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1908-1937)
- 格式:doc
- 大小:13.58 KB
- 文档页数:3
上海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法规类别】治安管理【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发布日期】1994.12.07【实施日期】1995.02.01【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办法>等72件规章的决定》(发布日期:2001年1月9日实施日期:2001年1月9日)废止上海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七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了维护公共场所治安秩序,保障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公众活动、集散的公共场所,包括:(一)文化、娱乐、体育、游览场所;(二)饮食、服务场所;(三)集市、交易等场所;(四)陆运、水运、空运旅客集散场所;(五)大型公众性临时活动场所;(六)其他应当实施治安管理的公共场所。
旅馆业和旧货业的治安管理,适用有关行业的治安管理规定。
第三条(主管部门及其职责)上海市公安局是本市公共场所治安的主管部门,在公共场所治安管理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制定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实施方案;(二)指导、考核公共场所治安防范工作,组织公共场所治安责任人及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三)审核、颁发《上海市公共场所治安管理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四)监督、检查公共场所安全措施,督促整改治安隐患;(五)整治公共场所治安秩序,及时查处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处置突发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
区、县公安部门和港航、铁路、民航系统所属公安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第四条(相关部门职责)本市工商、税务、文化、体育、物价、旅游、广播电视、园林、商业、公用事业、卫生、交通、金融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做好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工作。
第五条(许可证制度)需开设公共场所的单位(含个体工商户,下同),应当向公安部门提出申请;其中需开设特定的公共场所的,应当申领《许可证》。
近代上海电影院与城市公共空间(1908~1937)
李微
【期刊名称】《档案春秋》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电影院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是在20世纪初才作为一种外来事物而出现的。
新兴的电影院出现后,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对市民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凸现出来的大都市,更能体现出电影院这种新式娱乐场所的产生对人们的影响。
本文以近代上海(1908~1937年)的电影院为出发点,试图了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李微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9.2
【相关文献】
1.略论近代平汉铁路医疗事业的建立与发展(1908-1937) [J], 黄华平
2.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J], 陈文彬
3.“填小浜筑路”与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以法租界为例(1925-1937年) [J], 牟振宇;王俊宇;
4.杭州新式公共空间的创建:以菜场为中心的考察(1908-1937) [J], 张卫良;王刚
5.津浦铁路债务问题研究(1908-1937) [J], 韩康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点规范练交通与社会变迁一、选择题1.“(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秦朝驰道的修建()A.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B.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C.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可知驰道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
驰道加强了全国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全,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已不存在诸侯国,故A项错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驰道的修建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扩展统治疆域,故B项错误;“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是郡县制的影响,而不是修建驰道的影响,故C项错误。
2.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了30多处驿站,将其周边藏民编为“站户”,驿站日常用度由“站户”供应,驿站官员专责税收和赈济贫困“站户”。
西藏地区驿站的设置()A.扩大了元朝疆域面积B.强化了对西藏的地方管理C.增加了藏民劳动收入“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了30多处驿站,将其周边藏民编为‘站户’”“驿站官”可知,西藏地区驿站的设置强化了对西藏的地方管理,故选B项;设置驿站和扩大疆域无关,排除A项;驿站日常用度由“站户”供应,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体现行省制度,排除D项。
3.清朝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至乐平县柏井驿,五十里至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
这表明()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到较高水平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官路)的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民间服务性行,故B项错误;清朝驿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客观上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弛,故D项错误。
4.历史上有名的“大帆船贸易”开始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美洲白银从墨西哥出发,穿越太平洋,运到马尼拉,在那里与来自中国的商人交换货物。
“大帆船贸易”()A.是中国与美洲直接贸易的开始B.使中国与西方建立了贸易关系C.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可知“大帆船贸易”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大洲的相对孤立状态已被打破,;中国商人通过“大帆船贸易”,扩大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国与美洲的直接贸易,排除A项;中国早就同西方国家存在贸易关系,排除B 项;C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1908年3月5日,随着公共租界的1路有轨电车开始在静安寺与外滩上海总会间正式运营,标志着与近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全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上海诞生。
以轿子、黄包车、马车等为代表的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开始逐渐为电车、公共汽车等现代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公共交通工具所代替。
公共交通方式的这种转变,不仅是单纯生产力意义上的变革,更对市民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现代公共交通使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大大拓展,而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流动性的日趋增强,又进一步增加了市民对于电车、公共汽车的需要与依赖。
如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有一些市民建议开行夜间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照普通之规定,必有营业之时间,以上海情形而论,至迟(深夜)一点钟,车即停止营业,孰知人事日繁,终夜路上固未绝行人。
公共汽车宜日夜不停,庶几便利”[14]。
三、公共交通与市民公共意识的生长与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不同,电车的出现,使近代上海街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公共空间。
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观念的变迁是个体交通时代所无法想象的。
应该说,开埠以后,随着城市社会的商业化转型,传统交通工具的平民化趋势也非常明显。
即使在传统社会对乘者身份要求很严格的轿子,在近代上海,从官府大员到妓女阔少,也是几乎无人不可以乘坐,原来属于特权阶层的专有交通工具转变为大众性的公共交通工具。
但是对于乘者来说,在其使用期间,这些工具仍然属于私人空间,他可以为了炫耀,而将自己完全显露于众目睽睽之下;也可以显示清高,拉上轿帘或车帘,不接受外面行人的注目。
运行快慢、行驶方向完全受乘者的控制和主宰。
然而电车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部电车车厢内可同时容纳五六十人,甚至在出行高峰时段可挤近百名乘客,如此众多的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籍贯性别、彼此陌生的人置身于同一个移动的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这是时人所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情形。
乘者即使再高贵,也不能再有坐在轎子、人力车、出租汽车上所特有的优越感,置身于众多乘客之中的他,分明只是其中的一员。
《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1997-8-7选稿:电影、发行、放映、办法第一章总则第—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本市电影发行、放映的管理,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电影的发行、放映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主管和协管部门)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以下简称市广电局)是本市电影发行、放映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上海市影视音像管理处(以下简称市影视音像管理处)具体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区、县文化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电影放映的管理,业务上受市广电局的指导。
各级公安、工商、卫生、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电影发行、放映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发行、放映活动的原则)从事电影发行、放映活动,必须遵守法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传播有益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维护电影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许可证制度)本市对电影发行、放映活动实行许可证制度。
第六条(宏观调控)本市对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设立实行宏观调控。
第二章申请与审批第七条(发行单位的定义)电影发行单位是指为电影放映单位有偿提供电影片的单位。
第八条(发行单位的条件)设立电影发行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符合规定条件的活动场所及相关配套设施;(二)有熟悉电影发行业务的管理人员;(三)有必要的电影发行管理制度;(四)有规定数额的资金;(五)国家电影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放映单位的定义与分类)电影放映单位,是指拥有电影放映设备、从事电影(包括35毫米、70毫米等常用胶片规格电影,环幕电影,动感电影和其他形式的电影)放映活动的单位,包括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和非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
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采取向社会公众售票方式从事电影放映活动的单位,包括电影院、电影放映队等专营电影放映业务的单位和影剧院、文化宫(馆)、礼堂、俱乐部等兼营电影放映业务的单位。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基于早期上海电影公司的发展而来的,这些公司包括:大明电影公司、新华电影公司、明星电影公司、强生电影公司等。
这些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积极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成功,并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上海市内的公共租界,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是一个隶属于外国执政的地区。
由于公共租界大多为西方国家和日本借调,并且人口密度较高,商业氛围浓厚,因此角逐剧院经营权的商人不计其数,经营形式也各式各样。
为解决剧院经营混乱的问题,上海公共租界当局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制定了一套行政管理制度。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分为规章制度和执法措施两个方面。
针对规章制度,首先就是在剧院经营权的归属问题上进行了明确划分,即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对剧院的控制权,以及向公共租界居民和外籍人员开放剧院的权利。
此外,还规定了剧院程序和设施标准,例如在电影播放和电影剪辑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
针对执法措施,上海公共租界建立了一套法律框架,包括了行政执法部门、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等程序。
在实际上传扬行政管理制度时,上海公共租界特别注重实务方面,例如在剧院设施的安全、剪辑电影的品质等,都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同时,上海公共租界还实行了准入制度,只允许具有资质的剧院开展营业活动。
总之,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为中国的电影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还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探索了一条行政管理制度的路线。
在建立和发展电影文化的历程中,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功不可没。
2023-2024学年山东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A: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D: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答案】D【解答】根据材料不难得知,这一时期弑君和以下犯上情况屡犯,很明显不再是西周初年那种众星拱月的政治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的信息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确实已经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等级制度只是松弛而非不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大小宗之间矛盾尖锐,小宗作乱和以下弑上的现象屡屡发生,统治集团内部内讧严重,故D项正确。
第2题.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C【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体现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①正确。
分封制、宗法制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②正确。
孔子、孟子、荀子等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③正确。
①②③正确,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④错误。
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第3题.隋朝灭亡的时间是()A: 589年B: 618年C: 960年D: 1227年【答案】B【解答】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但是到隋炀帝时期,暴政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故B项正确。
上海早期影迷文化史(1897—1937)上海作为中国最早接触电影的城市之一,其早期影迷文化在中国电影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上海早期影迷文化在1897年至1937年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1896年,随着电影技术的引进与风靡,第一部电影作品在上海呈现给了上海人民。
次年的1897年,永乐戏院在上海开业,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放映电影的商业影院。
从此,上海成为电影放映与发展的中心之一。
在上海早期影迷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电影院成为了重要的社交场所和娱乐中心。
影迷们纷纷前往电影院欣赏电影,交流看法与体验心情。
上海人民通过电影了解到了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也从电影中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冲击。
电影院成为了上海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带动了上海早期的电影产业的兴盛。
然而,早期的电影并不像今天那样具备完备的制度与规范,存在着许多技术与品质方面的局限。
影迷们却并没有因此减少观影的热情,反而激发了他们对电影的狂热追求。
为了更好地欣赏电影,影迷们自发组成了各种电影俱乐部与读者协会。
他们可以在这些俱乐部里互相交流自己的电影见解与体验,共同研究电影艺术。
影迷们不断追寻电影艺术的进步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上海电影的黄金年代来临。
上海成为了电影制片的中心,影迷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观赏优质的国内外影片。
上海的电影院也从传统的音乐剧院转型为专门放映电影的影院。
同时,许多电影公司相继成立,给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上海电影的发展带动了上海的经济繁荣,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中心之一。
在上海黄金时代,影迷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壮大。
由于社交媒体尚未普及,影迷们通过电影俱乐部、读者协会和电影杂志等渠道交流彼此对电影的独特看法。
一些资深的影迷还专门撰写文章,以介绍和分析电影,影响了上海电影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然而,影迷文化的兴盛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由于缺乏版权保护和制度管理,出现了盗版和低劣作品横行的现象。
从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看中西法律制度和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摘要】:上海公共会审公廨是上海公共租界史上的一个极为特殊的法庭,是中外为解决租界内的华洋纠纷而达成妥协的产物,它既是中国地方政府派驻租界的一个司法分支机构,也是一个中外混合法庭。
本论文从会审公廨的历史入手,分析会审公廨产生、发展和收回的原因及其运作机制,探究公廨内外所发生的中外冲突的根源,剖析由于外领的介入,会审公廨给中国近代法律制度和思想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以期重新认识和评价会审公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关于会审公廨的历史沿革,论文第一章首先探讨了会审公廨产生的法律依据问题。
认为,会审公廨所代表的外领会审权和中外会审制度,是领事裁判权的延伸和发展。
会审公廨的产生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条约依据,其主要依据是《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而该章程又存在许多不明确的地方,给后来公廨内部出现的冲突和争端留下了隐患。
接着回顾了公廨建立、发展和收回的全过程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会审公廨的产生与租界的形成与发展密不可分,是租界发展演变的产物。
租界的形成源于中外双方对于“华洋分居”的共识。
对于清政府而言,“华洋分居”一方面是出于对外人的排斥心理,另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外人所享有的领事裁判权;对于外人来说,“华洋分居”可以对洋人自己实施更为有效的管理。
但中国的内乱打乱了这一格局,出现了“华洋杂居”这一与双方意愿相反的情形,从而为会审公廨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因此,会审公廨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
辛亥革命后,领事团以“时局未靖时,权变之举”为借口对会审公廨进行了全面接管和大规模改组,使公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中国政府完全丧失对公廨的司法管辖权,公廨已成为由外人控制的法庭。
然而,自此以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从没有停止过收回公廨的行动,虽经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屡次交涉,但由于列强有意推脱及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一直未能如愿。
而由五卅惨案所引发的中国人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则无疑成为会审公廨收回的转机。
上海英法美租地章程一、引言上海英法美租地章程是指上海英国租界、法国租界和美国租界的章程,它们分别是上海历史中三个重要的外国租界。
这些章程规定了外国在上海的特殊权益和管理制度,对于推动上海现代化进程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背景19世纪末,由于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上海成为了外国势力在中国的窗口和据点之一。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并扩大在华特权,英国、法国和美国相继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租界。
这些租界根据各自国家的需求和规定制定了相应的章程。
三、上海英国租界章程1. 范围上海英国租界位于黄浦江畔,总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
它包括了南京路以北、外滩以东的区域。
2. 管理机构根据《上海公约》,英国领事是英国租界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和维护租界秩序。
租界内设有英国公共租界警察局、法院和其他行政机构。
3. 特权和权益英国租界享有一系列特殊权益,包括海关自主管理权、司法独立、土地使用权等。
英国公民在租界内享有特殊待遇,包括住房、商业经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四、上海法国租界章程1. 范围上海法国租界位于黄浦江畔,总面积约为2.68平方公里。
它包括了外滩以南的区域。
2. 管理机构根据《上海公约》,法国领事是法国租界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和维护租界秩序。
租界内设有法国公共租界警察局、法院和其他行政机构。
3. 特权和权益法国租界享有类似于英国租界的特殊权益,包括海关自主管理权、司法独立、土地使用权等。
法国公民在租界内享有特殊待遇,包括住房、商业经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五、上海美国租界章程1. 范围上海美国租界位于黄浦江畔,总面积约为1.33平方公里。
它位于法国租界的东北部。
2. 管理机构根据《上海公约》,美国领事是美国租界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和维护租界秩序。
租界内设有美国公共租界警察局、法院和其他行政机构。
3. 特权和权益美国租界享有类似于英国和法国租界的特殊权益,包括海关自主管理权、司法独立、土地使用权等。
中国第一个租界是怎么形成的提起租界,人们不禁会想到旧中国的那段屈辱历史。
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租界成了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然而在中外最初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中,并没有租界这一说法,它的出现竟然是一名英国领事和一名中国地方官交易的结果。
中国商人主动巴结,英领事挤进上海城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为了在东方开辟新的通商口岸,英国殖民者曾多次以各种方式在中国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刺探寻觅良港。
很快,他们就看中了上海这块风水宝地。
鸦片战争后,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条约签订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国商人和传教士只有25人。
但参加条约签订的英国侵略军头子璞鼎查却认定中英贸易会迅速增长,来华英国人将大幅增加。
1842年10月初,他迫不及待地从南京赶到上海,预选英国人在上海的居留区。
经过几天考察,璞鼎查看中了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今上海外滩一带)的一块地方。
当时那一带还是芦苇丛生的荒滩。
但璞鼎查认定此地交通便利,便于贸易运输,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荐巴富尔上尉为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并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为英国人寻找长期定居地。
1843年11月8日晚,巴富尔带着6名助手来到上海。
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往道台衙门,拜会上海的地方官———道台宫慕久。
宫慕久客气地把巴富尔领到客厅嘘寒问暖。
巴富尔刚一落座,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台大人,根据贵我两国签署的条约,上海已被辟为通商口岸。
我此次登门就是要和道台大人商讨具体开埠时间的。
”作为清政府的地方官,宫慕久当然不敢对朝廷签署的条约存有异议,于是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看到宫慕久那么爽快就敲定了开埠日期,巴富尔来了精神,来时他就琢磨着在上海县城内觅一上好地皮,建造气派的英国领事馆。
“我初来贵地,今后与大人会常来常往。
如果不嫌麻烦地话,能否请大人帮忙在城内物色一块地供建领事馆之用。
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英语: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日语:上海共同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法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历史--------------------------------------------------------------------------------------------------------------------设立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
12月,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划定了外滩英国租界的南北界限。
1844年,已经有英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
1845年,中英会订《上海土地章程》。
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确定(今河南路)。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进到今西藏路。
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许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的要求,在虹口开辟美国租界。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从此中国政府失去对租界的控制。
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后。
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
合并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自设公董局。
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统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
扩张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数次扩张过程。
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展,面积扩展到33503亩(22.59平方公里),北面的边界到达上海、宝山2县的交界处,西面一直扩展到静安寺。
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4个区。
越界筑路参见: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二十和三十年代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稳固根基开始遭到威胁。
上海公共租界电影审查制度(1927-1937年)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电影是一种流行文化娱乐形式,也是一种政治文化表达方式。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电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公共租界是外国在中国新设立的行政区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集中地。
在公共租界时期,电影工业迅速发展,而电影审查制度也由此形成。
上海公共租界作为中国电影产业中的中心地带,其电影审查制度对于中国电影工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选题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上海公共租界电影审查制度的历史,探索其在中国电影工业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电影审查制度的分析,可以了解上海公共租界时期的政治文化环境、社会观念变迁和文化多元化过程。
此外,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电影审查制度的功能和意义,为当前电影审查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三、研究问题1. 上海公共租界时期的电影审查制度是如何形成的?2. 上海公共租界电影审查制度的实施效果如何?3. 电影审查制度在上海公共租界时期对于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四、研究思路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搜集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搜集与上海公共租界电影审查制度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包括政策文件、新闻报道、评论、电影节目单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搜集和归纳,以期全面了解上海公共租界电影审查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运作情况。
2. 分析上海公共租界电影审查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通过对电影审查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上海公共租界时期的政治文化环境和社会观念变迁。
对于制定方面,可以考察电影审查机构和相关政策制定者的背景和思想,以了解这些政策的动因和影响因素。
对于执行方面,可以分析具体的审查标准和审查结果,以了解电影审查制度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
3. 探讨电影审查制度对中国电影工业的影响本研究还将探讨上海公共租界电影审查制度对于中国电影工业的影响。
其中包括对电影创作、制作和分销的影响。
通过分析上海公共租界电影审查制度的具体实践,可以对当前电影审查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申城旧“影”老上海电影院的故事[精选5篇]第一篇:申城旧“影” 老上海电影院的故事申城旧“影” 老上海电影院的故事光影魔方本周选摘了哈尔滨老电影院的故事,引发很多朋友的共鸣,除了哈尔滨,申城上海的光影故事同样具有深沉的年代感。
通过下面这篇文章,大家可以对老上海电影院的往事细节,有更多的了解。
1896年8月11日,卢米埃尔向世界展示他的新发明之后才8个月,上海对卢米埃尔的发明便作了回应,在徐园放映了电影。
随后,1908年,虹口大戏院的诞生,使得上海有了第一座电影院。
按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及《闸北区志》记载,1896年8月11日,西方商人在上海西唐家弄(今天潼路814弄35支弄)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电影)《马房失火》等14部短片,为中国第一次营业性电影放映活动记录。
早在1896年6、7月间,上海的《中报》《新闻报》《申报》就已刊出“西洋影戏”的广告。
1898年5月20日上海《趣报》上发表的《徐园纪游叙》一文,提供了徐园放映的情况和节目。
其中段落如下“……堂上烛灭,方演影戏。
第一出为《马房失火》,第二为《足踏行车》,第三为《倒行斛斗》,第四为《酒家沽饮》,第五为《广道驰车》,第六为《瞻礼教堂》,第七为《左右亲嘴》,第八为《春度玉门》,第九为《扑地寻欢》,第十为《空场试马》,第十一为《水池浴戏》,第十二为《造铁击车》,第十三为《执棍腾空》,第十四为《秋千弄技》。
以上各出,人物活动,惟妙惟肖,瞩目者皆以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也”。
从这篇记叙看来,这些短片的内容,也都只是一些事物片断和情景的纪录而已,或也可能只是一些幻灯片而已,由于年代久远,且缺乏有力佐证,故无从全考。
早年的戏园早期的电影活动多为流动放映,租借一些茶楼(如天华茶园、同庆茶园、青莲阁)、园林(如徐园、张园)、宾馆(如礼查饭店)等地为放映场所。
此处不得不提到西班牙人雷玛斯(Antonio Ramos),他在上海早期的电影活动中甚为活跃。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1908-1937)电影票房市场繁荣是近代上海电影产业的突出表现,影院不仅是电影票房市场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连接电影贸易/生产与消费、影片内容、观众及其观影行为,以及建筑结构的空间载体,构成了近代上海电影产业与市民社会最直接的联系。
本文以1908‐1937年间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公共租界市民社会及其上层建筑历史语境中,追踪工部局影院政治‐法律‐行政管治历程,历史地呈现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建构与影院演化的互动关系,从最为重要的侧面揭示上海近代影院与市民社会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推进现有上海影院学术研究,进而力图为上海近代电影产业研究开拓新路径,丰富近代上海电影史研究。
近代上海电影学术研究已成显学,影院研究文献也不少。
就上海租界,尤其公共租界而言,无论电影产业,还是影院学术研究,大都在租界社会语境中展开。
然而,租界市民社会及其上层建筑,尤其是其主要社会结构,特别是最为重要的典章制度,诸如土地章程、执照条例等,与电影产业及其影院的关系相当若即若离。
换而言之,比较模糊。
另外,近代外国电影产业、建筑文化、娱乐形态、生活方式等在现有学术研究中相当大程度上属于既成事实,其与租界市民社会结构因素,尤其是基本制度以及行政当局之间的深刻联系并不清晰。
实际上,就上海公共租界而言,在租界影院发生、演化、发展过程中,工部局政治‐法律‐行政管治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相当大程度上,经由工部局这一中介环节,租界影院根植于租界市民社会及其上层建筑的主要结构之中,汇聚诸多东西方重要因素,由此逐步演进。
现有上海公共租界影院研究缺乏工部局影院行政管理视角,因此,很难深入呈现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影院变迁与发展,不可能在东西方错综复杂的跨文化视域中,深入细致地透视这一变迁发展与租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文关系。
上海公共租界是近代上海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定的历史现象,影院行政管理构成了上海公共租界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社会的历史景观与基本结构,在近现代上海电影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些影响并没有因租界流逝而荡然无存,反之,积淀在现代上海影院文化及其体制之中。
本文在多重交错的跨文化视野下,在政治、法律、物质、文化四位一体的历史维度中,通过发
掘大量原始英文档案及其他原始材料,以及考证历史细节,反思相关学术研究,在租界社会结构语境中,聚焦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在近现代上海公共租界影院一派繁荣、影院业突飞猛进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历史背景下,围绕随着上海公共租界众多影院的建立和发展,从上海公共租界当局行政管理的角度,探寻这些变化与发展背后的历史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历史结果,核心问题是在上海租界影院及其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中,深入细致地陈述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影响。
由此,揭示上海影院自然建构过程,从而从一个特殊角度重新反思近代上海电影产业主导特征。
本文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的社会语境。
回顾上海租界历史发展及其对上海城市格局的深刻影响,重点分析工部局酒吧、弹子房、保龄球场等早期娱乐场所的管理方式,为揭示其后戏院与影戏院执照制度历史流变奠定基础。
第二章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缘起。
在探讨戏院历史沿革以及戏院与影院竞争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戏院安全及演出内容管理,其后影院行政管理滥觞于此。
第三章上海公共租界早期影院行政管理。
重点分析影院土地审批、旧房拆迁、娱乐场所改建、建筑标准等行政管理,影院由此脱离戏院,走向独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第四章公共租界影院构造、设施、功能行政管理。
重点分析影院空间结构与功能扩展及其行政管理。
第五章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观影行为行政管理。
重点分析影院观影行为流变与观影规范的管制过程。
第六章上海公共租界影院影片行政管理,重点分析电影胶片管制。
第七章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三方管理之下影院业的生存与发展。
重点分析法租界和华界影院行政管理与公共租界的渊源与异同。
本文通过考究工部局影院行政管理与影戏院发生发展、影院空间构造、影院功能、影院观影行为、电影胶片储存、电影审查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分析其间的复杂性、延续性和转型过程,并从权利博弈、跨文化交流、民族主义等研究视野,揭示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其一,通过发掘大量原始史料,辅之以相关学术研究文献,填补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这一历史研究空白;其二,在多重跨文化视野里,历史地揭示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
与租界社会结构互为建构的深刻关系;其三,为上海近代影院研究,乃至近代上海电影产业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视角与路径。
与此同时,也为近代上海社会研究提供一份基础性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