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学习课程安排
- 格式:doc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10
公共关系学完整教案第一章:公共关系学概述1.1 课程介绍解释公共关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公共关系学在个人和组织中的作用1.2 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解释公共关系的定义和特点讨论公共关系的目标和功能1.3 公共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公共关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关系特点和影响1.4 公共关系的职业前景探讨公共关系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公共关系职业的就业前景和职业要求第二章:公共关系的组成要素2.1 公共关系的主体解释公共关系工作者的角色和职责探讨公共关系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要求2.2 公共关系的对象分析公共关系对象的分类和特点讨论如何识别和分析公共关系对象2.3 公共关系的内容解释公共关系活动的内容和类型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公共关系计划和策略2.4 公共关系的方法与技巧分析公共关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讨论如何运用公共关系方法和技巧实现目标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实务操作3.1 公共关系策划解释公共关系策划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公共关系策划的步骤和技巧3.2 公共关系传播分析公共关系传播的目标和渠道讨论如何制定有效的公共关系传播计划3.3 危机公关管理解释危机公关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危机公关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流程3.4 公共关系活动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公共关系活动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第四章:企业公共关系4.1 企业公共关系概述解释企业公共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企业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4.2 企业公共关系实务分析企业公共关系的基本实务和操作流程讨论如何制定有效的企业公共关系策略4.3 企业形象建设解释企业形象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企业形象建设的途径和技巧4.4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关系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关系的关系讨论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以提升公共形象第五章:政府公共关系5.1 政府公共关系概述解释政府公共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政府公共关系在政府管理与服务中的作用5.2 政府公共关系实务分析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实务和操作流程讨论如何制定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策略5.3 政府形象建设解释政府形象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政府形象建设的途径和技巧5.4 政府与企业、公民的沟通与合作分析政府与企业、公民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第六章:媒体关系与公共关系6.1 媒体关系概述解释媒体关系在公共关系中的重要性讨论媒体关系的定义和特点6.2 媒体沟通技巧分析与媒体沟通的基本技巧和策略6.3 处理媒体危机解释媒体危机的定义和处理的重要性讨论媒体危机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流程6.4 媒体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媒体关系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第七章:社交媒体与公共关系7.1 社交媒体概述解释社交媒体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讨论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点7.2 社交媒体策略分析社交媒体公共关系的基本策略和操作流程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社交媒体公共关系计划7.3 社交媒体危机管理解释社交媒体危机的定义和处理的重要性讨论社交媒体危机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流程7.4 社交媒体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社交媒体公共关系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第八章: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8.1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概述解释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8.2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实务分析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的基本实务和操作流程讨论如何制定有效的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策略8.3 非营利组织形象建设解释非营利组织形象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非营利组织形象建设的途径和技巧8.4 非营利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合作分析非营利组织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第九章:国际公共关系9.1 国际公共关系概述解释国际公共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国际公共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9.2 文化差异与公共关系分析文化差异对公共关系的影响和挑战讨论如何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公共关系策略9.3 国家形象建设与公共关系解释国家形象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国家形象建设与公共关系的关系和途径9.4 国际公共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国际公共关系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第十章:公共关系的评估与监控10.1 公共关系评估概述解释公共关系评估的定义和重要性讨论公共关系评估的目的和意义10.2 公共关系评估方法分析公共关系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探讨如何运用公共关系评估方法提高公共关系效果10.3 公共关系监控解释公共关系监控的概念和重要性讨论公共关系监控的策略和流程10.4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与总结分析具体公共关系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重点解析第一章至第五章重点讲解了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组成要素、实务操作以及企业公共关系和政府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学课程介绍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关系现象、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到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这种关系,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公共关系学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公共关系基本原理:包括公共关系的定义、历史、发展以及基本原则等。
2.公共关系战略:探讨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公共关系战略,以提升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3.公共关系传播:研究如何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如新闻媒体、社交媒体、公关活动等,有效地传递信息,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4.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探讨如何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以减少对组织的影响,并恢复公众的信任。
5.公共关系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共关系的实际应用,并学习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公共关系学课程还可能包括一些与公共关系相关的其他内容,如市场营销、广告、媒体关系等。
总之,公共关系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公共关系的原理和战略,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成功地运用公共关系知识打下基础。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培养目标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学科以建立组织与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上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为宗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没有公关意识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不掌握一定公关知识和技巧的人不是一个好的企业经营者。
开设公共关系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熟悉公共关系的主要技巧,成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公共关系学是公共关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贸易、计算机应用、乡镇管理、教育管理、新闻传播、广告、秘书等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课程的价值与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学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没有公共关系能力的企业,不可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而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同时,由于改革的全面深化,公共关系学在理论上的指导原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所接纳。
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机构、社团、事业单位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组织,政府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公共关系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各类社会组织,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的历史重任。
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1.学科新、发展快。
公共关系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80年代初才传入我国。
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应该说这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而且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公共关系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有自己现实的操作价值。
公共关系理论用于指导公共关系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公共关系实践是在公共关系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各项公共关系活动,体现了公共关系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
3.综合性、多功能融为一体。
公共关系学是在众多相关学科的基础之上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公共关系学习课程教案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要点·难点解析第一章的学习要点包括:探讨公共关系的定义、概念和范畴,理解公共关系的本质及完整涵义;并以此为基线来分析比较公共关系学的概念与若干相关学科概念及相关实践范畴的关系,通过这种相关性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把握公共关系这个特殊概念。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
Public一词可译作“公共的”、“公开的”,也可译作“公众的”。
Relations则宜译作“关系”。
因此,中文表述可称为“公共关系”,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1.管理说;2.传播说;3.传播管理说;4.咨询说;5.关系说;6.协调说;7.形象说各种公共关系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都有其合理性。
实际上各种定义之间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
这些定义都有助于我们去把握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本教材赞同“传播管理说”,即“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格鲁尼格教授的这一定义科学、严谨地表述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及其本质属性。
二、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一)公共关系本质的确定依据和方法首先,将复杂的公共关系过程简化以后可以发现,公共关系活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组织”、“传播”和“公众”。
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是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其次,在公共关系的这三个要素中,“组织”和“公众”分别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传播”(Communication,也译作“沟通”);而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是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
可见,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通过传播沟通活动所形成的信息的双向交流。
据此可以给公共关系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公共关系本质上是组织机构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
”而现代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这种管理职能的本质属性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公共关系是一门探讨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沟通、协调、领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识公共关系对组织和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公共关系的概念、作用和特点。
2.公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3.公共关系与组织战略的关系。
4.公共关系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5.公共关系的实践技能:媒体关系、事件危机管理、社交媒体等。
6.公共关系的伦理、法律和社会责任。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公共关系的本质及其对社会和组织的影响。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公共关系案例,让学生理解实践中公共关系的运作和管理。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学生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工作:开展公共关系实践工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技能和实战能力。
四、考核方式1.课堂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小组讨论和授课笔记等。
2.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就一项公共关系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3.综合考核: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包括期中期末综合考试和课程实践成果等。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公共关系学》(作者:霍华德·弗兰克)参考书目:《公共关系管理与实践》(编委会),《公共关系学原理与实践》(乔恩·怀特)六、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公共关系的概念、原理和实践技能,掌握公共关系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在实践中应对公共关系事件和危机,并能够在组织中发挥公共关系专业能力,以对组织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教学计划课程名称: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课程类型:选修课适用对象:大三及以上学生学时安排:36学时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公关思维和实务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公关行业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1.公共关系概述1.1公关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公关的目标与职责1.3公关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关系2.公共关系理论2.1系统理论在公关中的运用2.2市场传播理论在公关中的应用2.3社会心理学在公关中的应用2.4公关伦理理论与实践3.公共关系策划与管理3.1公关策划的基本原则3.2公关活动的组织与执行3.3公关案例分析与实践4.媒体与公关4.1媒介与公关的互动关系4.2媒体关系的建立与维护4.3媒体讲稿与新闻稿的写作技巧4.4危机公关与媒体处理5.社交媒体与公关5.1社交媒体的发展与应用5.2社交媒体与公关的整合策略5.3社交媒体危机公关的应对手段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传授公共关系理论、实践知识和案例分析。
2.讨论:通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和分享对公共关系相关问题的观点和见解。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公关活动策划和实践,并进行实践总结与反思。
四、教学评估方式:1.参与度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与发言情况进行评估。
2.作业评估: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如案例分析、策划方案,评估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课程项目评估:对学生参与公关活动策划和实践的情况进行评估。
4.期末考试:设定综合性的理论和案例分析题目,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公关学导论》-王效敏、袁华、何志刚编著参考资料:1.《现代公共关系原理与实践》-盖茨·E.迈克劳德2.《公关学》-陈利光、辛敏编著3.《现代公共关系学》-王可良、谷斌忠编著4.《公共关系原理与实践》-弗德尔·莫瑟编著六、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公共关系概述第二周:公共关系理论第三周:公共关系策划与管理第四周:媒体与公关第五周:社交媒体与公关第六周:教学评估与复习。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课程概况1(主讲教师:董原、陆凤英、许云斐2(课程性质公共关系学是经济管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54学时,3学分,每年春、秋季滚动开设。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学科以建立组织与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上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为宗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没有公关意识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不掌握一定公关知识和技巧的人不是一个好的企业经营者。
同时,由于改革的全面深化,公共关系学在理论上的指导原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所接纳。
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机构、社团、事业单位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组织,政府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公共关系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各类社会组织,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的历史重任。
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1)学科新、发展快。
公共关系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80年代初才传入我国。
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应该说这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而且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公共关系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有自己现实的操作价值。
公共关系理论用于指导公共关系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公共关系实践是在公共关系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各项公共关系活动,体现了公共关系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
(3)综合性、多功能融为一体。
公共关系学是在众多相关学科的基础之上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同时它所应用的操作方法也广泛而多样。
公共关系学作为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发挥着多种社会功能。
3(教学目的和要求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系统地掌握现代公关的理论、方法及技巧,对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为今后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学习与研究本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案例教学,提倡学习者动手、动身、动脑,使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模拟与训练得到提高。
公共关系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公共关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涵盖了传媒、管理学、心理学等各个方面。
公共关系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在如今信息流动迅速的社会中,公共关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因此,公共关系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活动安排1. 客座讲座:邀请公共关系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进行客座讲座,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学生听取经验分享后,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共关系的实际应用,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联系。
2.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将能够了解真实世界中的公共关系问题与挑战,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找出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将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模拟的情景中体验公共关系工作的挑战,锻炼他们的沟通和协商能力。
例如,一个学生可以扮演企业公关部门的经理,另一个学生扮演媒体记者,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各方的需求和利益。
4. 实践项目:安排学生参与真实的公共关系项目,例如与社区团体合作,策划一场公益活动等。
通过实践项目,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材使用1. 《公共关系学导论》:这本教材系统介绍了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适合作为公共关系教学的主要教材。
2. 《公共关系案例与分析》:这本教材收集了大量真实的公共关系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关系的实际应用。
3. 《媒体与公共关系》:这本教材主要介绍了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和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媒体如何报道和解读公共关系事件。
4. 《公共关系管理》:这本教材重点介绍了公共关系的管理和策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规划和执行一个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
四、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主题、活动安排和教材使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能力和创新思维。
公共关系教学计划不仅要注重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的培养。
传播与设计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关系专业知识和技能,善策划、懂管理、会传播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这种人才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从事公共关系的策划、宣传、广告、销售、推广、外联、开发、调研和行政文秘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适用于专业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市场研究和民意调查公司等信息咨询行业,并能够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从事公关、广告和传播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 培养规格和要求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专业思想。 2.接受系统的公共关系理论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具备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掌握公共关系的专业技能,包括调查研究能力、分析预测能力、策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处理、研究公共关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好的仪表风度。 4.身体健康,心理素质优良。
三、 授予学位: 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课 程 类 别 学 分 数 所占比例 备 注 公共必修课程 38 24.5% 公共选修课程 16 10.3% 专业必修课程 51 32.9% 包括毕业论文
及专业实习 专业选修课程 50 32.3%
毕业总学分 (实践教学学分) 155(实践教学24学分) 包括专业实习
和项目训练 课内总学时 2504 不含军事教育、
公益劳动、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学时 五、专业核心课程:按培养要求列出专业课程10门左右。
大众传媒通论,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公共关系原理,公关实务与案例,媒介社会学,广告学原理,公共关系评估,市场营销学。 六、专业特色课程:如“双语教学课程”、“精品课程”等。
组织传播学,危机管理与传播,公共关系策划,CI战略,演讲与辩论,网络传播等。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见附表一) 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见附表二)
附表一: 公共关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开课学期/周学时 课程 负责人
公 共 必 修 课
A 类
课 程
大学英语(1-4级)① College English 9 162 1、2、4/3 王 哲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4 144 1、2、4、5/2 何江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oral Character Cultivation and Basis of Law
3 54 2/3 古南永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2 36
1/2 谭 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Introd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6② 72 5/4 李安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Marxism 3 54 4/3
夏银平
军事课 Military Course 2+1 4周 3/ 古添雄
公益劳动 Physical Labor for Public Welfare
1周 3/1周
漆小萍
黄山 形势与政策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2 36 1-11/ 漆小萍
就业指导 Employment Guidance 1 20 10/ 王尔新
B 类 大学计算机基础(文科)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2 36 1/2 阮文江
① 2011级《大学英语》课程仍然按照“9+3”模式设置,采用分级教学方式。其中9学分(162学时)列入公共
必修课板块,3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板块。 ② 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2个学分。 课 程③ 文科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3 54 2/3 邹 雄
公 共 选 修 课
核心通识课程 模块一:中国文明 2 1-11/ 甘 阳 模块二: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 2 1-11/
模块三:全球视野 2 1-11/ 模块四:科技、经济、社会 4 1-11/ 一般通识课程 由学生按该规定的学分要求并结合自身兴趣和学习规划选读 6 1-11/ 各相关 课程 负责人
专 业 必修课
大类课程
大众传媒通论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3 54 1/3
聂静虹/李艳红/展江
传播理论 Communication Theories 3 54 4/3
聂静虹/林功成/钟智锦 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 Mass Communication Ethics and Law
2 36 7/2 展江
专业课程
公共关系原理 Public Relations 3 54 4/3
廖为建
/张洁 传播学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Communication
3 54 4/3 周懿瑾
广告学 Advertising 3 54 4/3 吴柏林
组织传播学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3 54 4/3 邓理峰
③ B类课程为专业限定性必修课程。 媒介社会学 Media Sociology 2 36 5/2 张宁
公共关系实务与案例 Public Relations Practice and Case Study
2 36 5/2 廖为建/
邓理峰
市场营销 Marketing 3 54 5/3 周懿瑾
中国社会解读与公民社会 China Civil Society 3 54 7/3 朱健刚
危机管理与传播 Crisis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2 36 7/2
廖为建/
张洁 网络传播 Internet Communication 2 36 7/2 林景新
CI战略 CI strategy 3 54 8/3 吴柏林
专业实习 Internship 6 12周 9/6
全体教
师 毕业论文 Thesis 8 12周 10/8
全体教
师
限选课程模块一(学院平台课,
数字媒体导论 Introduction of Digital Media 2 36 1/2
武汇岳
/林淑金
数字媒体技术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2 36 2/2
武汇岳
/林淑金 经济学原理(上)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 3 54 1/3 王则柯
写作基础 Fundamentals of Writing 3 54 1/3 刘根勤
中国近代思潮(上) Modern Ideological Trends in China (1)
3 54 1/3 袁伟时
人类学 3 54 1/3 朱健刚 专 业 选 修 课
至少选24学
分)
Anthropology 政治学原理 Political Science 3 54 2/3 肖滨
经济学原理(下)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2) 3 54 2/3 陆磊
人文经典阅读 Canonic Text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 36 2/2 吴飞
中国近代思潮(下) Modern Ideological Trends in China (2)
3 54 2/3 袁伟时
社会学 Sociology 3 54 4/3 任焰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2 36 5/2 待定
限选模块二(专业课程,至少选8个学分)
新闻学理论 Journalism Theories 3 54 5/3
展江/
张志安 公共关系策划 Public Relations Planning 2 36 5/2 林景新
管理学 Management 3 54 7/3 周懿瑾
公共政策分析 Public Policy Analysis 2 36 7/2 何艳玲
演讲与辩论 Public Speaking and Debate 2 36 5/2 张洁
公共关系评估 Public Relations Evaluation 2 36 7/2 邓理峰
任选课程
世界传播业概况 World Communication Industry
2 36 4/2 待定
新闻编辑 New Editing 3 54 5/3 龚周方
视听语言 Video and Audio Production 3 54 5/3 刘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