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世博会中国馆回眸(图)
- 格式:doc
- 大小:832.50 KB
- 文档页数:8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图及其详细介绍首先是永久保存的“一轴四馆”: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以及主题馆。
中国国家馆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图为正南方向效果图。
世博轴世博轴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入口和主轴线,地下地上各两层,为半敞开式建筑。
世博轴是世博会一轴四馆五大永久建筑之一,是一个由商业服务、餐饮、娱乐、会展服务等多功能组成的大型商业、交通综合体。
其位于浦东世博园区中心地带,全长约1000米,宽约110米,已于2006年12月28日开工,计划2009年底竣工。
世博会期间,世博轴是世博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世博会后,将成为上海第三个市级中心的都市空间景观和城市交通主轴,提供市民活动,商业服务,交通换乘的空间。
世博轴在+10.0米平台上有大型张拉膜结构顶盖和轻型钢结构阳光谷。
磁悬浮世博车站调整至南环路南侧世博轴上,磁悬浮在经过世博轴+10.0米平台上方设置车站。
在世博轴两侧的站台层下方设置站厅层,与世博轴+10.0平台相连,通过世博轴-6.0米层与轨道7号线、8号线换乘。
磁悬浮车站从世博轴玻璃顶盖下方经过。
世博轴玻璃顶盖与车站顶盖连为一体。
主题馆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永久性场馆之一,主题馆在世博会期间将承担演绎、展示主题的重任,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的背景下,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的关键所在。
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为标准展览场馆,可举办各类专业展会,与周边世博中心、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跨越百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历史变迁自1851年首次在英国伦敦举办以来,世界博览会已走过了150多年。
在世博走进中国的这一历史时刻,腾讯旅游将为您梳理中国人参加世博会的百年足迹,感受世博会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
世博会的展示经历了从百科全书式的陈列体系到反映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呈现体系的演变。
中国早期参加世博会的有识之士发现了中西方展示方式的差距,从而引入了将展品进行现代化。
1876年清政府参加美国费城世博会中国馆进门牌楼上有“大清国”的字样19世纪五六十代是中国接触世博会的早期阶段,展品由中国商人以个人名义选送,不成体系。
19世纪70年代至1905年是晚清海关代表中国参展时期。
在晚清国人对海外事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由海关的外国人承办并代表中国参加博览会实属无奈,弊端不少,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某些先进经验。
比如,为了参加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向各口岸税务司提出了细致的征集要求,给征集样品进行编号分类,并注明详细的信息。
在中国展区,展品丰富,且都配有用途、价值和风俗文化的介绍,较好地展现了中国的悠久文化和习俗。
在1884—1885年美国新奥尔良国际工业和棉花百年纪念博览会上,税务司杜德维所筹划的中国展品的陈列具有立体式效果。
展品一部分是关于主题棉花类的,包括详细的目录、实物与模型;另一部分是配合和衬托主题展品的,如棉花出产地的其他产品,以及装饰会场的诸如书画、陶瓷等富有中国文化艺术特色的展品。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是中国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人正式参加的世博会。
当时清政府对该届世博会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斥巨资修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村和中国展馆。
华式房屋,园林亭榭,佐以上等华式器具陈设,显得辉煌壮观。
而中国展品大部分置于人文艺术馆,以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展示空间来呈现中国匠艺成就与人民生活。
但是,部分展品的粗俗低劣以及陈列的不恰当为不少人所指责。
这届世博会设有人文艺术馆、教育和社会经济馆、机械馆、园艺馆等12个主题展馆,为各国提供分段分类的展品陈列。
历届世博会一览表共41届
世博会作为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创新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①展品、科技的物质技术层面:近代西方科技成果的创新示范:炫奇;
②经济、制度层面的创新示范:世博会作为一种仪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从实效上引起了晚清、民国、南京政府三次博览会热潮以及国内劝业会、奖进会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博览会事业;
③文化、思想层面的创新示范:近代国际化的商贸观念共识形成;国家意识的强化;西方现代生活方式的创新示范;近代科技教育、人文教育观念的创新示范:这种创新对近代国人的思想上产生一种困惑和危机感,促使其“对自身文明的沉思和对原有价值观念的怀疑。
从而激发了中国学习西方强国的强烈愿望。
”1
世博仪式传播
对于近代世博会所处的传播环境来说,1851 年英国首次世博会期间, 世界各地前来参展的人数达 1.7 万多人,参观人数多达600多万人次;1867 年法国举办巴黎世博会时,参展人数增至 5 万多人, 前往参观者竟达1020 万人次。
正如国内会展史专家马敏所认为,“在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尚未发明之前, 博览会通过展陈、观摩所起的大规模科技传播和文化交流作用, 是任何其他形式都不能替代的。
”2
1马敏:《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步幅——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述评》,《马敏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J].历史研究,2004:98-117.。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会馆中国馆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图为正南方向效果图。
巴基斯坦馆主题:基于城市多样化的和谐特色:设计源自于巴基斯坦著名的拉合尔古堡巴基斯坦国家馆坐落于中国馆的西面,两国展馆仅一步之遥,设计源自于巴基斯坦著名的拉合尔古堡,这座古堡始建于1025年,又在1566年经历改造后呈现出现在的面貌。
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的文化中心,拉合尔古堡从其建立之初就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为了这个城市极具象征力的地标,这座美丽而著名的古堡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巴基斯坦民族舞蹈艺术家将在馆内表演别具特色的民族舞,参观者也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食品,如配以秘制酱汁的烧烤和醇厚香浓的巴基斯坦奶茶“Chai”等。
巴基斯坦国家馆效果图非洲联合馆概况2009年5月15日,非洲联合馆外立面设计方案已正式确定。
非洲联合馆建筑面积达2万6千多平方米,4个外立面的面积总和达9500平米,是上海世博会11个联合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建筑面积:2万6千多平方米造型亮点:强烈非洲元素展馆位置:C片区由1万多件钢结构搭起的非洲联合馆已挺立在世博园区内。
树木、沙漠、海鸥、动物、建筑……这些富有强烈非洲特征的元素将呈现在非洲联合馆的外立面上,勾勒出非洲大陆独具多样性的风貌,展现非洲的古老文明和勃勃生机。
在15日举行的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施工启动仪式上,记者获悉非洲联合馆外立面设计方案已正式确定,并将全面实施。
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效果图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效果图“非洲联合馆的外立面设计方案多次征集了非洲各参展国总代表和各参展国驻华使节的意见。
历届世博会中国馆(1851-1939)举办世博会,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今天,这个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参与世博会,中国人一直是一个忠实的践行者。
从一个半世纪前的伦敦世博会,到解放前的旧金山世博会,几乎每届主要的世博会上都能发现中国的身影。
不论是早期的商贾巨孹自发参与,还是后来外国人把持的海关奉命召集,以及大清政府的官方派员、民国政府的热情组团等等,都使中国和世博会历史渊源绵延不绝。
1851年,首届世博会在伦敦开幕之际,正值闭关锁国的大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敲开沉睡多年的大门之时,可以说,早期参与世博会的中国人正是懵懂中的清醒者,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把工业革命后的西方文明带进了当时即将没落的帝国。
进入二十世纪,中华民国成立,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开始意识到世博会的作用,富国强国的梦想开始萌芽,中国人越来越主动地融入到世博会大家庭当中,直至后来被战争风雨和政治斗争阻断。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今天,了解这段隐没的历史,了解一届届世博会上中国的身影,我们有理由感佩先辈们的眼光、勇气和努力,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今天的中国需要进一步走向世界,这不再是梦想,这是我们的必须。
1:1851年伦敦世博会中国馆17x10厘米,木刻版画,手工上色,裱在亚麻布上。
根据理查德·贝尔德(1802--1885)拍摄的银版照片,由《伦敦图画新闻》于1852年制作。
2:1862年伦敦世博会中国馆17X8.5厘米,立体照片,蛋白纸基,伦敦立体摄影公司制作,1862年。
3:1867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17.2X8.5厘米,立体照片,蛋白纸基,法国M. Leon & J. Levy印制,1867年。
4: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馆25X17厘米,凹版印制,刊载于当年的《伦敦图画新闻》。
5: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长18厘米,宽11厘米,立体照片,蛋白纸基,美国百年摄影公司印制,1876年。
6:1878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长16.5厘米,宽11厘米。
世博会中国馆:印象与轨迹罗润来【摘要】@@ 世博会是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驿站,也是荟萃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更是参展各国塑造国家形象的交流大会和传播盛会.国家展馆作为各国在博览会上展现自己文化风采与经济成就的形象载体,一直都是世博会这个盛大舞台上争奇斗妍的明星和视线焦点.【期刊名称】《中国中小企业》【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6页(P24-29)【作者】罗润来【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国馆在历届世博盛会中塑造着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着关于中华文明的信息,为促进国际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在世博会历史中,中国馆的设计留下了独特的演绎轨迹。
世博会是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驿站,也是荟萃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更是参展各国塑造国家形象的交流大会和传播盛会。
国家展馆作为各国在博览会上展现自己文化风采与经济成就的形象载体,一直都是世博会这个盛大舞台上争奇斗妍的明星和视线焦点。
中国在159年以来的数十届世博会上,先后有近30次国家展馆亮相,这些中国馆以建筑、景观或室内展厅的方式,一次次演绎和定格着我们的国家形象,传播着关于中华文明的信息,为促进国际交流和完善世博格局,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也留下了独特的演绎轨迹。
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馆:模仿复制传统建筑从1851年首届世博会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一共参加了十多次世博会。
1851伦敦世博会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只有中国民间参展的零星记录,没有独立中国展馆史料呈现。
直到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一张美国百年摄影公司拍摄的珍贵照片,让我们见到了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个中国馆。
正如“水晶宫”等早期世博会的惯例,中国馆是在高大的展览大厅中划分出的一块室内展区,占地约880平米,入口处醒目设置木质中式牌坊,上书“大清国”三字,展区中心是一座双层挑檐的中式方亭,四周大量陈设着陶瓷、刺绣、雕刻家具等工艺展品,半空吊挂宫灯,精致的展品和相对简陋的陈设方式形成对照。
历届世博会中国馆回眸(图)
1876年清政府参加美国费城世博会中国馆的情形
1878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内景
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外景
1900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中国馆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世博会中国馆全景
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中国馆
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界博览会中国馆
1984年,主题为“世界河流、淡水——生命的源泉”的世博会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
当时中国馆是当时面
积最大的展馆之一
1992年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以古典园林为特色的中国馆,建筑面积达2800平方米,以“华夏文明”为主题,展出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现代航空、航天技术。
1993年大田世博会中国馆
1998里斯本世界博览会5月22日至9月30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包括中国在内的146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盟等14个国际组织参加了本届博览会
2000年9月23日,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举办中国馆日活动,来自中国的文艺团体表演的功夫、杂技、
民乐等中国传统文艺节目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2005年3月18日,人们在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外参观。
中国馆是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
的最大展馆之一
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中国馆。
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的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
2010年1月21日上海迎来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天。
世博会场馆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部分场馆已形象初显,图为建设中的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