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 (5)
- 格式:ppt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8
《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理解其“文笔清丽”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结合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品味、欣赏比喻和拟人修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他们对诗意春天探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在流利、有感情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文意,理解文中的诗意。
2.了解比喻、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刚才在课间同学们观看了一组四季美景欣赏的视频,看着同学们意犹未尽的表情啊,老师就知道同学们还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啊。
其实,神奇的大自然本就是一组诗,周而复始,重章叠唱。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景。
今天,徐老师就跟大家一起,带着好奇、欣喜去探访一下春天这一动人乐章。
一、创设诗意情境,走入唯美春天前段时间网络有一个流行语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屏显),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春天那么美,我们去看看”(屏显)。
当然,这个看看不仅仅是用我们的眼睛,还要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去感知这个美丽的春天。
1.春天那么美,我们去听听听读课文,感受诗意。
听课文录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图景。
(屏显)2.春天那么美,我们去说一说说心中的春天。
在想象的基础上,说一说你所喜爱的春天。
(鼓励学生自主说;如若冷场,教师可提示从所见所闻所感等五官角度出发。
)3.春天那么美,我们去读一读有感情地自由诵读课文,在读中想,在想中感受春天的诗意、温情。
教师提示重音和连读。
4.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基本信息,教师提示关注“文笔清丽”的语言风格。
二、疏通文本,初探诗意春天1.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识读生字词。
师带读,生齐读。
2.学生分组,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和迎春五个方面细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意。
三、赏析语句,再寻诗意春天(一)诗意在古文的意蕴里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基本信息年级:七年级授课篇目:《春》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课型:新授课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学习主题:“四季美景"2.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能力培养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会汉语之美。
“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以自然美景为主要内容,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了如下细化:(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阅读部分由三篇现代文和四首古代诗歌构成。
《春》描绘了春季新、美、力的独特魅力;《济南的冬天》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温晴、小山和小雪;《雨的四季》描绘了四季中雨的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态度。
四首古诗表达情感各不相同,但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自有特点。
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
学习这个单元,要“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顿,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一课的课前预习要求有两个:一是回忆以往读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文;二是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春景。
《春》是朱自清于1933年应中华书局之邀为中学语文教材所作的一篇文章。
1933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春》可以分为“盼春”(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教读课文,教--学习方法,学生体验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阅读问题,构建阅读能力。
2、从学生“学”出发,从学生“体验出发”学语言,以学生为主体。
3、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据:课本中的“单元”提示,每篇课文的“预习”提,课后练习。
设计教学思路。
4、教师要创设“读”的情境,“读”的空间,“读”的平台5、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提倡的"先学-后教的预习化"模式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
“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
语文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其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春》一课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展开想象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课文的意境,养成好的语感。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1课。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之美。
[教学对象分析]字词掌握较差,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做阅读题很难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展开想象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课文的意境,养成好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和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想象文中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修改最终定稿教学设计:《春》一、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写景的特点,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3.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三、教学方法:1."读-讲-读-赏-读"。
2.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四、教学时数:三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三课时一、导语设计:当第一缕秋风清扫落叶时,你是否怀念那和煦的春风呢?当秋日的抑郁布满整个天空时,你是否向往那温暖的春日骄阳?关于春天,人们从不吝啬情感,对她的喜爱与赞美写满了古往今来的诗篇。
请同学举例,分享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
二、合作探究:1.说到春,你会想到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回答,各抒己见。
2.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春天,你会用哪个字?请同学们回答。
3.请同学们想想春天你会怎么写?4.探究作者如何写春,如何描写景物的,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经过讨论后小结:作者选取春天哪些景物来写的?课文首尾段落作用为何?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写景方法:1作者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抓住景物特征来写。
三慧心赏春天———写法蕴其中。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
2.师生相互质疑。
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这篇课文,掌握写景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XXX先生通过他质朴秀丽的文笔和非凡卓绝的才情,为我们描绘了五幅美妙的图画,将江南春天的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
那么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呢?从景物特点、修辞手法、描写顺序、作者感情等方面谈谈你的发现与感受。
在师生互动环节中,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在最能打动他们的地方做出勾画和评点。
朱自清《春》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描绘春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感受作者对春来了的愉悦之情。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一) 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二)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课时设计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歌曲和诗词导入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欢乐的歌并看一些诗词,大家来猜一下这首歌是什么和看一下这些诗词都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色呢?(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同时PPT展示诗词: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要先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
我们就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学生回答,PPT展示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散文朴素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 了解春天的特点和与之相关的音乐元素;- 能够演奏简单的春天音乐片段;- 能够表达和分享对春天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准备- 课堂所需乐器:钢琴/键盘、吉他、小打击乐器如手鼓等;- 音乐资料:关于春天的音乐作品、图片或视频素材;- 课堂布置:保持宽敞明亮的教室环境,提供学生展示和分享春天相关的物品或作品的空间;- 教师准备:了解春天与音乐的联系,准备相关的案例或故事。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春天与音乐。
- 引导学生讨论春天的特点和他们对春天的感受。
- 展示相关的音乐作品、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春天的音乐元素,如明亮的旋律、轻快的节奏等。
- 向学生展示一段带有春天元素的音乐,解释其中的音乐要素。
3. 合奏演奏(15分钟)- 教师示范演奏一段简单的春天音乐片段,鼓励学生一起合奏。
- 指导学生按照节奏和旋律演奏各自分配的乐器。
- 引导学生注意合奏的配合和团队合作。
4. 表达分享(15分钟)-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和想法,可以是音乐、诗歌、绘画等等。
- 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分享作品的机会,可以进行小组展示或全班分享。
5. 总结回顾(5分钟)- 向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体会。
-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与音乐的联系以及音乐如何表达春天的特点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参与合奏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评价学生对春天音乐元素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表达和分享中的创新和个性展示。
五、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参与春季音乐会或其他相关音乐活动;- 提供更多春天音乐的欣赏和研究资源;- 组织学生合作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春天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