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地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潍坊的风俗
潍坊风筝: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过年穿新衣:过年穿新衣是潍坊城区的年俗传统之一。
在春节里,人们不仅要备年货、买新花,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外,还会追求新的服饰。
潍坊核雕:传统工艺核雕,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清朝晚期,潍县人都师从著名核雕艺人张大眼学习核雕,以娴熟技艺闻名乡里。
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有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同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民间画市。
嵌银漆器:嵌银漆器是潍坊独有的手工艺品,曾在一九一四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最优等奖。
鸳都美食节——特色鸳都,美食潍坊——工程管理2007级邢皓中文摘要风筝节是鸳都潍坊的传统节日,每年世界各地友人来潍坊参加盛大的风筝节。
基于风筝节的盛况,本论文综合潍坊地区的人文和经济特点,提出举办美食节的方案,希望借此带动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潍坊地区特色小吃比较多,风味独特,比较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并且价格优惠,容易推广。
美食节的举办地点可以选在离风筝广场较近的位置,在风筝节举办期间举办,借由风筝节的影响来扩大鸳都美食节的影响,使来潍坊旅游观光的游客娱乐、美食同时享用,这也是招徕游客的手段之一,进一步扩大潍坊的知名度。
美食街作为美食节的辅助可以永久保留,服务于当地民众,为当地人提供一个享受正宗小吃的绝佳地点。
本论文从环境调查和分析、项目定义和论证、组织管理、经济策划几个方面来阐述鸳都特色美食节的开发。
一、环境调查和分析“世界风筝都”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全国卫生城市,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地!她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这里有著名的潍坊医学院,以及附属医院都是非常有名的院校,其中,在2009年全国安全县比赛中昌乐县以其显著的优势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其中不乏有市领导的正确部署和智慧才能有这样好的成绩。
中国潍坊自古以来就有春季放风筝的风俗,1984年当地政府发扬这一优秀民间文化传统,倡导举行国际风筝会,当年就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新加坡、日本、原联邦德国、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风筝团队100多名放飞员前来赴会。
首届风筝会于1984年4月1日在潍坊市体育场举行,12,000名风筝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
从此,每年4月初都在潍坊市举行一届国际风筝会,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
因为有这样一个风筝会,潍坊市当之无愧地成了世界风筝之都。
潍坊国际风筝会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并有众多海外人士参与的大型地方节会。
其创立的“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
山东潍坊的风俗
在山东潍坊,过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山东潍坊的风俗。
一、元宵节
在山东潍坊,过元宵节是最热闹的。
首先要吃元宵,元宵即
汤圆,以面粉和米粉制成,煮熟后表面会浮一层油脂。
吃了元宵,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
在潍坊,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
风俗——放灯。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它住
在海底深处的石缝里。
每到除夕,“年”都会爬上岸吃人和牲畜。
有一年除夕,人们发现“年”又回到海底的石缝里了。
为了吓走“年”,人们就把燃烧的火把插在石缝里,点燃火把后发出耀眼
的火光。
果然吓跑了“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把放灯习
俗延续了下来。
二、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在古代称
元日、元正、元旦等。
从汉代起又用“元旦”之名了。
春节这天
要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和团圆饭等活动。
一般从小年开始过年,除夕是新年第一天,也是春节最重要的节日。
三、端午节
— 1 —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 2 —。
潍坊最有名的十大特产(你知道有哪些吗)潍坊,下辖地级市,古称""、"",又名"",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与、等地相邻。
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市域地貌自北向南,由低到高,形成几个台阶。
截至2023年,辖4区6市2县。
2023年总人口936.3万人。
潍坊是是世界风筝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2023年,潍坊市入选为第五届。
2023年4月2日,科技部、国家发展委发布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全国17座城市入选,潍坊名列其中。
2023年1月,潍坊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潍坊风筝广场1.潍县萝卜潍县萝卜又称潍坊萝卜,是山东省著名萝卜优良品种,俗称高脚青或潍县青萝卜,因原产于山东而得名,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潍县萝卜皮色深绿,肉质翠绿,香辣脆甜,多汁味美,具有浓郁独特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是享誉国内外的名特优地方品种。
素有"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萝卜皮"之说,深受人们的喜爱。
2023年09月0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潍县萝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潍县萝卜潍县萝卜,又称 "高脚青萝卜",生长于原潍县境内。
潍县萝卜甜脆多汁,稍有辣味,含有大量维生素,具有行气、化痰、消食等功能。
故又有"水果萝卜"之称。
潍县萝卜叶丛半直立,羽状裂叶,叶色浓绿有光泽。
外观呈圆柱形,约三分之二露出部分皮色深绿,入土部分皮色黄白。
刀割萝卜时,入刀之处皆因清脆崩裂,汁液沾手,入口脆甜,略带微辣的口感让人口舌生津。
潍县萝卜肉质根呈筒形,地上部分20厘米,皮深绿色;地下部分皮白色,单根重500—600克;肉绿色、浅绿色,肉质致密脆嫩,微甜微辣,生食最佳。
5保健医苑3年第期保健医苑美味天下|“逢二排七大集间,白狼河畔人如山。
寒流雪翻火正红,下水香锅面朝天”。
说的是老潍县(潍坊)的传统美食朝天锅。
由此我们知道,过去的朝天锅是赶集时在户外吃的。
天寒地冻的时候,吃上一卷肉饼,喝上几大碗用猪下水煮出来的肉汤,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驱散寒冷。
其实,传统的朝天锅制作起来并不复杂。
用一口大锅煮着猪的大肠、肺、肝等下水,煮好的各种下水分类切好,卷入烙饼中,再把锅内的热汤用碗盛了,加入香菜、葱花、盐等,一边吃饼卷肉,一边喝热汤。
据说朝天锅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早市,它的鼻祖还是文化名人郑板桥呢!当年,潍县县令郑板桥对民间疾苦十分关心。
某年腊月,他微服私访了解民情,见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他建议集市上卖熟肉的人把锅搬来边煮边卖,把煮肉的汤免费给赶集的人喝,这就是朝天锅的雏形。
后来,有生意头脑的人发展成了卖饼卷肉,顾客可以免费喝汤的朝天锅。
朝天锅因为经济实惠,深受大众欢迎。
随着商贸的发展和顾客的需求,朝天锅也被搬进了店内经营,那口煮肉的锅不再面朝青天了,但这一称呼却被沿用下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餐饮业的发展,现在的朝天锅已是“今非昔比”。
首先是桌台设计、锅的制作、燃料燃具等都已现代化;其次,色香味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主料仍然沿用传统的猪下水,但老汤是经过精制的,汤清味浓,常常还要外加老母鸡、驴肉、大头丸子等。
小料、调料的配备既重传统,又新增花色。
吃时配有葱末、香菜末、疙瘩咸菜条、胡椒粉、蒜泥等十几种调料和小料。
朝天锅经过“扬弃”,变得干净卫生,肥而不腻,营养丰富,既能招待贵宾,又能服务大众。
潍坊朝天锅经过数次改进,于1997年分别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
近年来,有的星级大宾馆还把朝天锅进一步改进,隆重推出了朝天宴。
◎文/王春玲02011。
朝天锅的故事朝天锅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据说与郑板桥有关。
当年,郑板桥治理潍坊时,对民间疾苦十分关心。
某年腊月,他微服赶集以了解民情,见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锅内煮着猪下货、肉丸子、豆腐干等。
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等,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
朝天锅的食材潍坊朝天锅经不断改进于1997年分别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
随着商业的发展,朝天锅已遍及全市,如今已发展成为“朝天宴”。
此宴用鸡肉、驴肉煨汤、以煮全猪为主,有猪头、肝、肺、心、肚、肠,再配以甜面酱、醋、酱油、疙瘩咸菜条、胡椒粉、葱、姜、八角、桂皮、盐、香菜、香油、青萝卜条等十几种调料和冷菜。
食客们坐在一张特制的餐桌周围,桌中央有一口直径50厘米,深65厘米的大锅,锅口与桌面齐平,锅底有特制燃料。
圆桌有一缺口,服务员在缺口处,根据客人的要求将锅内的肉舀出、切好,供客人慢慢品尝。
“朝天锅”肥而不腻,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汤清淡而不浑浊,加以薄饼配用,其味无穷。
潍都鸡鸭和乐的制作方法为:把面粉和淀粉和成的面用和乐床子压入老田鸡、鸭共煮的汤内,熟后捞出,再配入原汤、鸡鸭肉、旱肉、甜蒜、咸香椿、咸韭菜、辣椒油等即可。
特点是:和乐条柔韧有劲,肉香、汤醇,别有风味。
鸡鸭和乐,潍坊传统名吃,据说起源于山西、陕西,后经北京传至潍坊,由历史上的“河漏”演变而来。
“河漏”是用荞麦面在密凿细孔的河漏床上压出的面条,本是农家日常食品。
潍坊人对此作了改进,用小麦代替荞麦面,并配以鸡鸭肉、“憨肉”和小调料的卤子,用期谐音取名“和乐”,因卤子以鸡鸭为主,遂名“鸡鸭和乐”。
经民间食品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至今,成为人匀喜闻乐见的面食。
它以制作考究,佐料齐全、味美汤鲜而闻名齐鲁大地,又以味美价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1997年鸡鸭和乐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分别评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
潍坊传统美食来到潍坊游玩,尝尝当地的美食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啦。
下面就一起来看卡潍坊的传统美食都有些什么吧。
潍坊传统美食隆盛糕点隆盛糕点,是根据伊斯兰教的饮食习惯而制作的,“隆盛”商标始创于清道光绪年间,隆盛糕点集古今青州清真糕点之精华,产品基本上是京式和苏式品种,选料纯正考究,天然要求十分严格,生产严格按组传工艺和配方进行,从而保证了隆盛糕点制作精细,香甜可口,油而不腻,保质期长等特点,深爱广大顾客欢迎。
马宋饼马宋饼是源于山东省昌乐县马宋(现为营丘镇)一道汉族面食,故称之为马宋饼。
出自昌乐县马宋镇马宋村。
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数世不衰,久食不腻。
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分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
和面、醒面、擀烙是制作马宋饼的3道主要工序。
用比例适中的温食盐水,将优等面粉搅拌成团,反复揉搓,待质地光亮后以包袱覆之。
面团似流非流时,移于面案,撕为小块。
将小面团压平后,再三层合一,中间面团两面涂花生油,随即擀压,使之薄如铜钱,形似圆盘,摊至火候适中的铁鏊上,颜色白中带黄时,取下凉透即成。
马宋饼的特点是烙花细碎,熟而不糊,色泽艳丽,柔软芳香,油丰而不腻,微咸而透清香,开人胃口,百食不厌。
杠子头杠子头,又叫签子馍,俗称小山东锅饼,是一种起源于山东省寿光市王高地区的汉族传统面食。
这是一种白面火烧,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层金黄色的脆皮。
因做杠子头火烧的面很硬,手揉不动,需用木杠翻压,故名。
其特点是面硬、烤烙熟透而无糊斑,吃起来脆口,越嚼越香。
做火烧的面很硬,手揉不动,需用木杠翻压,故名。
其形圆、个头大,每个约250克,边厚里薄,中间隆起。
其特点是面硬、烤烙熟透而无糊斑,吃起来脆口,越嚼越香。
因为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现吃,又便于携带,适合旅途食用。
古时,用麻绳串成串,挂在鞍边、车旁,食之方便。
凉吃越嚼越香;热吃,用菜、肉去烩,柔韧不散,非常有味。
将杠子头火烧切片或掰碎,葱姜爆锅,添水,加入肉丝鸡蛋木耳青菜等,烧开,下入火烧或将火烧片放入碗中,浇上热汤食用,口感柔软筋道,老少皆宜。
潍坊年味:百款正宗的老潍县菜,让你超有面子过大年!赶快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家乡特有的文化,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记得自己的家乡和习俗,时而回忆起家乡的一点一滴,那将是我们最为珍贵的记忆。
“两行官树一条堤,东自登莱达济西。
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潍县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曾为古北海郡国、古潍州和古潍县的治地。
到明清时代,商业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田赋弥充”,“行商坐贾,日有增加”,逐渐成为鲁东重镇,东莱首邑,由于地理交通优势,凡从胶州和登州海口贩运到内陆的货物,均要经潍县再转往山东南部和西部销售,因而潍县商业贸易发达,为山东五大内陆商业城镇之一。
“江南水晶饶蹄香,不如潍州酱肴美”。
历史上潍县曾是商贸重镇,客商文人云集,他们将吃饭作为享受,佳肴美馔,慢慢形成别具一格的潍县菜——“江南水晶饶蹄香,不如潍州酱肴美”。
潍县菜讲究调味纯正,不会出像燕鲍翅那样的“贵族”,用最普通的料,腐朽为神奇,创造不平凡的口感_上千年来形成的潍县传统菜与胶东菜、济南菜、孔府菜,共同组成了鲁菜。
据《老潍县菜谱》记载,常用的潍县凉菜和热菜就有40余类,1600余种。
过去潍县家宴设在炕上,用炕桌,以客对房门者为上席,上席对面为次席,主或陪客者坐次席或炕下。
上菜的次序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是海参席,打头的大件必是海参,如果是鱼翅席,则是由鱼翅来打头,还有先凉后热,先咸后甜等讲究,现在都已打破界限,倒是凉菜,一直是先上的。
宴席力求丰盛,盛者有“四四到底”席,即“四凉盘、四炒菜、四锅烧、四饭菜”共16个菜,四凉盘指甜酱肉、芥末鸡、五香肉、焖藕等;四炒菜是海参、鱼肚、腰花、红烧鱼等;四锅烧为炸里脊、炸春卷、炸八块、炸丸子等;四饭菜则是四喜丸子、杂烩、鸡子汤、苜蓿肉等。
也有酒菜与饭菜分上的,酒菜用盘,饭菜用碗,分别一次上齐。
四菜者名曰“四喜”,六菜者称为“六六大顺”,上菜的顺序和放置位置各有定俗,一般最后一道菜上鱼,寓“有余”之意。
十大招牌菜热菜类
葱烧海参辣烧大肠爆炒腰花糖醋里脊清汆丸子坛子肉红烧蹄筋黄焖甲鱼三下锅生炒辣子鸡
十大招牌凉菜类
潍县酥锅芥末鸡靠排骨肉丝拌辣皮炸五香肉海米炝芹菜五香酱牛肉五香熏
鱼辣油黄瓜皮八宝辣椒
十大名吃
芝畔烧肉朝天锅面条(大虾面、春面、麻汁面、炸酱面、肉丸子面)大馅水饺
临朐全羊肉火烧和乐元宵锄刃羊肉灌汤包
十大面点
金丝面景芝三页饼月拉溻饼烧饼(肉烧饼、酥烧饼、鼓烧饼)火烧(硬面类、软面类)马宋饼脂饼花素包子高密炉包
十大品牌宴席
海参宴(荔湾)朝天锅宴(鸢飞大酒店、东方大酒店、清河园)鸽子甲鱼宴(齐鲁晚班)风筝都小吃宴(鸢飞大酒店)四季养生宴(世纪泰华商务酒店)潍县风味宴(清河园)祥和团圆宴(祥和楼)峡山湖野生全鱼宴(富华大酒店)绿州生态萝卜宴(百大绿州)
十大特色酒店
鸢飞大酒店·潍坊菜馆荔湾大酒店清河园酒家泛海大酒店·潍县世家菜祥和楼菜馆凯运大酒店齐鲁饭店世纪泰华商务酒店·老友记自然养生馆百大绿州生态园东方大酒店·板桥食府。
潍坊民俗(辛苦整理)潍坊,是历史悠久的手工业名城。
古来曾以“二百红炉,三千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赫赫阵容,名扬四海。
其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品,至今盛行不衰,如红木嵌银漆器、木版年画、风筝、布玩具、桃核雕刻、仿古铜器、麻布绒绣、书画拓片、泥塑玩具、金银首饰、字画揭裱、抽纱刺绣、屏风、彩灯以及各种地毯、挂毯等三十多种工艺美术品,仍称压市之作。
风筝的故乡在中国,而潍坊的风筝,在中国的风筝史上则自成一派。
它以选材讲究,造型精致,色彩鲜艳,式样美观而扬名中外。
特别是潍坊国际风筝会,牵动了全国和世界风筝爱好者的心。
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有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同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民间画市。
潍坊年画取材于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理想、希望、寄托着他们丰收富裕、消灾祛祸、安居乐业的意愿,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嵌银漆器是潍坊独有的手工艺品,曾在一九一四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最优等奖。
嵌银漆器由艺人们用特制小刀小剪小锤,按照设计的图样,在硬质的红木上雕出细沟,再顺着细沟嵌入细如发丝的金丝或银丝,然后涂以数遍大漆,推光而成。
嵌银漆器色泽庄重清雅,线条洒脱简练,是绘画、镶嵌与雕刻的巧妙结合。
看了桃核雕刻《赤壁夜游》,无人不为艺人的精湛技艺而叹服。
在一个不大的桃核上,雕了六个人物和酒桌、酒壶、蓬门、风旗、锚链等多种器物,连蓬门两边的一副对联,在放大镜下也清晰可见。
真是神夺天工!潍坊不仅出产工艺品,还是古代文化荟萃的地方。
十笏园,布局谨严,小巧玲珑,是北方少见的中国园林建筑。
地处古青州(益都)的云门山、玲珑山和驼山,分别以石刻、石窟名闻遐迩。
临朐的“山旺化石”,更是首屈一指的“大自然的万卷书”。
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
潍坊古老而又年青。
如今她在保留古老传统的同时,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的现代都市。
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区域的风尚民情的总称。
民风民情又多源于民间节日或生产、生活习俗。
比如,潍坊境内的寒亭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的朴灰年画、临朐的手绘年画等,不论哪种,均植根于年俗上;它们都是依年为本,年画进而又丰富宣染了年节习俗的气氛。
玩转潍坊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潍坊,作为中国山东省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潍坊的历史与文化,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本文将带您一起玩转潍坊的民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希望能够给您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一、潍坊的民俗文化潍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潍坊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潍坊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便是潍坊丝绸花会。
潍坊丝绸花会是潍坊地区独有的传统节庆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在花会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以花车、花帽、花伞等花艺品为装饰,游行街头,展示潍坊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还有民俗舞蹈、民俗音乐等表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此外,潍坊的婚俗习惯也是其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潍坊,新人结婚不仅要进行传统的拜堂、拜天地等仪式,还有很多有趣的婚俗习惯,比如新娘不能自己解鞋带,要由新郎解开。
这些习俗既体现了潍坊人民对婚姻的尊重和祝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潍坊的传统手工艺除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潍坊还以其传统手工艺驰名。
这些手工艺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代表了潍坊的文化底蕴和工艺传统。
1. 泥塑艺术潍坊的泥塑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潍坊的泥塑作品形象生动、传神,常常用于庙宇供奉和民俗表演。
在泥塑艺术中,人物造型、动物形象、传统节庆场景等都能够以泥塑形式再现,形成了独特的潍坊艺术风格。
2. 剪纸艺术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而潍坊是中国剪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潍坊的剪纸作品造型多样、线条精细,常常作为装饰品或礼品使用。
潍坊剪纸的特点是注重细致入微的剪裁和精妙的图案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
3. 木雕艺术潍坊的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技艺精湛。
潍坊的木雕作品造型优美、工艺精细、纹饰繁复,常常被用于室内家居装饰、庙宇供奉等场合。
潍坊的木雕艺术注重细节的处理、线条的流畅以及雕刻技巧的运用,给人以凝练的艺术感受。
三一文库()〔潍坊的民俗文化〕潍坊,古称“潍县”,又名“鸢都”,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山东省下辖地级市,与青岛、日照、淄博、烟台、临沂等地相邻。
地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胶济铁路横贯市境东西,是半岛城市群地理中心。
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汇处。
中国新二线城市,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
今天,语文迷小编收集了一篇潍坊的民俗文化,欢迎阅读!潍坊市,古属齐鲁之邦,这里民风民俗淳朴敦厚,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潍坊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繁衍生息、生存发展、追求幸福、祈求平安,按照自己的心愿,创造并传承了潍坊地区的乡风民俗。
跟随风俗民情的历史延沿,伴生了潍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潍坊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远在新石器时代,“东夷人”就在这里创造了古老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据考古发现,境内有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建筑和石刻等1800余处。
考古证明:早在5000年以前,这里就有氏族部落居住。
潍坊境内久远的建置、邦国的更替,促使这里形成“十里不同俗”的丰富风俗民情。
潍坊自古以来,文事昌盛,辈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使得潍坊的民族民俗文化,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
史载,生于潍坊市域或曾活动于潍坊市域的高层次文化名人就有百人之多。
辈出的名人,巧夺天工的能工巧匠,在潍坊地区这块充满齐鲁风范的大地上,催生、造就、传承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多彩多姿的潍坊民情风俗。
使潍坊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继承了内容丰富、独具魅力和特色的民间艺术。
民俗文化,属于区域性民族文化,它的发展受到地理、经济、政治和学术及民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千百年来,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品萌芽于劳动人民之中,又经劳动人民传承、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潍坊地区的独具风采的民俗文化,有的已成为潍坊地区民俗风情的标志物。
从民俗上讲,潍坊地区广大人民历史地注重五大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潍坊味道二:三餐有讲究宴席规矩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地理与饮食紧密相连,饮食恰如一地方言,我们可以从吃上看到这个城市的风俗、嗜好,感觉到它深层的一些东西,积淀着流传下来的一切历史基因,涵盖了这个城市生产、生活、习惯、思想等全部食文化的总和。
出门水饺回家面受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东部与西部,山区与平原,沿海与内陆,城镇与农村虽有差异,潍县人的饮食习惯从总体上看属北方型。
主食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潍县人的主食原料是面粉兼五谷杂粮。
城区居民多吃以面粉、小米面、高粱面做成的馒头、面饼、包子、面条、窝头等主食,面粉做的水饺、面条、单饼、火烧等人人喜食。
要出门了,无论远近,母亲一定会亲手给离家的子女包水饺,寓意“一路平安,一帆风顺”;重返家里,母亲定会端出热腾腾的面,春面、大虾面、麻汁面、葱油面,做面吃,意味着像绳子一样拴住出行的脚步。
时至今日,潍坊地区仍有“出门水饺,回家面”的习俗。
面条,民间俗称“汤”,饭店称其为“面”,现统称面条,是城乡居民的主食之一。
旧时到饭店吃面条时,大都要加一盘包子一起吃。
潍县人吃面条,大都按季节的不同,决定面条的品种。
春季,有春面、棱鱼面、大虾面、银鱼面等;夏季有各种打卤面、炸酱面、麻汁面、肉丸子凉汤等;秋季有鸡卤面、大皂面、活蟹子凉汤等;冬季则以红面面条、豆面面条等懒锅子面为主。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种以粮食为主的,辅以适量的肉食、豆制品、蔬菜、水果等杂食型的食物结构,体现了中国烹饪中养生思想的精华。
潍县人的饮食结构中,蔬菜则以萝卜、白菜、黄瓜、西红柿、芹菜、辣椒等为主,每年夏秋之交,菜的品种多了,吃法随之多样起来。
肉食以猪肉为主,兼食牛羊肉等。
潍坊人的口味偏重,酸、甜、辣、咸兼备,多数人以咸为主,蒜、芥末、大葱是人们最喜爱的口味,因此旧时多以咸菜、大葱、大蒜、虾酱、咸鱼下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副食品的增加,居民口味渐趋清淡。
饭菜水“一锅煮”农村人的主食,则多以饼子、窝头、煎饼、地瓜等为主,面粉仅在逢年过节,人来客往时才登上人们的餐桌,甚至也只有老人小孩才能享用。
——兼忆那些“老潍县”的新旧师友们作者|武际成住进潍坊城区也快20年了,但总不觉得自己是城里人。
心底固化的意识里,那些儿时记忆中的潍县场景才是真正的潍坊,那些或早或晚结识的“潍县人”才是它真正的主人。
潍坊文化是他们的,与他们才是息息相关。
这次读书会的命题让我们下意识地走近潍坊,去探寻这座城市文化的根,记忆中那些通过交往熟识的或文献熟识的“老潍县”人便挤兑着扑面而来。
千思百想之后,自己觉得:“善于表达”、“讲究饮食”、“崇尚手艺”三个方面是他们的特点,围绕他们处世为人所展露出的或许是“老潍县”文化特性之一斑。
“老潍县”人善于表达。
印象中真正的“老潍县”人,都很善于说,都很喜欢表达,交谈起来滔滔不绝,现场好像只有他一个人在表演,又没有时间的限制。
在他们看来如果不把问题说明白,不把道理讲清楚,总之,不把要说的话说完,实在是种莫大的遗憾。
下面有三个自己很熟人的故事讲给你听。
谭绪凎老师,家是东关鱼店街谭家,60年代初期高中毕业,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支教,后来回城到潍坊五中,再后来到潍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成为当时语文教学的三大高手之一(王明哲的写作、谭绪凎的语法、陈传恩的诗歌)。
他在我们村教学时没直接给我上过课,但他跟我大舅的关系特别铁,曾到过我家不少次,所以就有了种“既是老师又是亲戚”的感觉。
跟他真正的熟识是他进城之后,那时我已干了民办教师教初中语文,学校没学过多少专业知识又缺教学参考资料,自己便隔三差五到他单位和家里请教。
时间久了,就不是一般的熟,他简直成了我语文教学的导师。
我感觉跟他交谈,你只要不提出下一个问题,他就会像上课一样不急不躁的讲下去,隔个时段还习惯性地问一句“明白不”、“知道吗”,就怕自己说的论据少了你听不明白。
跟他相处,我感觉他说话做事总是高一个层次,时不时有醍醐灌顶之感。
谭绪凎老师真正的出名,是文革初期在他任教的村子里,摆擂台两派公开辩论,自上午9点开始到下午3点连续6小时连饭都不吃,对方轮番上阵,他是一鸣惊人。
老潍县地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
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地理与饮食紧密相连。
饮食如一地方言,我们可以从吃上看到这个城市的风俗、嗜好,感觉到它深层的一些东西,积淀着流传下来的一切的历史基因,涵盖了这个城市食生产、生活、习惯、思想等全部食文化的总和。
我的家乡是被誉为“世界风筝都”的潍坊,潍坊市区最早是一个小县城,老人们现在还会这么叫它——老潍县。
最近十几年来,潍坊借助“风筝搭台,经贸唱戏”举行一系列经贸洽谈,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海陆空三位一体交通网络,与世界各国建立了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老潍县一步一步发展了起来。
从小到现在,真的能体会到潍坊市区的变化和发展,无论是道路、建筑、人们的观念、消费、穿着等等。
如同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填饱了无数外地人的胃一样,我们潍县土生土长的辣炒大肠、炸萝卜丸子、肉火烧、鸡鸭和乐也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流连忘返。
不像四川的辣、广东的汤那般鲜明,潍县菜整体的温和总让人惊异于它的弹性。
金发碧眼的洋人、南腔北调的行商,甘之如饴的坐在相较之下有些“简陋”、有些“不合时代潮流”的潍坊菜馆里,痴迷其中的不光是我老潍县的同胞。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走过来的人们,就像逐渐接受打的、卡拉OK、蹦迪、桑拿之类新事物一样,喜欢上了老潍县的菜。
潍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本地的菜不会出像燕鲍翅那样的“贵族”。
用最普通的料,创造不平凡的口感。
这倒无意中表明了一种态度——吃的最高境界是化腐朽为神奇。
老潍县常见的材料,老潍县独有的感觉,恐怕也在无意间满足了外地人对潍坊文化的推崇、本地人对故乡的亲近。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提老潍县的朝天锅。
锅里放上整鸡和猪肠、猪肚等,鸡只煮汤不出售。
吃时顾客围锅而坐,掌勺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末和酱酒等佐料,顾客即可以喝汤。
吃的不是什么珍馐,只是把平常吃的菜卷饼吃而已。
奇就奇在这么一卷,配上那汤喝着就换了种感觉。
对潍县人来说,吃朝天锅已成了次要的,重要的是那种感觉。
与其说潍县人爱吃朝天锅,莫如说更爱的是心里原汁原味的老潍县;与其说嗜好朝天锅的滋味,莫如说嗜好的是老潍县的滋味。
这中间肯定有一层“爱屋及乌”的意思。
在潍坊人心目中,朝天锅无形中已成为故乡的一个象征。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让幼小时喜欢吃的那些东西,蛊惑我们一辈子吧。
不是食物的蛊惑,是乡情的蛊惑。
”
同理,潍县的肉火烧受人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个就更不讲究场合了,露天而坐,一个小马扎,几瓣蒜,几个人共用的小桌子,就可以吃上了。
如今馅的种类也很多,肉还是猪肉,但这菜的可就五花八门了。
白菜、菠菜、土豆、茄子、藕……,只要是能想到的就敢往里包。
不过,说来说去,还是肉火烧最地道。
就是切点葱和肉调一起,放点酱油之类的作料,一烤,就香喷喷的了。
自然,本来没多少“参观”价值的城隍庙成了香饽饽,“城隍庙肉火烧”成了受人喜爱的名牌。
车水马龙的老潍县,自行车有之,大奔有之,走着的也有之。
来到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
不管西装革履还是衣冠不整,都得排着队等,轮到谁算谁。
坐的不是进口的真皮沙发,用的也不是镀金镀银的筷子,更不会有服务生端茶倒水,一切都是自己动手。
还好,都吃得津津有味,无怨无悔。
什么叫“平民化饮食”?这才是。
潍坊菜和潍坊这个地方一样,看上去不是一目了然的惊艳,但吃过之后却会长久的惦念。
深入人心比起一见钟情,更生活化。
毕竟,花个几块钱就能吃个肚溜圆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南大街的朝天锅、北宫的鸡鸭和乐、城隍庙的肉火烧,可能是潍坊人心里最难磨灭的记忆。
境内居民饮食习惯,受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东部与西部,山区与平原,沿海与内地,城镇与农村虽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属北方型。
正餐之间有“吃零食”、“垫补”的习惯。
居民对晚餐较为重视。
早餐稀饭或米粥,佐以咸菜;午饭常有蔬菜,兼有鱼肉;主食一般以馒头为主,配以蔬菜和小菜。
饭食素以节俭;无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之风。
但待客则丰盛实惠。
过去潍县家宴设在炕上,用炕桌,以客对房门者为上席,上调节对面为次席,主或陪客者坐次席或炕下。
宴席力求丰盛,盛者有“四四到底席”,即“四凉、四热、四炒、四汤”共16个菜。
也有酒菜与饭菜分上的,酒菜用盘,饭菜用碗,分别一次上齐。
四菜者名曰“四喜”,六菜者称为“六六大顺”,上菜的顺序和放置位置各有定俗,一般最后一道菜上鱼,寓“有余”之意。
上鱼,要放到客人“左手掐头,右手掐尾”的位置。
宴席上的礼俗很多,斟酒倒茶,习惯酒要满,茶要浅,居民不仅以茶待客,而且饮茶已成嗜好。
多喜欢饮“花茶”,饮茶且有“茶肴”,一般备有花生、瓜子、水
果等潍县萝卜又称“青萝卜”,或“高脚青”,是潍县著名土特产,老潍县萝卜称为“水果萝卜”。
一般在吃完饭后,一家人饭后闲谈时候,切成长条状,老人要吃第一块,一般是萝卜的“头”,寓意健康长寿。
小孩子从小就有句口头语—“吃萝卜喝茶,气的大夫满地爬”;而酒就不同,酒满代表盛情,茶浅表示礼貌。
敬人喝酒,有自己先喝的,叫做“先喝为敬”;
传统的饮食,多以地瓜、煎饼、小豆腐为家常饭。
城区居民多吃馒头、面饼、窝窝头;农村多食饼子、窝窝头、煎饼。
小豆腐是家家户户的家常饭,是以豆子泡胀、入水磨磨成浆,再入锅煮沸,加入切碎的菜叶熬制而成。
它饭菜兼备,营养丰富,家家喜食。
面粉做的水饺、面条、单饼、火烧等,人人喜食。
最普遍的至今有“出门水饺,还家面”之俗。
我们潍县人出门母亲一定会给你包水饺的,寓意“一路平安,一帆风顺”。
潍县居民口味,以酸、甜、辣、咸兼备,多数人以咸为主。
因此,旧时多以咸菜、虾酱、大葱、大蒜、大酱、咸鱼、虾皮下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副食品的增加,居民口味渐趋清淡。
蒜、芥末、大葱是潍县人最最喜爱的口味。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共同体,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然而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
是老潍县人创造了老潍县悠久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和传统,当然还有独特的饮食习俗和性格。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家乡特有的文化,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记得自己的家乡和习俗,时而回忆起家乡的一点一滴,那将是我们最为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