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555
- 格式:doc
- 大小:246.0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解读本文档旨在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和目标。
该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单元概述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阅读是一种研究》。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到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还能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拓宽视野。
二、研究目标本单元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参与阅读活动;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文章进行表达;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拓展思维宽度。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 课文分析:对课文进行细致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3. 语言表达:通过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4. 阅读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3. 组织阅读活动:设计各种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阅读;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5.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评价方法为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阅读理解测试,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4. 小组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通过以上的研究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第一单元的知识,达到研究目标,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分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编排出现较大变化:?1.全书总共24篇文章,仅保留旧版教材文章9篇,其余为新增文章,其中包含老版教材其他年级段文章5篇,七上1篇,八上4篇。
?2.古诗词诵读保留旧版4首,新增4首。
?3.名着导读,由旧版《童年》、《昆虫记》更改为新版《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且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之后学习。
?同时在创新中仍然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
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各单元具体分析第一单元?(一)教学内容?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
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学习精神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极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邓稼先/杨振宁: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第二单元?(一)教学内容?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学会叙事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成长。
4.掌握散文阅读的考点及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二、明确目标:【屏示】——生齐读三、预习交流,展示学果:(一).预习交流:围绕学案,解决疑难。
【屏示交流内容和提示】方法: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内容:提示: 1.组长明确分工(每人负责一项) 2.订正错误,并加以巩固3.师友互相提问文学常识4.注意记录个人的疑难问题(二)复习检测站:准备检测题目:(1)文学常识(2个)(2)词语含义(4个)(3)词语书写(5个)方法:展示学果:选取学生代表进行复习内容的互查互测,小组集体或代表展示。
四、质疑互辩【屏示】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组长将共性疑难记录在学习卡上。
提示:1.可以从词语解释、文句疏通、文章内容、写法或感情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
2.每人轮流提出自己的疑难,其他成员有序地做出回答或补充,倾听他人分析时要注意力集中,并进行思考。
【生小组内解疑后,形成共性问题,全班解决】五、品读揣摩:屏幕显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整体感知:本文写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哪些回忆?请试着概括一下。
(二)精彩再现:第2段精读该段文字,试着概括文段所采用的写景方法(如:顺序、角度、修辞等)(二)理解主题:试着谈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关系?怎样正确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小结:1、景物描写的方法: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2、理解主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理清线索二.题目含义三.记叙顺序四.爸爸形象五.理解主题六.感情基调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参考教材,共同解决,遇到困难,集体商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传记或散文,描写了各种精神品质卓越的人物,包括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激发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其中,《邓稼先》是一篇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XXX。
《说和做》是一
篇散文,记叙了XXX先生的主要事迹,突出了他的崇高品格
和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则节选自XXX的《萧
红全集》,主要对XXX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孙权劝学》节
选自《资治通鉴》,以对话形式表现人物,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精神,通过写作训练,研究、积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写人作文中适当运用这种方法。
在教学中,需要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研究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大意。
同时,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还要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以及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
教学难点则是要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理解。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设计说明】1.本单元教材共有四篇课文,其中《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品读赏析课,《邓稼先》为1+X课型,对应“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孙权劝学》是课内精读课文,各用1课时;《回忆鲁迅先生》是自读课文,归入群文阅读课,与丛书相关文章,课内自主阅读2课时;课堂学生自主阅读,4课时;写作指导课2课时。
共计11课时。
2.课型解读:本课型以课文为中心,向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课内大量阅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2. 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3.学会“五看”读书法;4.把握细节,于细微之处见真情;5.读名人事例,在体验中成长,为学生的人生导航。
单元教学第一环节(1课时)基础落实【课题类型】积累落实课【学习目标】1.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2.积累字词【学习过程】活动一:文学常识梳理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可组内互助学习。
阅读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字词。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圈点勾划关键词、句、段。
做好读书笔记。
一、文学常识1.《邓稼先》(体裁:人物传记)作者是,;邓稼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功勋奖章。
2.《说和做》(体裁:散文),作者是,诗人,山东诸城人,代表作有诗集等。
闻一多,湖北人,、、,代表作有诗集《》《》。
3.《回忆鲁迅先生》(体裁:回忆录)作者是,原名,人,代表作有小说《》《》等,本文选自《》。
4.《孙权劝学》,选自《》,是由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的史亊;司马光,字,北宋家,家。
活动二:字音字意梳理1.注音。
鲜()为人知鞠()躬()尽瘁()奠()基开拓()家喻户晓截()然不同萦()带燕()然殷()红选聘()可歌可泣至死不懈()锋芒毕露()妇孺()皆知仰之弥()高气冲斗()牛深宵()伴侣()小楷()硕()果卓()越澎湃()目不窥()园沥()尽心血心不在焉()慷慨淋漓()咳嗽()调羹()绞()肉薪()金校()对疙瘩()草率()吩咐()抹()杀深恶()痛疾2.词语。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解析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品味】“明朗”可见鲁迅笑声之爽快。
(这一细节描写,使鲁迅的开明爽朗、平易近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亲可近。
【段析】突出先生坦白真诚、平易近人的性格,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伟人的距离。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段析】通过朴素的描写,逼真又传神地把鲁迅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品味】针对“我”的“火红”的上衣,先生认真地发表见解。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
”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品味】“不大漂亮”是鲁迅先生对“我”这次着装的看法。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品味】画线句体现了鲁迅先生坦荡、直率的性格特征。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品味】鲁迅先生谈服饰的色彩搭配,与人的搭配,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表现了他的知识丰富。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知识与技能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重点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
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朗读法、导读法、合作交流法。
课文朗读文件、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很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透过萧红的视角,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协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
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
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
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但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因为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所以作品不但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鲁迅的性格特点的?
作者选择了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的生活片段来表现鲁迅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
2.初步感知: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1.细节赏析,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很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走路很轻捷,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3)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与朋友相处的融洽、愉悦可见一斑。
(4)不过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鲁迅先生也有幽默风趣、可爱可亲的一面。
(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严格要求,同时又深切关爱。
(6)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
这个细节体现了鲁迅先生实事求是的一面。
2.课文记叙了一件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似杂乱,但有一条情感上的线索贯穿全文。
请你找出本文的线索。
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3.深入探讨,回味悟旨。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萧红的回忆,体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青年人和热爱祖国、勤勉工作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4.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如何看?
(1)文中撷取凡人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凡中伟大的特点,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很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3)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片段一(1),明朗的笑声。
开篇直接描写,别具一格。
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便跃然纸上。
2.片断二(2),写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快速。
3.片断三(3~13),写作者到鲁迅家中做客的事情。
4.片断四(14~17),鲁迅先生开玩笑。
5.片断五(18~23),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也乐观起来。
6.片断六(24~26),写鲁迅先生关心、协助青年。
7.片断七(27~30),写鲁迅先生对随意使用校样纸不以为意。
8.片断八(31~34),写许先生的忙碌,侧面表现鲁迅先生的生活。
9.片断九(35~40),写看电影。
10.片断十(41~42),写鲁迅先生的休息。
11.片断十一(43~54),用白描手法描写了鲁迅先生的三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12.片断十二(55~60),写吃鱼丸的事情。
13.片断十三(61~63),写鲁迅先生包书也要包到整整齐齐。
14.片断十四(64~67),写鲁迅先生拼命工作,无暇休息。
1.语言朴实。
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2.详略得当。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琐事,有详有略。
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神情姿态: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工作习惯:不同寻常,忘我精神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日常琐事:严谨认真
可亲可敬热爱感念
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其成功的原因,不但仅是因为萧红与鲁迅先生有很深的情意,更主要的是因为萧红善于撷取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这些水平,也正是我们学生在写作中所欠缺的。
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体会萧红散文创作的技巧,并力争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水平,我采用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认真探究,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课堂上往往顾及不上,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往往也是经过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来解决的,因而难免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嫌疑,这也是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