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4
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的特点总结
温病是指外感温邪,以热象为主要特征,并具有季节性或不同程度传染性的疾病。
它的特点主要有五: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吴又可云:“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
2.有传染性、流行性:王叔和云:“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3.有季节性、地方性:王叔和云:“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每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4.发生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性:温病的发生一般比较急,变化比较快而多。
其病机变化的规律一般有三种是温疫从口鼻而入,或由表入里,里热外发或表里同病;二是温病按照卫气营血的规律传变;三是温病按照三焦的规律传变。
5.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温为阳邪,容易化燥伤阴,故发病后大多发热较重,并伴有口渴、溲黄,若温邪内陷,则亦现神昏谵语、斑疹、吐衄甚或动风痉厥。
中医温病特征
一、温热病邪
温病是指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其特征是具有温热性质的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等。
温热病邪可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内环境,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二、传变迅速
温病在发病过程中,常常出现传变现象,即病情迅速变化,由一种症状转变为另一种症状。
例如,感冒初期表现为发热、恶寒,但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
三、发热为主要症状
温病常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且多为高热,持续时间较长。
由于温热病邪的侵犯,导致机体阳气亢盛,正气与邪气相争,从而产生发热现象。
四、易伤阴液
温病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导致机体阴液耗伤。
由于温热病邪易生热生燥,使得人体津液耗损过多,出现口干舌燥、尿少色黄等症状。
如果阴液损伤严重,还可能导致伤阴化燥,出现气阴两虚的状况。
五、病程较长
与感冒等急性疾病相比,温病的病程较长。
由于温病邪深入脏腑经络,导致病情复杂多变,治疗难度较大,因此病程较长。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耐心调理,逐步清除体内病邪。
六、治疗方法多样
针对温病的特征,中医治疗方法多样。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可以选择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以提高治疗效果。
温病的特点知识汇总
(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温邪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致病物质,通过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具有阳热性质,除了四时六淫之邪从热而化的温热病邪外还包括疠气和温毒之邪
(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温病的传染性是针对大多数病种而言,也有少数温病并不具有传染性。
温病传染程度强弱差异很大。
大多数温病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但并不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都属于温病)、流行性(温病流行程度的强弱与病邪性质、致病毒力的大小及病邪的传播条件等有关)、季节性(各种温邪的形成及其致病与四季的不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可对人体的防御功能发生影响造成人体对病邪反应性的差异)、地域性
(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是温病区别于内伤杂病的重要标志之一)(4)临床表现的特殊性(①起病急传变快②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③易化燥伤阴④易内陷生变。
【温病的特点→具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 温邪】 温病之所以不同于外感风寒性质的外感病,也不同于内科杂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引起温病因素不是风寒,也不单是情志或内伤,⽽是温邪,故叶天⼠提出:“温邪上受,⾸先犯肺”。
温邪特异性在于⼤部分是外感受的;燥热性(温热)和湿热。
温邪作为致病因素,不应完全看作单纯⾃然界⽓候变化的物理因素,⽽是⽓候变化中特殊致病物质,与现代医学致病微⽣物密切相关(细菌、病毒、⽀原体……)。
【温病的特点→⼤部分温病具有传染性、流⾏性、季节性、地域性】 1.温病的传染性传染性是指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群中传播。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皆相染易(易者移也),⽆问⼤⼩,病状相似”。
吴⼜可谈传染性更多,《温疫论》指出:“疫⽓盛⾏,所患者重,最能传染”。
考试⼤站整理 “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天受”指呼吸道传染,“传染”指接触传染、⽪肤及消化道传染。
但是,少数温病不具有此特点,或传染性极⼩,如肺炎、中暑,所以温病不等于传染病;许多传染病不属温病范围,如狂⽝病、寄⽣⾍病。
2.温病的流⾏性由于传染,在⼀定条件下传播,在⼀定范围蔓延,天时不利,环境不利,⼈⽓不利,如久旱久涝,天灾,地震。
3.温病的季节性⼤多有明显季节性,故⼜称温病为“四时温病”,有的温病只限于特定季节,如暑温──夏季;但有些四季可见,⽽以某个季节为多,如风温、湿温。
【温病的特点→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温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是由于在温邪的作⽤下,导致卫⽓营⾎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具有规律性变化所决定的。
温病病程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①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初袭⼈体,病变多在卫分;②邪在⽓分阶段,温邪由卫分传⼊⽓分,则导致⾥热炽盛;③邪在营分阶段,温邪由⽓分传⼊营分,导致营热阴伤;④邪在⾎分阶段,温邪由营分传⼊⾎分,导致动⾎耗⾎;⑤恢复期阶段,患者正⽓恢复,逐渐康复痊愈。
总的说来,温病的前期阶段多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阶段则以实质损害为明显,主要是阴津的耗损及重要脏器的损害。
第⼆章1、温病的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多具有⼀定的传染性,流⾏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卫⽓营⾎、上焦中焦下焦4)临床表现的特殊性(1)起病急,传变快(2)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4)易内陷⽣变2、温病的命名1)⼀是根据发病季节命名,如发⽣在春季的春温、发⽣在冬季的冬温。
2)是根据四时主⽓命名,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因为春天的主⽓是风,故称风温;夏天的主⽓是暑,故称暑温;长夏季节的主⽓是湿,故称湿温。
3)是把发病季节与主⽓相结合命名,如秋燥因其发病季节是秋季,秋天的主⽓是燥,故名秋燥。
4)是根据特殊的临床表现命名,如⼤头瘟即是因其头面肿⼤、灼热疼痛,⽽定名为⼤头瘟;烂喉痧即是因其咽喉红肿,甚⾄糜烂疼痛,肌肤丹痧密布,故命名烂喉痧。
5)是根据流⾏特点命名,如将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甚⾄引起较⼤流⾏的⼀类疾病称为温疫 3、温病的分类(内涵、如何鉴别)1)按照病证性质分类:(1)温热: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头瘟、烂喉痧等⼤多发病较急, 发展较快,发热显著,易损伤津液,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热邪内陷,引起昏迷、抽搐、斑疹、出⾎等危重证候,治疗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2)湿热:湿温、伏暑等⼀般起病较缓,发展较慢,初起发热和伤津征象均不显著,治疗重在化湿清热。
(3)⼆者转换:温热类温病在病变过程中有时也可兼夹湿邪为患,如暑温病可见暑热夹湿之象,但是以温热为主, 兼湿为次。
⽽湿热类温病虽为湿与热合,但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湿邪化 燥,热邪化⽕,其病证性质也可由湿热相兼转化为纯热⽆湿的⽕热之 证,临床表现和病机变化也就与温热类温病殊途同归。
2)按照发病初期的证候特点分类(1)新感:风温、秋燥新感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明显里热表现的⼀类温病(2)伏邪:春温、伏暑伏邪温病,又称伏⽓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类温病第三章1、温病的病因及治病特点2、表3-2第四章1、P26-281)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体肌表,导致卫⽓功能失调⽽引起的⼀种证候类型。
温病心得体会模板导言:温病是指因感受外邪、内伤或劳倦过度等原因引起的一类疾病。
它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头痛、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温病虽然常见,但是其病机较为复杂,治疗也相对困难。
通过对温病的临床实践和反思,我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温病的特点1.多发于春夏季节:温病的发病率在春夏季节较高,这与气温升高、细菌病毒活跃有关。
因此,春夏季节要加强对温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2.以热症为主要表现:温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多伴有头痛、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同时,温病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自愈。
3.易反复发作:温病容易反复发作,一方面是由于治疗不当导致病根未除;另一方面是因为机体抵抗力低下,抵御外邪能力较弱。
4.病位多见于表浅:温病多见于表浅,即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黏膜等体表部位。
因此,在防治温病时,应注重保护和调理表浅。
二、防治温病的策略1.加强预防意识:温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再次,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密闭空间;最后,要注重饮食营养,增加免疫力。
2.早期诊断和治疗:温病病程较短,但是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
早期诊断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阻止病情的发展;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因此,对于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3.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温病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症状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一般来说,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可以选择中药、西药等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以采取物理疗法、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等辅助治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强调康复阶段的护理:温病的康复阶段也十分重要,要注重患者的康复护理。
首先,要控制体温,促进排汗;其次,要关注饮食营养,增加营养摄入;再次,要保持良好的环境和气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心理;最后,要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