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11.00 MB
- 文档页数:101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总体设计艺术装置和多媒体的跨界与创新一总体构思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国家馆的主题既要符合这个大主题,又要有自己的角度和特色。
因此,在中国国家馆主题演绎上,设计团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提炼出中国国家馆的主题:以东方为角度,以寻觅为主线,上承天人合一的中华哲学,下启“和谐共生”的美好理想,演绎了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在此主体的思路与定位下,我们把中国馆展示内容分为:49米核心展区——东方的寻觅,下设《亿万人的大迁徙》序厅和《春天的故事》《智慧的长河》《希望的大地》三个主体展区;41米体验展区为《寻觅之旅》;33米功能展区《绽放的城市》。
总体内容提炼为“一部影片”“一幅画卷”“一片稻田”“一次体验”“一个广场”五大主要板块。
这种提炼和组合也是设计团队对主题线索的创新。
二预期目标创新不但要体理主题的总体构思上,还须落实到艺术与视觉的设计上。
从完成的效果看,这种创新设计在不同的空间板块也达到了相应的目标:《亿万人的大迁徙》为序厅,它以一组“大体量的艺术装置”将城市倒置、悬挂在序厅的上空,中间穿插城市的影像,地面上将无数城市的名称组合成城市的斑马线,营造扑面而来的城市印象与城市气息,概念化的描述3亿新城市人入城的感受。
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有3亿农民进城大冲击,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体量、高速度、高密度城市化道路的历史轨迹。
这也是一种通感的创新设计。
《春天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主题影片,它是一个“大容量多媒体影像装置”,这种对空间载体的跨越,使展示内容达到了大震撼的艺术效果。
多媒体影像装置的容量跨越世纪之交前后的几十年,表现几乎占全人类十分之一中国人口的大迁徙,它既造就了中国城乡的繁荣,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还带来了对中国社会结构、生存环境的巨大挑战,折射出高速发展下衍生的问题与挑战。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馆座落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它将成为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各省区市联合馆等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也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中国国家馆将展示主题设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并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是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
中国馆项目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
项目地块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总用地面积6.52公顷,轨道交通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等三个部分组成。
国家馆高约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上海世博会工地,从世博会大道看到的中国馆(右)。
上海世博会工地,两人个走在中国馆顶上的观光通道。
中国馆效果图中国馆设计图主题:“东方之冠”,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造型亮点: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
设计理念: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地区馆水平展开,二者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上海世博会工地,在英国馆“种子圣殿”工作的几名工人。
在英国的“种子圣殿”内,能看到裹在用作建筑表面的亚克力杆顶端的种子。
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效果图主题:“传承经典,铸就未来”造型亮点:“种子圣殿” ,建筑外部向各个方向伸展大量的触须,触须顶端带有细小彩色光源,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
设计理念:参观者在进入“圣殿”之后会发现6万根亚克力杆每一根里都含有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种子,它展示了英国在全球自然资源保护上所起的领先作用,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创意和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
在“种子圣殿”周围的设计寓意一张打开的包装纸,将包裹在其中的“种子圣殿”送给中国,作为一份象征两国友谊的礼物上海世博会工地,工人在波兰馆收集垃圾。
波兰国家馆夜景效果图波兰国家馆设计图主题:人类创造城市造型亮点: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主题外观设计理念:建筑呈纯白色,表面镂空的花纹来自波兰民间传统的剪纸,这让整个建筑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贴上了民间传统剪纸的不规则的盒子。
最奇妙的就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房间的灯打开后,整个建筑将呈现和白天完全不同的样子,因为此时最突出的是在光线照耀下的镂空部分,将剪纸的感觉演绎的淋漓尽致。
世博馆建筑方案世博馆建筑方案世博馆作为一个国际展览展示平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展示自身文化、科技、经济、艺术等全方位实力的标志性建筑。
在设计世博馆建筑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性、形式美、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以满足世博会的需求并留下持久的印象。
首先,在世博馆的建筑方案中,功能性是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世博馆是一个巨大的展览展示场所,因此需要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和功能区域。
可以考虑采用多层建筑结构,将展览区域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区和参展国家/地区区域,方便游客浏览和参观。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会议和论坛活动的需求,为此可以设计多个会议厅、演讲厅和休息区域,并能够提供高品质的音响和灯光设备,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活动。
其次,世博馆的建筑方案应该具有一定的形式美。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现代化和独特性,以吸引游客的眼球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以采用流线型的建筑外观,运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营造出时尚、科技感十足的氛围。
此外,还需要在建筑外部设计中融入一些当地的文化元素,以展示主办国家/地区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
再次,可持续性是世博馆建筑方案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世博馆是一个短期活动的场所,但是建筑本身应该具有长期可持续性。
在设计中可以考虑采用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如利用天然光照和自然通风等技术,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可以设计太阳能发电设施,并在建筑外部增设绿化植物,以提供自然的遮阳和降温效果。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可回收材料的使用和废物处理等问题,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最后,世博馆的建筑方案还需要考虑到游览体验和安全性。
为了提供良好的游览体验,可以设计通风良好的走廊和广场,在展览区域设置舒适的休息区和餐饮设施,方便游客休息和就餐。
同时,在设计中也要考虑到人流量的集中和疏导,合理设置出入口和紧急出口,并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以确保游客的安全。
总的来说,世博馆建筑方案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如功能性、形式美、可持续性、游览体验和安全性等。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馆座落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它将成为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各省区市联合馆等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也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中国国家馆将展示主题设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并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是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
中国馆项目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
项目地块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总用地面积6.52公顷,轨道交通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等三个部分组成。
国家馆高约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国家馆结构设计与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方小丹总工程师方小丹:各位前辈、各位领导、同仁,以下我代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国家馆的设计团队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国家馆结构设计的情况。
世博会中国馆在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位置,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三部分组成。
其中,国家馆被称为“东方之冠”,底部架空,展区部分层叠出挑,平面尺寸由底部的69.9米X69.9米,到了路面是134.4×134.4,整个中国馆现在已经超过了16万平方米。
大致情况是这样的,这是地区馆部分,A区的是国家馆的部分。
分布是这样的,分成了国家馆是独立的。
这是它的模型,从模型可以看到它的情况,地下是一层,顶上是两层,是四个大柱子,由筒体这里展出一些斜撑,这个斜撑是用来支撑整个层层出挑的木杆,整个斜撑总共有20根。
结构是这样的,整个体系是钢筋混凝土筒体加上整个楼盖的结构体系。
4个筒体18.6×18.6,四个落地筒除承担竖向荷载外,还承载了地震荷载。
20根斜柱是800×1500,厚度是35个mm。
楼盖。
楼盖采用密肋梁,钢筋桁架的模板,密肋梁和混凝土、楼板做成一个主的楼盖,楼板的厚度是130厚。
到了这个楼盖,这个楼盖是60.3,板厚是1.4,贴面这一层往外的推力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做了一个预应力,昨天我在上面再检查一下楼盖的情况,整个楼盖是130多米见方的楼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什么裂缝,它的整个筒体非常大。
荷载。
这个展区的荷载比较大。
这是展厅的平面,在这个图上可以看到。
中间是四个筒体,然后是20根斜撑,这是它的一个剖面情况。
这个楼梯间里面还有很多隔板在核心筒中间,因为我们要算一些层间位移的东西,所以最后划分成7个楼层,实际上里面还有很多隔板。
基础。
基础设计。
它的基础是采用罐注桩基础,桩48,我们用了一个420吨的承载力,后来加的时候加到11级,到我们这个国家馆这里由于地铁方面的要求,非常靠近周家嘴站,这里用了一个350吨。
2018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设计理念介绍中国馆:四根巨柱撑起东方之冠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造型亮点: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和谐之塔:“螺旋摩天轮”由黄浦江畔具有110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烟囱改造而成,具有观光功能,火电厂主厂房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
塔高201M,将完整保留烟囱原貌,用25个太空舱沿螺旋轨道进行人员运输,每节太空舱载客6人,预计每小时载客总量可达650人以上。
“世博和谐塔”在夜幕中宛如一支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而白玉兰正是上海市花;缓缓升降的太空舱,犹如半空中的点点星光,显示出上海的城市活力。
2018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无柱展示空间”永久性主题场馆,地上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M,地下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M。
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三大亮点:双向大跨度亚洲最大、大跨度双弦张拉桁架国内最大;单体太阳能屋面国内最大;生态绿墙世界最大。
世博会期间,主题馆将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背景下的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变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国家馆2008年1月22日,中国2018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