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心会,文本秘妙难与君说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0
张孝祥《念奴娇》注释及译文《念奴娇》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鬓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洞庭青草:湖名。
二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为洞庭湖。
岭海:一作岭表。
即岭南,两广之地。
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孤光:指月亮。
萧骚:萧条稀少貌。
尽挹:舀尽。
北斗:北斗七星,排列形似长勺。
扣舷:拍打船边。
译文1:洞庭青草,临近中秋。
三万顷的湖面宽广,就像美玉田野营造成洁白的玉的世界。
上面只有我坐一条小舟,如一飘树叶。
明月的光辉散在湖面,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地轻漾。
水面与天色,那么幽静,整个天水都清莹澄澈。
我心中悠然难言出那种美妙细微的感受。
想起在岭南这几年,皎洁的月光照见了我,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高洁品质。
如今我年岁已老,秋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我心坚定稳坐着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我要以西江的江水当作美酒,用北斗当勺为自己干杯,请世间一切来做宾客。
我要尽兴狂饮,拍打着船边引吭高歌。
欢乐得忘记了今夕是何年!译文2:中秋前后的洞庭湖微澜不兴,三万顷的湖面象一方硕大的琼田玉镜,托着我的一叶扁舟。
明月的光辉洒在湖面上,一片银光,清莹澄澈,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美妙感受在我心中悠然而生。
想起在岭南的这么多年,只有皎洁的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
如今我虽然年岁已老,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仍然稳坐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我要把这西江的水酿成美酒,斟满那天上的北斗做成的酒杯,邀请世间万物一起尽情豪饮。
我扣船引吭高歌,欢乐得忘记了世间的一切!鉴赏张孝祥(公元1132~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文章过人,书法、诗、词均好。
2019高考诗词鉴赏阅读《念奴娇过洞庭》同步训练含赏析诗词鉴赏阅读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要想解答好这类题型必须在课下多做训练题,在做完训练题之后要学会总结答题技巧,下面为大家带来2019高考诗词鉴赏阅读《念奴娇过洞庭》同步训练含赏析,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诗词鉴赏阅读水平。
必背古诗文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训练】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一句,描写已经临近中秋,洞庭湖草色青青,水波不兴,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2).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
三四句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
(3).月下的洞庭湖,妙不可言: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洁白如玉,水天一色。
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
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只感受到洞庭风光妙不可言。
(4).肝胆皆冰雪一句中,作者以冰雪自喻,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
(5).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表里俱澄澈是写洞庭湖景色的透明。
(6).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中,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细斟北斗是说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酒来喝。
于奇崛的想象之语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
这种豪情是宠辱皆忘之豪情,这种境界是物我两忘之境界。
(7).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
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答案《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答案1念奴娇·过洞庭①张孝祥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③经年④,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⑤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⑥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
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洞庭湖。
③岭海:一作岭表。
即岭南,两广之地。
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④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⑤萧骚:萧条稀少。
⑥尽挹:舀尽。
1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4分)15.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5分)答14.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
“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
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
“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
15.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景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写洞庭湖波涛滚滚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写洞庭湖的广阔无边。
两句从动态上描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念奴娇·过洞庭》的上片描写洞庭湖:着眼于静态描写。
“玉鉴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33 《念奴桥·过洞庭》《念奴娇·过洞庭湖》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piān)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chè)。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着同:著;玉鉴一作:玉界)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jīn)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xián)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沧浪一作:沧冥;岭海一作:岭表)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海:一作“岭表”。
孤光:指月光。
肝肺:一作“肝胆”。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
沧浪一作“沧溟”。
挹: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⑴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⑵。
玉鉴琼⑶田三万顷,着⑷我扁舟⑸一叶。
素月⑹分辉,明河⑺共影,表里⑻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⑼,孤光⑽自照,肝胆⑾皆冰雪。
短发萧骚⑿襟袖冷,稳泛沧溟⒀空阔。
尽挹⒁西江⒂,细斟北斗⒃,万象⒄为宾客。
扣舷独啸⒅,不知今夕何夕⒆。
注释:⑴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⑵风色:风势。
⑶琼:美玉。
⑷着:附着。
⑸扁舟:小船。
⑹素月:洁白的月亮。
⑺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⑻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⑼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
⑽孤光:指月光。
⑾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⑿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⒀沧溟:青苍色的水。
⒁挹(yì):舀。
挹一作“吸”。
⒂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⒃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⒄万象:万物。
⒅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⒆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文
下课铃声一响,我就追向教室,像一只被关了太久的兔子,一头扎进操场。
冬日的阳光有些冷清,微风轻轻吹拂,操场是红色的,有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地,还有红色、黄色、红色的运动器材。
我跑呀跑,跑得浑身是汗,像个被淋透的小猫。
忽然间,一阵悠扬的鸟叫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我缓缓抬起头一看,树枝上,一只小巧玲珑的小鸟正欢快地唱歌,它的一双黑眼睛闪着光芒,好似在对我说:“快来跟我玩吧!”
我禁不住想要靠近它,可惜,它却飞走了,留下一片寂静。
我静静地站在那儿,仿佛能感觉到鸟儿悠扬的歌声,仿佛能见到它敛翼的姿态,仿佛能体悟到它无拘无束的心情。
这时,一阵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像在跟我说话。
我闭上眼,静心聆听,风的声音仿似在告诉我,世界是多么美好和幸福!
我逐渐被这美好的景色和轻柔的风声包围起来,心中的烦恼和压力也渐渐消散。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半个世界都属于我,是那么自由,那么美好!
我倒觉得这是一种仙灵的感觉,它让我开心,让我充满了快乐,让我彻底放松。
但我却没能用语言表达出来,那样的感觉是如此美好,难以形容。
我明白,这正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受吧!确实我没能用语言具体解释它,但它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诗歌鉴赏及译文《念奴娇·过洞庭》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
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念奴娇·过洞庭》宋代: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著同:着;玉界一作:玉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沧浪一作:沧冥;岭表一作:岭海)《念奴娇·过洞庭》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念奴娇·过洞庭》注释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孤光:指月光。
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念奴娇·过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词、注释、翻译、赏析【原词】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①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释】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
孤光:指月光。
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泛沧:青苍色的水。
挹(yì):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背景】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30题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出了中秋的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的句子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2、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的句子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3、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极言湖面之广,写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的诗句是“玉鉴琼田三万顷”。
4、“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两句,极状皓月朗照下洞庭湖的广阔可爱,仿佛一个琼玉铺就的空明的神仙世界。
在这个广阔无垠的世界中,个人显得那样的渺小。
5、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句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以世间万物的主人翁而自居的思想境界。
6、作者泛舟洞庭,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即本词的主旨句是“表里俱澄澈”。
7、“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片抒情,回顾岭海一年。
8、《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9、“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诗人用“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地引出了下阕。
10、写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句子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11、写想起作者在岭南的这一年,只有月光可以见证的忠肝义胆,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12、《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海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的句子是: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13、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这三句是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的,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
14、“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
念奴娇过洞庭的意象和意境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宋代〕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平静清澈的湖面像白玉磨成的镜子,像美玉铺成的田地,有几万顷那么宽阔,湖上只漂浮着我的一叶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澄明。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如今我(虽)因年老而深感短发稀疏,衣襟单薄透着寒意,(但)我仍能平静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不知道今夕是何年!下面是对其意境和意象的分析:意境:宁静与广阔:整首词营造了一个宁静、广阔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平静之感。
澄澈与透明:“表里俱澄澈”不仅描述了洞庭湖水面的清澈,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纯净与高洁。
豁达与超脱:词中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态度,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自然与人合一: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意象:洞庭湖与青草湖:广阔无垠的湖面,象征着作者视野的开阔和心境的宽广。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明净如镜,如同美玉铺成的田野,寓意着作者内心的纯净。
扁舟一叶:在广阔的湖面上,一叶扁舟象征着个体在宇宙中的渺小与孤独。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皎洁的月光与银河的倒影相互映衬,表现出天地间的一片和谐。
短发萧骚襟袖冷: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经历坎坷后的心境,但仍保持内心的坚定。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豪迈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原文】《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①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②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③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④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⑤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⑦【注释】①洞庭青草:洞庭湖在湖南岳阳县西南,青草湖与洞庭湖相通,总称洞庭湖。
②玉鉴琼田:形容洞庭湖如同玉镜和白玉田地。
③明河共影:天上的银河与洞庭共同被月光照耀着。
④岭表径年:指作者在五岭以南的静江府(桂林)做官一年多。
岭,指五岭,即大庾岭、始安岭、临贺岭、桂阳岭、揭阳岭。
岭表,五岭以南。
孤光,指月亮。
⑤萧骚:萧疏,此指头发稀疏。
沧溟;大水弥漫貌。
⑥尽挹(yi义)西江:舀尽长江之水(为酒)。
挹,用勺子舀水。
西江,西来的长江。
细斟北斗:以北斗为酒器,慢慢斟酒。
北斗七星形如舀酒的斗,故云。
万象为宾客:邀请宇宙万物为宾客。
⑦不知今夕何夕:意谓今夜美妙难言。
《诗经·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译文】中秋将到,洞庭湖和青草湖上没有一点儿风涛。
万顷湖面如同玉镜玉田,我的一叶小舟在上面浮漂。
明月洒下它的光辉,银河和湖面都与月光相映,上下一片澄彻明皎。
我安闲地领略着这月夜风光,真是有说不出的美妙。
回想我在岭南做官一年多,我的心象月光下的冰雪一样纯洁美好。
而今我鬓发稀疏,两袖清风,稳坐小舟在广阔的湖面上逍遥。
舀尽这长江之水作为美酒,把北斗星座当作斟酒的酒杯,把宇宙万物作为宾客相邀。
敲击着船舷独自长啸,不复知此时是何夜何宵!【集评】宋·叶绍翁:“张于湖尝舟过洞庭,月照龙堆,金沙荡射,公得意命酒,唱歌所作词,呼群吏而酌之,曰:‘亦人子也。
”其坦率皆类此。
”(《四朝闻见录》) 宋·魏了翁:“张于湖有英姿奇气,著之湖湘间,未为不遇。
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方其吸江酌斗,宾客万象时,讵知世间有紫微青琐哉!”(《鹤山大全集》) 明·田艺蘅:“杜工部‘关山同一点’,岑嘉州‘严滩一点舟中月’,又:‘草头一点疾如飞’,又:‘西看一点是关楼’,又:‘净中云一点’,花蕊夫人云:‘绣帘一点月窥人’,张安国词‘更无一点风色’,夫月、云、风也、马也,楼也,皆谓之一点,甚奇。
《山中问答》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全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意蕴幽邃;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作品原文:山中问答[唐] 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作品注释:⑴山中答问:一作“山中答俗人”,一作“答俗人问”,一作“答问”。
⑵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隐居。
碧山:山名,又名“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⑶不答:一作“不语”。
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⑷“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一作”宛然“。
⑸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作品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创作背景: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
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
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
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念奴娇过洞庭阅读赏析原文: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字词解释:⑴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⑵风色:风势。
⑶琼:美玉。
⑷着:附着。
⑸扁舟:小船。
⑹素月:洁白的月亮。
⑺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⑻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⑼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
⑽孤光:指月光。
⑾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⑿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⒀泛沧:青苍色的水。
⒁挹(yì):舀。
挹一作“吸”。
⒂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⒃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⒄万象:万物。
⒅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⒆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念奴娇·过洞庭翻译: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答案:试题:(1)“妙处难与君说”中“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阕,简要分析。
《念奴娇•过洞庭》名句默写1.《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二(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2.《念奴娇•过洞庭》中,“"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一句是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3,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则是用“,”两句写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4.苏轼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舟泛水上,境致与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5.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的句子:“(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6.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的句子:“,,J(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7.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想起在岭南光明磊落生活的句子:“,,J(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8.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设想自己做主人,请万象作宾客,纵情豪饮的句子:“,,J(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9.《念奴娇・过洞庭》中“,"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10.《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OIL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物境与词人心境相会,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句子是:,O(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1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13.《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念奴娇.过洞庭一.文意理解1.原文填空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三万(),()我()舟一叶。
()()分(),()()共(),表里()()()。
()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经年,孤光自照,()()皆冰雪。
短发()()()()冷,稳()()()空阔。
尽()西江,细()北斗,万()为()客。
扣()独(),不知今夕何夕!2.文本分析(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译文:洞庭湖边静立着的纤草,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点出地点、时间,“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风有色彩,词人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诗意(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译文: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玉鉴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
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罢,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极言湖面之广。
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于其中,该是多么惬意。
(3)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译文: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
“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4)表里俱澄澈译文: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这句是本词主旨所在,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的浑浊与污染;另一层是说在湖上泛舟的我也如秋月秋水般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不仅是写景,更是在写人,写自己的品格之美。
(5)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译文: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体验。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1.《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
2.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也有类似的句子是:,。
3. 《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
4.词人写出了中秋的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的句子是:,,。
5.《念奴娇·过洞庭》中在明净光洁的广阔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为我所用的意味,有力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6.词人描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的词句是:,,。
7.由忆往事到内心抒怀,表现作者襟怀坦荡问心无愧的句子:,,。
8. 《念奴娇·过洞庭》化用苏轼文词击节叹咏夜色美好的诗句:,。
9.写自己虽然年老孤寂但是却安稳地泛舟于洞庭之上,没有一点动摇的句子是:,。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答案)1.《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2.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也有类似的句子是: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3. 《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4.《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出了中秋的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的句子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5.《念奴娇·过洞庭》中在明净光洁的广阔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为我所用的意味,有力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悠然心会,文本秘妙难与君说——基于课例的开发谈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肖绍国一当下,文本细读的大旗在小语界被广泛扯起,细读功力的修炼成为小语人必须历经的重要法门,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读的功力有多深,决定了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走多远。
这话虽有些绝对,但切己体味,似乎颇有些道理。
但凡能打动学生和听课者的好课,执教者背后的文本细读都有着独到之处。
那么,细读,到底读什么?按照西方“新批评”学派的观点,细读,包括分析语义、语气、语法、意象、比喻、象征、音步、格律、态度和情绪等因素,以辨认出“复义”、“张力”、“悖论”和“反讽”等特性,从而揭示作品的内在有机结构和全部含义。
只有这样细读,你才是“文字之三昧”的真正解人。
韦勒克认为,“细读法”对文学批评必不可少,“因为任何知识分支能够和已经取得进展全靠认真细心地考察其对象,把它们置于显微镜下仔细观察”。
笔者以为,细读,说白了,读两个东西,读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言语的形式)。
内容是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形式是承载这些信息的方式。
站在内容的角度上,形式即内容,站在形式的角度上,内容即形式,此二者水乳交融。
没有内容,谈何形式?内容是形式的家;没有形式,谈何内容?形式是内容的外显。
就一篇文本来讲,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此二者承载着文本言说的方式。
细读文本,第一步,要迅速捕捉文字传送的基本信息,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文章讲了什么,一般人一看就懂。
譬如,读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轻轻地咀嚼文字,一幅幅画面在我们眼前立了起来:“秃瓢”上袅袅的白烟,傻傻地学骆驼咀嚼,轻轻地谈驼铃的用处,愣愣地看垂得老长老长的驼绒,连连地问妈妈骆驼的行踪……似乎英子的童年跟骆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是细读的第一步,细读者要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四幅画面,然后将四幅画在脑中联结成一片,于是,老北京城下特有的孩童的童年生活渐次映入我们的眼帘,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
这是第一层面上的细读,读出文本讲了什么。
有了第一层面上对《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捕捉之后,细读进入第二步,去发觉内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譬如:——对课题的细读:这篇文章的题目非常抢眼,林海音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之间加上两个小圆点,这样表达的用意在哪里?表面上看,很明显,文章应该写三个板块:冬阳、童年、骆驼队。
但细读课文,你会发现:林海音把大量的文字用来描写骆驼,单“骆驼”一词,共出现19次,还有用“它们”代替“骆驼”的有8次,加在一起共27次。
可见,骆驼是文章的“主线”又是“主象”。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的序言,林海音为什么要选择骆驼来写?留在她童年记忆中的肯定不止骆驼,譬如还有老北京的冰糖葫芦、北海的白塔、香山的红叶等,但她为什么只写骆驼?说明在林海音看来,骆驼是最能反映她童年的“意象”。
骆驼为什么能承载林海音对童年的所有情感呢?必须思考。
这题目中间的两个小圆点是林海音随便点的吗?还是别有用意?“冬阳”和“骆驼队”为什么要包围着“童年”?这样细读后我感受到,骆驼队是流动的,暗示着在季节交替中童年一去不返。
我觉得林海音选骆驼来写,选得很高明。
《城南旧事》一书,落在“旧”中,在老北京,骆驼队是很典型的东西。
正是骆驼的安静、缓慢、沉默,跟《城南旧事》故事的文笔高度融合,这其实就是林海音处事的状态,折射出的是她的个性和生命的特质。
别人看不到骆驼的安静,林海音偏偏看到的是安静、从容,这是她本人生命哲学的投射。
——对驼铃声的细读:再次细读全文,有一处描写在我耳边回荡,那就是“铛、铛、铛”的驼铃声,一共出现了三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这驼铃声我似曾熟悉,因为我听过许多关于驼铃声的歌曲,譬如:“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
”(小轩《梦驼铃》)再如:“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王立平《驼铃》)又如:“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彷佛又回月牙泉。
”(杨海潮《月牙泉》)难道这“驼铃声”仅仅是一种巧合?它会不会是如古诗词中的“意象”呢?你想啊,在茫茫的大漠中,没有妻儿陪伴,没有好友问候,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清泉绿野……有的只是大漠的茫茫,孤星弦月。
就在这样的白天和黑夜,驼铃声正好带去了人们对故园、对亲人的温暖的怀想。
曾几何时,那温暖的驼铃声,在远离故园时响起;在别离亲友时响起;在我们长大时对童年的怀想时响起……于是,我相信,“驼铃声”已经化为某种“意象”,闻驼铃声,必怀想童年,必想念故园,必思念亲友。
……显而易见,这第二步对文本的细读,非常之关键,非常之细致,非常之艰巨,因为它聚焦的是文本内部细微的生发点,教师要对文本任何一处的细微点保持高度的敏感,倾听它们发出的细微的声响。
文学的生命在于它的细节,文学的成就也在于它的细节,细节是灵魂,没有灵魂,“神居何所”。
《冬阳•童年•骆驼队》文质兼美,用情含蓄,不温不火,不断地反刍,“骆驼式”地吸收,反复咀嚼,令人口齿留香。
经过这样的细读,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都呈现出来,细读逐渐向第三层次进发。
二千万不要以为,经过第二步细致、艰巨的工作,读出了文本的弦外之音,读出了文本的言外之意,细读便到位了,其实还远远不够。
细读的最高层次应该是读出形式,读出言语的形式,这是埋得最深的东西,对绝大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所以: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宗白华说: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了解的。
文本在向我们传递着什么,按照英美“新批评”学派的观点,文本的结构,语调的态度潜藏在字里行间,从写的角度,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同样表达意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来,一般人看不到。
“新批评”是作为一种分析文学作品的技巧确立其地位的,它是一种修辞形式的批评。
它的最大优点在于承认文本的“语言”和“形式”是文本意义的基础,由此确立了对所有用非文学来解释文学的“背景”批评的抵制立场。
从言语形式上去细读文本,是最新、最难的视角。
其实这样去读,是还原了作者打腹稿的过程。
对文本要先从“境感”的角度去把握,再从“语感”的角度去把握,在两个点上去整合,细读便到位了。
基于这样的思考,现在《冬阳•童年•骆驼队》的细读,该进入第三步了:——寻觅语言表达上的暗线:驼铃声深深地烙在了英子的生命底层,挥之不去,所以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留下了一条明线,那就是阵阵驼铃声。
那么,文章有无暗线呢?很多人理解这篇文章的暗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条情感上的暗线当然是对的,文字从头至尾暗含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但我要找的不是这条暗线,我要找的是林海音语言表达上的暗线,因为我深深地知道,要上好这篇课文,必须破译林海音语言的密码。
此时,我把目光再次投向那几首关于驼铃声的歌曲,我轻轻地哼唱费玉清的《梦驼铃》、刀郎的《驼铃》、田震的《月牙泉》,我惊喜地发现这三首歌曲的节奏都是那么“缓缓地”,我再读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无独有偶,语言的节奏同样是那样“缓缓地”。
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林海音的语言密码就是“缓缓地”。
——倾听语言内部的撞击声:歌曲靠作曲家对节奏的控制来把握节奏,那么文字靠什么来体现节奏呢?英子的文字中有哪些“魔法”使得“缓缓地”节奏流淌出来的呢?我经过细读,发现英子的手法不外乎这么几种:比如,重复地使用某些词语,拉长语言的节奏,“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一口气连用三个“那样”,假如改一下,“那样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
”感觉节奏完全不一样,快多了。
再如,运用ABAC、AA式的叠词,拉长语言的节奏,“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叠词的使用,一呼一应,语言像荡秋千似的,节奏是那么舒服。
此外,无限想象,也使得语言的节奏被放慢了、舒缓了,与爸爸谈论驼铃用处的那段文字,看垂在肚皮底下的驼绒那段文字,在小英子无限的遐想中,驼铃是赶狼还是增加行路的情趣,驼绒终究有没有被剪掉,英子都没有写下去,但语言的节奏被无限地拉长了,读者不知不觉早已沉浸其中。
——发现言语结构上的秘妙:《冬阳•童年•骆驼队》在结构上的最大秘妙,是“突转”的手法。
前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在讲30年前发生的事情,最后突转,“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回到30后的今天,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
这并不像其它写回忆童年的文字,譬如琦君写《桂花雨》,语调就是写的时候,一开始就明确是在回忆,没有转的感觉。
贾平凹写《风筝》,一开篇就点明是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没有转的感觉。
而林海音不是这样,一开始就拉到过去的镜头,最后转一下,这是文本在结构上的最大秘妙。
……一如《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文本细读,从内容和形式上去细读,分三步行进,细读才会渐臻佳境。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只能从表层和中层去读,深层很少人能进入,很难。
但作为语文人,要知难而进,因为引导学生读出言语的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叶圣陶语)。
三读法决定教法,有什么样的细读姿态就有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我坚信:语文课,必须从“言语形式”上去观照,也就是要把着力点放在“怎么写”上。
因为:朱光潜说: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有一种方式精确地表达出来。
在思想和方式之间需要寻找的桥梁,途径,载体,那就是语言形式,那就是话语形式,那就是语言意图,那就是话语意图。
王国维说: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秘妙——文本秘妙。
文本的秘妙在召唤我们,那是一种“心会”的感觉,按照王国维所说的就是“隔”和“不隔”的境界。
对于文本,要追求“不隔”的境界,唯有“心会”。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通过“心会”,我发现了文本的秘妙:驼铃声是其语言的暗线;通篇文字的节奏是那么“缓缓地”;结构上“突转”的效果等,这些都是林海音语言的密码。
在课堂上当然要跟孩子们玩味这些种语言表达的妙处,我锚定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读写并理解“咀嚼、寂寞、情趣、悦耳”等词语,感受课文中的叠词“默默、慢慢、缓缓、软软、磨来磨去、不声不响”所体现出来语言节奏,体会叠词的运用对语言节奏影响的妙处;2.在感情朗读中,让文字的画面立起来,在冬阳底下编织着英子与骆驼的故事:傻傻地学咀嚼、轻轻地谈驼铃、愣愣地看驼绒、连连地问行踪,一切都是那么舒缓、惬意;3.感受林海音笔下的童年是缓缓的、默默的、慢慢的,品味作家的心其实是想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