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美术画家林风眠
- 格式:ppt
- 大小:10.16 MB
- 文档页数:4
画家林风眠简介林风眠,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
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
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
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
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
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总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
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林凤眠作品-高士青。
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
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
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
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4 画家林风眠》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4 画家林风眠》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著名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林风眠的艺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其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林风眠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分析以及绘画技巧的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对绘画技巧和艺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林风眠这位画家,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认识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2.学习林风眠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林风眠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创作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学习其绘画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林风眠的生平、艺术成就和绘画技巧。
2.案例分析法:分析林风眠的代表作品,使学生感受其艺术特点。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尝试绘制林风眠风格的画作,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风眠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2.教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画纸、画笔等3.素材:林风眠的作品图片、相关视频资料等七. 教学过程利用投影仪展示林风眠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分析其绘画技巧,让学生对其艺术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风眠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尝试绘制林风眠风格的画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画家的作品,比较其与林风眠的艺术特点,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画家林风眠》(六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林风眠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
深入理解林风眠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的特点,能够识别其典型作品。
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通过对林风眠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讨论林风眠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在探究林风眠艺术风格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林风眠艺术作品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艺术大师的尊重和敬仰。
引导学生体会林风眠在融合中西艺术过程中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林风眠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
林风眠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色彩上常运用强烈、鲜明的色彩对比,构图上打破传统,造型简洁而富有韵味。
例如,他善于将方形构图运用到国画中,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感;在人物和静物造型上,既保留了一定的写实基础,又进行了大胆的变形和简化。
了解林风眠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其风格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时代环境密切相关。
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同时又深深眷恋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体验促使他在艺术创作中寻求中西融合之路。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林风眠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传达了他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
例如,在一些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中,通过独特的画面表现,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表达,这需要学生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体会。
启发学生在欣赏林风眠作品的基础上,将其创新精神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不同的艺术元素,但又要保持作品的内在逻辑性和艺术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林风眠的生平资料、图片、视频,制作PPT。
百科名片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中文名:林风眠别名:林凤鸣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梅县出生日期:1900年逝世日期:1991年8月18日毕业院校: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代表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目录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作品内容人物评价主张中西结合为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林风眠艺术园追悼作品特点创作背景晚年创作艺术特色市场价格收藏价值风眠体林风眠贡献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作品内容人物评价主张中西结合为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林风眠艺术园追悼作品特点创作背景晚年创作艺术特色市场价格收藏价值风眠体林风眠贡献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林风眠珍贵照片集(4张)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编辑本段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编辑本段作品内容林风眠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画家林风眠——笔下的戏剧人物丨浙美版(2012)教学内容本课以画家林风眠的戏剧人物为主题,通过欣赏林风眠的画作,引导学生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进而学习如何在绘画中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来表现戏剧人物的动态和情感。
教学内容包括林风眠的生平简介、艺术成就、戏剧人物画作欣赏以及绘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戏剧人物绘画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3. 使学生掌握绘画戏剧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4.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教学难点1. 林风眠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较为独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把握。
2. 戏剧人物绘画需要较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学生可能在绘画过程中遇到困难。
3.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绘画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林风眠的戏剧人物画作图片或书籍。
2. 绘画工具,如画纸、铅笔、水彩等。
3. 投影仪,用于展示画作和讲解绘画技巧。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对戏剧人物绘画产生兴趣。
2. 作品欣赏:展示林风眠的戏剧人物画作,引导学生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3. 技巧讲解:讲解绘画戏剧人物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运用、色彩搭配和构图设计等。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的绘画技巧,进行戏剧人物绘画练习。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画家林风眠——笔下的戏剧人物2. 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3. 戏剧人物画作欣赏4. 绘画技巧讲解5. 练习和创作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创作一幅戏剧人物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林风眠戏剧人物画作欣赏的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戏剧人物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画家林风眠教材分析该文本选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林风眠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的彩墨画作品别具一格,具有”东方神韵、西方格调”的美誉。
林风眠自己在绘画创作时力图站在中西方之间,根据自己的个性,将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构成艺术的精华引进自己的画面之中。
他吸收了西方素描的明暗及光影,和西方油画里的色彩、笔触和肌理,并把这些运用到其画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初步学习林风眠构图的表现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递进式体验感知作品的独特构图方式,尝试三角形构图、水平线构图和均衡式构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林风眠作品的构图特点。
【教学难点】三角形构图与水平线构图的应用与物品均衡性的摆放。
【学生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正处在学龄中期。
学生的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导形态,但具体形象仍在思维中占有重要位置。
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愿意接触和尝试。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色,感受画家的艺术魅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2)游戏激趣法3)探究式学习法【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课件、彩色笔。
白纸等【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新课导维师:有一个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开创了彩墨画(红颜色突出)的新纪元,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猜一猜,他是谁?师:画家林风眠,你还知道关于他的其他信息吗(二)介绍生平、欣赏发现师: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专校长。
擅长侍女、花卉、芦雁等题材师:林风眠1900年出生,那1925年他是几岁呀。
师:他25岁就当上了艺专的校长,你们说他厉害吗?师:为什么林风眠的画那么有名?在探索林风眠画的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方形和圆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画家林风眠——笔下的戏剧人物》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画家林风眠生平,以及画家笔下戏剧人物的造型、彩的特点。
2.尝试着学一学林风眠戏剧人物的表现方法,画画戏剧人物,感受中西融合的创新性。
3.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体会画家为中西融合改革做出的努力,对艺术执着的追求。
教学重点:体会画家对艺术终身的执着追求,学习画家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林风眠笔下戏剧人物造型、彩的特点,并尝试画一画。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记号笔、水粉颜料、墨、毛笔等。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1.赏析戏剧观看《霸王别姬》选段,说一说你的感受?(节奏、服装、身段等)2.初次试画看了刚才的戏剧视频,你能选择一张剧照画下来吗?要求:简单、流畅,3分钟完成学生创作,教师巡视展示评价3.揭示课题有一位画家,从前很不喜欢中国传统的戏剧,但是在晚年却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人物作品。
出示课题:《画家林风眠——笔下的戏剧人物》二、深入探究,感受创新(一)出示图片,整体欣赏出示林风眠戏剧人物作品林风眠画的戏剧人物给你什么感觉?(注重人物突出特征、服饰、造型、彩等)(二)对比解构,体会造型1.聚焦画作——《宇宙峰》出示作品:《宇宙峰》这种形式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有没有似曾相识的作品?(皮影)出示皮影(2)对比欣赏:你发现了什么?(单片组合,用几何、块面拼接而成)小结:林风眠画人物与皮影造型最为相似之处,则莫过于体型和动作。
用最简单的形体概括出体型,从肩部到腿部皆成通贯而下的长楔形;上下臂,则为以关节作连接点的上下两个三角形;而颈项则成为小小的三角形,看上去像插在衣领中一般。
2.聚焦画作——《宝莲灯》出示《宝莲灯》、毕加索《道拉·马拉与猫》你能发现作品《宝莲灯》造型上的特点吗?(2)对比发现:运用了立体主义的表现形式,画面中不同的场景切割,好似将不同的空间、时间叠加在一起,又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所追求的。
小结:林风眠戏剧人物的造型特点融合了中国民间皮影的单片组合和西方绘画的立体主义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