
总面积120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3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06平方公里。
邯郸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
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相对高差1866米,总坡降为11.8‰。
全市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五级阶梯:西北部中山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东部冲积平原。
植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矿产资源品种齐全。
历史文化“邯郸”二字作为地名,3000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越的地理位置(四省交界),境内民族众多(绝大多数为汉族,还有回、满、蒙古、朝鲜、布依、苗、壮36个等少数民族),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103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
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邯郸古城邯郸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冶铁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邯郸古城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独特特色,被誉为中国北方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
邯郸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早在公元前8世纪,邯郸就已是一个繁荣的城市,是春秋时期邯郸国的首都。
秦朝统一中国后,邯郸成为了边塞重镇。
在汉朝时期,邯郸古城的城墙开始兴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邯郸成为了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邯郸古城内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景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宣威楼和针井。
宣威楼是邯郸古城最高的建筑,也是古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建于明代,是为了纪念邯郸人宣威烈士修建的。
楼高六层,居高临下,俯瞰古城全景。
针井是古城中独具特色的建筑物,是邯郸地区古代冶铁业的重要标志。
传说中,邯郸古城是中国古代冶铁业的发祥地之一,针井作为冶铁的一种工具,在邯郸的冶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宣威楼和针井,邯郸古城还有许多古老的街巷和庭院。
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给古城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在这些街巷中,可以看到古老的木质结构,有着独特的雕花和彩绘。
庭院则是邯郸古城中的一大特色,庭院的设计讲究平衡和和谐,给人一种舒适和宁静的感觉。
除了历史遗迹和建筑文化,邯郸古城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和工作坊。
这些手工艺品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
在邯郸古城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许多手工艺品工作坊,如传统剪纸、布艺、糖画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展示了古城的独特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邯郸古城中,还有一些历史博物馆和文化展览馆,展示了邯郸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展览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细的介绍,向游客展示了邯郸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游客在参观中可以更好地了解邯郸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邯郸古城的保护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城的建筑物自然老化,需要及时修缮和保护。
国家历史文化古城——邯郸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7300年的文明史和3000年建城史。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太行风光秀美,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层出不穷,邯郸成语典故闻名瑕迩,民俗民风独具特色,极具旅游开发潜力。
邯郸市现有文物古迹15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磁山文化遗址、磁州窑遗址、南北响堂石窟、磁县北朝墓群、娲皇宫及石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赵王城遗址、战国赵王陵和邺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武灵丛台、黄梁梦吕仙祠、学步桥、回车巷等97处。
市级138处,县级450余处。
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涉县崇州旅游风景区和峰峰矿区南北响堂山旅游景区两处风景名胜区。
想了解更多关于邯郸的旅游资讯请来邯郸爱旅游网。
省级森林公园两处:武安市名河源森林公园和峰峰矿区响堂山森林公园。
AAA景区两处:丛台公园和黄粱梦吕仙祠。
现已形成A级景区18处(其中4A级景区10处),旅行社73家,星级饭店26家,旅游院校4所,旅游汽车公司4家,旅游客车达400多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50多家,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00多万人次。
家乡印象之人文邯郸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
邯郸之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
战国时,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
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
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500年之久。
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开始走向衰落。
直到唐五代时,邯郸东部的大名才悄然兴起。
大名至馆陶一带,是宋辽交兵的古战场,这里曾演绎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邯郸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中心地带。
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129师转战千里太行,创建了以邯郸为中心的晋冀鲁豫解放区,从此奠定了邯郸作为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
1945年10月5日邯郸城获得解放。
从此这座饱经沧桑、历尽三千年盛衰荣辱的古城终于秋风萧瑟换了人间。
历史文化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103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
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绵绵7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文化脉系。
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
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
邯郸地方文化对于邯郸,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邯郸是我的老家但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石家庄,回去的机会也很少所以我对于邯郸的文化一直不是特别的了解知道上了邯郸地方文化的课,我才知道了邯郸的历史原来如此之悠久,邯郸的文化原来如此之丰富这个课让我深深的了解了我的老家邯郸——这个神秘而迷人的古城。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因邯山至此而尽得名,但是是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河北南部钢铁,纺织,电子基地。
赵国赵武灵王建筑的“武灵丛台”现已建成从台公园为国家四a 级景区。
邯郸市地处东经114°03’~40’,北纬36°20’~44’分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位于晋冀鲁豫四省要冲和中原经济腹心,在四省的交界区,是唯一的特大城市管辖四个区,一个市,14个县,总面积1.2万平方km其中市区面积45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963万邯郸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众多的文化,素有北方粮仓冀南绵海之称。
这些头衔和称呼都是百度词条上对于邯郸的解读,纵然它给了邯郸很多的美誉,但是真实的邯郸远比百度词条上的更加的吸引人。
邯郸因为其历史悠久,文化众多,形成了特有的十大脉系文化分别是女娲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华,邺城文化,石窟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
在这当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成语典故文化和,广府太极文化和赵文化。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的地域和辉煌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快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滋生机遇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多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等,他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余哲理,赋予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只奇葩。
小升初语文河北邯郸知识点一、邯郸简介邯郸是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中部。
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在小升初的语文考试中,邯郸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点常常是考生需要了解的内容之一。
二、邯郸的历史邯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邯郸曾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它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都城,也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
三、邯郸的文化邯郸的文化底蕴深厚,包括文学、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
春秋时期的文学家荀子就是邯郸人。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荀子邯郸第一”。
四、邯郸的名胜古迹邯郸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邯郸大槐树”。
这棵大槐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最大的槐树之一。
它被誉为“东方第一树”,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五、邯郸的民俗风情邯郸的民俗风情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邯郸市都会举办盛大的“恭祝槐花开”活动。
届时,市民们会穿着传统的汉服,载歌载舞,庆祝槐花盛开。
这个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邯郸市的一大特色。
六、邯郸的方言特色邯郸方言属于晋语的一种。
它独特的语音和词汇,使邯郸的方言成为当地人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小升初的语文考试中,邯郸的方言特色可能会以听力题的形式出现,考察学生对方言的理解能力。
七、邯郸的特色文化教育邯郸的特色文化教育也是值得一提的。
邯郸有许多优秀的文化教育机构,如邯郸市图书馆、邯郸市博物馆等。
这些机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
总之,邯郸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小升初的语文考试中,了解邯郸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俗风情、方言特色等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希望本文对即将参加小升初考试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冀酒文化五城之一:邯郸冀酒文化五城之一:邯郸邯郸在河北有史可考的各个城市中,邯郸城的文化底蕴最为深厚,邯郸人的饮酒历史也颇为悠久。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其国都即设在邯郸。
邯郸酒文化溯源古都邯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7000余年前的磁山文化即源于此,当时邯郸地方就已经有种粟的历史,创世界人工种粟历史记录。
后人聚五谷之精华,酿冽泉而为酒,以磁州窑之瓷器盛之,邯郸酒文化由是而兴。
对于邯郸文化,有人用“两脚能从地下踢出个文物、三句话就能蹦出个成语”来形容和描述邯郸的文化底蕴,邯郸学步、完璧归赵、毛遂自荐、闻鸡起舞、刎颈之交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无不与邯郸相关,凸显赵文化之发达。
邯郸为古赵国之地,后赵国兴,邯郸遂为赵国之都,邯郸之酒因此也被称为赵酒。
至汉时,邯郸商贾云集,经济日盛,更为当时五大都会之一,赵酒亦随着经济的繁荣而流传全国。
唐朝时期,邯郸酒业依然兴盛,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醉骑白花路,西走邯郸城”和王昌龄“邯郸饮来酒未消”的诗句,足以印证当时邯郸酿酒业的盛况。
到了明清时期,邯郸酒则被封为宫廷御品,乾隆皇帝游历邯郸时还留下了“美酒十千醉不辞”的御笔。
战国之时,赵酒以味厚而闻名于诸侯,楚王曾经因求赵酒不得而怒围邯郸,并由此引起了可能是迄今为止古今中外唯一一场因酒而引发的战争,可见早在赵国时期邯郸酒即称霸列国。
据史料记载:“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
鲁酒薄而赵酒厚。
楚之主酒之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
楚王以赵酒薄而围邯郸也。
”名酒代表:丛台酒、大名滴溜、赵国酒典冀酒文化五城之二:承德作为清代的陪都,承德以避暑山庄闻名,也以避暑山庄作为其历史文化构成的重要基础。
而避暑山庄又以其博大精深的治世思想、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精湛的园林建筑艺术,成就了厚重的“避暑山庄文化”,由此也使承德成为一座有内涵、有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
避暑山庄原名热河行宫,俗称承德离宫,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时约90年,直到1792年才建成。
邯郸的风土人情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103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
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绵绵7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
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
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
女娲文化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
娲皇宫因此而得名。
女娲因女娲抟土造人,又是人类的创造者,故被世人尊称为“华夏祖庙”。
娲皇宫建造在悬崖峭壁上,阁楼高悬,构造奇巧,被称为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
曹魏建安文化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在东汉未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问,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
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
北齐石窟文化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经群,代表着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最高成就。
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国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四大名窟之后的全国第五大石窟群。
也是北齐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藏。
梦文化以“一枕黄粱”名梦和黄粱梦吕仙祠古建筑群为代表的梦文化,蕴含着极为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产生于唐代的黄粱美梦传奇故事,就发生在邯郸的黄粱梦镇。
磁州窑文化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是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
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