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4
2024精选《教育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育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教育评价的方法与实践”。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教育评价的定义、作用、类型,以及评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重点分析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并结合实例讲解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育评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2. 培养学生运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教育评价过程中伦理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教育评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教育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在实际教育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育评价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教育评价的实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教育评价?它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作用?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1)教育评价的定义、作用及类型;(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优缺点;(3)教育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运用教育评价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某一教育场景设计评价方案,并进行展示。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教育评价的定义、作用、类型;2.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优缺点;3. 教育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流程;4. 教育评价案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教育评价的定义、作用及类型;(2)结合实际案例,设计一个教育评价方案,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过程等;(3)谈谈你对教育评价过程中伦理问题的认识。
2. 答案:(2)教育评价方案设计见附件;(3)关于伦理问题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教育评价的文献,深入了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2)组织学生参加教育评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育学设计教案模板〔共6篇〕
第1篇: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难以界定的教育学
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教育价值、教育方法、教育本质等〕,对教育有不同的认识。
如: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妙生活做准备,而20世纪初美国的大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一、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
1、教育字解
中国“形象的甲骨文”
教育最早提法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国外词解英语educe education educe“引出,引发”的意思〔中西差异〕法语德语中教育一次还于“教仆”
中西共同特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
教育学原理
2、考虑:与动物的生存活动有何不同?动物界是否有教育,教育是植根于人的生物本性还是还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动物界的教育现象,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泳,虎豹捕食技巧的
传授等。
所以有人认为,人的教育本质上和动物是一样的。
如19世纪末的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的观点:“教育超出人类范围,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
”
沛·西能的教育起说,认为教育扎根于本能,于生物冲动。
教育学原理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人类教育活动的意识性和社会性
动物: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传授内容限于生存需要
人类: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开展需要。
动物:没有语言的类化功能人类:“类”经历教育结果迥异。
2024精选《教育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育学》教材第三章“教育的基本原理”,具体内容包括第2节“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和第3节“教育的基本规律”。
详细内容涉及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认识到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教育的本质、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教育实践图片,引发学生对教育本质与目的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 理论讲解:a.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b. 教育的基本规律c. 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 例题讲解: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教育学基本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育学》教案2. 内容:a.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b. 教育的基本规律c. 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b. 分析教育的基本规律。
c. 举例说明教育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教育学名著,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提高教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结构清晰和重点突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解教育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教育场景,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幼儿教育学》教案(一)第一周绪言◆教学目标:1、理解概念:幼儿教育学2、明确幼儿教育学学科内容和学习要求◆教学重点:幼儿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学习幼儿教育学的目的◆教学难点:学生学好本学科的方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过案例引入课题,帮助学生理解幼儿教育有其必然规律及幼儿教育学概念。
【案例呈现】案例1:两个同样大的还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栓着走。
案例2: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在教幼儿认识蔬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青菜、西红柿等图片,告诉幼儿它们的名称和特征、用途,另外一位教师则带领幼儿到附近菜农的地里参观菜农是如何种菜施肥和浇水,并让幼儿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蔬菜并进行管理,做好观察记录。
【问题研讨】案例1中,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为什么?案例2中,哪一个教师的做法较好,为什么?【归纳总结】教育不仅是经验,教育是有规律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教育结果。
而幼儿教育学则是对幼儿教育规律的总结。
【知识要点】(一)什么是幼儿教育学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
二、讲解幼儿教育学的意义和学习的方法。
【问题引入】作为一个幼师,是否学会弹唱画跳就够了?你认为除了这个技能要求还应具备什么能力?如何获得教育的能力?【知识要点】(二)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学1、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人才培养奠基的光荣任务。
幼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它具有自身的独特规律,而集中反映这些规律的理论体系--幼儿教育学是我们工作的理论向导。
2、幼儿教师应具备应具备这一职业所要求的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教育理论方面的专业和素养是不可少的。
3、幼儿教育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在将来的工作中理论指导实践,少走弯路。
幼儿园教育学教案(精选7篇)幼儿园教育学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教育学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教育学教案1活动意图现在的孩子因为受到家人的过度保护,而缺乏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机会。
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部分幼儿不愿和同伴友好合作、交往,常为一些小事发生纠纷。
少部分幼儿有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但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
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幼儿会使用协作、商量的口吻与同伴合作交往,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本次活动的设计仅仅是一种思路,在日常教育中,我们会抓住时机,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学习友好地与他人合作。
活动目标1、学习运用礼貌用语和商量的口吻与同伴交往。
2、在交往中体验被拒绝、被接纳的感受。
3、以积极的态度、友好的方式与同伴合作游戏。
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会运用礼貌用语和商量的口吻与同伴交往。
活动难点:在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方式,学习初步的交往技巧。
活动准备1、每位幼儿半个大小不一的爱心小卡片。
2、不同游戏区的游戏卡:区域游戏:礼仪棋,10张。
自主游戏:好朋友精品屋,8张。
户外游戏:齐心协力,每组各5张。
3、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录像片段:(1)几位幼儿在玩皮球时,另一位幼儿站在一边也想玩却不敢和同伴交往,结果没有玩到皮球。
(2)幼儿想加入别人的游戏,态度却蛮横无理,结果受到同伴的拒绝,游戏没玩成。
4、轻柔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1、游戏“拼爱心,找朋友”,引起幼儿交往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想让大家玩一个拼爱心的游戏,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手拉手,拼出一颗爱心。
游戏规则:每位幼儿手拿半个爱心去和别人拼,如果能拼成一个爱心,就可以成为好朋友。
(2)提问:你应该怎么说别人才愿意和你一起拼爱心?(3)幼儿拼爱心,找朋友。
《教育学》教案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提高教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教育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教育学》。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思考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学又研究什么呢?生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生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师:很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教育学》的世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2.教学内容(1)教育学的概念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师:我们来探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实践。
教育现象是指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等。
教育实践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实践,如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等。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案例分析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教育案例。
请大家阅读案例,然后回答问题。
案例: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但最近由于家庭原因,他开始逃学、打架。
班主任发现这个问题后,积极与小明沟通,了解他的问题,并寻求家长的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改正了错误,重新投入到学习中。
问题:请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这个案例。
生1:这个案例体现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班主任通过沟通、帮助,使小明重新投入到学习中,说明教育对个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2:这个案例还体现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小明因为家庭原因出现问题,班主任寻求家长的帮助,说明教育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和功能。
2. 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的基本概念1.1 教育的定义1.2 教育的分类1.3 教育的基本要素2. 教育的本质2.1 教育的本质特征2.2 教育的本质属性2.3 教育的本质功能3. 教育的功能3.1 教育的个体功能3.2 教育的社会功能3.3 教育的文化功能4.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4.1 教育原则4.2 教育规律4.3 教育观念5.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5.1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5.2 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5.3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和功能,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育学基础》2. 课件: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和功能,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3. 教学资源:教育案例、教育文章、教育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教育案例,引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和功能,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教育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4. 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教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和功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教育目标的确立原则和过程。
2. 让学生掌握教育目标的分类和表述方法。
3. 培养学生制定教育计划和评价教育目标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教育目标的确立7.1 教育目标的概念和作用7.2 教育目标的确立原则7.3 教育目标的确立过程2. 教育目标的分类和表述7.4 教育目标的分类7.5 教育目标的表述方法3. 教育计划的制定与评价7.6 教育计划的概念和作用7.7 教育计划的制定原则和方法7.8 教育评价的概念和类型7.9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育目标的确立原则和过程,教育目标的分类和表述方法,教育计划的制定与评价。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的: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本章。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重点难点: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学习目标:1.了解教育概念内涵,理解教育的三要素2. 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3.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能够简要评述(重点、难点)4.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一节什么是教育一、什么是教育(一)词源中的“教育”“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说文解字》)◆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其拉丁词源为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二)教育学中的“教育”一般来说,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
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参见P.4)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此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学者眼中的教育★教育在顺境时是点缀,在逆境里则是避难所。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我把教育定义如下:人的智慧决不会偏离目标。
“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
”(科学家爱因斯坦)★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凡是对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把学习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学习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
包括父母、老师和其他对个体施加过影响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校学生、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是学习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包括作用于学习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1)教育目的(2)教育内容:课程和教科书(3)教育途径(4)教育方法(5)教育手段(6)教育环境(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与学习者之间的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教育影响(教材)和学习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
教师的这种在两端之间“亦此亦彼”的中介作用,使教材有可能通过教师这一环节过渡到学习者那里去;而学习者又可能通过教师的中介去同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接触。
从这一点出发,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首先,教师在授课前要深入到教材中去,仔细钻研教材,并通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提出启发性问题等为教材知识的转化提供服务;其次,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习者,掌握他们的学习现状、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差别等等。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习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在教师与学习者之间,教育影响起到的是桥梁作用。
教育影响作为教师所使用的手段,它必然蕴含着教师的目的、意愿和个体特有的方式。
而且它作为作用于学习者的一种现实力量,要引起学习者预期变化,必须服从和蕴含着学习者认识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
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一种中介,连接教师和学习者的关系,使学习者在服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又沿着教师的意志所规定的方向发生变化。
3.学习者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教师的对象是学习者,学习者的任务不是单纯接受,也有创造。
所以,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时要依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学习者的个性特点。
教师的意志作为一种外部影响是不会自动转化为学习者意识的,它必须以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作为中介,才能使外部影响纳入到学习者的主观世界中去,这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不仅包括了教师的活动,也包括了学习者的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
因此,教师的活动一定要与学习者的主体活动相联系,教师所施加的影响一定要成为学习者活动的手段和对象,这样的教育影响才会起作用。
教师是无法超越和脱离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而为所欲为的,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时,必须以学习者为中介和依据。
综上所述,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
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论2.生物起源论[法]利托尔诺:《动物世界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英]沛西·能:《教育原理》、《人民的教育》:教育从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简评:把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贬低为本能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
按照这种观点,教育就成了一种无目的活动,成为一种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
否定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教育的社会性是不对的。
3.心理起源论[美]孟禄:《教育史教科书》: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简评: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头脑下产生的模仿行为。
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由有意识的本质决定的。
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是错误的。
人和动物的直接区分:人的活动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动物的“教育”与人类教育区别:①前者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后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②动物没有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思维不发达,活动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③动物教育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人类进行终身教育。
总之: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提示了教育的起源,但它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4.劳动起源论(1)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产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一)原始形态教育特点:1.教育与劳动和生活相结合2.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3.受教育权平等(二)古代教育特点: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具有阶级性、等级性、保守性、象征性3.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个别教学)4.发展缓慢,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萌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庠、序、校、学、辟雍、瞽宗、怑宫●中国古代主要教育内容:“四书”、“五经”●唐代: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中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为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西欧最早的是雅典的弦琴学校●西欧:宫廷学校、骑士学校、教会学校●中国古代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欧教会学校教“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封建主学校的“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西欧教育内容另一鲜明特点:宗教思想渗透各学科中,神学处于“王冠”地位●西欧奴隶社会中,斯巴达重视A、军事体育B、体操训练C、文雅教育D、文法教育 [ ]●雅典:“文雅教育”之源,注重音乐、哲学教育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特征:1.以人为本的教学主张2.教育内容的古典主义,方法是记忆、翻译和分析3.教育导向上的世俗性4.教育对象和目的贵族性四、近现代教育(一)现代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逐步走上大众化道路3.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4.教学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5.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教育终身化2.教育社会化:表现“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3.教育生产化:两种形式:①产学合作;②教育、生产、科学一体化,如“硅谷”4.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教育民主。
表现:①教育普及化;②追求教育的相对自由;③教育内部的民主化;④教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重要阵地5.教育国际化(全球化):民族的、狭隘的─→全球的6.教育现代化:表现:①教育观念现代化;②教育功能现代化;③教育内容现代化;④教育手段现代化7.教育多元化:表现:①教育研究多元化;②办学形式多元化;③教育的文化背景多元性;④评价方式与标准的多样化;⑤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8.教育信息化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论》(1965)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1972)加以论证,开篇之首:惟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教养完善的人。
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
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讨论】终身教育得到认可的原因:1.科技的飞速发展迫切要求知识的不断更新;2.人口增多使求学者渴望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求知识的获得;3.现行学校的种种限制使终身教育成为一个有效的补充形式;4.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智力投资,改变人口素质的需求,使人具有广泛的生产土壤。
5.大众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使教育成为可能。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形式:混合—→独立—→发展内容:不完善与不科学—→科学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一)萌芽阶段1.孔子(B.C.551—479)《论语》汇集他的关于哲学、政治、愉快教育方面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