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上海路名的由来上海很多路名都是中国的地名。
南北向的路常以中国的省名命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等。
东西向的路常以中国的市名命名,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等。
但也有少数例外,那是因为上海的路并不是笔笔直的,有的南北向的路会逐渐变成东西向的。
上海路名由来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一、来自租界影响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
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
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
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
直到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个例外。
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
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
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
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
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
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三、民族资本兴旺时期的产物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发展很快,又较多地聚集在闸北地区,为了表达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则把新辟道路命名为中心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租界对上海的影响是深远的。
租界的出现为上海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租界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在租界建立之前,上海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村,但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瓜分,先后出现了英国人、法国人等列强在上海建立租界。
这些租界的出现为上海带来了巨大的外商投资,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和资本进入上海。
租界内建设了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发展了工业和贸易,形成了独特的是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上海在国内外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其次,租界的建立也对上海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租界内,外国人享有许多特权,他们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外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上海,租界内的酒吧、舞厅、影院等娱乐场所成为了上海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上海的居民也受益于租界的建立。
租界内出现了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如电灯、自来水、下水道等,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租界的发展还带动了上海的教育事业,许多西方学校相继在租界内建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然而,租界的存在也给上海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租界的发展导致了上海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混乱。
不同列强在租界内分别按照各自的标准和规则建设,城市形成了碎片化的局面。
另一方面,租界也加剧了上海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
外国人和富裕的上海人居住在租界内享受特权,而普通百姓则被排除在外,生活在拥挤狭小的弄堂中。
这种分化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加剧。
总结起来,租界对上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租界的推动。
租界的建立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文化,促进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租界的存在也导致了城市规划和社会分化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租界时期对上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上海留下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和弥补。
上海路名的由来上海很多路名都是中国的地名。
南北向的路常以中国的省名命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等。
东西向的路常以中国的市名命名,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等。
但也有少数例外,那是因为上海的路并不是笔笔直的,有的南北向的路会逐渐变成东西向的。
上海路名由来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一、来自租界影响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
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
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
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
直到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个例外。
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
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
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
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
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
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三、民族资本兴旺时期的产物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发展很快,又较多地聚集在闸北地区,为了表达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则把新辟道路命名为中心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设立租界对的影响一、租界辟设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条约》。
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据此,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
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
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
11月17日,正式开埠。
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泾浜以北、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土地章程》。
英租界于是辟设。
《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通商居留的权利。
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
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
至1914年,法租界扩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土地章程》。
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
其主要容为:一、租地围。
二、租地具体办法。
三、关于在租界筑路的具体规定。
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
五、租地使用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
上海的历史的知识上海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些关于上海历史的知识。
一、上海的起源与发展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时代。
当时的上海是一个小渔村,主要以捕鱼为生。
后来,随着海洋贸易的发展和长江的交通便利,上海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史时期,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也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大都市。
二、上海的殖民地时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多个国家的租界,如英国、法国、美国等。
这些租界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行政、司法和经济体系,并且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上海的法租界和英租界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富裕和现代化的地区,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引领者。
三、上海的文化交融上海曾是中国的文化交融之地,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和融合。
早在19世纪末,上海就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发源地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电影院。
此外,上海还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和杂志出版中心,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的文化交融也使得上海人的思想观念较为开放,他们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平等和自由。
四、上海的近代史事件上海在近代史上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例如,1927年的上海“四一二”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与国民党政府的冲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关键时刻。
此外,1937年的淞沪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上海成为了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前线。
五、上海的现代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建设。
上海的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许多国际知名企业进驻上海,并且上海的金融业、贸易业等各个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外,上海还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活动,如2010年的世博会和2016年的G20峰会,提升了上海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六、上海的历史遗迹上海拥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如外滩的建筑群、豫园、陈毅故居等。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一、租界辟设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南京条约》。
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上海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南京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据此,上海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
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上海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
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
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
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杨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
英租界于是辟设。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上海通商居留的权利。
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张。
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
至1914年,法租界扩张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上海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上海土地章程》。
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
其主要内容为:一、租地范围。
二、租地具体办法。
三、关于在租界内筑路的具体规定。
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
五、租地使用范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
论“租界文化”概念的文学史意义(一)【内容提要】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
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
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
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
“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关键词】租界;租界文化;上海租界;都市文化;海派漫步上海滩,巍峨的外滩建筑使我们缅怀租界往昔的繁华面影;徜徉南京路,闪烁的霓虹灯令我们遥想30年代的上海风情;探访汉口镇,新旧交错的江汉街诱使我们解读旧日的租界踪迹;游览天津市,繁华的和平区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沉重变迁。
透过岁月的斑驳陆离,造访在华的租界遗址,引发的感情是复杂的。
面对租界遗迹的感受,化用张爱玲的一句话来说,仿佛觉得租界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既惊讶于袍的华美,亦深感虱子的可恶。
从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入侵的60年间,即从1843年第一个外国租界的初步辟设,到1902年鼓浪屿公共地界和天津奥租界的最后开辟,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奥等9个国家先后在上海、厦门、广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苏州、杭州、重庆等城市,设立了近30个租界。
所谓“租界”,是指“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
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租界虽然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但是与割地赔款等丧权辱国条款相比,通商口岸的辟设和其后租界的建立,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现象。
一方面,不可否认,租界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的“桥头堡”,是帝国主义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飞地”;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承认,租界的空气使人自由,租界为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自由言说的话语空间。
租界的名词解释在中国的历史上,租界是一个重要的名词,特指在近代中国一些城市中,由多国签订条约设立的区域,由外国租界管辖和管理。
这种特殊的行政区域的设立,源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标志着中国面临了列强侵略和割地割让的局面。
一、租界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近代中国。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可谓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起点,接连而来的巨额赔款和领土割让使得中国的主权丧失殆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签署。
为了满足外国商人和列强的利益,西方国家开始在中国港口城市上海、天津等地设立租界,以便控制商贸和管理海关。
租界成为外国势力扩展势力范围和剥削中国资源的工具。
租界中外人员混居,但租界内外仍存在明显的分隔和不平等。
二、租界的地理分布租界的分布在近代中国的沿海城市中最为典型,上海、天津、大连等城市都设立了租界。
上海租界是最著名的租界之一,由英、法、美、日四国共同管理。
每个国家都在租界内建立了自己的行政和司法机构,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国际社会。
天津租界则由英、法、俄三国管理,这也标志着列强在这一中国北方重要港口市场的控制。
租界内外建筑风格各异,充满异国情调,商业繁荣,但也暴露出中国人与外国侵略者的种种不平等关系。
三、租界的社会影响租界的设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租界为外国列强提供了绝对的经济和政治优势,其在商业、贸易和政府运作上有着无可比拟的权力,甚至超过了中国的统治者。
这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苦难。
其次,租界成为了外国文化和科技传播的窗口。
在租界中,西方文化、音乐、电影等娱乐形式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然而,租界也成为了中国人士不满和反抗的对象。
在租界内外,中国人屡屡遭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压和虐待,许多不平等条约和限制使中国人民受害。
租界发生的令华人感到屈辱的事例在租界时期,华人经历了许多令人屈辱的事情。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华人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租界发生的令华人感到屈辱的事例:一是华人在租界中的权益受到侵犯;二是华人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受到歧视;三是华人在文化传承方面受到压制。
我们来看华人在租界中的权益受到侵犯。
在租界时期,虽然华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他们的地位仍然不稳定。
一方面,他们在租界内的居住权、工作权等方面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在租界外的行动也受到严密监控。
例如,1920年代,上海的法租界曾经实行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规定,这无疑是对华人的一种极大的侮辱。
华人在租界内的财产权也时常受到侵犯。
一些外国人和租界政府故意侵占华人的财产,使得华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来看华人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受到歧视。
在租界时期,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华人子弟往往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许多租界的学校只招收本地人或者外国人的孩子,而对华人子弟则采取排斥的态度。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上海尤为明显。
华人在就业方面也受到歧视。
许多租界的企业只雇佣白人,而对华人则采取严格的限制。
即使华人能够找到工作,他们的薪资也往往低于白人。
这种现象使得华人在经济上无法独立,长期处于贫困的境地。
我们来看华人在文化传承方面受到压制。
在租界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华人的文化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许多传统的华人节日和习俗在租界内逐渐消失。
例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当时的上海已经不再盛行。
另一方面,许多传统的华人文化活动也无法在租界内得到发展。
例如,京剧、评书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当时的上海已经失去了它们曾经的辉煌。
这种现象使得华人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租界时期的华人经历了许多令人屈辱的事情。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华人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华人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开始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
租界在近代上海交通发展中的作用
陆兴龙
【期刊名称】《上海经济研究》
【年(卷),期】1996()10
【摘要】中国的城市特别是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城市的近代发展曾经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强烈影响。
自鸦片战争后的近百年里,列强迫使中国开放了46个通商口岸,并且在中国沿海和内陆的一些城市中强行建立起各种归属外国侵略当局直接管辖或监督管理的专管租界、租借地和外人居留地。
据统计:自1843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获得租借地算起,到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在安东(今丹东市)强征民地建立新市区为止,前后70年间,共有英、美、法、德、日、俄、比利时、意大利、奥匈等9个国家先后在中国的上海、厦门、天津、镇江、汉口、九江、广州、杭州、苏州、重庆等10座城市中建立了25块专管租界。
此外,帝国主义国家还在旅大、宁波、福州、长沙、沙市、秦皇岛、营口、烟台、安东等地建立了32块各种类似租界的租借地、商埠区和居留地。
这些外国租界或类似租界的地区被强行开辟后即按照占领者母国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进行发展和定型。
【总页数】4页(P69-72)
【关键词】交通发展;租界;交通运输;上海
【作者】陆兴龙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12.751
【相关文献】
1.浅析近代租界的二重作用——以上海租界为例 [J], 高玲
2.近代上海租界公共交通专营制度述评 [J], 陈文彬
3.浅析近代租界的二重作用——以上海租界为例 [J], 高玲;
4.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城市交通治理探析 [J], 李沛霖
5.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城市交通治理探析 [J], 李沛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一、租界辟设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南京条约》。
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上海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南京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据此,上海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
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上海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
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
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
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杨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
英租界于是辟设。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上海通商居留的权利。
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张。
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
至1914年,法租界扩张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上海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上海土地章程》。
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
其主要内容为:一、租地范围。
二、租地具体办法。
三、关于在租界内筑路的具体规定。
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
五、租地使用范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现在的上海,对全国的经济有非常大的辐射影响.如果追溯到近代时期,上海的影响力曾大到让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
近代中国,来自浙江、江苏、广东、湖南等各地的著名人物,他们的革命活动、经济活动都与上海有关。
说起上海的近代史,离不开一个话题-—上海的租借史.提到上海租界,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打开国门的鸦片战争,想到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等近代史上的灰暗记忆.上海租界就是在这样的灰暗的历史下产生的:它被迫开放,清政府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主权沦为空话.但是,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也提到了上海租界的另一面:“上海租界,虽然是被迫开放的产物,却像一个被插入蚌贝的细核,孕育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熊教授认为,上海租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由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332期浙江人文大讲堂,特别邀请了熊月之教授,和大家聊一聊上海租界的那些事儿,他为我们全方位解读了上海租界的影响.五口通商口岸,上海独占鳌头上海由一个小县城逐渐发展,不断壮大成为世界大都市的过程,是从1843年成为通商口岸开始的。
上海近代以前的城市范围,在今天的上海黄浦区内,如果看地图,便是由人民路、中华路围成的圆圈,那是上海县城.在老上海的北方,就是租界.上海租界开头是三个,后来合并成两个。
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两个租界这个分界线在延安东路,以前叫洋泾浜,后来把小河填掉了,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这条线是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分界线。
公共租界是由英租界、美租界合并而成,在苏州河北面是美租界,苏州河南面是英租界,1863年合并为英美租界,1899年改为国际公共租界.上海租界的历史,是从1845年开始的,最早是英租界,然后是美租界、法租界,到1943年结束.租界一共存在了98年时间。
上海开埠是从五口通商开始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
周怡倩马尚龙内容摘要上海租界经过10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租界文化。
租界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特征,这种文化样态对上海市民性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租界文化市民性格上海多元性殖民性商业性作者 1周怡倩,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研究生,《青年报》编辑;2马尚龙,《现代家庭》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上海:200433)上海是一个因租界而繁荣的现代都市。
自1845年上海英租界的正式辟设,到1945年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上海租界存在的历史刚好100年。
这100年的发展历程,上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租界文化。
租界文化对上海市民性格的影响是深远的。
本文试图概括租界文化的形态和特征,并分析这种文化样态对上海市民性格的影响。
一所谓“租界文化”,李永东先生认为,“租界文化”是指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外国租界的相继开辟,在以上海租界为主的租界区域逐渐形成的殖民性、商业性、现代化、都市化、市民化的中西杂糅的文化形态,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一种文化模式。
[1 ]梁伟峰则认为,租界文化是随着租界的辟设、中外接触的增多而依托租界而发生出来的一种以混合中西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移民文化,它被租借居民所共同认同,具有鲜明的殖民性、多元性、近代性和自治性。
[2 ]虽然学者们对租界文化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总体而言,租界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现代性(殖民性)和商业性等四个特征。
第一,多元性。
上海开埠之后,租界由原先的荒凉之地变成了一个“五方杂处、华洋杂居”的移民社会。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身份的人聚集在这里。
身份的多元带来的必然是文化的多元。
在租界,南来北往的中国文化习俗多元共生,相互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在碰撞和交融。
在这里,人们既能欣赏到细腻、婉约的江南文化,也能感受到粗狂、侠义的北方文化;既能感受到歌剧、绘画、书法等雅文化的熏陶,也会流连在滑稽戏、鸳鸯蝴蝶派文学等俗文化的世界乐此不疲;既能体味到地主乡绅身上残留的中国传统文化余蕴,更能沐浴到西方人自由、平等、民主理念带给人们的精神洗礼。
上海的发展历程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其发展历程精彩纷呈。
下面将从近代历史的角度,简要介绍上海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叶,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列强的租界之一。
这一时期,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城市之一,开始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外国列强带来了现代化的建筑、设施和管理体制,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时,外资也迅速涌入上海,各国的银行、贸易公司和工厂相继在上海设立,使得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和商业重镇。
20世纪初,随着中国革命浪潮的兴起,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党派的策源地。
上海人民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上海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成为整个国家的风向标。
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上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潮,迫使外国列强放弃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段时期,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阵地,不仅孕育了一代伟大的国家领袖,也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然而,上海也曾经历了战争的磨难。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前线城市,先后数次被日军占领。
在战乱中,上海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上海人民始终坚守抗战信念,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抵抗侵略者。
抗战胜利后,上海开始了重建和发展的工作,逐渐恢复了过去的繁荣。
改革开放的浪潮改变了上海的面貌。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政策后,上海成为重要的试点城市之一。
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设的速度,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在市中心地区建设了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陆家嘴,同时投资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机场、港口和高速公路等。
上海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上海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宜居的大都市,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人们前来投资、工作和生活。
上海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上海的快速发展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会继续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上海的租界原标题:老上海的租界存时近一个世纪的上海租界,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客观看待这段历史,对于全面认识上海的昨天和今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开埠后,西方列强为了扩张在华特权,建立起独立于中国行政体系之外的政治区域和管理体系。
1845年11月29日,英方与上海道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租界——英租界。
此后,美租界于1848年、法租界于1849年相继在上海辟设。
1863年,英美两租界合并,称公共租界,1899年改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
经历次扩张,到1915年上海租界总面积已达48653亩,是1845年的57倍多。
至1936年,上海租界总人口已超过160万,形成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三分天下的奇特格局。
开埠前的上海虽已立县500年,但当时的上海只是东南海滨的一个县城。
上海仍是中国传统小县城模式,整个城厢位于苏州河以南,占地不足2平方公里。
由于租界的建立和扩张,上海城市的性质、结构和形态等都发生了巨大转型。
随着港口建设加快,上海从封闭型的县城转换为外向型通商港城,城市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于租界的畸形繁荣,使得租界由原来的荒地成为城市的重心,城市中心跨过苏州河北移,沿黄浦江发展,拓展了城市中心区域,改变了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道路也由封建城市结构转化成与资本主义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工商业城市道路结构。
到1911年,租界内外道路总长度已达110英里,形成了现代城市道路网络。
同时,高耸的西式建筑、先进的有轨电车、电灯、电报、电话、汽车、自来水等西式事物纷纷在上海出现,租界呈现出“十里洋场”的繁荣景致。
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迅速提升,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
上海是中国最早植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城市。
1854年7月17日工部局的设立,拉开了租界制度化管理的序幕。
工部局作为租界真正意义上带有地方自治色彩的市政管理机构,凭借《上海土地章程》及其《附则》所赋予的权利,全面统辖整个租界内的公共事宜。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一、租界辟设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南京条约》。
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上海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南京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据此,上海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
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上海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
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
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
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杨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
英租界于是辟设。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上海通商居留的权利。
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张。
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
至1914年,法租界扩张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上海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上海土地章程》。
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
其主要内容为:一、租地范围。
二、租地具体办法。
三、关于在租界内筑路的具体规定。
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
五、租地使用范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现在的上海,对全国的经济有非常大的辐射影响。
如果追溯到近代时期,上海的影响力曾大到让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
近代中国,来自浙江、江苏、广东、湖南等各地的著名人物,他们的革命活动、经济活动都与上海有关。
说起上海的近代史,离不开一个话题——上海的租借史。
提到上海租界,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打开国门的鸦片战争,想到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等近代史上的灰暗记忆。
上海租界就是在这样的灰暗的历史下产生的:它被迫开放,清政府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主权沦为空话。
但是,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也提到了上海租界的另一面:“上海租界,虽然是被迫开放的产物,却像一个被插入蚌贝的细核,孕育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熊教授认为,上海租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由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332期浙江人文大讲堂,特别邀请了熊月之教授,和大家聊一聊上海租界的那些事儿,他为我们全方位解读了上海租界的影响。
五口通商口岸,上海独占鳌头
上海由一个小县城逐渐发展,不断壮大成为世界大都市的过程,是从1843年成为通商口岸开始的。
上海近代以前的城市范围,在今天的上海黄浦区内,如果看地图,便是由人民路、中华路围成的圆圈,那是上海县城。
在老上海的北方,就是租界。
上海
租界开头是三个,后来合并成两个。
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两个租界这个分界线在延安东路,以前叫洋泾浜,后来把小河填掉了,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
这条线是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分界线。
公共租界是由英租界、美租界合并而成,在苏州河北面是美租界,苏州河南面是英租界,1863年合并为英美租界,1899年改为国际公共租界。
上海租界的历史,是从1845年开始的,最早是英租界,然后是美租界、法租界,到1943年结束。
租界一共存在了98年时间。
上海开埠是从五口通商开始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
上海是在1843年开埠的,成为了通商口岸,在那以前,外国人不能在这里进行正式的中外贸易。
按照地理位置来讲,广州距离欧美最近,发展应该最快,但事实上上海成为了发展最快的一个口岸。
从1852年以后,上海的发展一直远远领先其他城市,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对外贸易一度占全国总额的80%,这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英国人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觉得上海港口很好。
鸦片战争前,他们已经来考察过了,觉得上海外滩这个地方不错。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清朝在上海的地方政府觉得,将外国人安置在城外,可以省去不少麻烦,于是就将租界设在县城北面。
后来,法国人也把租界放在县城的北面,靠近黄浦江边。
奇特格局:一市三治四界
所谓租界,就是把土地租给外国人居住、经商,这个土地还是中国的。
不要以为租界是殖民地,租界的土地从来都是中国的,这在租界条款第23条,写得清清楚楚。
在租界里,中国人是不可以住在里面的,但可以进去做买卖,这叫华洋分处。
在开头8年时间里,确实是华洋分处,租界也没有很大的发展。
为什么?里面居住的外国人太少了,不到两千人,很容易管理。
1853年,上海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情,就是小刀会起义,改变了上海的格局。
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以前,上海有35万人,小刀会起义之后,就剩下不到4万人,有一部分就逃到租界里面去了。
原来租界是不让华人居住的,但是战乱一发生,租界就不能拒绝华人躲进来避难。
于是,租界人口一下子增加到10多万人。
这个时候租界的性质就变了,由华洋分处变为华洋混处,并设立了工部局、巡捕房等。
这个是上海租界自说自话的改变的,那个时候清朝中央政府没有能力去管这个事情,所以租界就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改变了它的性质。
后来,租界就是变成了国中之国,这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改变的,这个改变对上海来讲,对整个中国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改变。
这个改变带来了上海三个大的变化:一、华洋分处变为华洋混处;二、居留地变成了国中之国;三、城市边缘变成了城市中心。
从此以后,上海租界变成了奇怪的格局,叫做一市三治四界,即一个城市,三个管理机构,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各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华界又分为南市与闸北。
产生四个效应:示范、缝隙、孤岛和集散
上海租界“一市三治四界”的奇特格局,对城市管理带来了难以想像的影响,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是这样的,巴黎、纽约这些城市可能比上海大,但是没有哪一个城市是这样的格局。
这个格局是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之下产生的,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其他的格局所不具备的。
“三治”就是三家分头管理,各有各的政权,各有各的法律,各有自己的文化认同。
公共租界法庭开庭是用英文,法租界法庭开庭用法文;门牌号码,是各有各的编法;各家电车轨道不一样,能源系统不一样,卫生系统也不一样。
因此,一个人从闸北要乘车到南市的话,要经过公共租界、法租界,必须要换车。
由于“一市三治四界”给城市带来了极其复杂的影响,我归纳为四个:示范效应、缝隙效应、孤岛效应和集散效应。
先说示范效应,上海租界的体量特别大,人口特别多。
我算了一个帐,上海两个租界有48000多亩地,这是全国其他23个租界面积总和的1.5倍。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影响有多大了。
那个时候,外国设在中国的所有银行总部都在上海。
正因为外国银行都在这里,经济中心就在这里。
那时中国银行的大多数总部也设在这个地方。
当时外国人到上海来,把上海作为自己的家园来经营的,并不是把上海只看成一个旅游的地方。
他们很多人一辈子生活在这里,甚至很多人是在这里出生,几代人都在这里。
他们把欧美国家的东西都引了进来,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诸如电灯、电话、教育制度、自治制度等。
上海在1846年就有旅馆,1863年有缝纫机,1865年有煤气灯,在物质文明方面远远走在中国其他城市前面。
与天津相比,上海煤气的使用早19年,电灯早6年,自来水早14
年,晚清人说天津、苏州发展很好,便说它们像“小上海”,是把上海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范本。
第二个是缝隙效应。
由于不同的政府有不同的法律,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在上海开的,开会的地方都是城市管理的边缘地方,就是利用了上海租界的缝隙效应。
第三个是孤岛效应。
上海是中央政府管不到的地方,每当上海周边发生战争,上海租界总是宣布中立。
中立意味着安全,很多人一遇到战争就往租界跑,平时会到上海买房子投资,所以上海就变成了一个“孤岛”,集聚了很多人才和财富。
上海有那么多的名人故居、历史保护建筑,这就是上海孤岛效应的一个结果。
第四是集散效应。
上海的人口是全国最多的,1949年有546万人,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从20多万人发展到500多万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
所以上海形成了一个集散效应。
移民人口发展了上海的文化
今天的上海人口是2480万人,改革开放以后,新来的常住人口是一千万人,原来的一千多万人中有85%不是上海人,或者至少两代以上不是上海人,原来的上海人占现在的总数不到10%。
上海从1843年以后为什么发生那么快,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移民人口。
美国历史没有我们历史那么长,美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原因有多种,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不同的文化在一起,互相交流、交融创新才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城市的发
展,有海纳百川的意思。
也有上海人担心,说现在上海的年轻人不会说上海话说,上海话要逐渐失传了。
他们来找我问这个问题。
我说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就像昆曲一样,时代不一样了,文化也会跟着变。
所以我就讲一讲上海的未来。
“上海本身是靠着中国的文化传统,靠着移民人口发展起来的。
”美国《时代周刊》在2004年的时候,用了12页的篇幅,来阐述上海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的一个城市。
《时代周刊》认为,上海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
我以为,如果从上海的文化跟中国文化血脉的联系来看,从上海的文化跟移民人口角度来看,我觉得美国《时代周刊》说得很有道理。
上海沿着改革开放这个路走,是会越来越灿烂的。