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秘要》记载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如黑膏方、萎蕤汤、 大青汤及犀角地黄汤等。
(6)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 《千金要方》: “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
防 备之”。
2、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
晋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主要是把温病隶属于伤寒之 中。
《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甚大,被称为“温热大师”,是建立温病其主要贡献有: 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舌诊、验齿、辨斑疹白pei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和各种温病的治法) 此外,还撰有“三时伏气外感篇”,论述了主要四时温病的
由此可看出,温病学到这个阶段在理法方药方面形成了完整的 体系,因而可以说温病学至此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简介
(1)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 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
伤寒学派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为适用于温病 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白虎、承气就是治疗温 病的方剂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认为温病学家 是“标新立异,数典忘祖。”甚至提出“废伤寒则六经不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
王孟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四人号称温病“四大家”。
从上可见,明清时代的温病学家及著作大量出现, 对各种温热病都已有专著问世。如裘吉生对此概括说: “ 叶天士之温热,张凤逵之伤暑,喻嘉言之伤燥,吴又 可之温疫,陈耕道之疫痧,余师愚之疫疹,陈平伯之风 温,薛生白之湿热。”
此外,还有章虚谷的《医门棒喝》,雷少逸的《时 病论》,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戴北山的《广温疫 论》,杨栗山的《寒温条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